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7-06-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 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

郑荣才, 耿威, 周刚, 韩永林, 王海红, 文华国

2007, Vol.19(2): 1–8    摘要 ( 475 )    HTML( ) PDF (3812 KB)  ( 5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1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 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Ⅰ)——“ 多元控砂” 机理

赵贤正, 金凤鸣, 刘震, 张以明, 王权, 韩春元

2007, Vol.19(2): 9–15    摘要 ( 418 )    HTML( ) PDF (1000 KB)  ( 3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2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2007, Vol.19(2): 16–21    摘要 ( 415 )    HTML( ) PDF (171 KB)  ( 3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3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精细勘探

王天琦, 王建功, 梁苏娟, 沙雪梅

2007, Vol.19(2): 22–27    摘要 ( 370 )    HTML( ) PDF (872 KB)  ( 4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4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为例

王建功, 王天琦, 卫平生, 梁苏娟, 韩小强

2007, Vol.19(2): 28–34    摘要 ( 543 )    HTML( ) PDF (1508 KB)  ( 5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5

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组岩心岩相及构形要素分析

杜海峰, 于兴河

2007, Vol.19(2): 35–40    摘要 ( 336 )    HTML( ) PDF (424 KB)  ( 4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6

车拐地区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

谭开俊, 潘建国, 姚清洲, 王彦君, 尹路, 任培罡, 李德滋, 黄玉

2007, Vol.19(2): 41–44    摘要 ( 390 )    HTML( ) PDF (543 KB)  ( 5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7

台北凹陷西部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油气聚集规律

刘护创, 王文慧, 陈俊男

2007, Vol.19(2): 45–49    摘要 ( 334 )    HTML( ) PDF (485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8

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三段砂体沉积机制与岩性油藏

唐振兴, 杨光, 黄铭志, 张菊红, 宋雷, 马林, 丁冶

2007, Vol.19(2): 50–52    摘要 ( 358 )    HTML( ) PDF (1125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9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古生界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

潘建国, 郝芳, 谭开俊, 卫平生, 任培罡, 陈永波, 尹路

2007, Vol.19(2): 53–56    摘要 ( 444 )    HTML( ) PDF (769 KB)  ( 4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0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形成机制

宋立忠, 李本才, 王芳

2007, Vol.19(2): 57–61    摘要 ( 483 )    HTML( ) PDF (260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1

沉积体系域控制下的岩性油气藏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气藏为例

陈永波,雍学善,刘化清

2007, Vol.19(2): 62–66    摘要 ( 407 )    HTML( ) PDF (369 KB)  ( 3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2

技术方法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气藏横波速度

李敬功

2007, Vol.19(2): 67–70    摘要 ( 399 )    HTML( ) PDF (2104 KB)  ( 5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3

综合识别方法在低阻油气层勘探中的应用

郑雷清

2007, Vol.19(2): 71–75    摘要 ( 362 )    HTML( ) PDF (1563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4

广义S 变换窗函数的分析和改进

刘丽娟, 王山山

2007, Vol.19(2): 76–79    摘要 ( 430 )    HTML( ) PDF (714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5

苏里格气田盒8 段地震多技术储层沉积相研究

刘建新, 雍学善, 吴会良, 刘军迎, 张继娟, 郭旋

2007, Vol.19(2): 80–83    摘要 ( 362 )    HTML( ) PDF (534 KB)  ( 5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6

以井数据为基础的AutoCAD 自动编绘图方法

李在光, 李琳

2007, Vol.19(2): 84–89    摘要 ( 361 )    HTML( ) PDF (400 KB)  ( 4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7

礁灰岩特征和块状体储层建模方法探讨

胡光义,古莉, 王福利

2007, Vol.19(2): 90–92    摘要 ( 388 )    HTML( ) PDF (859 KB)  ( 4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8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刻画河道砂体

曹卿荣,李佩,孙凯,李楠

2007, Vol.19(2): 93–96    摘要 ( 503 )    HTML( ) PDF (880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9

井震多因素综合确定的解释方法与应用效果

程玉红, 郭彦如, 郑希民, 房乃珍, 马玉虎

2007, Vol.19(2): 97–101    摘要 ( 327 )    HTML( ) PDF (1264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0

