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12-04-20
姚姚,唐文榜,奚先,王晓梅
2012, Vol.24(2): 16
摘要
(
463 )
HTML( )
PDF
(616 KB)
(
653
)
刘迪仁,殷秋丽,袁继煌,陈建,谢伟彪
2012, Vol.24(2): 710
摘要
(
452 )
HTML( )
PDF
(382 KB)
(
629
)
郭伟,李小刚,刘尚军,林社卿,严永新
2012, Vol.24(2): 1115
摘要
(
529 )
HTML( )
PDF
(541 KB)
(
634
)
张莹
2012, Vol.24(2): 1620
摘要
(
502 )
HTML( )
PDF
(753 KB)
(
812
)
陈吉,张永梅,史基安,张永庶,孙国强,王国仓
2012, Vol.24(2): 2125
摘要
(
468 )
HTML( )
PDF
(449 KB)
(
633
)
周康,刘佳庆,段国英,丁磊,周邻丹
2012, Vol.24(2): 2630
摘要
(
481 )
HTML( )
PDF
(485 KB)
(
653
)
赵军辉,周立发
2012, Vol.24(2): 3136
摘要
(
458 )
HTML( )
PDF
(637 KB)
(
526
)
左国平,屠小龙,夏九峰
2012, Vol.24(2): 3741
摘要
(
453 )
HTML( )
PDF
(558 KB)
(
527
)
唐群英,尹太举,路遥,蔡文,吴军,任强燕
2012, Vol.24(2): 4247
摘要
(
523 )
HTML( )
PDF
(637 KB)
(
684
)
张莹莹,黄思静
2012, Vol.24(2): 4852
摘要
(
400 )
HTML( )
PDF
(524 KB)
(
657
)
司学强,陈薇,杨志力,王鑫,桑廷义,文川江
2012, Vol.24(2): 5360
摘要
(
522 )
HTML( )
PDF
(1185 KB)
(
773
)
张明峰,妥进才,张小军,吴陈君,郭力军
2012, Vol.24(2): 6166
摘要
(
517 )
HTML( )
PDF
(693 KB)
(
707
)
朱剑兵
2012, Vol.24(2): 6771
摘要
(
354 )
HTML( )
PDF
(535 KB)
(
595
)
吴其林,傅恒,李秀华,韩定坤,黄勇,段金宝
2012, Vol.24(2): 7276
摘要
(
458 )
HTML( )
PDF
(502 KB)
(
553
)
刘焕,彭军,李丽娟,罗文军,肖艳
2012, Vol.24(2): 7782
摘要
(
422 )
HTML( )
PDF
(563 KB)
(
603
)
王德龙,郭平,陈恒,付微风,汪忠德,丁洪坤
2012, Vol.24(2): 8386
摘要
(
525 )
HTML( )
PDF
(314 KB)
(
607
)
陈可洋,吴清岭,李来林,范兴才,关昕,毕民
2012, Vol.24(2): 8791
摘要
(
411 )
HTML( )
PDF
(777 KB)
(
603
)
李彬,罗东红,梁卫,汪瑞良,王愫,戴建文
2012, Vol.24(2): 9297
摘要
(
425 )
HTML( )
PDF
(766 KB)
(
369
)
邓成刚,孙勇,曹继华,何艳
2012, Vol.24(2): 98101
摘要
(
475 )
HTML( )
PDF
(263 KB)
(
464
)
赵小龙,刘向君,梁利喜,杨超,陈春宇,刘道杰
2012, Vol.24(2): 102105
摘要
(
362 )
HTML( )
PDF
(276 KB)
(
534
)
王平,姜瑞忠,王公昌,梁宇
2012, Vol.24(2): 106110
摘要
(
774 )
HTML( )
PDF
(290 KB)
(
1702
)
刘文超
2012, Vol.24(2): 111116
摘要
(
425 )
HTML( )
PDF
(417 KB)
(
538
)
何辉,宋新民,蒋有伟,彭仕宓,李彦兰,孙景民
2012, Vol.24(2): 117123
摘要
(
511 )
HTML( )
PDF
(706 KB)
(
666
)
刘洪,任路,胡治华
2012, Vol.24(2): 124128
摘要
(
402 )
HTML( )
PDF
(400 KB)
(
607
)
姚姚,唐文榜,奚先,王晓梅
2012, Vol.24(2): 16
摘要
(
463 )
PDF (616 KB) (
6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1
溶洞型储层是我国西部碳酸盐岩发育地区主要的储层类型。系统介绍了作者多年来在识别碳酸盐 岩溶洞型储层方面所开展的一些基础研究,以及由此得到的一些识别方法,包括溶洞型储层的数值模拟、 波场特征分析、溶洞型储层可识别性的新认识、振幅特征的利用、储层反演方法的改进和频率差异分析技 术等。
刘迪仁,殷秋丽,袁继煌,陈建,谢伟彪
2012, Vol.24(2): 710
摘要
(
452 )
PDF (382 KB) (
6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2
由于稠油具有黏度大、密度高等特点,采用常规储层的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模式很难得到理想结果。 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原理和稠油储层的特性,根据地区实验数据,估算了稠油储层的等待时间、回波间隔、 回波个数等核磁参数,并通过优选观测模式,获得了有效的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对利用该方法获得的新疆 JMS 地区的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进行稠油储层测井解释,取得了较好效果。
郭伟,李小刚,刘尚军,林社卿,严永新
2012, Vol.24(2): 1115
摘要
(
529 )
PDF (541 KB) (
6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3
为了探究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在地震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波振 幅、频率、连续性、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等特征,在研究区目的层划分出6 种地震相类型。通过井-震结 合,将地震相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沉积相。结果表明:三工河组下段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浊积扇、半深湖等6 种沉积相(亚相)类型;同时该区发育5 个规模较大的沉积体,大 体上对应着北西、北东及南部3 个物源区。综合分析认为,三工河组下段整体上岩性圈闭发育条件较差, 局部发育的河口砂坝、滨浅湖滩坝、浊积扇等可以形成岩性圈闭。
张莹
2012, Vol.24(2): 1620
