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2-02-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新进展———“2011年石油地震地质学学术研讨会”侧记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

2012, Vol.24(1): 1–6    摘要 ( 424 )    HTML( ) PDF (421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1

对地震沉积学理论创新的认识

刘化清,卫平生,李相博,洪忠,牛海青,张兆辉

2012, Vol.24(1): 7–12    摘要 ( 435 )    HTML( ) PDF (721 KB)  ( 3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2

含油气盆地古构造恢复方法研究及进展

久凯,丁文龙,李春燕,曾维特

2012, Vol.24(1): 13–19    摘要 ( 502 )    HTML( ) PDF (579 KB)  ( 6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3

油气地质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

王振宇,杨柳明,马锋,杨柳燕,臧诗清,罗新生

2012, Vol.24(1): 20–25    摘要 ( 447 )    HTML( ) PDF (547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4

塔南凹陷储层孔隙特征及其发育成因

闫博,吕晓辉

2012, Vol.24(1): 26–29    摘要 ( 370 )    HTML( ) PDF (581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5

扇三角洲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陈丽华,路言秋,徐怀民,徐朝晖

2012, Vol.24(1): 30–35    摘要 ( 452 )    HTML( ) PDF (618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6

庙西凹陷构造特征

宗奕,梁建设,刘丽芳

2012, Vol.24(1): 36–39    摘要 ( 390 )    HTML( ) PDF (551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7

西峰油田庄36 井区长81 储层特征及评价

潘静文,文志刚,刁帆,臧成广

2012, Vol.24(1): 40–45    摘要 ( 407 )    HTML( ) PDF (669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8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

李阔,曾韬,潘磊

2012, Vol.24(1): 46–51    摘要 ( 450 )    HTML( ) PDF (600 KB)  ( 5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9

东—韩地区延长组长2 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李彦婧,高潮,邓杰,孔令非

2012, Vol.24(1): 52–56    摘要 ( 396 )    HTML( ) PDF (658 KB)  ( 5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0

阿姆河盆地阿盖雷地区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刘石磊,郑荣才,颜文全,廖军,蒋昊,汪小平

2012, Vol.24(1): 57–63    摘要 ( 518 )    HTML( ) PDF (731 KB)  ( 4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1

大型凹陷源外斜坡区油运聚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长10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刘宗堡,贾钧捷,赵淼,孙庆华

2012, Vol.24(1): 64–68    摘要 ( 446 )    HTML( ) PDF (550 KB)  ( 3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2

技术方法

辽东湾探区古近系浊积体针对性地震处理与识别技术

姚健,郑敬贵,杜晓峰,孙和风

2012, Vol.24(1): 69–73    摘要 ( 354 )    HTML( ) PDF (669 KB)  ( 3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3

渤海C 油田潜山裂缝型储集层随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实现与优选方法

王晖,胡光义

2012, Vol.24(1): 74–79    摘要 ( 435 )    HTML( ) PDF (621 KB)  ( 4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4

基于随机建模技术的油田开发初期河流相储层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以渤海A油田为例

薛艳霞,廖新武,赵春明,霍春亮,张如才

2012, Vol.24(1): 80–83    摘要 ( 423 )    HTML( ) PDF (376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5

高精度地震纯波震源数值模拟

陈可洋

2012, Vol.24(1): 84–91    摘要 ( 474 )    HTML( ) PDF (758 KB)  ( 49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6

基于层面的地震曲率属性在碳酸盐岩断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北某区块为例

崔立杰,何幼斌,王锦喜,王振卿,胡再元

2012, Vol.24(1): 92–96    摘要 ( 409 )    HTML( ) PDF (723 KB)  ( 567 )

基于地层组分分析的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研究

张兆辉,高楚桥,刘娟娟

2012, Vol.24(1): 97–99    摘要 ( 395 )    HTML( ) PDF (343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8

二维趋势面约束法在富县地区长8 油层组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何星,杨友运,李映雁

2012, Vol.24(1): 100–103    摘要 ( 435 )    HTML( ) PDF (482 KB)  ( 4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9

