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的粒度分析新方法
袁 瑞,朱 锐,瞿建华,孙玉,唐 勇,潘 进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5): 104-10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5.017
摘要534)      PDF(pc) (496KB)(1954)       收藏

鉴于岩石薄片粒度分析的实验室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速度缓慢,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薄片图像空间自相关系数的粒度分析新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已知颗粒大小的岩石薄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并利用带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法求解对应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方程组,从而得到颗粒大小未知的岩石薄片的粒度分布。 采用椭圆随机生成的方法制作了颗粒大小不同的理论模拟岩石薄片,并分析了其空间自相关系数与粒度的关系,得出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偏移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偏移距离一定时,空间自相关系数随着粒度的增大而增大。采用该方法对粗砂岩中粒径分别为 0.5~1.0 mm,1.0~1.5 mm 和 1.5~ 2.0 mm 的颗粒进行了粒度分布的定量计算,得出这 3 种粒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55.8%,24.6%和20.2%,该结果与实际值较接近,变化趋势与实际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一种新的回归分析方法———响应曲面法在数值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王涛,颜明,郭海波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2): 100-10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19
摘要654)      PDF(pc) (475KB)(1798)       收藏

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是一种优化过程的综合方法,利用该方法不仅可以建立连续变量曲面模型, 还能形成响应曲面,对影响过程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进行评价,弥补了传统的单变量优化实验的不足。文中将该方法应用于二氧化碳驱油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中,对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及交互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研究表明,响应曲面回归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学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石油领域的实验设计分析中,为科学研究和现场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刘小平,刘庆新,刘 杰,董清源,关 铭,李洪香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6): 15-2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03
摘要479)      PDF(pc) (672KB)(1795)       收藏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Ek2)富有机质泥页岩十分发育,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对评价该地区页岩油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采集岩心样品,并进行了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干酪根显微组分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测试,同时开展了单井埋藏史与热演化史数值模拟及地球化学演化剖面研究。 Ek21,Ek22 和 Ek23 等 3 个油组富有机质泥页岩总体上均达到最好烃源岩级别,有机质类型均以Ⅰ型和Ⅱ1 型为主,含少量Ⅱ2 型和Ⅲ型。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总体上偏低,中央隆起带泥页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生烃阶段,斜坡带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生烃阶段。自始新世初即开始进入未成熟—低成熟生排烃阶段,馆陶组(Ng)沉积末期达到未成熟—低成熟生排烃高峰,之后随着地层持续深埋,进入低成熟—成熟生排烃演化阶段,生烃转化率达 6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确定黏土矿物含量的方法研究
陈钢花,杨叶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2): 109-11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1
摘要589)      PDF(pc) (645KB)(1776)       收藏

针对缺少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地区,以X 衍射黏土矿物分析数据为基础,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应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借助灰色理论综合预测技术来确定黏土矿物含量。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确定黏土矿物含量,可为储层评价及储层敏感性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油藏分类体系与方法研究
李武广,邵先杰,康园园,石 磊,单 宇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2): 123-12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24
摘要551)      PDF(pc) (315KB)(1720)       收藏

油藏分类方法研究是对油藏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油藏特征的属性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油藏特征相似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类,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对各类别的属性值建立判别函数。引用多组判别法来计算未知油藏归属于标准类型的概率大小,判断其属于标准类型油藏的相似几率程度.由此便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未知油藏类型。结果表明,将聚类分析和贝叶斯准则下的判别分析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对油藏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低矿化度水驱研究进展及展望
王平,姜瑞忠,王公昌,梁宇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2): 106-11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1
摘要774)      PDF(pc) (290KB)(1702)       收藏

针对国外低矿化度水驱已运用于矿场实践而国内相关研究还未开展的现状,对低矿化度水驱机理 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低矿化度水驱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对于砂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 采收率的机理主要为类碱驱、微粒运移以及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而对于碳酸盐岩油 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则主要是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原油性质、储层 性质、地层水及注入水性质、地层温度等因素均可以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目前低矿化度 水驱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机理不清、低矿化度水源限制、油田储层适应性问题等。最后指出, 低矿化度水驱若与现有油田开发技术、煤层气生产技术、低渗透油田及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相结合,将会 是经济、环保、潜力巨大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潘荣,朱筱敏,王星星,张剑锋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4): 73-8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1
摘要604)      PDF(pc) (901KB)(1362)       收藏

