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的粒度分析新方法
袁 瑞,朱 锐,瞿建华,孙玉,唐 勇,潘 进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5): 104-10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7
摘要462)      PDF(pc) (496KB)(1846)       收藏

鉴于岩石薄片粒度分析的实验室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速度缓慢,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空间自相关系数的粒度分析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已知颗粒大小的岩石薄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并利用带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法求解对应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方程组,从而得到颗粒大小未知的岩石薄片的粒度分布。 采用椭圆随机生成的方法制作了颗粒大小不同的理论模拟岩石薄片,并分析了其空间自相关系数与粒度的关系,得出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偏移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偏移距离一定时,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粒度的增大而增大。采用该方法对粗砂岩中粒径分别为 0.5~1.0 mm,1.0~1.5 mm 和 1.5~ 2.0 mm 的颗粒进行了粒度分布的定量计算,得出这 3 种粒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55.8%,24.6%和20.2%,该结果与实际值较接近,变化趋势与实际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一种新的回归分析方法———响应曲面法在数值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王涛,颜明,郭海波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2): 100-10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9
摘要580)      PDF(pc) (475KB)(1552)       收藏

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是一种优化过程的综合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建立连续变量曲面模型, 还能形成响应曲面,对影响过程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评价,弥补了传统的单变量优化实验的不足。文中将该方法应用于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中,对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及交互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表明,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学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石油领域的实验设计分析中,为科学研究和现场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确定黏土矿物含量的方法研究
陈钢花,杨叶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2): 109-11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1
摘要509)      PDF(pc) (645KB)(1530)       收藏

针对缺少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地区,以X 衍射黏土矿物分析数据为基础,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应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借助灰色理论综合预测技术来确定黏土矿物含量。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确定黏土矿物含量,可为储层评价及储层敏感性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低矿化度水驱研究进展及展望
王平,姜瑞忠,王公昌,梁宇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2): 106-11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1
摘要659)      PDF(pc) (290KB)(1396)       收藏

针对国外低矿化度水驱已运用于矿场实践而国内相关研究还未开展的现状,对低矿化度水驱机理 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低矿化度水驱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对于砂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 采收率的机理主要为类碱驱、微粒运移以及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而对于碳酸盐岩油 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则主要是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原油性质、储层 性质、地层水及注入水性质、地层温度等因素均可以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目前低矿化度 水驱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机理不清、低矿化度水源限制、油田储层适应性问题等。最后指出, 低矿化度水驱若与现有油田开发技术、煤层气生产技术、低渗透油田及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相结合,将会 是经济、环保、潜力巨大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油藏分类体系与方法研究
李武广,邵先杰,康园园,石 磊,单 宇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2): 123-12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24
摘要427)      PDF(pc) (315KB)(1133)       收藏

油藏分类方法研究是对油藏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油藏特征的属性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油藏特征相似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类,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对各类别的属性值建立判别函数。引用多组判别法来计算未知油藏归属于标准类型的概率大小,判断其属于标准类型油藏的相似几率程度.由此便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未知油藏类型。结果表明,将聚类分析和贝叶斯准则下的判别分析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对油藏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页岩气勘探和开发进展综述
张小龙,张同伟,李艳芳,闫建萍,张铭杰,胡沛青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2): 116-12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2.021
摘要788)      PDF(pc) (467KB)(1130)       收藏

页岩气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聚集在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储集空间为有机质孔隙及矿物基质孔隙和裂缝,其来源有生物成因和热解成因 2 种,具有典型的自生自储特征。页岩气孔隙度(<10%)和渗透率(μD~nD)较低,需通过压裂(一般为水力压裂)来增强连通性,进而获得经济开发。页岩气在美国的成功开发展示了页岩气是基础地质和石油工程高度结合的典范。页岩气勘探程度低,技术不成熟,页岩气藏主控因素不清楚,成藏理论或模式有待深入研究,是当前我国页岩气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美国致密油开发现状及启示
林森虎,邹才能,袁选俊,杨智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4): 25-3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5
摘要684)      PDF(pc) (807KB)(1081)       收藏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带动了页岩地层内致密油的开发。文中所 指的致密油,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渗透率极低的暗色页岩、泥质粉砂岩和砂岩夹层系统中的自 生自储、连续分布的石油聚集。目前,美国致密油的开发集中在Bakken,Eagle Ford 和Barnett 页岩区带 内。其中Bakken 致密油资源量为230×108 t,可采资源量为5.9×108 t,待发现资源量为3.7×108 t 油及相近 数量的伴生气,2000 年至今累计产油约2 800×104 t;Eagle Ford 致密油赋存于区带北部,年产油约20×104 t;Barnett 待发现石油平均资源量为1 400×104 t,待发现致密油资源量为480×104 t,其北区主要产油、 南区主要产气,目前拥有8 000 余口生产井,截至2009 年底,“致密油带”累计产油量达770×104 t。我国 广泛发育富有机质页岩,致密油的勘探潜力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潘荣,朱筱敏,王星星,张剑锋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4): 73-8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1
摘要496)      PDF(pc) (901KB)(1059)       收藏