油气田开发

不同开发阶段天然气储采比计算方法

赵小龙,刘向君,刘道杰

2012, Vol.24(1): 104–107    摘要 ( 425 )    HTML( ) PDF (269 KB)  ( 3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0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CO2 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

李虎,蒲春生,吴飞鹏

2012, Vol.24(1): 108–111    摘要 ( 404 )    HTML( ) PDF (296 KB)  ( 5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1

米吸水指数随累积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李标,唐海,吕栋梁,刘鹏超,王联国

2012, Vol.24(1): 112–116    摘要 ( 369 )    HTML( ) PDF (360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2

裂缝型凝析气藏的动态储量和水侵量计算研究

陈恒,杜建芬,郭平,刘东华,肖峰,杨作明

2012, Vol.24(1): 117–120    摘要 ( 422 )    HTML( ) PDF (297 KB)  ( 5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3

非均匀污染下水平气井产能新模型

陈凤,李晓平,王子天,田敏

2012, Vol.24(1): 121–124    摘要 ( 379 )    HTML( ) PDF (440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4

含水率曲线对聚合物驱特征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章威,喻高明,胡海霞,石立华,张昕

2012, Vol.24(1): 125–128    摘要 ( 353 )    HTML( ) PDF (310 KB)  ( 5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5

论坛与综述

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新进展———“2011年石油地震地质学学术研讨会”侧记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

2012, Vol.24(1): 1–6    摘要 ( 424 )    PDF (421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1

文中综述了当前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的新动向、新进展,包括地震沉积学、地震储层学及地震成 藏学等方面。指出地震-地质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在当前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针 对陆相砂泥岩薄互层的砂体勘探中,人们在地震沉积学(寻找砂体)—地震储层学(确定有效砂体)—地震 成藏学(发现油气藏)的研究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文中还对石油地震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对地震沉积学理论创新的认识

刘化清,卫平生,李相博,洪忠,牛海青,张兆辉

2012, Vol.24(1): 7–12    摘要 ( 435 )    PDF (721 KB) ( 3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2

地震沉积学自创建以来,关于其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方面的讨论较少。文中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作为一门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新兴边缘学科,地震沉 积学以现代沉积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①地震数据体揭示沉积体 的平面几何形态比垂向形态更加容易;②地震反射同相轴具有穿时性,地震数据的频率控制了同相轴的 倾角和内部反射结构。同时认为这2 点是地震沉积学核心思想(发掘地震数据体中等时沉积界面上的地 震地貌信息来研究沉积相、沉积结构和沉积演化)的重要依据。

含油气盆地古构造恢复方法研究及进展

久凯,丁文龙,李春燕,曾维特

2012, Vol.24(1): 13–19    摘要 ( 502 )    PDF (579 KB) ( 6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3

含油气盆地古构造与油气的成烃、成藏关系密切,但目前已有的古构造恢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制约了油气的勘探开发。该文分析总结了古构造恢复方法发展至今形成的“宝塔图”法、厚度图法、 平衡剖面法、地震属性恢复古构造法、三维空间古构造恢复法、同一变形体古构造恢复法等诸多方法,并 分别指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剥蚀量恢复、去断层、去褶皱、去压实校正 及古水深校正等是古构造恢复中的关键技术,能否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将直接影响到古构造恢复的准确 性。文中对这些关键技术作了详细分析,此外还归纳了古构造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古构造恢 复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油气地质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成因研究

王振宇,杨柳明,马锋,杨柳燕,臧诗清,罗新生

2012, Vol.24(1): 20–25    摘要 ( 447 )    PDF (547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4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作为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发育大量白云岩 优质储层,但受白云岩埋藏深度大、勘探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对其成因方面的认识有待深入研究。文中 利用8 口井的钻井取心资料,对鹰山组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 究区发育5 种类型的白云岩,白云岩的C 和O 同位素偏轻,Sr 同位素含量较高。结合微量元素、阴极发 光等地化特征,认为鹰山组白云岩具有深埋藏、热液和近地表蒸发海水成因。

