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2): 263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6
周康1,刘佳庆1,段国英2,丁磊1,周邻丹1
ZHOU Kang1, LIU Jiaqing1, DUAN Guoying2, DING Lei1, ZHOU Lindan1
摘要:
为了认识黏土矿物对油层低电阻率化的影响,以薄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 为依据,对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低 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 个方面:第一为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 强,是油层电阻率降低的关键因素;第二为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率降低,以伊 利石最为明显;第三是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以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的作用大小和矿物含量,吴起地 区黏土矿物对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低电阻率油 层的存在机理和分布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
[1]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低阻油气藏测井识别评价方法与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2-5. [2] 张艳红,赵其磊,席天德,等.蹼城地区深层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与识别[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4):93-95. [3] 赵留运,陈清华,刘强.低电阻率油层研究现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1):22-25. [4] 杨双定,牟金东,朱春红,等.鄂尔多斯盆地低电阻率油层的分类分析及评价[J].测井技术,2007,31(3):274-277. [5] 麻平社,张旭波,韩艳华,等.姬塬—白豹地区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及解释方法[J].测井技术,2006,30(1):84-87. [6] 杨春梅,周灿灿,程相志,等.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分析及有利区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5):600-605. [7] 郑雷清.综合识别方法在低阻油气层勘探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7,19(2):71-75. [8] 闫磊,潘保芝,莫修文,等.几种评价低阻储层的导电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增刊):121-125. [9] 穆龙新,田中元,赵丽敏,等.A 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机理研究[J].石油学报,2004,25(2):69-73. [10] 王祝文,刘菁华,黄茜,等.确定粘土矿物含量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方法[J].岩性油气藏,2007,19(2):108-111. [11] 李浩,刘双莲,吴伯福,等.低电阻率油层研究的3 个尺度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23-125. [12] 杨春梅,张吉昌.成因机理控制下的低电阻率油层发育特征及地质目标优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2):329-333. [13] 朱国华.粘土矿物对陕甘宁盆地中生界砂岩储层性质的影响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15(4):20-26. [14] 李俊,张占松. S 区块低电阻率油层成因分析与评价[J].岩性油气藏,2011,23(2):105-108. [15] 赵杏媛.粘土矿物与油气[J].新疆石油地质,2009,30(4):533-535. |
[1] | 常少英, 刘玲利, 崔钰瑶, 王锋, 宋明星, 穆晓亮.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地震沉积表征技术——以准噶尔盆地芳草湖地区清水河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39-147. |
[2] | 冯雪, 高胜利, 刘永涛, 王秀珍.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三角洲前缘前积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48-58. |
[3] | 刘化清, 冯明, 郭精义, 潘树新, 李海亮, 洪忠, 梁苏娟, 刘彩燕, 徐云泽. 坳陷湖盆斜坡区深水重力流水道地震响应及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LHP地区嫩江组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12. |
[4] | 刘化清, 苏明军, 倪长宽, 洪忠, 崔向丽, 胡凯峰, 李政阳, 毛俊丽. 薄砂体预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2): 1-11. |
[5] | 张闻亭,潘树新,刘震华,张丽萍,李伟,王巍. 地震沉积学在坳陷湖盆滩坝砂体预测中的应用———以酒西盆地Y区块间泉子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6): 109-116. |
[6] | 常少英,张先龙,刘永福,刘炜博,余异志,史红岭 . 薄层砂体识别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以 TZ12 井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6): 72-77. |
[7] | 熊 冉,杨 存,罗宪婴,乔占峰,曹 鹏. 地震沉积学在白云岩油藏隔夹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英买 32 区块蓬莱坝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16-121. |
[8] | 郭华军,陈能贵,徐洋,邹志文,李昌,王力宝. 地震沉积学在阜东地区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84-88. |
[9] | 刘宝国,陈珊. 三相融合沉积微相分析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17-21. |
[10] | 吴海波,王江,李军辉.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贝尔凹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96-101. |
[11] | 罗群,王崇孝,唐敏,黄捍东. 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识别模式与关键技术应用尝试———以扇体圈闭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30-34. |
[12] | 韩长城,林承焰,马存飞. 地震多属性优选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67-70. |
[13] | 苗顺德,李秋芬. 地震沉积学的内涵及其在陆相断陷盆地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4): 64-69. |
[14] | 洪忠,刘化清,苏明军,牛海青. 地震沉积学在复杂岩性地区的应用———以歧北凹陷沙二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4): 40-45. |
[15] | 史忠生,王天琦,王建功,潘树新,杨荣军,王革. 地震沉积学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和长垣地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5-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