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隐藏图片
1. 全球天然氢气勘探开发利用进展及中国的勘探前景
窦立荣, 刘化清, 李博, 齐雯, 孙东, 尹路, 韩双彪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2): 1-14.   DOI: 10.12108/yxyqc.20240201
摘要192)      PDF(pc) (4576KB)(358)       收藏
在全球能源脱碳背景下,天然氢气作为一种一次能源,因其零碳、可再生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但中国目前还未开展专门针对天然氢气的勘探工作。通过介绍全球已知高含量天然氢气(体积分数大于10%)气藏的主要形成地质环境及成因类型,系统总结了天然氢气富集的有利地质条件,并结合国外天然氢气的勘探开发现状,评价了中国天然氢气的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高含量天然氢气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带、裂谷和前寒武系富铁地层中,且以无机成因为主,富铁矿物的蛇纹石化过程是天然氢气最主要的成因来源,其次为地球深部脱气和水的辐解。②优质的氢源与良好的运移通道是氢气富集的前提,而盖层的封盖能力是天然氢气能否成藏的关键要素;天然氢气作为伴生气时,传统盖层对其具备封盖能力,但当其含量较高时,传统盖层可能难以形成有效封盖;裂谷环境、蛇绿岩发育区以及断裂发育的前寒武系富铁地层是富氢气藏的勘探有利区。③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制定了天然氢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计划,其中,马里已实现天然氢气的商业开采,美国、澳大利亚也已成功钻探天然氢气勘探井。④中国高含量氢气区与富氢地质条件高度匹配,天然氢气勘探前景良好,郯庐断裂带及周缘裂陷盆地区、阿尔金断裂带及两侧盆地区、三江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及周缘盆地区的天然氢气勘探潜力较大;中国应尽快开展天然氢气普查工作,加强氢气成藏过程研究和潜力评价,并进行勘探技术、开采分离技术和储运技术的攻关,为天然氢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做好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BP算法的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
熊波, 朱冬雪, 方朝合, 王社教, 杜广林, 薛亚斐, 莫邵元, 辛福东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2): 15-22.   DOI: 10.12108/yxyqc.20240202
摘要54)      PDF(pc) (1925KB)(128)       收藏
通过搭建热泵测试试验台,进行多工况试验获取试验数据来建立BP神经网络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对同轴套管换热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热泵系统在水流量28 m3/h、回水温度10℃的工况下稳定运行能效最高,同轴套管有效换热量为563kW。②隐含层节点数为12时,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优,训练最大均方误差MSE为0.023%,最优模型基本结构为9-12-1。③对比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值与检验值仿真结果,BP神经网络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平均百分比误差MAPE为0.235%,预测准确率为99.765%。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准确预测同轴套管换热量的变化趋势,对于提高热泵系统的能效和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油田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王社教, 施亦做, 方朝合, 曹倩, 任路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2): 23-32.   DOI: 10.12108/yxyqc.20240203
摘要65)      PDF(pc) (6672KB)(117)       收藏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热资源分布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于沉积盆地、东南沿海和隆起山区,在不同深度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含地热水的热储层,为水热型地热资源;高温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台湾地区。中国浅层地热能资源(浅于200m)年可开采量折合7×108t标准煤。②由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与效率问题、深井直接换热的效率问题,以及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将是当今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和最现实的领域。③油田地热开发中形成了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砂岩地层回灌、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高温钻完井等一批关键技术,均在大型地热开发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油田拥有丰富的采出水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大量的废弃井或低效油井可以通过工艺改造为地热井进行地热资源开发,从而降低地热开发成本,提高地热项目的经济性。④油田地热除用于油田生产用能替代和清洁供暖外,中低温地热发电、氦气等伴生资源的开发、废弃油气藏储热和CO2封存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地热综合开发利用是油田地热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成藏条件
包汉勇, 刘皓天, 陈绵琨, 盛贤才, 秦军, 陈洁, 陈凡卓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2): 43-51.   DOI: 10.12108/yxyqc.20240205
摘要159)      PDF(pc) (4914KB)(247)       收藏
利用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采用地震解释、平衡剖面以及包裹体检测等技术,恢复了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史,并对平桥、建南、梓里场构造的天然气来源、运聚与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平桥断背斜圈闭东翼的单条逆断层使得下盘的龙马溪组烃源岩与上盘的洗象池群储层发生了侧向对接,天然气可穿过断裂带向上盘储层运移,具备较好的输导条件,且圈闭盖层未受到断裂作用破坏,保存条件良好,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成藏。②建南断背斜圈闭翼部的多条平行的逆断层虽然实现了部分源-储对接,但是多条断层组合降低了其侧向输导能力,天然气未能大规模聚集。③梓里场断背斜圈闭的源-储配置与输导条件优良,但盖层的封盖能力较差,大多被断层破坏,钻探显示储层为水层。④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断层或断层组合控制下的源-储配置、侧向输导条件以及盖层的封盖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水平井探测半径计算方法
周浩, 梁利侠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1): 157-168.   DOI: 10.12108/yxyqc.20240115
摘要61)      PDF(pc) (2625KB)(248)       收藏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将水平井转化为虚拟直井,然后通过状态方程将各个参数和压力联系起来,从而对水平井探测半径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新推导出的探测半径计算公式在形式上表现为关于时间的非线性隐函数。②油井探测半径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储层特性参数对探测半径与时间的典型曲线具有显著影响。③多区复合油藏水平井探测半径的曲线明显表现出复合油藏的多区特性。④N区复合油藏的典型曲线上出现N-1个拐点,拐点代表压力波对相邻2个区带界面的响应,内区半径的增大会使相应的拐点向右上角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火山熔岩地震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皮雄,节丽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5): 89-9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6
摘要387)      PDF(pc) (1123KB)(502)       收藏

