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7, Vol. 19 ›› Issue (2): 283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2.005
王建功1, 2, 王天琦2, 卫平生2, 梁苏娟2, 韩小强2
WANG Jiangong 1,2,WANG Tianqi2,WEI Pingsheng2,LIANG Sujuan2,HAN Xiaoqiang2
摘要:
基于岩心观察、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 开展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此基础上论述葡萄花油层的区域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提出葡萄花油层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 沉积主体以三角洲前缘相带为主, 与经典三角洲前缘相带模式不同, 主要表现在: ①前缘相带延伸较宽, 直接覆盖整个湖盆, 并表现为频繁暴露水面的特征, 深湖、半深湖相对不发育; ②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 依次划分为弱席状化、中等席状化、强席状化等3 种类型; ③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式不具备Gilbert 典型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的三元沉积模式。建立了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相带在LST、TST、HST 不同体系域的平面分布模式, 分别
为朵状、辫状以及枝状模式。
[ 1] 韩晓东, 楼章华, 姚炎明, 等. 松辽盆地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动力学研究[ J] . 矿物学报, 2000, 20( 3) : 305- 312. [ 2] 楼章华, 谢鸿森, 蔡希源, 等.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K1q3+4) 沉积环境[ J] . 石油实验地质, 1997, 19( 1) : 71- 75. [ 3] 柳成志, 辛仁臣, 王刚. 松辽盆地北部头台地区扶余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点[ J]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8, 22( 1) : 68- 70. [ 4] 吕晓光, 李长山, 蔡希源, 等. 松辽大型浅水三角洲湖盆沉积特征及前缘相储层结构模型[ J] . 沉积学报, 1999, 17( 4) : 572- 578. [ 5] 卫平生, 潘树新, 王建功, 等. 湖岸线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关系研究———论“坳陷盆地湖岸线控油”[ J] .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 27- 31. [ 6] 刘本培.地史学教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6: 34- 43. [ 7] 王建功, 卫平生, 郑浚茂, 等. 挠曲坡折带特征与油气勘探———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 J] . 石油学报, 2005, 26( 2) : 1- 5. [ 8] 王建功, 卫平生, 史永苏, 等.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大规模岩性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成藏条件[ J] . 中国石油勘探,2003, 8( 3) : 27- 30. |
[1] | 程静, 闫建平, 宋东江, 廖茂杰, 郭伟, 丁明海, 罗光东, 刘延梅. 川南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低电阻率响应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31-39. |
[2] | 许璟, 贺永红, 马芳侠, 杜彦军, 马浪, 葛云锦, 王瑞生, 郭睿, 段亮.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主力油层有效储层厚度[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07-119. |
[3] | 刘振旺,郑 锡,钟张起,侯读杰,刘敏昭 . 姬塬地区长6 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3): 20-26. |
[4] | 刘晓鹏,赵小会,康 锐,漆亚玲.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盒 8 段砂体形成机理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96-203. |
[5] | 徐会林,王新海,魏少波,陈 岩,陈 鹏 .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2): 13-17. |
[6] | 潘荣,朱筱敏,王星星,张剑锋.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4): 73-80. |
[7] | 霍凤斌,张涛,徐发,卢劲松. “两层·六端元”页岩评价方法在下扬子地区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3): 87-81. |
[8] | 张继风.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综述及发展趋势[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118-122. |
[9] | 周康,刘佳庆,段国英,丁磊,周邻丹. 吴起地区长61 油层黏土矿物对油层低电阻率化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2): 26-30. |
[10] | 李俊,张占松. S 区块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与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2): 105-108. |
[11] | 郑雷清. 综合识别方法在低阻油气层勘探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71-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