Petrel 建模中的几点认识

段天向, 刘晓梅, 张亚军, 肖述琴

2007, Vol.19(2): 102–107    摘要 ( 440 )    HTML( ) PDF (367 KB)  ( 5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1

油气田开发

确定粘土矿物含量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方法

王祝文, 刘菁华, 黄茜

2007, Vol.19(2): 108–111    摘要 ( 348 )    HTML( ) PDF (265 KB)  ( 6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2

凝析气藏管流与地层渗流耦合研究

郭康良, 庄新兵, 张文昌

2007, Vol.19(2): 112–116    摘要 ( 344 )    HTML( ) PDF (347 KB)  ( 6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3

论坛与综述

关于油气地震勘探的基础研究问题

于常青, 杨午阳, 杨文采

2007, Vol.19(2): 117–120    摘要 ( 385 )    HTML( ) PDF (113 KB)  ( 6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4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刘震, 陈艳鹏,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2007, Vol.19(2): 121–127    摘要 ( 381 )    HTML( ) PDF (899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5

勘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张霞

2007, Vol.19(2): 128–133    摘要 ( 326 )    HTML( ) PDF (169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6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 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岩相研究

郑荣才, 耿威, 周刚, 韩永林, 王海红, 文华国

2007, Vol.19(2): 1–8    摘要 ( 475 )    PDF (3812 KB) ( 5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1

上三叠统延长组6 段是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重要的勘探目的层, 也是典型岩性- 地层油藏。文章在岩心和沉积相分析基础上, 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分析化验资料, 对长6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系统研究, 确定对储层起破坏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 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 起建设性成岩作用的主要有早期绿泥石和白云石的环边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综合成岩作用方式的组合类型和演化序列, 认为长6 砂岩的成岩演化主体已进入中成岩阶段B 期。在建立成岩演化模式的基础上, 对成岩相组合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划分出压实- 胶结成岩相组合、压实成岩相组合和胶结- 溶蚀成岩相组合, 分析了成岩相组合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为进一步的岩性- 地层油藏的成藏规律分析和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 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Ⅰ)——“ 多元控砂” 机理

赵贤正, 金凤鸣, 刘震, 张以明, 王权, 韩春元

2007, Vol.19(2): 9–15    摘要 ( 418 )    PDF (1000 KB) ( 3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2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多个面积只有1 000~2 000 km2 的中小型断陷凹陷内发现了3 000~5 000 万吨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 二连盆地具有“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地层岩性油藏形成、分布和富集的基本规律。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Ⅰ)———非均质控油理论的由来

林承焰, 谭丽娟, 于翠玲

2007, Vol.19(2): 16–21    摘要 ( 415 )    PDF (171 KB) ( 3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3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首次系统总结了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特征, 详细论述了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不同: 沉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 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 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 如洼陷带) 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 除了受油源和构造条件制约, 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响; 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成藏、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章强调的核心思想。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 尤其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各种复杂油气藏, 这一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提出对于岩性油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精细勘探

王天琦, 王建功, 梁苏娟, 沙雪梅

2007, Vol.19(2): 22–27    摘要 ( 370 )    PDF (872 KB) ( 4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4

在我国东部地区,针对老油气区开展精细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中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系统论述了老油区精细勘探的思路及方法。首先在纵向上细化研究目的层,综合利用地震储层反演和测井相分析结果,开展大比例尺沉积微相研究,搞清目的层段储层的时空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叠合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成果,以岩性油气藏评价的思路进行分析,最终在勘探老区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为例

王建功, 王天琦, 卫平生, 梁苏娟, 韩小强

2007, Vol.19(2): 28–34    摘要 ( 543 )    PDF (1508 KB) ( 5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5

基于岩心观察、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 开展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此基础上论述葡萄花油层的区域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提出葡萄花油层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 沉积主体以三角洲前缘相带为主, 与经典三角洲前缘相带模式不同, 主要表现在: ①前缘相带延伸较宽, 直接覆盖整个湖盆, 并表现为频繁暴露水面的特征, 深湖、半深湖相对不发育; ②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 依次划分为弱席状化、中等席状化、强席状化等3 种类型; ③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式不具备Gilbert 典型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的三元沉积模式。建立了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相带在LST、TST、HST 不同体系域的平面分布模式, 分别 为朵状、辫状以及枝状模式。

