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与综述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 李 祺 ,
  • 陈振林 ,
  • 田建锋 ,
  • 郭启玲 ,
  • 郭广飞 ,
  • 舒克栋
展开
  • 1.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2249; 2. 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北京100027
刘震, 1963 年生, 男, 1990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获博士学位, 现为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石油地质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E- mail: liuzhenjr@163.com

网络出版日期: 2007-06-15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 LI Qi ,
  • CHEN Zhenlin ,
  • TIAN Jianfeng ,
  • GUO Qiling ,
  • GUO Guangfei ,
  • SHU Kedong
Expand
  • 1. Key Laboratory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China;
    2. CNOOC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27, China

Online published: 2007-06-15

摘要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 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 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 20 世纪60~70年代) ; 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 ; 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 ; 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 2003 年) 、“优势论”特征( 2005 年) 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 2006 年) 。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本文引用格式

李 祺 , 陈振林 , 田建锋 , 郭启玲 , 郭广飞 , 舒克栋 .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J]. 岩性油气藏, 2007 , 19(2) : 121 -127 .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continental oil geology theory has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Continental Oil Generation”and“Source Control Theory”. From the former anticlinal reservoir exploration to nowadays subtle reservoir exploration, the hydrocarbo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rules of continental fault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historical stages:1960′s ~1970′s,“Source Control Theory”,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overy of Daqing Oilfield; in 1980′s“, composite zon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ory”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chievements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especially Bohai Bay Basin; in 1990′s,“oil accumulation around the sag”concluded by the geologists during the exploration in Shenli Oilfield;till now, new viewpoints of“complementarity characteristics”(2003),“predominance characteristics”(2005),“multi-factor controlling and key- factor entrapping”( 2006) presented during the study on the subtle reservoir exploration in Erlian Basin. All these viewpoints not only take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exploration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but also improve the oil geology theory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ntinental Oil Generation”.

参考文献

[ 1] 李德生.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 J] . 地学前缘, 1995, 2( 3- 4) : 15- 19.
[ 2] 胡见义. 石油地质学前沿和勘探新领域[ J] . 中国石油勘探,2004, 9( 1) : 8- 14.
[ 3] 李德生.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石油地质学[ J] . 石油学报, 2000,21( 2) : 1- 8.
[ 4] 李丕龙.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J] .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4( 4) : 26- 28.
[ 5] 袁选俊, 谯汉生. 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 2) : 130- 133.
[ 6] 赵文智, 池英柳.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层系区域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J] . 石油学报, 2000, 21( 1) : 10- 16.
[ 7] 吴国瑄, 朱伟林, 黎明碧, 等. 古湖缺氧条件是控制富生油凹陷形成的重要因素[ J] . 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1999, 13( 1) 1- 6.
[ 8] 赵文智, 胡素云, 汪泽成, 等.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30( 5) : 1- 5.
[ 9] 何登发, 陈新发, 张义杰, 等.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J] . 石油学报, 2004, 25( 3) : 1- 10.
[ 10] 赵文智, 何登发, 池英柳, 等.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 J] . 石油学报, 2001, 22( 1) : 6- 13.
[ 11] 赵文智, 何登发.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J] . 中国石油勘探, 2000, 5( 3) : 1- 11.
[ 12] 赵文智. 中国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与评价方法[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 13] 谯汉生, 纪友亮, 姜在兴. 中国东部大陆裂谷与油气[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 14] 王平, 李纪辅, 李幼琼著. 复杂断块油田详探与开发[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 15] 胡朝元. 胡朝元石油天然气地质文选[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 16] 李德生.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 J] . 石油学报,1986, 7( 1) : 1- 21.
[ 17] 胡见义, 黄第藩, 徐树宝, 等.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 18] 陈景达. 复式油气聚集带与盆地研究[ J] . 复式油气田, 1996,1( 1) : 4- 6.
[ 19] 刘兴材, 杨申镳. 济阳复式油气区大油田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J]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25( 2) : 276- 284.
[ 20] 孙龙德, 李曰俊.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 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区[ J] . 地质科学, 2004, 39( 2) : 296- 304.
[ 21] 薛世荣, 杨孝秋. 北大港复式油气聚集带成因探讨[ J] . 复式油气田, 1998, 3( 2) :1- 8.
[ 22] 林畅松, 潘元林, 肖建新, 等. “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 J]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0, 25( 3) : 260- 265.
[ 23] 潘元林, 张善文, 肖焕钦. 济阳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 24] 杜金虎, 刘震. 二连盆地隐蔽油藏勘探[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 25] 李丕龙, 张善文, 宋国奇, 等. 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J]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24( 1) :3- 10.
[ 26] 刘震, 赵阳, 肖伟, 等.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 J] . 现代地质, 2005, 19( 3) : 570- 578.
[ 27] 刘震, 赵政璋, 赵阳, 等. 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J] . 石油学报, 2006, 27( 1) : 17- 23.
[ 28] 刘震, 赵阳, 杜金虎, 等.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多元控油—主元富集”特征[ J] . 地质科学, 2006, 41( 10) :612- 635.
[ 29] 胡朝元. “源控论”适用范围量化分析[ J] . 天然气工业, 2005,25( 10) : 1- 3.
[ 30] 田在艺. 田在艺石油地质论文选集[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 31] Magoon L B, Dow W G. The Petroleum System- From Source to Trap[ J] . AAPG Memoir, 1994, 60: 3- 23.
[ 32] 庞雄奇, 张树林, 吴欣松, 等. 油气田勘探[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33] 邱中健, 龚再升主编. 中国油气勘探( 第一卷)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1999.
[ 34] 胡见义. 石油地质学前缘[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 35] 赵文智, 张光亚, 王红军. 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及其在拓展勘探领域中的意义[ J] . 石油学报, 2005, 26( 1) : 1- 12.
[ 36] 李德生.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 J] . 石油学报,1980, 1( 1) : 6- 20.
[ 37] 胡见义.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资源论文集[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 38] 李丕龙. 富油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与惠民凹陷勘探方向[ J] .石油实验地质, 2001, 23( 2) : 146- 148.
[ 39] 赵文智, 邹才能, 汪泽成, 等.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31( 2) : 5- 13.
[ 40] 孙英杰, 付广, 张然. 松辽盆地深部源岩和盖层的时空匹配关系及其对天然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 J] . 现代地质, 2003, 17( 3) : 318- 322.
[ 41] 张铭, 邓宏文, 赵中平. 惠民凹陷下第三系基山砂体的成因与岩性圈闭研究[ J] . 现代地质, 2003, 17( 1) : 91- 94.
[ 42] 刘震, 梁全胜, 肖伟, 等.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圈闭早期形成和多期形成特征分析[ J] . 现代地质, 2005, 19( 3) : 403- 408.
[ 43] 张云峰. 源岩内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模拟实验及机理分析[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 2) : 103- 106.
[ 44] 杜金虎, 易士崴, 邹伟宏, 等. 华北油田隐蔽油藏的勘探[ J] . 中国石油勘探, 2002, 7( 3) :7- 15.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