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又是深层领域油气勘探的焦点。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复杂,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息息相关。沉积环境是形成有效储层的前提和基础。 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 较低的古地温环境、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地层中发育异常高压、上覆厚层膏盐、烃类早期充注、颗粒黏土矿物包壳和深层流体活动等条件均有利于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在深层储层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作用可直接导致孔隙体积缩小,但构造应力形成的裂缝可改善储层孔隙沟通及渗流能力,形成裂缝型有效储层。 因此,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可总结归纳为“沉积物质为基础,成岩演化为关键,构造作用为调整”。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储层物质组成的研究与成岩模拟实验研究及创新利用不同学科交叉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页岩气勘探和开发进展综述
张小龙,张同伟,李艳芳,闫建萍,张铭杰,胡沛青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2): 116-12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2.021
摘要883)      PDF(pc) (467KB)(1326)       收藏

页岩气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聚集在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的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储集空间为有机质孔隙及矿物基质孔隙和裂缝,其来源有生物成因和热解成因 2 种,具有典型的自生自储特征。页岩气孔隙度(<10%)和渗透率(μD~nD)较低,需通过压裂(一般为水力压裂)来增强连通性,进而获得经济开发。页岩气在美国的成功开发展示了页岩气是基础地质和石油工程高度结合的典范。页岩气勘探程度低,技术不成熟,页岩气藏主控因素不清楚,成藏理论或模式有待深入研究,是当前我国页岩气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美国致密油开发现状及启示
林森虎,邹才能,袁选俊,杨智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4): 25-3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5
摘要799)      PDF(pc) (807KB)(1260)       收藏

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带动了页岩地层内致密油的开发。文中所 指的致密油,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渗透率极低的暗色页岩、泥质粉砂岩和砂岩夹层系统中的自 生自储、连续分布的石油聚集。目前,美国致密油的开发集中在Bakken,Eagle Ford 和Barnett 页岩区带 内。其中Bakken 致密油资源量为230×108 t,可采资源量为5.9×108 t,待发现资源量为3.7×108 t 油及相近 数量的伴生气,2000 年至今累计产油约2 800×104 t;Eagle Ford 致密油赋存于区带北部,年产油约20×104 t;Barnett 待发现石油平均资源量为1 400×104 t,待发现致密油资源量为480×104 t,其北区主要产油、 南区主要产气,目前拥有8 000 余口生产井,截至2009 年底,“致密油带”累计产油量达770×104 t。我国 广泛发育富有机质页岩,致密油的勘探潜力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页岩微观孔隙成因类型研究
何建华,丁文龙,付景龙,李昂,代鹏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5): 30-3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5.006
摘要821)      PDF(pc) (651KB)(1228)       收藏

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黔北及黔西北地区黑色页岩微观孔隙的大小、形态、分布以及渗流特征进行 了观察与描述,并以孔隙成因与孔隙发育位置为主次分类依据,将页岩孔隙分为原生沉积型、成岩后生改 造型及混合成因型 3 个大类和粒间孔、晶内孔、古生物化石孔及有机质孔等 10 个亚类。 探讨了影响页岩 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孔隙演化特征,对页岩储层的含气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沉积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魏然,李红阳,于斌,蔡来星,王起龙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3): 53-5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3.009
摘要896)      PDF(pc) (752KB)(1190)       收藏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 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搬运路径的确定及物源区构造背景的分析等 4 个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建立了物源分析的体系框架。 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沉积盆地中,根据各种地质资料的丰度,只有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种分析手段相互补充的分析思路,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物源体系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锶同位素在沉积学中的研究与进展
刘昊年,黄思静,胡作维,吴 萌,王庆东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59-6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1
摘要652)      PDF(pc) (261KB)(1161)       收藏

随着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测试样品溶解技术和成岩蚀变检测方法以及地质历史中海相地层锶同位素数据库的不断完善,锶同位素在沉积学各领域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在利用锶同位素进行物质来源分析、海相地层定年、古气候与古环境分析、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
王西文,石兰亭,雍学善,杨午阳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80-8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4
摘要563)      PDF(pc) (2012KB)(1142)       收藏

波阻抗反演方法有多种,针对广义线性反演,重点讨论了迭代解方程的波阻抗算法、解方程的正则化方法、波阻抗反演中的分辨率、改善解的二次圆滑滤波、用于控制反演质量的统计量和均方差、波阻抗的约束反演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做了大量的模型试算;针对递推波阻抗的反演,重点讨论了递推波阻抗的反演方法、子波和反子波提取、误差对提取反子波的影响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也做了大量的模型试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充填模式及其控制因素 ——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
于兴河, 姜 辉, 李胜利, 陈永峤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39-4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1.007
摘要612)      PDF(pc) (593KB)(1109)       收藏