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组岩心岩相及构形要素分析

杜海峰, 于兴河

2007, Vol.19(2): 35–40    摘要 ( 336 )    PDF (424 KB) ( 4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6

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组是典型的浅水型陆相三角洲沉积, 沉积体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组成, 主要沉积体和河流沉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该文以Miall 的河流结构要素分析法来研究该区目的层, 识别出13 种基本岩相, 在岩心沉积体内部识别出1~5 级沉积界面, 划分出具有成因意义的7 种构形要素: ①分流河道; ②顺流加积底形; ③侧向加积沉积体; ④单一侧积砂层; ⑤纹层砂席; ⑥砂底形; ⑦越岸细粒沉积。这些构形要素对扶杨油层组的沉积研究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车拐地区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

谭开俊, 潘建国, 姚清洲, 王彦君, 尹路, 任培罡, 李德滋, 黄玉

2007, Vol.19(2): 41–44    摘要 ( 390 )    PDF (543 KB) ( 5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7

近年来, 按照断块油气藏的思路, 车拐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进展缓慢。通过断裂体系和沉积体系的分析, 该区侏罗系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为了更好地指导该区油气勘探, 深刻剖析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 认为: 古凸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地层圈闭, 近东西向的断裂与南北向的沉积体系和东南倾的鼻状构造相配置, 有利于形成断层- 地层、断层- 岩性圈闭; 低位域的八道湾组和高位域的三工河组是最有利的勘探层位; 坡折带之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最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 疏导体系是控制古生新储型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

台北凹陷西部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油气聚集规律

刘护创, 王文慧, 陈俊男

2007, Vol.19(2): 45–49    摘要 ( 334 )    PDF (485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8

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 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 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 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 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 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 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 平移断层与岩性共同作用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 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 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三段砂体沉积机制与岩性油藏

唐振兴, 杨光, 黄铭志, 张菊红, 宋雷, 马林, 丁冶

2007, Vol.19(2): 50–52    摘要 ( 358 )    PDF (1125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9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三段地层发育几套厚层砂体,通过合成记录标定及地震属性分析,表明该套厚层砂体具有长、直、窄的条带型沉积特征。对其成因许多学者提出多种假设,如:风成、潮汐、河流、滑塌等,但是所有的假设都不能很好解释此种砂体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海坨子—大布苏地区位于坡折带之上,地形落差大,水流下切作用强,对下伏地层造成侵蚀,形成深而窄的湖缘峡谷。湖缘峡谷控制砂体的沉积,该砂体在上倾方向上与断层有机配置可形成断层- 岩性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古生界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

潘建国, 郝芳, 谭开俊, 卫平生, 任培罡, 陈永波, 尹路

2007, Vol.19(2): 53–56    摘要 ( 444 )    PDF (769 KB) ( 4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0

火山岩油气藏已经成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及开发挖潜的一种重要类型, 而红车断裂带古生界火山岩是下步勘探的重要领域。在该区深入剖析了火山岩油气藏的类型、储层及盖层 特征基础上, 指出构造条件、岩相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和保存条件是其油气成藏的4 个关键因素, 从而为该盆地的整体评价和勘探部署奠定了基础。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形成机制

宋立忠, 李本才, 王芳

2007, Vol.19(2): 57–61    摘要 ( 483 )    PDF (260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1

从沉积储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的成藏机制, 据此建立了扶余油层低渗透储层垂向输导、超压控藏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预测坳陷区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的勘探潜力巨大, 指导勘探取得明显效果。

沉积体系域控制下的岩性油气藏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气藏为例

陈永波,雍学善,刘化清

2007, Vol.19(2): 62–66    摘要 ( 407 )    PDF (369 KB) ( 3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2