摘要
(
502 )
PDF (753 KB) (
8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4
贝中次凹是海拉尔盆地最富油气的构造单元之一,该区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和坳 陷期3 个阶段,形成了贝中次凹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西部断阶带、东部断阶带和中央洼槽带的低隆 起组成了典型的纵向均衡伸展褶皱。由于拉张和重力的联合作用,其内部产生了掀斜断块和滑动断阶等 类型的次级伸展构造样式。伸展褶皱是伸展盆地中重要的含油气构造,与其相关的有利圈闭、沉积相带是 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贝中次凹油气聚集严格受伸展褶皱作用的控制,即中央低隆起带为复式油气聚集 带,边界断层附近的滑动断阶有利于油气富集。
陈吉,张永梅,史基安,张永庶,孙国强,王国仓
2012, Vol.24(2): 2125
摘要
(
468 )
PDF (449 KB) (
6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5
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 系—新近系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柴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储 集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 用。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胶结作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硫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黏土矿物胶结; 溶蚀作用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颗粒的溶蚀。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减少以及储层物性变差的 主要原因。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
周康,刘佳庆,段国英,丁磊,周邻丹
2012, Vol.24(2): 2630
摘要
(
481 )
PDF (485 KB) (
6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6
为了认识黏土矿物对油层低电阻率化的影响,以薄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 为依据,对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低 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 个方面:第一为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 强,是油层电阻率降低的关键因素;第二为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率降低,以伊 利石最为明显;第三是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以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的作用大小和矿物含量,吴起地 区黏土矿物对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低电阻率油 层的存在机理和分布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
赵军辉,周立发
2012, Vol.24(2): 3136
摘要
(
458 )
PDF (637 KB) (
5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7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南祁连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灰岩和少量的白云岩,其中最佳储集体鲕 粒灰岩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大加连组;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 孔及裂缝;储层物性差,为特低孔、低渗储层。研究认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对储层孔、渗 性具有改善作用,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对储层孔、渗性具有破坏作用,导致储层孔、渗能力变差。根据储层 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Ⅲ 类和Ⅳ 类储层。
左国平,屠小龙,夏九峰
2012, Vol.24(2): 3741
摘要
(
453 )
PDF (558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8
苏北探区火山岩广泛发育,在横向和纵向上变化较快,成藏规律复杂多样,给油气勘探带来较大困 难。通过分析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匹配特征,并结合地震资料,研究了苏北探区火山岩与烃源岩和围 岩的接触关系,同时对该区火山岩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6 种类型的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模式,包括 烃源岩与火山岩间接接触型、烃源岩与火山岩直接接触型、火山岩被烃源岩包裹型、烃源岩与火山岩上下 接触型(上下供烃)、火山通道顶部成藏型、岩墙隔挡型;并对古近系阜宁组和三垛组的火山岩油气藏进行 了预测,归纳为3 类火山岩油气藏,分别为生储关系为包裹接触型(近源型)、生储关系为上下型(近源型) 及油气靠断裂运移(远源型)的油气藏。
唐群英,尹太举,路遥,蔡文,吴军,任强燕
2012, Vol.24(2): 4247
摘要
(
523 )
PDF (637 KB) (
6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09