中国已发现的油气储量大多来源于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这些盆地大小各异、类型众多,储量相差悬殊,但大多已发现并开发的油田为明显的构造圈闭。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进行及难度的增加与转型,当前油气勘探的目标已转移到隐蔽岩性地层圈闭中,因而很有必要对这些断陷盆地不同区带和各演化阶段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为进一步的岩性地层圈闭勘探提供地质理论与科学依据。东营凹陷隶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是一个典型的以陆源粗碎屑沉积为主的断陷湖盆,其沉积充填型式和砂体展布特征都具有代表性。因此,该文将着重在空间和时间2个方面从沉积学角度对东营凹陷进行剖析,阐述构造特征直接控制沉积充填特征、气候主要控制沉积物性质、沉积物补偿和湖平面升降主要控制沉积充填的空间展布型式这样一组对应关系,最后总结出不同构造区带各演化时期沉积充填模式及其对比关系,为丰富陆相断陷湖盆中油气生成和分布规律提供帮助与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综述及发展趋势
张继风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3): 118-12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2
摘要599)      PDF(pc) (255KB)(1100)       收藏

对国内外水驱油田所应用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状态对比法、系统动态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 法、灰色系统理论法等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指出状态对比法及模糊综合评判 法比较适合油田应用,并对各种评价方法在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 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优选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震积岩特征综述及地质意义
杨仕维,李建明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89-9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5
摘要830)      PDF(pc) (368KB)(1090)       收藏

震积岩是一种灾变事件岩。文章综述了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着重介绍了震积岩的岩石类型、震积序列、鉴别标志及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的对比鉴别。同时, 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归纳出由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 背景沉积组成的6 种地震震积序列, 并指出震积岩对于构造演化解释、沉积学及石油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地震储层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
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谭开俊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2): 1-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01
摘要611)      PDF(pc) (478KB)(1085)       收藏

地震储层学是在地质和地震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地震信息,结合地质、测井、钻井、测试、采油、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层的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储层建模的一门交叉前缘学科。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地震学等是地震储层学的指导理论,地震、测井和地质的有机结合是根本方法。测井分析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地震储层学的五大关键技术。地震储层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把由井点建立的各种储层特征参数,在地震分辨率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展到三维空间,进而实现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孔祥宇,殷进垠,张发强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48-5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9
摘要739)      PDF(pc) (702KB)(1084)       收藏

南图尔盖盆地是哈萨克斯坦中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为中生代裂谷盆地,具有垒堑相间结构,南部阿尔斯库姆坳陷是盆地的沉积中心和主要的生烃灶,自西向东由4 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地堑组成,已发现的十余个油田均位于地堑间的次级隆起与斜坡部位。盆地主要沉积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由下至上发育了几个大型的区域不整合。直接覆盖在前侏罗系变形基底之上的是下、中侏罗统泥岩为主的生油层系,上侏罗统河道砂体及下白垩统一套广泛发育的席状砂是主要储层,其上一套稳定的湖泊相页岩成为区域盖层,生储盖配置关系合理。该盆地虽然经历了20 多年的勘探历程,大规模的优质储量大部分已被发现,但仍具勘探潜力,除构造圈闭外,斜坡部位的地层岩性圈闭和基底裂缝型风化壳都是未来的勘探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与理论综述
郝乐伟,王琪,唐俊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5): 123-12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23
摘要779)      PDF(pc) (863KB)(1076)       收藏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与渗流能力,因此,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 利于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评价,进而查明储层的分布规律, 提高油气产能及油气采收率。在调研大量 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成因、实验方法、理论研究进展和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 的总结和阐述,并对国内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内微观孔隙结构 的研究主要以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存在与国内地质实际结合不够及定量化研究不足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页岩气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张荻萩,李治平,苏 皓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6): 138-14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6.019
摘要606)      PDF(pc) (439KB)(1074)       收藏