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又是深层领域油气勘探的焦点。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复杂,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息息相关。沉积环境是形成有效储层的前提和基础。 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 较低的古地温环境、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地层中发育异常高压、上覆厚层膏盐、烃类早期充注、颗粒黏土矿物包壳和深层流体活动等条件均有利于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在深层储层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作用可直接导致孔隙体积缩小,但构造应力形成的裂缝可改善储层孔隙沟通及渗流能力,形成裂缝型有效储层。 因此,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可总结归纳为“沉积物质为基础,成岩演化为关键,构造作用为调整”。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储层物质组成的研究与成岩模拟实验研究及创新利用不同学科交叉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页岩气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张荻萩,李治平,苏 皓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6): 138-14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9
摘要472)      PDF(pc) (439KB)(1004)       收藏

页岩气藏的渗透率极低,储层流体流动性较差,气井产能较低,其产量递减规律有别于常规气藏。研究页岩气产量递减规律,对预测气田未来产量变化与最终开发指标及指导开发措施调整等均有重要意义。以美国德克萨斯州 Haynesville 与 Barnett 页岩气田单井生产动态为例,研究了层状硅质-钙质页岩与层状硅质页岩两大类页岩气田的产量递减规律,分析了复合递减模型以及广义双曲型曲线用于页岩气研究时参数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 Arps 广义双曲递减法与复合递减模型法应用的对比表明,层状硅质-钙质页岩与层状硅质页岩两大类页岩气田产量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页岩微观孔隙成因类型研究
何建华,丁文龙,付景龙,李昂,代鹏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5): 30-3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5.006
摘要745)      PDF(pc) (651KB)(967)       收藏

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黔北及黔西北地区黑色页岩微观孔隙的大小、形态、分布以及渗流特征进行 了观察与描述,并以孔隙成因与孔隙发育位置为主次分类依据,将页岩孔隙分为原生沉积型、成岩后生改 造型及混合成因型 3 个大类和粒间孔、晶内孔、古生物化石孔及有机质孔等 10 个亚类。 探讨了影响页岩 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孔隙演化特征,对页岩储层的含气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锶同位素在沉积学中的研究与进展
刘昊年,黄思静,胡作维,吴 萌,王庆东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59-6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1
摘要562)      PDF(pc) (261KB)(944)       收藏

随着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测试样品溶解技术和成岩蚀变检测方法以及地质历史中海相地层锶同位素数据库的不断完善,锶同位素在沉积学各领域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在利用锶同位素进行物质来源分析、海相地层定年、古气候与古环境分析、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 CT 扫描图像的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徐祖新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6): 46-4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8
摘要565)      PDF(pc) (969KB)(893)       收藏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页岩 CT 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研究页岩矿 物组分的分布特征,并讨论矿物组分的含量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页岩 CT 扫描图像 上显示矿物组分的密度大于有机质和微孔隙的密度,因此页岩矿物组分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同时,页岩矿 物组分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自相似性,矿物组分的分形维数可以有效地反映矿物组分的 非均质性。 因此,基于灰度 CT 扫描图像的页岩非均质性研究是页岩储层评价的有效补充,可以更好地指 导页岩脆性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沉积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魏然,李红阳,于斌,蔡来星,王起龙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3): 53-5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3.009
摘要724)      PDF(pc) (752KB)(891)       收藏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 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搬运路径的确定及物源区构造背景的分析等 4 个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建立了物源分析的体系框架。 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沉积盆地中,根据各种地质资料的丰度,只有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种分析手段相互补充的分析思路,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物源体系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胡力海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许晓宏,潘 威,郭增强,戴立飞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6): 72-7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3
摘要504)      PDF(pc) (1KB)(856)       收藏