川东北普光地区陆相地层主要目的层须家河组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利用 岩心、薄片、EMI 成像测井3 个方面的资料对普陆1 井须家河组裂缝开展精细描述与分析研究,探讨了裂 缝的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了裂缝对储层储集性能和气层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发 育有高角度构造缝和低角度非构造缝,裂缝充填程度高,主要被方解石和碳质充填,裂缝发育程度高但纵 向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分析认为,裂缝不仅成为流体的储集空间,还是重要的 流体渗流通道,对于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张莹莹,黄思静
2012, Vol.24(2): 4852
摘要
(
400 )
PDF (524 KB) (
6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0
华庆地区长6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的油气储层和产层,方解石胶结物是导致储层致 密的重要因素之一。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元素组分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方解石胶结物除常 见的粒状胶结物和嵌晶式胶结物外,还存在较少泥微晶结构方解石。泥微晶结构方解石是同沉积的湖相 内杂基;沉积期后形成的粒状和嵌晶式方解石胶结物具多种成因机制,其中在早成岩阶段A 期沉淀的方 解石胶结物与铝硅酸盐矿物和变质岩、岩浆岩岩屑的水化作用有关;铁方解石胶结物充填于原生孔隙的 同时,还充填于骨架颗粒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中,其形成与有机酸对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蚀作用和 黏土矿物的转化作用有关,为早成岩阶段B 期沉淀作用的产物。大多数方解石、铁方解石的胶结作用对 储层物性起负面影响。
司学强,陈薇,杨志力,王鑫,桑廷义,文川江
2012, Vol.24(2): 5360
摘要
(
522 )
PDF (1185 KB) (
7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1
研究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地层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明确勘探方向,有必要建立火 山岩岩相与地震相响应关系并进行火山岩识别和预测。从钻井岩心和铸体薄片研究入手,在明确研究区 火山岩岩性和岩相特征基础上,通过详细的井震标定,结合目的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归纳出岩相与地震相 的响应关系,进而开展了火山岩储层预测。研究表明: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岩相以溢流相、火山岩沉积相为 主;地震反射主要表现为弱振幅空白透镜状反射相、中—弱振幅弱连续丘状反射相、中—强振幅中连续层 状反射相;岩相识别和预测认为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具中心式喷发特征,火山体呈层状或锥状,且具陆上和 水下喷发并存的特征。结合成藏条件,认为中距火山口的杏仁状熔岩分布区是有利勘探区带。
张明峰,妥进才,张小军,吴陈君,郭力军
2012, Vol.24(2): 6166
摘要
(
517 )
PDF (693 KB) (
7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2
对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表明: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具有双 重性模式,Pr/Ph 值<0.5,呈强植烷优势;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藿烷C35/C34值基本上 ≤1;指示了乌南油田原油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相较强还原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 藿烷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反映其主要为低成熟原油。在此基础上开展油源对比研究,指出乌南油田原油和 扎哈—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下干柴沟组烃源岩之间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性很好。原油类型的一致性为应 用含氮化合物探讨原油运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含氮化合物分析结果反映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咔唑类化 合物浓度存在减小的趋势,而异构体化合物中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表明乌南油田原油自西注入,向北 和东南方向运移。由此确定位于乌南油田西侧的扎哈—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为其油源区,从而为该区的进 一步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
朱剑兵
2012, Vol.24(2): 6771
摘要
(
354 )
PDF (535 KB) (
5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3
为了提高测井曲线划分沉积旋回的精度和可靠性,采用最大熵谱估计原理对测井数据进行了预测 误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预测误差趋势曲线。采用对称和非对称理论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预测误差曲线可以较好地识别沉积旋回界面,预测误差趋势曲线可以识别旋回内部的半旋回。 利用该方法对实际测井数据进行了沉积旋回的划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该方法可作为测井沉 积旋回划分的辅助分析手段。
吴其林,傅恒,李秀华,韩定坤,黄勇,段金宝
2012, Vol.24(2): 7276
摘要
(
458 )
PDF (502 KB) (
5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4
通过对元坝地区6 口单井油气主要富集层段二叠系长兴组地层进行薄片样品系统采集,依靠显微 镜观察分析,识别出该区30 种岩石类型及其4 种沉积物来源,并鉴定出该区具有深水沉积特征的放射虫 硅质岩,为该区长兴组早期深海沉积环境的确立明确了方向。