火山熔岩是火山岩储层中重要的一类含油气储层,广泛分布于松辽盆地南部英台断陷营城组。该 类储层厚度大、局部物性好、单井产量高,是重要的勘探领域。由于火山熔岩岩性复杂,地震反射特征多 样,纵横向非均质性强,使得对其边界的确定及火山机构的划分十分困难。另外,储层埋藏深、地震资料 品质低、道集入射角偏小及储层波阻抗叠置等原因,也给储层预测增加了难度。以英台断陷营城组火山 熔岩为例,应用多种技术对其边界及内幕进行了识别,并明确了其空间展布。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响 应和气藏特征,采用基于曲线重构的叠前同时反演技术,提高了火山熔岩储层的反演精度及预测的可靠 性,为此类复杂储层的识别及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油藏分类体系与方法研究
李武广,邵先杰,康园园,石 磊,单 宇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2): 123-12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24
摘要427)      PDF(pc) (315KB)(1152)       收藏

油藏分类方法研究是对油藏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油藏特征的属性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油藏特征相似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类,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并对各类别的属性值建立判别函数。引用多组判别法来计算未知油藏归属于标准类型的概率大小,判断其属于标准类型油藏的相似几率程度.由此便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未知油藏类型。结果表明,将聚类分析和贝叶斯准则下的判别分析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对油藏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沉积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魏然,李红阳,于斌,蔡来星,王起龙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3): 53-5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3.009
摘要730)      PDF(pc) (752KB)(941)       收藏

物源体系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物源分析方法,但尚未形成体系。 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物源区位置的确定、物源区母岩特征的分析、搬运路径的确定及物源区构造背景的分析等 4 个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建立了物源分析的体系框架。 研究认为:在不同的沉积盆地中,根据各种地质资料的丰度,只有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种分析手段相互补充的分析思路,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物源体系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苏里格气田水平井一点法产能公式研究
钟家峻,唐海,吕栋梁,张宗达,李东林
岩性油气藏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2.019
10.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重构测井曲线的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俊瑞,梁力文,邓 强,田盼盼,谭伟雄
岩性油气藏    2016, 28 (3): 113-12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5
摘要483)      PDF(pc) (824KB)(563)       收藏

地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与测井曲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测井曲线常常反映不同的地层性质,因此,很难用单一的函数来描述曲线之间的数学关系。 多元回归技术是处理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描述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对简单的地层特性关系分析较为有效,但随着地质影响因素的增多,其效果也往往欠佳。 为此,以常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推导了非线性回归模型,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简化为较为简单的线性问题来处理,增强了多元回归技术的适用性;同时,建立了多元回归原始参数与模型的优选方法,为最优回归结果的获取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探讨了测井曲线重构在地质与工程作业中的具体意义,并以 3 个应用实例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
王西文,石兰亭,雍学善,杨午阳
岩性油气藏    2007, 19 (3): 80-8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4
摘要468)      PDF(pc) (2012KB)(872)       收藏

波阻抗反演方法有多种,针对广义线性反演,重点讨论了迭代解方程的波阻抗算法、解方程的正则化方法、波阻抗反演中的分辨率、改善解的二次圆滑滤波、用于控制反演质量的统计量和均方差、波阻抗的约束反演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做了大量的模型试算;针对递推波阻抗的反演,重点讨论了递推波阻抗的反演方法、子波和反子波提取、误差对提取反子波的影响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也做了大量的模型试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与优质储层预测—— — 以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储层为例
柴 毓,王贵文
岩性油气藏    2016, 28 (3): 74-8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6.03.011
摘要447)      PDF(pc) (1486KB)(612)       收藏

