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1): 8286.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1.015
卢德根,刘林玉,刘秀蝉,李文斌
LU Degen, LIU Linyu, LIU Xiuchan, LI Wenbin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区块的勘探前景,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取心井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的分析,并结合储层物性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图叠合”的方法有效地预测了研究区成岩相带的展布。对所划分出的4 类成岩相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成岩相带展布对油气富集具控制作用的观点,为油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葛鹏丽,张哨楠,丁晓琪,等.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62 储层含油性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65-69. [2] 张哨楠,胡江奈,沙文武,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特征[J].矿物岩石,2000,20(4):25-30. [3] 丁晓琪,张哨楠,刘岩,等.镇泾区块延长组层序格架内油层分布规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49-53. [4] 陈小梅.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长6、长8 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6):29-32. [5] 王震,李仲东,惠宽洋,等.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7,30(2):21-25. [6] 周文,刘飞,戴建文,等.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影响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2):5-8. [7] 梅志超.沉积相与古地理重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8] 曲春霞,杨秋莲,刘登辉,等.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2):43-47. [9] 王道富.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10] 应凤祥,何东博,龙玉梅,等.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12] 郑荣才,耿威,周刚,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 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2):1-8. [12] 魏钦廉,郑荣才,肖玲,等.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 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4):45-50. [13] 窦伟坦,田景春,徐小蓉,等.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长8 油层组成岩相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2):129-132. [14] 邹才能,陶士振,周惠,等.成岩相的形成、分类与定量评价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5):526-540. [15] 文华国,郑荣才,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 砂岩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2007,28(4):46-51. [16] 李红,柳益群,刘林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1低 渗透储层成岩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209-217. |
[1] | 李在光, 李琳. 以井数据为基础的AutoCAD 自动编绘图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84-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