刘焕,彭军,李丽娟,罗文军,肖艳
2012, Vol.24(2): 7782
摘要
(
422 )
PDF (563 KB) (
6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5
川西坳陷中段丰谷—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钙屑砂岩储层为典型的致密化砂岩储层。为深入了 解其致密化原因,综合大量岩心、薄片资料,并辅之以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了其储层特征及物性影 响因素。研究表明:钙屑砂岩储层以细—中粒碳酸盐岩岩屑含量高为典型特征,分选性以中等—好为主, 磨圆度中等,多呈次圆—次棱角状,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胶结方式以孔隙-接触式为主;次生孔隙是 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差,属特低渗、致密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综合影响:沉 积作用在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物性,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有利储层的主要相带;强烈的压实作用和钙质胶 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而高岭石胶结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溶蚀作用是使储 集物性改善的主要原因;裂缝对改善储层物性有着积极意义。
王德龙,郭平,陈恒,付微风,汪忠德,丁洪坤
2012, Vol.24(2): 8386
摘要
(
525 )
PDF (314 KB) (
6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6
在非常规吸附气藏开采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的不断下降,吸附气解吸使吸附层体积变小,游离气 空间增大。目前国内外均未考虑建立吸附层体积变化的物质平衡方程及研究吸附层体积变化、吸附层密 度对估算吸附气藏储量的影响。本次研究首次考虑吸附层体积的变化,建立了新的物质平衡方程。通过 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同时认识到吸附层体积变化及吸附层密度对计算天然气储量 有较大的影响。
陈可洋,吴清岭,李来林,范兴才,关昕,毕民
2012, Vol.24(2): 8791
摘要
(
411 )
PDF (777 KB) (
6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7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区块间能量不均、子波差异、空面元等突出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覆 盖次数的能量优化调整技术、时差计算和调整技术、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加剩余静校正技术以及叠后 插值、叠后时间偏移技术等,来确保区块间振幅能量分布和子波特征分布均匀,无闭合差存在。结果表明, 采用这些技术在深、浅层均能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偏移剖面无空间假频存在,且信噪比得到提高。
李彬,罗东红,梁卫,汪瑞良,王愫,戴建文
2012, Vol.24(2): 9297
摘要
(
425 )
PDF (766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8
南海A 油田地层的内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对其断层和裂缝的预测较为困难。采用近年 发展起来的双反射偏移技术,对该油田开展了断层和裂缝预测。双反射偏移技术以精细处理的三维地震 炮集资料及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度域速度模型为基础,通过双反射偏移速度扫描和偏移孔径分析,进一步 精细化速度模型,实施双反射偏移处理,获得断层和裂缝成像的三维数据体。通过对双反射偏移数据体及 其解释结果,以及深度偏移数据体及其沿层相干、倾角、振幅等属性,常规地震构造解释结果和钻井、测井 等信息进行联合解释,可了解并获得该油田断层和裂缝的性质及分布规律。双反射偏移技术不仅可以预 测与常规地震认识相一致的断裂系统,还可以有效分析根据常规地震资料难以预测的断层、裂缝及岩性 的突变界面。
邓成刚,孙勇,曹继华,何艳
2012, Vol.24(2): 98101
摘要
(
475 )
PDF (263 KB) (
4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19
地质储量和水侵量是确定气藏开发规模及开发设计的重要参数。传统的视地层压力识别法是判别 气藏驱动类型的常用方法,但对于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水驱作用不强的气藏,其早期的压降曲线为一条 直线,容易被误判为定容无水驱气藏,所计算的储量要比采用水驱气藏计算出的储量高。以涩北二号 气田A 气藏为例,应用视地质储量法,在不需要知道水侵量大小的情况下直接应用生产动态数据,绘制出 气藏视地质储量变化曲线,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地质储量,再把计算得到的地质储量代入视地质储量计算 公式即可反求出水侵量的大小。该方法简便、实用,对指导气田的后期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赵小龙,刘向君,梁利喜,杨超,陈春宇,刘道杰
2012, Vol.24(2): 102105
摘要
(
362 )
PDF (276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0
完井方式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产量、净现值、完井成本、完井产能、边底水锥进、储层岩石坚 固程度等,各因素间存在着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模糊性。通过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模糊层次分析法 及非线性模糊矩阵合成算子,改进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模型综合了各种因素,并权衡技术、经济等指 标,对完井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求取了最优完井方式的隶属度。改进后的模型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更 为相符,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具有评价优势。