胡力海洼陷为辽河油田外围洼陷,勘探程度较低。 根据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利 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辽河油田胡力海洼陷九佛堂组和沙海组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和多级次高 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将九佛堂组划分为 2 个中期旋回和 6 个短期旋回,将沙海组划分为 3 个中期旋 回。 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对旋回层序进行了连井对比,建立了该区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为下一步的勘 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富县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黄 龙,田景春,王 峰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6): 88-9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6
摘要584)      PDF(pc) (1KB)(856)       收藏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对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层序界 面识别的基础上,将富县地区延长组划分为 1 个超长期、4 个长期、22 个中期旋回层序及若干个短期旋回 层序。 其短期旋回层序可细分为非对称型和对称型 2 种基本类型及 7 种亚类型,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短期 旋回的堆砌样式、沉积相及空间分布模式。 选择中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作为等时地层对比的优 选位置,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研究区砂体、烃源岩展布规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张厚福,徐兆辉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14-12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0
摘要498)      PDF(pc) (667KB)(845)       收藏

在澄清“油气藏”概念的基础上, 根据油气藏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为地层- 岩性油气藏被纳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中概述了地层- 岩性油气藏的范畴、成因及勘探特点, 最后剖析了3 个典型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地震波反演成像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对比
任浩然,王华忠,黄光辉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5): 12-1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5.002
摘要595)      PDF(pc) (564KB)(843)       收藏

全波形反演、旅行时层析、最小二乘偏移和偏移速度分析具有相同的反演框架,以Bayes 估计理论 为基础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证明了全波形反演能够利用最多的地震信息,但多重因素的叠加 加大了其实用性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以特征波形反演为指导,对提取的地震波场的特征化信息进行了 地震反演,并对其反演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对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时频分析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综述
庞锐,刘百红,孙成龙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3): 92-9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3.016
摘要604)      PDF(pc) (1868KB)(843)       收藏

谱分解技术可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从而获得在时间域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提高地 震资料预测薄储层及岩性圈闭的能力。先进的谱分解技术是时频分析技术。首先阐述了时频分析技术的 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对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重要意义,继而论述了近年来时频分析技术在地震勘探中 的具体应用领域,包括谱分解、谱反演、波形分类和分频处理等,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利用地震属性预测碳酸盐岩储层
刘伟方, 段永华, 高建虎, 张喜梅, 孙勤华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101-10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1.019
摘要385)      PDF(pc) (828KB)(839)       收藏

碳酸盐岩储层的强非均质性加大储层横向预测的难度。在采用二步法精细标定及解释的基础上, 确定储层的地震响应, 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振幅、频率、信噪比等多种地震属性, 尤其是波形特征对TZA 井区碳酸盐岩储层展布特征进行了预测, 最终圈定有利储层发育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
王西文,石兰亭,雍学善,杨午阳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80-8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4
摘要468)      PDF(pc) (2012KB)(834)       收藏

波阻抗反演方法有多种,针对广义线性反演,重点讨论了迭代解方程的波阻抗算法、解方程的正则化方法、波阻抗反演中的分辨率、改善解的二次圆滑滤波、用于控制反演质量的统计量和均方差、波阻抗的约束反演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做了大量的模型试算;针对递推波阻抗的反演,重点讨论了递推波阻抗的反演方法、子波和反子波提取、误差对提取反子波的影响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也做了大量的模型试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刘云, 卢渊,伊向艺,张俊良,张锦良,王振喜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3): 124-12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5
摘要444)      PDF(pc) (393KB)(832)       收藏

水合物的生成给天然气的开采、集输等过程带来很多困难,预测模型的建立是水合物防治急需解决的难题。该文阐述了4 种常用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利用统计热力学原理建立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分析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5 种主要因素:气体组成、温度和压力、离子浓度、酸性气体、抑制剂加入。以罗家寨气藏为应用实例,其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水合物预测模型的建立对水合物防治,指导天然气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油藏天然能量评价新方法
李传亮,朱苏阳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5): 1-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5.001
摘要526)      PDF(pc) (324KB)(832)       收藏

油气开采是油藏能量驱动的结果。 油藏能量评价是油气开采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 传统的油藏 能量评价指标为无因次弹性产量比和采出 1% 地质储量的地层压降,但这 2 个指标均出现了逻辑反转的 评价结果,即油藏越开采能量反而越强。 为了科学评价油藏的驱动能量,提出了油藏能量指数法,即油藏 压力与井底极限压力的比值。 该方法与油井的举升方式密切相关,且能正确评价油藏的能量变化规律,即 油藏越开采能量越弱。 应用实例表明,能量指数法比传统方法更为简便、实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孔祥宇,殷进垠,张发强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48-5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9
摘要623)      PDF(pc) (702KB)(823)       收藏

