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7, Vol. 19 ›› Issue (2): 121–12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5

• 论坛与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刘震1, 陈艳鹏1, 赵阳1, 2, 郝奇1, 许晓明1, 常迈1   

  1. 1.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2249; 2. 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北京100027
  • 出版日期:2007-06-15 发布日期:2007-06-15
  • 第一作者:刘震, 1963 年生, 男, 1990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 获博士学位, 现为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石油地质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E- mail: liuzhenjr@163.com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LIU Zhen1,CHEN Yanpeng1,ZHAO Yang 1,2,HAO Q i1,XU Xiaoming1,CHANG Mai1   

  1. 1. Key Laboratory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China;
    2. CNOOC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27, China
  • Online:2007-06-15 Published:2007-06-15

摘要: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 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 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 20 世纪60~70年代) ; 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 ; 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 ; 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 2003 年) 、“优势论”特征( 2005 年) 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 2006 年) 。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测井, 粒度, 核二段, 下二门油田, 南襄盆地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continental oil geology theory has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Continental Oil Generation”and“Source Control Theory”. From the former anticlinal reservoir exploration to nowadays subtle reservoir exploration, the hydrocarbon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rules of continental fault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historical stages:1960′s ~1970′s,“Source Control Theory”,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overy of Daqing Oilfield; in 1980′s“, composite zon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ory”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chievements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especially Bohai Bay Basin; in 1990′s,“oil accumulation around the sag”concluded by the geologists during the exploration in Shenli Oilfield;till now, new viewpoints of“complementarity characteristics”(2003),“predominance characteristics”(2005),“multi-factor controlling and key- factor entrapping”( 2006) presented during the study on the subtle reservoir exploration in Erlian Basin. All these viewpoints not only take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exploration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but also improve the oil geology theory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ntinental Oil Generation”.

Key word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 well logging , grain size , the second member of Hetaoyuan Formation , Xia’ermen Oilfield , Nanxiang Basin