塔南凹陷储层孔隙特征及其发育成因

闫博,吕晓辉

2012, Vol.24(1): 26–29    摘要 ( 370 )    PDF (581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5

塔南凹陷位于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的最南端,其主要含油层位为南屯组(细分为南 一段和南二段)和铜钵庙组。文中利用大量岩心资料,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综合分析了研 究区南屯组和铜钵庙组的储层岩石类型及孔隙特征。结果表明,铜钵庙组主要为凝灰质砂岩储层,南一段 主要为普通砂岩储层,南二段主要为砂岩储层,且均发育次生孔隙。经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发育主要受 岩石类型、钠长石化、碎屑颗粒包壳3 个因素的控制。

扇三角洲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为例

陈丽华,路言秋,徐怀民,徐朝晖

2012, Vol.24(1): 30–35    摘要 ( 452 )    PDF (618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6

为深入认识扇三角洲相储层特征,提高油藏描述精细程度,文中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 术方法为指导,依据不同级次基准面的升降运动所导致的地层过程旋回性和沉积学响应特征,将百21 井 区克上组划分为1 个长期旋回、2 个中期旋回、14 个短期旋回以及33~37 个超短期旋回。其中短期旋回 可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2 种基本结构类型。详细讨论了基准面旋回 变化过程中超短期旋回的沉积序列、结构类型、叠加样式以及分布模式,建立了以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 层对比单元的全区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格架内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油气分布,为储层研究和油田后期开 发奠定了基础。

庙西凹陷构造特征

宗奕,梁建设,刘丽芳

2012, Vol.24(1): 36–39    摘要 ( 390 )    PDF (551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7

庙西凹陷位于渤中坳陷东南部,由北洼、东洼、南洼3 个次级构造单元组成。地震构造解释和断 裂系统分析表明:庙西凹陷北洼和东洼分别由2 个箕状断陷构成,南洼北部为地堑构造,南洼南部为箕状 断陷;各次洼受到郯庐断裂带的影响不同,北洼、东洼受到伸展构造系统的影响,南洼则明显受到郯庐断 裂带的改造。3 个次洼内部的伸展断裂受深层走滑断裂所诱发,构成走滑构造系统的一部分,浅层受张家 口—蓬莱断裂带改造。

西峰油田庄36 井区长81 储层特征及评价

潘静文,文志刚,刁帆,臧成广

2012, Vol.24(1): 40–45    摘要 ( 407 )    PDF (669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8

针对西峰油田庄36 井区面临单井产量下降和含水上升较快的问题,应用测井资料、岩石薄片、扫 描电镜、X 衍射、粒度分析、压汞测定等资料,对长81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特征等进行了深 入分析。结果表明:庄36 井区长81储层属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长 石砂岩,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孔喉结构类型属小孔隙、微细喉道型,其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 作用的共同影响,造成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物性明显好于河道侧翼。根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 将研究区储层分为4 类,即Ⅰ 类储层为好储层、Ⅱ类储层为较好储层、Ⅲ 类储层为较差储层、Ⅳ 类储层 为差储层。研究区含水上升井主要分布在Ⅲ 类和Ⅳ 类储层中,Ⅰ 类储层的单井产量高且稳产,分类结 果符合实际。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

李阔,曾韬,潘磊

2012, Vol.24(1): 46–51    摘要 ( 450 )    PDF (600 KB) ( 5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09

通过钻井取心和露头采样测试、岩石薄片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 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川 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砂岩以中—细粒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 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和裂缝,孔隙结构以小孔、细喉型为主。研究区孔渗较低,为典型的低孔、低渗 至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东—韩地区延长组长2 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李彦婧,高潮,邓杰,孔令非

2012, Vol.24(1): 52–56    摘要 ( 396 )    PDF (658 KB) ( 5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0