南图尔盖盆地是哈萨克斯坦中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为中生代裂谷盆地,具有垒堑相间结构,南部阿尔斯库姆坳陷是盆地的沉积中心和主要的生烃灶,自西向东由4 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地堑组成,已发现的十余个油田均位于地堑间的次级隆起与斜坡部位。盆地主要沉积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由下至上发育了几个大型的区域不整合。直接覆盖在前侏罗系变形基底之上的是下、中侏罗统泥岩为主的生油层系,上侏罗统河道砂体及下白垩统一套广泛发育的席状砂是主要储层,其上一套稳定的湖泊相页岩成为区域盖层,生储盖配置关系合理。该盆地虽然经历了20 多年的勘探历程,大规模的优质储量大部分已被发现,但仍具勘探潜力,除构造圈闭外,斜坡部位的地层岩性圈闭和基底裂缝型风化壳都是未来的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 东,王宏斌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2): 14-1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03
摘要486)      PDF(pc) (380KB)(823)       收藏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是地震储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文对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的特殊性、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针对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四川盆地页岩气与煤层气勘探前景分析
黄籍中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2): 116-12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5
摘要691)      PDF(pc) (401KB)(811)       收藏

页岩气与煤层气是非常规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国外早已进入实质性商业勘探开发。我国从本世纪初对页岩气关注渐增。页岩气以吸附、溶解、游离状态存在,形成于暗色高炭泥质烃源岩中。该文根据四川盆地烃源岩研究成果,论证了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利于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块位于华蓥山及其东南侧与南端地带。该地带以烟煤为主,瓦斯含量高、埋藏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煤岩瓦斯含量低,有利页岩气成藏。有利区块有二:一是川西南威远背斜周缘及川南之北段区块;二是米仓山前缘,目的层埋藏较浅。 油系泥质烃源岩有利页岩气成藏的层系是下侏罗统,有利区块位于川东北、川北有机质成熟度高的高陡构造翼部及盆地边缘浅埋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暗色泥质烃源岩,在盆地内早期有利页岩气成藏。现今因成熟度剧增,不利页岩气保存,而且目的层埋深大,可在老气田“立体勘探”时关注。但在大巴山靠盆地一侧,江南古陆西北缘,其有机质成熟度有降低的趋势,不失为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地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为例
何 涛,王 芳,汪伶俐
岩性油气藏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5
27. 应用流体包裹体厘定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期次
冯杰瑞,冷济高,朱丽,张勇,孙海巍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5): 38-4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5.008
摘要384)      PDF(pc) (506KB)(801)       收藏

通过对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和二段中230 个包裹体样品的分析,根据油气包裹体及含烃盐 水包裹体特征,结合地层埋藏史,确定了气藏的成藏年代。气藏油气充注过程为:须四段(3 385.4 m)均一 化温度的主峰分别为77~98 ℃ 和118~120 ℃,对应成藏期为中侏罗世中晚期和晚侏罗世中期,前者为 主要成藏期;须二段(4 612.77 m,4 562.7 m)均一化温度的主峰分别为95~106.1 ℃,119.8~127.1 ℃ 和 134.5~140.1 ℃,对应的主成藏期为晚三叠世末期到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晚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美页岩油、致密油发育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王民,石蕾,王文广,黄爱华,陈国辉,田善思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3): 67-7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1
摘要838)      PDF(pc) (1077KB)(795)       收藏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日益发展及美国页岩气价格的下调,国内外掀起了页岩油勘探的热潮,美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我国同样也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潜力。 通过对我国东部湖相沉积页岩大量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并与美国页岩油已成功开发区块的地质、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对比,综合认为采用 OSI 指标,并结合碳酸盐矿物、脆性矿物含量及薄夹层存在与否,作为初步判断页岩油发育层段的标志。 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页岩 OSI 指标与 Monterey,Barnett 及 Eagle Ford页岩的 OSI 指标较为接近,具有一定的页岩油、致密油潜力,建议当前国内勘探应瞄准混合型页岩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进展
王秋语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3): 123-12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3
摘要502)      PDF(pc) (751KB)(790)       收藏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水驱开发工作所面临的诸如地下认识体系需要重建、井网系统需要进一步完 善等难点、热点问题,以国外47 个高含水砂岩油田注水开发状况为资料来源,总结了国外高含水砂岩油 田注水开发特征,详细分析了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二次开发的技术、措施,同时对国外高含水油田近年来 在地质、油藏工程、工艺技术等方面研发应用的新理论、新技术进行了论述,对我国东部相似油田进一步 提高水驱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等效深度法并不等效
李传亮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4): 120-12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5
摘要420)      PDF(pc) (263KB)(782)       收藏

