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2): 12412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4
• 油气田开发 • 上一篇
刘洪1,任路2,胡治华3
LIU Hong1, REN Lu2, HU Zhihua3
摘要:
在缝洞型油藏实际钻井过程中经常出现钻杆放空、泥浆大量漏失等现象。这类油藏使用常规三重介 质试井方法解释时困难较大,建立溶洞型储层试井解释模型并对这类油藏进行测试资料试井解释具有实 际意义。在双重介质模型基础上,将溶洞简化为一个等势体,内部压力处处相等,溶洞外流体流动满足达 西定律;基于溶洞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缝洞型油藏试井解释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 变换和Stehfest 数 值反演算法得到了井底压力解析解;分析了溶洞储能比、溶洞大小、基质窜流系数、裂缝储能比等参数对 井底压力及压力导数双对数曲线的影响。利用建立的钻遇溶洞模型双对数曲线图版对塔中地区某井进行 了解释,并见到了良好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缝洞型油藏试井解释提供理论指导。
[1] 张希明.新疆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5):17-22. [2] Liu X,Yang J,Li Z,et al. A new methodology on reservoir modeling in the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ock of Tahe Oilfield [R]. SPE104429,2006. [3] 王曦莎,易小燕,陈青,等.缝洞型碳酸盐岩井间连通性研究———以S48 井区缝洞单元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0,22(1):126-128. [4] 滕团余,潘建国,张虎权,等.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0,22(4):14-18. [5] 范昱,陈洪德,林良彪,等.黔南独山地区上石炭统大埔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增刊):37-43. [6] 姚军,戴卫华,王子胜.变井筒储存的三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方法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46-51. [7] 常学军,姚军,戴卫华,等.裂缝和洞与井筒连通的三重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方法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 辑),2004,19(3):339-346. [8] 彭小龙,杜志敏,戚志林,等.多重介质渗流模型的适用性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4):99-101. [9] 张冬丽,李江龙,吴玉树.缝洞型油藏三重介质数值试井模型影响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6):113-119. [10] 陆燕妮,邓勇,陈刚.塔河油田缝洞型底水油藏临界产量计算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4):108-110. [11] 郭康良,庄新兵,张文昌.凝析气藏管流与地层渗流耦合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2):112-116. [12] 张福祥,陈方方,彭建新,等.井打在大尺度溶洞内的缝洞型油藏试井模型[J].石油学报,2009,30(6):912-915. [13] 程倩,熊伟,高树生.基岩-孤立溶洞不稳定窜流方程[J].特种油气藏,2009,16(3):53-54. [14] 姚军,黄朝琴,王子胜,等.缝洞型油藏的离散缝洞网络流动数学模型[J].石油学报,2010,31(5):815-819. [15] 彭朝阳,龙武,杜志敏,等.缝洞型油藏离散介质网络数值试井模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6):125-127. [16] 彭小龙,杜志敏,刘学利,等.大尺度溶洞裂缝型油藏试井新模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74-77. [17] 葛家理.油气层渗流力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18] 孔祥言.高等渗流力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19] Stehfest H. Remark on algorithm 368: Numerical inversion of Laplace transforms[J]. Communications of ACM,1970,13(1):47-49.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3]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4]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5]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6]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7]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8]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9] |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47-159. |
[10] |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32-44. |
[11]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12] | 杜江民, 崔子豪, 贾志伟, 张毅, 聂万才, 龙鹏宇, 刘泊远.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37-48. |
[13] | 魏嘉怡, 王红伟, 刘刚, 李涵, 曹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20-130. |
[14] | 尹艳树, 丁文刚, 安小平, 徐振华.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塞160井区三叠系长611储层构型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37-49. |
[15] | 薛楠, 邵晓州, 朱光有, 张文选, 齐亚林, 张晓磊, 欧阳思琪, 王淑敏.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51-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