针对陕北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 依据黄土塬地区地震弯曲测线, 充分利用有效的地震信息对目的层开展地震储层横向预测, 在剖面上对渗透性砂岩展布的识别总结出5 种方法, 并且在平面上编制渗透性砂岩展布范围图, 为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通过后期完钻井检查, 其渗透性砂层厚度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

技术方法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气藏横波速度

李敬功

2007, Vol.19(2): 67–70    摘要 ( 399 )    PDF (2104 KB) ( 5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3

开展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工作,横波资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测井资料中,通常缺乏的就是横波资料,这给地震波正演模拟和地震反演都带来很大的困难。文中利用常规测井资料中的声波、密度、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计算的泥质含量、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在砂泥岩剖面中,同时应用标准井的全波资料,建立了某气藏的横波时差拟合模型。为计算气藏的横波速度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综合识别方法在低阻油气层勘探中的应用

郑雷清

2007, Vol.19(2): 71–75    摘要 ( 362 )    PDF (1563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4

近年来, 吐哈油田在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油气勘探正处在由构造油气藏向岩性油气藏勘探转变的转折时期, 但由于岩性油气藏固有的特性, 对其储层预测、油水层识别存在诸多困难, 在测井资料上反映为油层电阻率低与水层电性差异小和含油饱和度低等特点。该文以吐哈盆地台北西部的低电阻率油气层为例, 从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分析出发, 在系统总结低电阻率油藏地质特征、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详细研究了低电阻率油气层地质录井、测井资料响应特征, 并结合地震资料探索出一套能有效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综合方法, 对今后该类油气层的解释评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广义S 变换窗函数的分析和改进

刘丽娟, 王山山

2007, Vol.19(2): 76–79    摘要 ( 430 )    PDF (714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5

地震信号是一种非线性、非平稳的信号,用时频分析技术处理地震信号,可以最大化地保留原始信息,也可以较为精确地分析数据时间和频率特征。现阶段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的时频分析方法有很多种,该文在对S变换和广义S变换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广义S变换的窗函数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窗函数的控制参数可以简化。文中给出了实际资料的计算结果,简化后的变换方法其效果与广义S变换一致。 更多还原

苏里格气田盒8 段地震多技术储层沉积相研究

刘建新, 雍学善, 吴会良, 刘军迎, 张继娟, 郭旋

2007, Vol.19(2): 80–83    摘要 ( 362 )    PDF (534 KB) ( 5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6

苏里格气田主要产层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属典型的辫状河沉积,针对苏里格气田北部多波多分量三维地震工区内钻井少的具体情况,在研究中将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技术、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及相对波阻抗分析技术相结合,以钻井资料及古地貌分析结果为基础,对本区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工区属辫状河相沉积,发育辫状河河道及泛滥平原沉积微相,物源来自于工区的北部,工区内有近南北向的3条主河道,同时发育多条分支河道,其中西部主河道的发育规模最大且河流交汇现象明显。

以井数据为基础的AutoCAD 自动编绘图方法

李在光, 李琳

2007, Vol.19(2): 84–89    摘要 ( 361 )    PDF (400 KB) ( 4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7

油气藏描述与储层预测研究的共同特点是用大量的井数据, 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编制很多与井有关的图件来进行地质研究和表达地质观点。作者提出了一种以AutoCAD 为基础进行井数据自动编绘图的方法, 可以大大节省编绘图的时间和成本, 提高研究成果水平。

礁灰岩特征和块状体储层建模方法探讨

胡光义,古莉, 王福利

2007, Vol.19(2): 90–92    摘要 ( 388 )    PDF (859 KB) ( 4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8

LH4- 1 油田是在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生物礁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稠油油田。生物礁灰岩是海相地层中产生的一种生物成因的碳酸盐岩块状储集岩体。通过对礁灰岩成因环境的分析,结合地震属性认识储层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块状地质体与垂向加积碎屑岩储层地质建模方面的特殊性,探索了适合块状储层地质建模的技术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刻画河道砂体

曹卿荣,李佩,孙凯,李楠

2007, Vol.19(2): 93–96    摘要 ( 503 )    PDF (880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19