利用岩石力学理论研究了岩石的变形机制问题。岩石的孔隙度是骨架颗粒排列方式和粒度分布的函数,与粒度大小无关。岩石孔隙度变化曲线可以分成压实阶段和压缩阶段。压实阶段的孔隙度变化与应力有关,压缩阶段的孔隙度基本为常数,与应力无关。石油地质学一直把压缩阶段称作欠压实阶段,把孔隙度不再减小认为是孔隙憋压所致,并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地层压力的大小。实际上等效深度法并不等效,该方法把孔隙度视为地层压力的函数是缺乏理论根据的。用等效深度法计算得到的压缩阶段地
层皆为异常高压的认识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用等效深度法预测地层压力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会误导相关内容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凝析气藏水平井产能计算模型及方法研究
郭康良, 郭旗, 程时清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120-12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1.024
摘要369)      PDF(pc) (239KB)(780)       收藏

凝析气井的产能在沿用单相气井的产能分析方法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该文根据凝析气藏稳态理论, 求解了气液多相流动产能方程。在比较了适合于油藏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凝析气藏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计算, 正确率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张廷山, 彭 志, 杨 巍, 马燕妮, 张 洁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3): 1-1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1
摘要611)      PDF(pc) (723KB)(779)       收藏

页岩油是指以游离态、吸附态及少量溶解态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原油,目前已在美国实现商业开采,而我国页岩油研究起步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在页岩油一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美国海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在页岩油形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机理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重要认识。 对中国和美国页岩油发育特征的系统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湖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复杂,与砂质互层频繁;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较好,TOC 质量分数一般大于 2%,但成熟度普遍偏低(Ro 为 0.5%~1.2%);细粒碳酸盐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大于 50%),储集物性较差;页岩油成藏主要受生烃条件(特别是成熟度)和储集条件控制,而在断陷等构造强烈地区还受保存条件的影响;混合岩性型和裂缝型页岩油总体显示好,勘探潜力较大,基质型次之。 建议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在页岩油赋存机理、微观孔隙结构、页岩油滞留成藏机理、构造保存条件、勘探评价体系和资源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震积岩特征综述及地质意义
杨仕维,李建明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89-9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5
摘要674)      PDF(pc) (368KB)(774)       收藏

震积岩是一种灾变事件岩。文章综述了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着重介绍了震积岩的岩石类型、震积序列、鉴别标志及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的对比鉴别。同时, 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归纳出由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 背景沉积组成的6 种地震震积序列, 并指出震积岩对于构造演化解释、沉积学及石油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综述及发展趋势
张继风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3): 118-12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2
摘要490)      PDF(pc) (255KB)(771)       收藏

对国内外水驱油田所应用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状态对比法、系统动态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 法、灰色系统理论法等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指出状态对比法及模糊综合评判 法比较适合油田应用,并对各种评价方法在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 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优选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非常规油气勘探、评价和开发新方法
王拓,朱如凯,白斌,吴松涛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6): 35-3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7
摘要483)      PDF(pc) (800KB)(770)       收藏

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商业开采潜力大,北美页岩油气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商业化成功开采。 因不同 于常规储层的低孔、低渗等特征,非常规储层的勘探、评价和开发需要一套新的技术和方法。 在对北美已 经商业化生产的 Eagle Ford,Marcellus 和 Hawkville 等区块的页岩勘探、评价和开发技术调研的基础上, 总结出一套针对非常规油气勘探、评价及开发的方法。 首先通过二维和三维地震技术以及试验井勘探,识 别盆地形态和边界、储层厚度和面积;其次通过岩心数据对测井曲线进行校正,获取包含测井资料、岩石 物理分析成果和“七性关系”处理的测井解释综合成果图,并结合地震识别技术,对有利储层及“甜点”区 分布进行预测;最后,应用地质导向技术,引导水平井钻井在相对高品质储层中持续安全稳定的进行,并 结合三维地震技术,针对不同地质储层情况设计不同的压裂增产方案,达到有效增产效果。 这些新方法的 成功探索,能为中国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及煤层气的勘探、评价和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地震储层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
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谭开俊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2): 1-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01
摘要524)      PDF(pc) (478KB)(762)       收藏