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川中安岳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较致密、物性较差且非均质性较强。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优质储层的分布及其内部储集性的差异,利用岩心、薄片、压汞及测井等资料,根据岩石物理相的概念,对川中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等 4 个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划分出 5 类岩性岩相、 5 类成岩相、 4 类裂缝相及 4 类孔隙结构相,建立了测井表征方法和测井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及储层定量评价标准。 优质储层主要位于有利的岩性岩相、成岩相、裂缝相及孔隙结构相的叠加处,即有利的岩石物理相带。 根据纵向及平面上须二段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定量划分,优选出优质储集体,其主要位于斜坡中低部位相对高孔渗区和北部裂缝发育带。 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可为储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郭兵,刘树根,刘顺,李智武,孙玮,田小彬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4): 59-6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1
摘要416)      PDF(pc) (599KB)(550)       收藏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 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韧性逆冲为主,晚期发育浅部的脆性变形,而安县—都江堰断裂为简单的脆性变形,推覆体内部发育大量与推覆作用有关的逆冲断片,总体上呈叠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推覆。该区地质演化特征:震旦纪—中三叠世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晚三叠世早期过渡为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与逆冲推覆构造相伴生的前陆盆地出现,后期逆冲推覆活动进一步发展,新生代时期整体抬升,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整合类型及其控油特征
高长海,彭浦,李本琼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6): 1-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6.001
摘要523)      PDF(pc) (617KB)(745)       收藏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地层学和现代油气成藏理论,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剖面形态以及界面两侧地震反射终端组合关系,提出了一种较为统一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 该方案将不整合划分为平行-褶皱型、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超覆-褶皱型、超覆-削截型及超覆-平行型等 6 种类型。 其中,平行-褶皱型和平行-削截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平行-平行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运移有利,只有在断层与褶皱的配合下,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超覆褶皱型和超覆-削截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超覆-平行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 该划分方案将不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不整合与油气运聚评价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成藏特征
岑永静, 梁锋, 王立恩, 刘倩虞, 张鑫哲, 丁熊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2): 89-98.   DOI: 10.12108/yxyqc.20240209
摘要38)      PDF(pc) (5626KB)(111)       收藏
通过钻井、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气藏的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期,随着海水侵入,古陆多被淹没或侵蚀夷平,盆地逐渐演变为碳酸盐岩台地。灯二上亚段沉积期,川中北斜坡蓬莱—中江地区以发育台地边缘滩相和台地边缘丘相为特色,并可细分为滩核、滩缘、滩间海、丘核、丘缘、丘间海6种亚相,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②研究区灯二上亚段储层以藻云岩、藻砂屑云岩为主要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粒内溶孔+藻格架孔型、裂缝型与孔洞型4种类型的储层,储层厚度分布特征与沉积相分布特征较吻合,位于台地边缘丘滩核的储层累积厚度大。③研究区灯二上亚段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及热演化程度高,气藏具备较好的烃源条件和封盖条件,具有“上生下储上盖”和“旁生侧储上盖”2种较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④研究区油气充注主要发生于三叠纪—白垩纪,为多期“准连续”型,灯二上亚段气藏主要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古油气藏聚集阶段、志留纪—石炭纪古油藏破坏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再次生烃成油藏阶段和三叠纪—侏罗纪原油裂解生气阶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毛管压力曲线和分形理论在储层分类中的应用
刘义坤,王永平,唐慧敏,王凤娇,陈凌云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3): 89-9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5
摘要943)      PDF(pc) (856KB)(430)       收藏

应用 MIFA 方法计算了大庆油田 M 区块某检查井 21 块岩样的分形维数,并应用分形维数大小将储层划分为三大类,同时又应用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分类方法对储层进行了分类。 结果表明:应用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和利用分形维数对储层分类的结果一致;同一类别的储层不仅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相近而且储层微观参数也相近,且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储层的物性变差,尤其是储层的非均质性变强。 通过统计 21 块样品的水洗程度,发现分形维数越大,样品的水洗程度越弱,也进一步验证了分形维数越大,储层的物性越差和非均质性越严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新方法及系统分类
张安达,王成,乔睿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5): 5-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5.002
摘要535)      PDF(pc) (403KB)(609)       收藏