[ 1] 李德生.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 J] . 地学前缘, 1995, 2( 3- 4) : 15- 19.
[ 2] 胡见义. 石油地质学前沿和勘探新领域[ J] . 中国石油勘探,2004, 9( 1) : 8- 14.
[ 3] 李德生.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石油地质学[ J] . 石油学报, 2000,21( 2) : 1- 8.
[ 4] 李丕龙.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J] .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4( 4) : 26- 28.
[ 5] 袁选俊, 谯汉生. 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23( 2) : 130- 133.
[ 6] 赵文智, 池英柳.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层系区域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 J] . 石油学报, 2000, 21( 1) : 10- 16.
[ 7] 吴国瑄, 朱伟林, 黎明碧, 等. 古湖缺氧条件是控制富生油凹陷形成的重要因素[ J] . 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1999, 13( 1) 1- 6.
[ 8] 赵文智, 胡素云, 汪泽成, 等.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30( 5) : 1- 5.
[ 9] 何登发, 陈新发, 张义杰, 等.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J] . 石油学报, 2004, 25( 3) : 1- 10.
[ 10] 赵文智, 何登发, 池英柳, 等.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 J] . 石油学报, 2001, 22( 1) : 6- 13.
[ 11] 赵文智, 何登发.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J] . 中国石油勘探, 2000, 5( 3) : 1- 11.
[ 12] 赵文智. 中国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与评价方法[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 13] 谯汉生, 纪友亮, 姜在兴. 中国东部大陆裂谷与油气[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 14] 王平, 李纪辅, 李幼琼著. 复杂断块油田详探与开发[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 15] 胡朝元. 胡朝元石油天然气地质文选[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 16] 李德生.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 J] . 石油学报,1986, 7( 1) : 1- 21.
[ 17] 胡见义, 黄第藩, 徐树宝, 等.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 18] 陈景达. 复式油气聚集带与盆地研究[ J] . 复式油气田, 1996,1( 1) : 4- 6.
[ 19] 刘兴材, 杨申镳. 济阳复式油气区大油田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J]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25( 2) : 276- 284.
[ 20] 孙龙德, 李曰俊.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 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区[ J] . 地质科学, 2004, 39( 2) : 296- 304.
[ 21] 薛世荣, 杨孝秋. 北大港复式油气聚集带成因探讨[ J] . 复式油气田, 1998, 3( 2) :1- 8.
[ 22] 林畅松, 潘元林, 肖建新, 等. “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 J]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0, 25( 3) : 260- 265.
[ 23] 潘元林, 张善文, 肖焕钦. 济阳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 24] 杜金虎, 刘震. 二连盆地隐蔽油藏勘探[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 25] 李丕龙, 张善文, 宋国奇, 等. 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J]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24( 1) :3- 10.
[ 26] 刘震, 赵阳, 肖伟, 等.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 J] . 现代地质, 2005, 19( 3) : 570- 578.
[ 27] 刘震, 赵政璋, 赵阳, 等. 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J] . 石油学报, 2006, 27( 1) : 17- 23.
[ 28] 刘震, 赵阳, 杜金虎, 等.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多元控油—主元富集”特征[ J] . 地质科学, 2006, 41( 10) :612- 635.
[ 29] 胡朝元. “源控论”适用范围量化分析[ J] . 天然气工业, 2005,25( 10) : 1- 3.
[ 30] 田在艺. 田在艺石油地质论文选集[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 31] Magoon L B, Dow W G. The Petroleum System- From Source to Trap[ J] . AAPG Memoir, 1994, 60: 3- 23.
[ 32] 庞雄奇, 张树林, 吴欣松, 等. 油气田勘探[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33] 邱中健, 龚再升主编. 中国油气勘探( 第一卷)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1999.
[ 34] 胡见义. 石油地质学前缘[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 35] 赵文智, 张光亚, 王红军. 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及其在拓展勘探领域中的意义[ J] . 石油学报, 2005, 26( 1) : 1- 12.
[ 36] 李德生.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 J] . 石油学报,1980, 1( 1) : 6- 20.
[ 37] 胡见义.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资源论文集[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 38] 李丕龙. 富油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与惠民凹陷勘探方向[ J] .石油实验地质, 2001, 23( 2) : 146- 148.
[ 39] 赵文智, 邹才能, 汪泽成, 等.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内涵与意义[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31( 2) : 5- 13.
[ 40] 孙英杰, 付广, 张然. 松辽盆地深部源岩和盖层的时空匹配关系及其对天然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 J] . 现代地质, 2003, 17( 3) : 318- 322.
[ 41] 张铭, 邓宏文, 赵中平. 惠民凹陷下第三系基山砂体的成因与岩性圈闭研究[ J] . 现代地质, 2003, 17( 1) : 91- 94.
[ 42] 刘震, 梁全胜, 肖伟, 等.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圈闭早期形成和多期形成特征分析[ J] . 现代地质, 2005, 19( 3) : 403- 408.
[ 43] 张云峰. 源岩内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模拟实验及机理分析[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 2) : 103- 106.
[ 44] 杜金虎, 易士崴, 邹伟宏, 等. 华北油田隐蔽油藏的勘探[ J] . 中国石油勘探, 2002, 7( 3) :7- 15.
[1] 赵军, 李勇, 文晓峰, 徐文远, 焦世祥. 基于斑马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预测页岩地层压力[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2-22.
[2] 周洪锋, 吴海红, 杨禹希, 向红英, 高吉宏, 贺昊文, 赵旭.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B51井区白垩系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85-97.
[3] 胡望水, 高飞跃, 李明, 郭志杰, 王世超, 李相明, 李圣明, 揭琼.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油藏单元精细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92-99.
[4] 许鑫, 杨午阳, 张凯, 魏新建, 张向阳, 李海山. 三维初至波旅行时层析速度反演算法优化[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79-89.
[5] 李丰丰, 倪小威, 徐思慧, 魏新路, 刘迪仁. 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61-168.
[6] 闫建平, 罗静超, 石学文, 钟光海, 郑马嘉, 黄毅, 唐洪明, 胡钦红. 川南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模式及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60-71.
[7] 柳忠泉, 曾治平, 田继军, 李艳丽, 李万安, 张文文, 张治恒.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甜点”成因与分布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5-28.
[8] 何玉, 周星, 李少轩, 丁洪波.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地层超压成因及测井响应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60-69.
[9] 邱晨, 闫建平, 钟光海, 李志鹏, 范存辉, 张悦, 胡钦红, 黄毅. 四川盆地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沉积微相划分及测井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17-130.
[10]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与采油产能关系——以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06-117.
[11] 赵笑笑, 闫建平, 王敏, 何贤, 钟光海, 王军, 耿斌, 胡钦红, 李志鹏. 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湖相泥页岩夹层特征及测井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18-129.
[12] 黄雅睿, 杨剑萍,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4-23.
[13] 叶涛, 牛成民, 王清斌, 高坤顺, 孙哲, 陈安清. 用“成分-结构”分类法识别古潜山变质岩岩性——以渤海海域太古界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56-164.
[14] 李娟, 郑茜, 孙松领, 张斌, 陈广坡, 何巍巍, 韩乾凤. 应用测井储层因子预测变质碎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基岩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65-176.
[15] 张文文, 韩长城, 田继军, 张治恒, 张楠, 李正强.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45-5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杨占龙, 张正刚, 陈启林, 郭精义,沙雪梅, 刘文粟. 利用地震信息评价陆相盆地岩性圈闭的关键点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4): 57 -63 .
[2] 方朝合, 王义凤, 郑德温, 葛稚新.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4): 87 -90 .
[3]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16 -21 .
[4] 王天琦, 王建功, 梁苏娟, 沙雪梅.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精细勘探[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22 -27 .
[5] 王西文,石兰亭,雍学善,杨午阳. 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3): 80 -88 .
[6] 何宗斌,倪 静,伍 东,李 勇,刘丽琼,台怀忠. 根据双TE 测井确定含烃饱和度[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3): 89 -92 .
[7] 袁胜学,王 江. 吐哈盆地鄯勒地区浅层气层识别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3): 111 -113 .
[8] 陈斐,魏登峰,余小雷,吴少波. 鄂尔多斯盆地盐定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 油层组沉积相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1): 43 -47 .
[9] 徐云霞,王山山,杨帅. 利用沃尔什变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3): 98 -100 .
[10] 李建明,史玲玲,汪立群,吴光大. 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2): 20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