地震储层学是在地质和地震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采油、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层的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储层建模的一门交叉前缘学科。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学等是地震储层学的指导理论,地震、测井和地质的有机结合是根本方法。测井分析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地震储层学的五大关键技术。地震储层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由井点建立的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在地震分辨率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展到三维空间,进而实现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赵靖舟,吴少波,武富礼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28-31,5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4
摘要423)      PDF(pc) (304KB)(761)       收藏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储层300 余块压汞样品、260 余块铸体及100 余块图像孔隙分析结果,参考前人关于碎屑岩储层特别是低渗透储层的划分标准,文章将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分为4 类4 个亚类,4 类即低渗透层( Ⅰ类) 、特低渗透层( Ⅱ类) 、超低渗透层( Ⅲ类) 、致密层( Ⅳ类) ,其中特低渗透层和超低渗透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主要储层类型,故又根据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油层厚度的常用划分标准等将二者各细分为2 个亚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井筒变流量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方法——以东海西湖凹陷多层合采气井为例
鹿克峰, 简洁, 张彦振, 朱文娟, 肖晗
岩性油气藏    2017, 29 (3): 147-15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8
摘要257)      PDF(pc) (1372KB)(757)       收藏
井筒常流量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井筒的截面面积。对东海西湖凹陷多层合采气井的调查发现,积液面位于井筒生产滑套处的井数占调查井数的39%。为了揭示井筒变流量气井积液的多样性,以东海西湖凹陷多层合采气井为研究对象,从建立区域携液临界流量模型入手,形成了一套由井筒变流量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方法,包括模型系数值拟合数据的选择、最易产生积液的井筒节点的筛选条件、井筒节点携液临界流量到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转化方法等。研究认为:多层合采气井的分段式流量分布,是导致多层合采气井积液现象普遍高于单层开采井,以及积液面通常处于生产滑套处的主要原因,这对多层合采气井的合理配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充填模式及其控制因素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
于兴河, 姜 辉, 李胜利, 陈永峤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39-4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1.007
摘要499)      PDF(pc) (593KB)(754)       收藏

中国已发现的油气储量大多来源于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这些盆地大小各异、类型众多,储量相差悬殊,但大多已发现并开发的油田为明显的构造圈闭。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进行及难度的增加与转型,当前油气勘探的目标已转移到隐蔽岩性地层圈闭中,因而很有必要对这些断陷盆地不同区带和各演化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为进一步的岩性地层圈闭勘探提供地质理论与科学依据。东营凹陷隶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是一个典型的以陆源粗碎屑沉积为主的断陷湖盆,其沉积充填型式和砂体展布特征都具有代表性。因此,该文将着重在空间和时间2个方面从沉积学角度对东营凹陷进行剖析,阐述构造特征直接控制沉积充填特征、气候主要控制沉积物性质、沉积物补偿和湖平面升降主要控制沉积充填的空间展布型式这样一组对应关系,最后总结出不同构造区带各演化时期沉积充填模式及其对比关系,为丰富陆相断陷湖盆中油气生成和分布规律提供帮助与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各种速度分析与反演方法的对比研究
王华忠,冯波,李辉,王雄文,胡江涛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5): 1-1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5.001
摘要489)      PDF(pc) (1078KB)(752)       收藏

速度估计与建模是勘探地震学的核心技术。速度估计问题是一个标准的反演问题。原则上,反演问 题应该在贝叶斯框架下进行,但是石油工业界根据生产实际形成了一套速度分析与建模的技术系列。针 对目前速度估计与速度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试图把各种速度估计方法都纳入贝叶斯估计框架下进 行审视。该框架的基本逻辑是建立2 种目标泛函:成像空间中的相关最佳泛函(或聚焦最佳泛函)和数据 空间中的逼近误差的方差最小泛函。在此目标泛函的基础上,利用梯度导引类的优化算法或Monte Carlo 类的全局寻优算法,甚至扫描(枚举)算法实现各种尺度下的速度估计及模型建立。在上述理论框架下,系 统地分析目前典型方法技术的共同特征,可以指出新的速度估计方法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