页岩气藏的渗透率极低,储层流体流动性较差,气井产能较低,其产量递减规律有别于常规气藏。研究页岩气产量递减规律,对预测气田未来产量变化与最终开发指标及指导开发措施调整等均有重要意义。以美国德克萨斯州 Haynesville 与 Barnett 页岩气田单井生产动态为例,研究了层状硅质-钙质页岩与层状硅质页岩两大类页岩气田的产量递减规律,分析了复合递减模型以及广义双曲型曲线用于页岩气研究时参数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 Arps 广义双曲递减法与复合递减模型法应用的对比表明,层状硅质-钙质页岩与层状硅质页岩两大类页岩气田产量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 CT 扫描图像的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徐祖新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6): 46-4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8
摘要665)      PDF(pc) (969KB)(1064)       收藏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页岩 CT 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研究页岩矿 物组分的分布特征,并讨论矿物组分的含量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页岩 CT 扫描图像 上显示矿物组分的密度大于有机质和微孔隙的密度,因此页岩矿物组分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同时,页岩矿 物组分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自相似性,矿物组分的分形维数可以有效地反映矿物组分的 非均质性。 因此,基于灰度 CT 扫描图像的页岩非均质性研究是页岩储层评价的有效补充,可以更好地指 导页岩脆性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进展
王秋语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3): 123-12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3
摘要562)      PDF(pc) (751KB)(1063)       收藏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水驱开发工作所面临的诸如地下认识体系需要重建、井网系统需要进一步完 善等难点、热点问题,以国外47 个高含水砂岩油田注水开发状况为资料来源,总结了国外高含水砂岩油 田注水开发特征,详细分析了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二次开发的技术、措施,同时对国外高含水油田近年来 在地质、油藏工程、工艺技术等方面研发应用的新理论、新技术进行了论述,对我国东部相似油田进一步 提高水驱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美页岩油、致密油发育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王民,石蕾,王文广,黄爱华,陈国辉,田善思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3): 67-7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1
摘要915)      PDF(pc) (1077KB)(1050)       收藏

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日益发展及美国页岩气价格的下调,国内外掀起了页岩油勘探的热潮,美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我国同样也具有丰富的页岩油资源潜力。 通过对我国东部湖相沉积页岩大量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并与美国页岩油已成功开发区块的地质、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对比,综合认为采用 OSI 指标,并结合碳酸盐矿物、脆性矿物含量及薄夹层存在与否,作为初步判断页岩油发育层段的标志。 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页岩 OSI 指标与 Monterey,Barnett 及 Eagle Ford页岩的 OSI 指标较为接近,具有一定的页岩油、致密油潜力,建议当前国内勘探应瞄准混合型页岩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全球天然氢气勘探开发利用进展及中国的勘探前景
窦立荣, 刘化清, 李博, 齐雯, 孙东, 尹路, 韩双彪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2): 1-14.   DOI: 10.12108/yxyqc.20240201
摘要695)      PDF(pc) (4577KB)(1049)       收藏
在全球能源脱碳背景下,天然氢气作为一种一次能源,因其零碳、可再生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但中国目前还未开展专门针对天然氢气的勘探工作。通过介绍全球已知高含量天然氢气(体积分数大于10%)气藏的主要形成地质环境及成因类型,系统总结了天然氢气富集的有利地质条件,并结合国外天然氢气的勘探开发现状,评价了中国天然氢气的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高含量天然氢气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带、裂谷和前寒武系富铁地层中,且以无机成因为主,富铁矿物的蛇纹石化过程是天然氢气最主要的成因来源,其次为地球深部脱气和水的辐解。②优质的氢源与良好的运移通道是氢气富集的前提,而盖层的封盖能力是天然氢气能否成藏的关键要素;天然氢气作为伴生气时,传统盖层对其具备封盖能力,但当其含量较高时,传统盖层可能难以形成有效封盖;裂谷环境、蛇绿岩发育区以及断裂发育的前寒武系富铁地层是富氢气藏的勘探有利区。③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制定了天然氢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计划,其中,马里已实现天然氢气的商业开采,美国、澳大利亚也已成功钻探天然氢气勘探井。④中国高含量氢气区与富氢地质条件高度匹配,天然氢气勘探前景良好,郯庐断裂带及周缘裂陷盆地区、阿尔金断裂带及两侧盆地区、三江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及周缘盆地区的天然氢气勘探潜力较大;中国应尽快开展天然氢气普查工作,加强氢气成藏过程研究和潜力评价,并进行勘探技术、开采分离技术和储运技术的攻关,为天然氢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做好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张厚福,徐兆辉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1): 114-12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0
摘要546)      PDF(pc) (667KB)(1048)       收藏

