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1): 697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13
姚健,郑敬贵,杜晓峰,孙和风
YAO Jian, ZHENG Jinggui, DU Xiaofeng, SUN Hefeng
摘要:
浊积岩油气藏具有分布广、埋藏深、隐蔽性强等特点,常规勘探技术往往难以有效识别。针对上述 问题该文在小波分频成像、构造约束保边滤波、井控提高分辨率等地球物理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运用 有色反演、地层倾角、方位角与相干分析等技术来描述浊积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开展对浊积岩油气藏有效 勘探方法的研究,并有效指导浊积岩体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总结出一套适合辽东湾探区浊积体识别的 地球物理技术流程,对指导该区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 庞雄奇,陈冬霞,张俊.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岩性油气藏,2007,19(1):1-8. [2] 王波,王玉环,左玉杰.渤海湾SZ36-1S 地区高精度层序约束下储层预测与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23(1):39-41. [3] 李相博,陈启林,刘化清,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 种沉积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气性[J].岩性油气藏,2010,22(3):16-21. [4] 加东辉,周心怀,李建平,等.一种少井地区“岩性圈闭表征”的思路———以辽东湾地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2009,21(4):124-129. [5] 王军,张中巧,张海义.地震沉积学在少井或无井条件下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1):1-5. [6] 余鹏,李振春.分频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29(6):419-423. [7] 田立新,周东红,刘立辉.辽东湾蠕虫状地震反射的地质意义研究[J].石油物探,2010,49(3):295-298. [8] 杨勤林,王彦春,张菊梅,等.低幅度构造识别技术在Carmen油田三维工区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3):965-969. [9] 肖燕,黄怡,屈伟,等.测井资料预处理对井约束反演影响分析及应用[J].新疆地质,2007,25(4):418-421. [10] 杨立强,宋海斌,郝天珧.基于BP 神经网络的波阻抗反演及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1):34-37. [11] 周惠文,曹正林,杜斌山.含气特征曲线重构技术在致密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5):723-726. [12] 赵虎,崔若飞,陈同俊,等.基于模拟测井资料的波阻抗反演[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3):l97-199. [13] 谢玉洪,陈志宏,陈殿远.含气储层非均质性评价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石油物探,2007,46(4):353-358. [14] 徐希坤,王庆华.本征值相干技术在青东地区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6):265-267. [15] 马瑾环,陈国俊,吴志高,等.改进的第三代相干算法及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4):286-291. |
[1] | 毛锐, 牟立伟, 王刚, 樊海涛. 基于核磁共振自由弛豫特征的含油性评价方法——以玛湖凹陷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40-147. |
[2] | 宁从前, 周明顺, 成捷, 苏芮, 郝鹏, 王敏, 潘景丽.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67-274. |
[3] | 陈志强, 吴思源, 白蓉, 雷刚. 基于流动单元的致密砂岩气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以川中广安地区须家河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76-83. |
[4] | 谢伟彪,殷秋丽,刘迪仁,袁继煌,陈建. 基于多矿物分析的砂砾岩稠油储层测井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3): 102-105. |
[5] | 刘迪仁,殷秋丽,袁继煌,陈建,谢伟彪. 稠油储层核磁共振测井观测模式选择及其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2): 7-10. |
[6] | 何宗斌,倪 静,伍 东,李 勇,刘丽琼,台怀忠. 根据双TE 测井确定含烃饱和度[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3): 89-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