采用物性分析、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常规压汞等方法,对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孔隙结构进行了研 究,并探讨了孔隙结构对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有残余粒间孔隙、溶蚀孔隙、晶 间孔隙、微裂缝,以溶蚀孔隙为主要类型;喉道类型以细喉道为主;孔隙结构以中孔-细喉道型为主,其次 是小孔-细喉道型、大孔-中粗喉道型;孔喉半径越大,低渗透储层的渗透性越好;分选系数和歪度系数反 映了低渗透储层喉道大小不均一、类型多样及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阿姆河盆地阿盖雷地区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刘石磊,郑荣才,颜文全,廖军,蒋昊,汪小平

2012, Vol.24(1): 57–63    摘要 ( 518 )    PDF (731 KB) ( 4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1

阿姆河盆地阿盖雷地区在Aga-21 井和Aga-23 井于牛津阶碳酸盐岩钻获高产工业气流,详细研 究该区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对整个地区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岩心描述的基础上,通过 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储层物性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测井及地震资料,认为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 和分布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砂屑滩和生屑滩为储层发育的基础,溶蚀作用为储层形成的关 键因素,破裂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储层品质。同时指出砂屑滩和生屑滩为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是今后 主要的勘探开发目标。

大型凹陷源外斜坡区油运聚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长10地区扶余油层为例

刘宗堡,贾钧捷,赵淼,孙庆华

2012, Vol.24(1): 64–68    摘要 ( 446 )    PDF (550 KB) ( 3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2

松辽盆地长10 地区为典型凹陷斜坡区有效烃源岩外成藏。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扶余 油层油气来源、砂体展布、构造特征和油水分布等成藏因素的分析认为:油均来自三肇凹陷向斜区的青一 段源岩;T2断层具有平面条带状特征,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为密集带边界断层;扶余油层为西南保康 物源影响下的河控三角洲,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且垂向上发育先水退、后水进的沉积序列;油垂向 分布在扶余油层顶部,受凹陷源外斜坡区供油不足的影响,油自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呈“台阶状”分布。扶 余油层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扶余油层“倒灌”运移,然 后在浮力作用下,沿着水退最大期(扶Ⅰ组底)发育的河道砂体匹配油源断层组成优势输导通道(断层密 集带),远距离侧向运移,因此斜坡区油在平面上富集于断层密集带附近,垂向上位于优势输导层位之上 (扶Ⅰ组)。

技术方法

辽东湾探区古近系浊积体针对性地震处理与识别技术

姚健,郑敬贵,杜晓峰,孙和风

2012, Vol.24(1): 69–73    摘要 ( 354 )    PDF (669 KB) ( 3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3

浊积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埋藏深、隐蔽性强等特点,常规勘探技术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针对上述 问题该文在小波分频成像、构造约束保边滤波、井控提高分辨率等地球物理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运用 有色反演、地层倾角、方位角与相干分析等技术来描述浊积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开展对浊积岩油气藏有效 勘探方法的研究,并有效指导浊积岩体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总结出一套适合辽东湾探区浊积体识别的 地球物理技术流程,对指导该区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渤海C 油田潜山裂缝型储集层随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实现与优选方法

王晖,胡光义

2012, Vol.24(1): 74–79    摘要 ( 435 )    PDF (621 KB) ( 4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4

针对渤海C 油田潜山裂缝型储集层的地质特点,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油藏动态以及露头等资料, 分析了潜山裂缝型储集层的成因及发育特点,确定构造应力场和断层的分布为该油田储集层裂缝发育的 2 个主控因素。将构造应力场与断层分布相结合模拟离散裂缝网络,预测裂缝分布趋势。通过地质特征对 比以及动态资料验证,优选出C 油田的离散裂缝网络(DFN)。以离散裂缝网络(DFN)为平面约束条件, 以井点岩心统计裂缝几何形态为“硬”数据,计算出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三维分布,并建立了潜山裂缝 型储集层的地质模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基于随机建模技术的油田开发初期河流相储层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以渤海A油田为例

薛艳霞,廖新武,赵春明,霍春亮,张如才

2012, Vol.24(1): 80–83    摘要 ( 423 )    PDF (376 KB) ( 5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5