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是大庆油田目前勘探开发的新目标,但对其储层物性的下限缺乏明确界定。因此,采用储层物性与产能相结合的经验统计法,分别对工业油层和低产油层储层物性按累计概率丢失10%作统计分析,确定工业油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7.1%,渗透率 =0.08 mD,低产油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5.6%,渗透率=0.047mD。 再利用致密砂岩临界孔喉半径与压汞资料相结合的函数拟合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4.46%,渗透率=0.041mD,该值与低产油层储层物性的下限值较为接近,故将其作为致密砂岩储层的物性下限。依据致密储层物性下限、工业油层物性下限及常规储层物性分类界限,将砂岩储层系统分为致密类、致密类、致密类、低孔渗、中孔渗、高孔渗和特高孔渗储层。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和储层系统的分类可为致密油储层产能的计算及储层评价提供参数指标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低矿化度水驱研究进展及展望
王平,姜瑞忠,王公昌,梁宇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2): 106-11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2.021
摘要662)      PDF(pc) (290KB)(1435)       收藏

针对国外低矿化度水驱已运用于矿场实践而国内相关研究还未开展的现状,对低矿化度水驱机理 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低矿化度水驱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对于砂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 采收率的机理主要为类碱驱、微粒运移以及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而对于碳酸盐岩油 藏,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则主要是多组分离子交换引起的储层润湿性改变。原油性质、储层 性质、地层水及注入水性质、地层温度等因素均可以影响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目前低矿化度 水驱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机理不清、低矿化度水源限制、油田储层适应性问题等。最后指出, 低矿化度水驱若与现有油田开发技术、煤层气生产技术、低渗透油田及高含水油田开发技术相结合,将会 是经济、环保、潜力巨大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套管井测井新技术进展
张向林, 刘新茹
岩性油气藏    2008, 20 (3): 95-9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9
摘要357)      PDF(pc) (143KB)(575)       收藏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 套管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套管井测井可在任何时间获得测井数据, 确定产层产油或产水情况、确定油层的含油饱和度,也可以用于老井评价寻找剩余油、监测油田生产动态变化情况、评价水泥胶结情况、监测油井套损、评价油井使用寿命等。文中不仅介绍了国外套管测井新技术的测量原理, 对于我国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而且探讨了我国套管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差距, 为测井新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江汉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
郭飞飞,康建云,孙建峰,陆俊泽,王修平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1): 23-29.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1.005
摘要446)      PDF(pc) (486KB)(565)       收藏

江汉盆地自晚元古代统一的变质基底形成以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和晚燕山—喜马拉雅4 期构造旋回,形成前印支期地台型广海盆地、晚印支—早燕山期前陆盆地和晚燕山期以来的内陆断陷盐湖盆地。通过分析4 次构造旋回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与破坏作用,依据生烃期的早晚和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期间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将江汉盆地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3 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类成藏模式的有利勘探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时频分析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综述
庞锐,刘百红,孙成龙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3): 92-9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3.016
摘要610)      PDF(pc) (1868KB)(869)       收藏

谱分解技术可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从而获得在时间域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提高地 震资料预测薄储层及岩性圈闭的能力。先进的谱分解技术是时频分析技术。首先阐述了时频分析技术的 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对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重要意义,继而论述了近年来时频分析技术在地震勘探中 的具体应用领域,包括谱分解、谱反演、波形分类和分频处理等,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直径40 m 溶洞距灰岩顶界面不同距离时的地震响应
孙东,王宏斌,雍学善,张虎权,高建虎,董瑞霞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1): 94-9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1.016
摘要491)      PDF(pc) (883KB)(415)       收藏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缝洞体储层大多距灰岩顶界较近,灰岩顶界表现为强地震反射,对储层的地震响应会造成影响。正演模拟表明:缝洞体距灰岩顶界0~30 m 时,灰岩顶界呈现地震反射缺失或明显减弱,内幕为杂乱反射;缝洞体距灰岩顶界60 m 时,灰岩顶界反射振幅变弱,内幕为强反射;缝洞体距灰岩顶界超过150 m 时,对灰岩顶界反射基本没有影响,缝洞体本身以“串珠状”反射形态出现。同时,通过实钻结果的精细标定对正演结论进行了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综述及发展趋势
张继风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3): 118-12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2
摘要491)      PDF(pc) (255KB)(783)       收藏