岩性油藏已成为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勘探的主要油藏类型,而河道砂体的识别一直是物探工作者长期研究的重点。此次研究选择了查干花地区新施工完成的三维地震,在"弃砂找河,扬河找砂"的新思路指导下,准确标定目的层及参考标志层并进行精细解释,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地震相划分、河道刻画,进而寻找河道砂体。研究认为,在半深湖—浅湖沉积环境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沉积体在地震上有响应,应用地震属性对河道进行了刻画,据此部署探井获得高产油流。

井震多因素综合确定的解释方法与应用效果

程玉红, 郭彦如, 郑希民, 房乃珍, 马玉虎

2007, Vol.19(2): 97–101    摘要 ( 327 )    PDF (1264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0

鄂尔多斯盆地因巨厚的黄土覆盖造成地震资料信噪比低, 解释难度大。文章以该盆地盐定地区延长组中下部为例, 利用钻井岩- 电分析结果, 对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确定、解释及质量控制, 提高了层序地层划分图、沉积相图、砂岩厚度图和构造图等的质量, 这项成果在盐定地区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Petrel 建模中的几点认识

段天向, 刘晓梅, 张亚军, 肖述琴

2007, Vol.19(2): 102–107    摘要 ( 440 )    PDF (367 KB) ( 5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1

相建模是储层建模的关键,它为储层参数的模拟提供了储层骨架。作者对目前常用的几种相建模方法进行分析, 提出岩相建模中利用泥质含量与综合测井解释进行岩相重构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细致的沉积微相研究,最后, 阐述了变差函数的原理及重要性, 针对求取变差函数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油气田开发

确定粘土矿物含量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方法

王祝文, 刘菁华, 黄茜

2007, Vol.19(2): 108–111    摘要 ( 348 )    PDF (265 KB) ( 6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2

粘土矿物是储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含量及特性对油田开发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不仅可以测得地层的总自然伽马值, 同时还能得到地层的铀、钍、钾含量。该文对利用自然伽马能谱资料识别和确定粘土矿物类型以及储集层中的粘土矿物含量作了初步的探讨。

凝析气藏管流与地层渗流耦合研究

郭康良, 庄新兵, 张文昌

2007, Vol.19(2): 112–116    摘要 ( 344 )    PDF (347 KB) ( 6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3

凝析气藏的测试和生产系统受储层、井筒、地面管线3 个子系统的影响。目前人们对于反凝析对生产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仍然采用类似于干气藏方法来研究凝析气藏, 其结果常常导致测试和工作制度制定不合理, 产能预测偏大, 生产陷入低产、低效的困境。作者以反凝析对凝析气藏的生产动态造成的影响为前提, 通过建立凝析气藏多相流井筒管流与地层渗流耦合计算模型, 改变了用类似于干气藏方法来研究凝析气藏, 为凝析气井测试和生产单井优化分析提供了更可靠的理论支持。

论坛与综述

关于油气地震勘探的基础研究问题

于常青, 杨午阳, 杨文采

2007, Vol.19(2): 117–120    摘要 ( 385 )    PDF (113 KB) ( 6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4

作者在分析了当前能源形势和油气勘探现状的基础上, 讨论了当前我国深层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的难题及主攻方向, 包括: 如何揭示沉积盆地中深层油气赋存的空间与规模、表层干扰抑制问题、信号频带展宽问题、油气田直接预测方法技术、井间地震层析反演及成像等。同时, 指出了当前油气地震勘探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是: 在完善地震波场准确叠前偏移成像的同时, 创新与发展第四代的油气地震勘探处理和定量解释方法技术。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

刘震, 陈艳鹏, 赵阳,, 郝奇, 许晓明, 常迈

2007, Vol.19(2): 121–127    摘要 ( 381 )    PDF (899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5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 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藏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藏勘探, 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 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 20 世纪60~70年代) ; 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 ; 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 ; 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 2003 年) 、“优势论”特征( 2005 年) 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藏”新观点( 2006 年) 。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勘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张霞

2007, Vol.19(2): 128–133    摘要 ( 326 )    PDF (169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26

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点和原理, 克服思维定势, 丰富想象力, 扩大知面, 提高直觉能力, 培养专注力, 养成分析和综合的习惯, 把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优化科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