以渤海A 油田为例,针对目前国内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渤海湾河流相储层的地 质特点,提出了一种将Monte-Carlo 计算方法与随机建模技术相结合定量评价储层风险的研究思路。该 文分析了地质模型中不确定性变量存在的原因,并在随机建模基础上,结合实验设计、响应曲面拟合和 Monte-Carlo 计算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不确定性变量对地质储量产生的影响,预测了储层存在的风险和潜 力,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组优选的地质模型。

高精度地震纯波震源数值模拟

陈可洋

2012, Vol.24(1): 84–91    摘要 ( 474 )    PDF (758 KB) ( 49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6

为了提高纵波震源和横波震源计算机数值模拟的精度,提出了高阶高精度纯纵波震源和纯横波 震源的网格配置方法,对比分析了多种震源网格配置方案,从理论上分析了新震源配置方法的准确性。通 过对各向同性弹性介质复杂模型波场分离的数值试算,指出常规纯波震源的设置方法存在阶数较低和残 留波场等问题。改进后的仿真结果所引入的干扰波场能量较弱,数值模拟精度较高,因此,该方法能够再 现野外纵波震源和横波震源的地震勘探模拟,并可以观测到利用常规数值模拟方法难以获得的特殊波 场,有利于地震波波动理论的验证和完善,可用来指导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

基于层面的地震曲率属性在碳酸盐岩断裂预测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北某区块为例

崔立杰,何幼斌,王锦喜,王振卿,胡再元

2012, Vol.24(1): 92–96    摘要 ( 409 )    PDF (723 KB) ( 567 )

塔里木盆地塔北某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地质年代老,地层埋深大,原生基质孔隙发育较差,其储 层的有利分布区多受断裂控制。因此,对该区断裂进行精细预测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断裂精细预测难度 较大这一实际问题,选用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地震曲率技术,运用曲率原理和基于层面的地震曲率属性对 研究区奥陶系一间房组顶界进行断裂预测,从常用的几种地震曲率中优选出最小负曲率和最大正曲率对 断裂进行刻画,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地震剖面和基于层面的地震曲率属性平面图的交互分析发 现,所预测的断裂级别、性质及走向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基于地层组分分析的储层孔隙度计算方法研究

张兆辉,高楚桥,刘娟娟

2012, Vol.24(1): 97–99    摘要 ( 395 )    PDF (343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8

针对火山岩、碳酸盐岩、致密砂岩等非均质性极强的储层孔隙度计算这一关键问题,提出基于地 层组分分析的孔隙度计算方法。充分利用常规测井、元素俘获谱(ECS)测井等资料,优选出对待求地层组 分敏感的测井系列,利用理论值法与交会图法确定出待求地层组分的理论测井响应值。该文根据地层组 分分析原理联立方程组,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方程组以获得地层组分的相对体积含量,进而准确确定出 孔隙度。该计算方法在三塘湖盆地A 研究区火山岩储层评价中取得了理想效果,并为其他非常规储层孔 隙度的计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维趋势面约束法在富县地区长8 油层组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何星,杨友运,李映雁

2012, Vol.24(1): 100–103    摘要 ( 435 )    PDF (482 KB) ( 4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9

由于调整建模的变差函数分析比较复杂,在有些地质情况复杂的地区单纯使用随机建模方法往 往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此时可以考虑导入二维趋势面的方法来控制随机模拟。该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富 县地区长8 油层组为例,采用矢量化沉积相平面图并赋值所生成的二维趋势面进行沉积相建模,同时,使 用等容线内插法生成的二维趋势面来约束孔隙度的随机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建立的沉积相模型 和孔隙度模型分别与研究区沉积相和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匹配良好。同时,二维趋势面约束法也可结合 其他的建模约束法来共同约束地质模型。

油气田开发

不同开发阶段天然气储采比计算方法

赵小龙,刘向君,刘道杰

2012, Vol.24(1): 104–107    摘要 ( 425 )    PDF (269 KB) ( 3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0