在澄清“油气藏”概念的基础上, 根据油气藏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为地层- 岩性油气藏被纳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中概述了地层- 岩性油气藏的范畴、成因及勘探特点, 最后剖析了3 个典型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刘树根, 黄文明, 张长俊, 赵霞飞, 戴苏兰, 张志敬, 秦川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6-1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2
摘要645)      PDF(pc) (614KB)(1039)       收藏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到中三叠统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勘探已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等15个碳酸盐岩含气层系。其中, 上震旦统与寒武系碳酸盐岩基本上完全白云石化, 其余层位也具有不同程度白云石化。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成因机理或模式, 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原生、准同生、渗透回流、混合水、埋藏成因、热液成因、淋滤玄武岩成因及生物成因等8 种模式。白云岩储层是现今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最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 白云石化是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白云石化埋藏成因模式与混合水模式受到广泛质疑, 可能为热液成因。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2 次地裂运动及其导致的广泛的流体活动背景, 致使热液白云石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研究进展
王大为,李晓平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2): 118-12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23
摘要692)      PDF(pc) (425KB)(1037)       收藏

水平井产能分析是水平井技术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水平井优化设计、制定合理开发方案、 开发动态分析和调整的重要依据。目前,水平井产能计算的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和模拟法。文中分别对常规水平井、分支水平井、压裂水平井以及水平井井网的产能预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回顾了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的诞生及其发展过程,介绍了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国内外最新进展,阐述了现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完善水平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各种速度分析与反演方法的对比研究
王华忠,冯波,李辉,王雄文,胡江涛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5): 1-1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5.001
摘要568)      PDF(pc) (1078KB)(1010)       收藏

速度估计与建模是勘探地震学的核心技术。速度估计问题是一个标准的反演问题。原则上,反演问 题应该在贝叶斯框架下进行,但是石油工业界根据生产实际形成了一套速度分析与建模的技术系列。针 对目前速度估计与速度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试图把各种速度估计方法都纳入贝叶斯估计框架下进 行审视。该框架的基本逻辑是建立2 种目标泛函:成像空间中的相关最佳泛函(或聚焦最佳泛函)和数据 空间中的逼近误差的方差最小泛函。在此目标泛函的基础上,利用梯度导引类的优化算法或Monte Carlo 类的全局寻优算法,甚至扫描(枚举)算法实现各种尺度下的速度估计及模型建立。在上述理论框架下,系 统地分析目前典型方法技术的共同特征,可以指出新的速度估计方法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张廷山, 彭 志, 杨 巍, 马燕妮, 张 洁
岩性油气藏    2015, 27 (3): 1-1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1
摘要735)      PDF(pc) (723KB)(1009)       收藏

页岩油是指以游离态、吸附态及少量溶解态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原油,目前已在美国实现商业开采,而我国页岩油研究起步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在页岩油一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美国海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在页岩油形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机理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重要认识。 对中国和美国页岩油发育特征的系统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湖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复杂,与砂质互层频繁;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较好,TOC 质量分数一般大于 2%,但成熟度普遍偏低(Ro 为 0.5%~1.2%);细粒碳酸盐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大于 50%),储集物性较差;页岩油成藏主要受生烃条件(特别是成熟度)和储集条件控制,而在断陷等构造强烈地区还受保存条件的影响;混合岩性型和裂缝型页岩油总体显示好,勘探潜力较大,基质型次之。 建议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在页岩油赋存机理、微观孔隙结构、页岩油滞留成藏机理、构造保存条件、勘探评价体系和资源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利用地震属性预测碳酸盐岩储层
刘伟方, 段永华, 高建虎, 张喜梅, 孙勤华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101-10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1.019
摘要444)      PDF(pc) (828KB)(1002)       收藏

碳酸盐岩储层的强非均质性加大储层横向预测的难度。在采用二步法精细标定及解释的基础上, 确定储层的地震响应, 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振幅、频率、信噪比等多种地震属性, 尤其是波形特征对TZA 井区碳酸盐岩储层展布特征进行了预测, 最终圈定有利储层发育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 东,王宏斌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2): 14-1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03
摘要538)      PDF(pc) (380KB)(1001)       收藏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是地震储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该文对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的特殊性、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针对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与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将推动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刘云, 卢渊,伊向艺,张俊良,张锦良,王振喜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3): 124-12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5
摘要497)      PDF(pc) (393KB)(1001)       收藏