王平,姜瑞忠,王公昌,梁宇
2012, Vol.24(2): 106110
摘要
(
774 )
PDF (290 KB) (
17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1
针对国外低矿化度水驱已运用于矿场实践而国内相关研究还未开展的现状,对低矿化度水驱机理 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低矿化度水驱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对于砂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 采收率的机理主要为类碱驱、微粒运移以及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而对于碳酸盐岩油 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则主要是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原油性质、储层 性质、地层水及注入水性质、地层温度等因素均可以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目前低矿化度 水驱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机理不清、低矿化度水源限制、油田储层适应性问题等。最后指出, 低矿化度水驱若与现有油田开发技术、煤层气生产技术、低渗透油田及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相结合,将会 是经济、环保、潜力巨大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刘文超
2012, Vol.24(2): 111116
摘要
(
425 )
PDF (417 KB) (
5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2
以码头庄油田庄2 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算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 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 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小层内非均质程度有较大差异。在各沉积微相中,滨浅湖砂坝呈较弱非均质 性;水下分流间湾呈强非均质性;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呈中等偏较弱非均质性;前缘席状砂呈强非均质 性。各小层层间非均质性呈中等—较强程度。平面上,非均质综合指数等值线主要呈北东、北西向展布, 总体呈中等平面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长期注水开发等因素影响了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主 要分布于呈弱非均质性的区域。
何辉,宋新民,蒋有伟,彭仕宓,李彦兰,孙景民
2012, Vol.24(2): 117123
摘要
(
511 )
PDF (706 KB) (
66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3
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矛盾及层内差异等 问题极为凸显。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精 细表征研究。运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等,以单砂体刻画及其内部构型技术为支 撑,细化了砂砾岩油藏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相。结合不同类型单砂体宏观与微观非均质特征,总结出扇 中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富集的3 种类型:Ⅰ型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属中孔-中细喉型;Ⅱ 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细孔-细喉型;Ⅲ 型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 中细孔-中喉型。其中Ⅰ型与Ⅱ型储层剩余油基本分布在储层中上部物性较差、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的部 位,而Ⅲ 型砂砾岩相储层由于受岩性与物性差异影响,局部易形成高渗部位,剩余油多呈条带状分布在层 内非均质变强、物性变差的部位。针对该类型油藏,以“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并解决储层非均质性”为切入 点来分析剩余油分布,为砂砾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作用。
刘洪,任路,胡治华
2012, Vol.24(2): 124128
摘要
(
402 )
PDF (400 KB) (
6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4
在缝洞型油藏实际钻井过程中经常出现钻杆放空、泥浆大量漏失等现象。这类油藏使用常规三重介 质试井方法解释时困难较大,建立溶洞型储层试井解释模型并对这类油藏进行测试资料试井解释具有实 际意义。在双重介质模型基础上,将溶洞简化为一个等势体,内部压力处处相等,溶洞外流体流动满足达 西定律;基于溶洞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缝洞型油藏试井解释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 变换和Stehfest 数 值反演算法得到了井底压力解析解;分析了溶洞储能比、溶洞大小、基质窜流系数、裂缝储能比等参数对 井底压力及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的影响。利用建立的钻遇溶洞模型双对数曲线图版对塔中地区某井进行 了解释,并见到了良好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缝洞型油藏试井解释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