天然气储采比是衡量天然气生产规模的关键指标,准确计算天然气储采比对保证天然气合理开 发及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天然气产量增长、稳产和递减3 个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 特征,以产量增长率、可采储量替换率和产量递减率等关系方程为基础,推导出天然气储采比在3 个不同 开发阶段的计算方法。同时,考虑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与储采比之间的关系,又推导出了 采出程度与储采比、储量替换率、产量增长率(或递减率)的关系方程。研究表明,天然气储采比在产量增 长阶段呈大幅下降趋势,至稳产阶段后保持相对稳定,到递减阶段又开始缓慢下降。通过实例分析,论证 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CO2 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

李虎,蒲春生,吴飞鹏

2012, Vol.24(1): 108–111    摘要 ( 404 )    PDF (296 KB) ( 5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1

针对传统的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方法应用不便或误差较大等问题,提出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进 行CO2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以油藏温度、C5+分子量、中间组分摩尔分数、挥发组分摩尔分数为输入变 量,以最小混相压力为输出变量,建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CO2驱最小混相压力进行预测,将 结果与其他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并做误差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用于CO2驱最小 混相压力预测是可行的,且具有精度高、收敛快、适用范围广、使用简便等特点。

米吸水指数随累积注水量变化规律研究

李标,唐海,吕栋梁,刘鹏超,王联国

2012, Vol.24(1): 112–116    摘要 ( 369 )    PDF (360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2

油井转注后,随着注入水将井底附近的油驱走,注水井吸水指数不断增加,然而这一变化规律并 无准确的计算公式。文中以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和经典的达西径向流公式为基础,结合含水 率随含水饱和度变化曲线,推导出注水井米吸水指数随米累积注水量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油田实例进 行分析计算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为未来注水井米吸水指数的计算和水井的配注提供理论依据。

裂缝型凝析气藏的动态储量和水侵量计算研究

陈恒,杜建芬,郭平,刘东华,肖峰,杨作明

2012, Vol.24(1): 117–120    摘要 ( 422 )    PDF (297 KB) ( 5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3

针对存在活跃边、底水的裂缝型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基于物质平衡原理,考虑基质和裂缝的 压缩系数、不同束缚水饱和度,建立具有水侵作用的裂缝型凝析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并引入弹性储容比 参数,提出了一种计算裂缝型底水凝析气藏动态储量和水侵量的简便方法。研究表明,利用仅考虑单一孔 隙介质的视地质储量法和视地层压力法计算气藏的储量,结果均偏大,而考虑双重孔隙介质的新方法能 较准确地计算气藏的地质储量和水侵量。

非均匀污染下水平气井产能新模型

陈凤,李晓平,王子天,田敏

2012, Vol.24(1): 121–124    摘要 ( 379 )    PDF (440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4

对水平气井产能的准确预测有助于经济有效地开发气田。为了得到符合实际的水平气井产能公 式,在将气体流动过程视为储层渗流和井筒流动的基础上,考虑井筒附近非均匀污染和井筒压降对水平 气井产能的影响,建立了新的水平气井半解析产能模型。该文利用新建的模型实例计算水平气井的产量, 并与均匀污染下(不考虑井筒压降)的产量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井筒压降在不同渗透率条件下对水平气井 产能的影响,以及非均匀污染对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实际水平气井和多分支气井的产能分析提供 了理论依据。

含水率曲线对聚合物驱特征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章威,喻高明,胡海霞,石立华,张昕

2012, Vol.24(1): 125–128    摘要 ( 353 )    PDF (310 KB) ( 5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5

聚合物驱含水率曲线历史拟合是聚合物驱历史拟合的重点部分。在聚合物驱含水率曲线上确定 2 个重要的拟合点:聚合物驱见效点和含水下降最低点。在影响聚合物驱的众多因素中,选取聚合物溶液 相对黏度、聚合物吸附量、残余阻力系数和不可及孔隙体积作为敏感性分析的特征参数;定义敏感度系 数,通过各特征参数对各拟合点的敏感性分析,得出拟合点值随着聚合物溶液相对黏度、残余阻力系数和 不可及孔隙体积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聚合物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含水率曲线对聚合物驱特征参数的敏 感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聚合物吸附量、聚合物溶液相对黏度、不可及孔隙体积、残余阻力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