水合物的生成给天然气的开采、集输等过程带来很多困难,预测模型的建立是水合物防治急需解决的难题。该文阐述了4 种常用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利用统计热力学原理建立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分析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5 种主要因素:气体组成、温度和压力、离子浓度、酸性气体、抑制剂加入。以罗家寨气藏为应用实例,其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水合物预测模型的建立对水合物防治,指导天然气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为例
何 涛,王 芳,汪伶俐
岩性油气藏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5
34. 应用流体包裹体厘定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期次
冯杰瑞,冷济高,朱丽,张勇,孙海巍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5): 38-4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5.008
摘要439)      PDF(pc) (506KB)(993)       收藏

通过对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和二段中230 个包裹体样品的分析,根据油气包裹体及含烃盐 水包裹体特征,结合地层埋藏史,确定了气藏的成藏年代。气藏油气充注过程为:须四段(3 385.4 m)均一 化温度的主峰分别为77~98 ℃ 和118~120 ℃,对应成藏期为中侏罗世中晚期和晚侏罗世中期,前者为 主要成藏期;须二段(4 612.77 m,4 562.7 m)均一化温度的主峰分别为95~106.1 ℃,119.8~127.1 ℃ 和 134.5~140.1 ℃,对应的主成藏期为晚三叠世末期到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晚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勘探创造力的培养
张 霞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1): 16-2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1.003
摘要719)      PDF(pc) (166KB)(989)       收藏

勘探是种创造性活动。提高勘探的发现能力, 就要重视培养创造力。要从确立有战略眼光的目标及课题出发, 以满足人的事业心等高层次的需求来激发创造力。认为从有利于人的创造力发挥为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 加强个人思想素质来培养提高形成创造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拉普拉斯算子的叠前逆时噪声压制方法
陈可洋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5): 87-9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5.018
摘要482)      PDF(pc) (1605KB)(988)       收藏

低频噪声是叠前逆时偏移成像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叠前逆时噪声的产生机制和基于拉普拉斯算 子的图像去噪机理,采用拉普拉斯算子分别在叠加成像域、共成像点域和共炮点域分别进行了叠前逆时 噪声的压制处理试验,并与高通滤波压噪方法进行对比。数值实例研究表明,偏移速度的不准确是造成 叠前低频逆时噪声的主要原因,此外正演子波波形与数值模拟记录波形的不匹配和应用相关逆时成像条 件是引入低频成像噪声的次级成因。另外,在不同域的基于拉普拉斯算子的低频噪声压制效果均较为明
显,其中在共炮点域的去噪效果最佳,且其去噪效果要优于常规滤波方法,去噪后的剖面上地层细节特征 更加清晰,共成像点道集上的水平同相轴能准确地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地震波反演成像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对比
任浩然,王华忠,黄光辉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5): 12-1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5.002
摘要722)      PDF(pc) (564KB)(987)       收藏

全波形反演、旅行时层析、最小二乘偏移和偏移速度分析具有相同的反演框架,以Bayes 估计理论 为基础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证明了全波形反演能够利用最多的地震信息,但多重因素的叠加 加大了其实用性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以特征波形反演为指导,对提取的地震波场的特征化信息进行了 地震反演,并对其反演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对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时频分析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综述
庞锐,刘百红,孙成龙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3): 92-9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3.016
摘要718)      PDF(pc) (1868KB)(984)       收藏

谱分解技术可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从而获得在时间域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提高地 震资料预测薄储层及岩性圈闭的能力。先进的谱分解技术是时频分析技术。首先阐述了时频分析技术的 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对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重要意义,继而论述了近年来时频分析技术在地震勘探中 的具体应用领域,包括谱分解、谱反演、波形分类和分频处理等,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三维两相黑油数值模拟研究
杨凯,郭肖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3): 118-12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3.026
摘要618)      PDF(pc) (358KB)(984)       收藏

大量实验和现场数据表明,低渗透油藏中普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并且裂缝对应力的敏感比基质更强,文中在双孔、双渗达西渗流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引入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建立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双孔、双渗渗流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全隐式联立求解以及实例计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裸眼井测井新技术进展
张向林, 刘新茹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2): 91-9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4
摘要646)      PDF(pc) (172KB)(979)       收藏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需要, 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微扫、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为研究地层各向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核磁共振、电缆地层测试、井壁取心等提供了对地层流体的精确认识, 如随钻声电成像、核磁共振测井、随钻地层测试等随钻测井系列的不断增加使得随钻测井快速发展。最近, 又提出了动电测井的新测井概念并且进展迅速。该文介绍了国外如斯伦贝谢、哈理伯顿、阿特拉斯、康普乐公司及俄罗斯等测井新技术的测量原理和仪器结构, 对于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差距, 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