对国内外水驱油田所应用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状态对比法、系统动态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 法、灰色系统理论法等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指出状态对比法及模糊综合评判 法比较适合油田应用,并对各种评价方法在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 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优选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曲流河储层隔夹层研究——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甘立琴, 苏进昌, 谢岳, 李超, 何康, 来又春
岩性油气藏    2017, 29 (6): 128-134.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7.06.016
摘要338)      PDF(pc) (1977KB)(659)       收藏
为揭示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和油层水淹的影响,通过分析物性参数与米采油指数关系得出隔夹层物性上限,并选择自然伽马、电阻率、厚度为主要敏感参数,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得到隔夹层判别指数及综合判别图版。在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化镇组下段Ⅰ油组应用证实,该判别图版符合率达96%;在剩余油滞留带底部和油层水淹层顶部进行调整挖潜,生产效果明显。在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发育区,隔夹层延缓采油井含水上升速度;隔夹层不发育区域,易形成水串区,导致相邻隔夹层发育区形成剩余油滞留区。这种认识对油田开发中后期产能挖潜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地质建模在苏丹大位移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应用
王理斌,段宪余,钟伟,刘勋,李春华
岩性油气藏    2012, 24 (4): 90-9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
摘要573)      PDF(pc) (1099KB)(508)       收藏

苏丹3/7 区Palogue 油田构造地质和油水关系复杂,井控程度低,若在该区域实施大位移水平井钻 井,地质风险较高。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将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与传统地质导向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随 钻数据,从而提高地质导向跟踪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以及油层的钻遇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烃源岩特征与生烃动力学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吉鸿杰,邱振,陶辉飞,马东旭,廖朋,王琪
岩性油气藏    2016, 28 (4): 34-42.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6.04.005
摘要504)      PDF(pc) (702KB)(559)       收藏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烃源岩主要有页岩、碳酸盐质页岩和粉砂质泥岩,它们均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当前处于低成熟至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的特征,在对其特征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选取中—低成熟度、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烃源岩进行开放体系条件下的热解实验和动力学模拟实验,进而研究烃源岩样品的生排烃特征。结果表明,芦草沟组烃源岩活化能主要为210 kJ/mol;上述3 种烃源岩中,页岩具有最高的生烃量和排烃效率,碳酸盐质页岩次之,而粉砂质泥岩的生烃量和排烃率均最低,但前两者却具有较高的滞留烃含量。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认为芦草沟组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是烃源岩排烃和致密油气聚集的主要动力,页岩和碳酸盐质页岩段是致密油勘探的目标层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2): 147-159.   DOI: 10.12108/yxyqc.20240214
摘要57)      PDF(pc) (10416KB)(107)       收藏
河流相砂体储层构型对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天然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致密砂岩的砂体构型要素、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发育六级复合辫流带和五级单一辫流带,其中单一辫流带包括河床(分流河道)和河漫共2个四级构型单元,河道内单个心滩沉积包含有三级增生体和落淤层;②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五级单一辫流带中的四级泛滥平原沉积较辫状河河漫沉积更加发育,辫状河心滩沉积中落淤层欠发育;③山西组上部山2-2亚段辫状河单一辫流带内砂体呈“河道-心滩”连续沉积,泥质不发育,砂体叠置程度高(多呈复合式叠置)、连通性好,优质储层多;④山西组中下部山1段和山2-1亚段三角洲平原沉积中,西部河道连片性好,砂体以复合式和侧拼式叠置样式为主,连通性和生产效果均较好,东部砂体多为孤立式和侧接式,砂体钻遇率低,单井产量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地震反射波与散射波波场分离方法初探
陈可洋,杨微,吴清岭,范兴才,李来林,刘振宽
岩性油气藏    2013, 25 (2): 76-81.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2.013
摘要411)      PDF(pc) (1020KB)(749)       收藏

与地震反射波相比,地震散射波具有更好的刻画地层细节特征的能力,为此开展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波场分离方法的探索性研究。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根据热传导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采用基于热传导方程的扩散滤波方法进行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波场多尺度分离的思路和方法。 以实际三维地震工区叠前偏移数据为例,开展了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的波场分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相对地分离地震反射波和散射波能量,且能够分别反映出地层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其中分离出的反射波剖面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提高,而散射波剖面信噪比较低,但却能够反映出地层的裂缝分布和非均匀地质体的边缘特征,可以更加有效地刻画掩盖在常规地震反射波能量之下的微观地层细节特征,对于实际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潘荣,朱筱敏,王星星,张剑锋
岩性油气藏    2014, 26 (4): 73-8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4.011
摘要498)      PDF(pc) (901KB)(1072)       收藏

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又是深层领域油气勘探的焦点。 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机理复杂,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息息相关。沉积环境是形成有效储层的前提和基础。 建设性成岩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 较低的古地温环境、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地层中发育异常高压、上覆厚层膏盐、烃类早期充注、颗粒黏土矿物包壳和深层流体活动等条件均有利于有效碎屑岩储层的形成。在深层储层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作用可直接导致孔隙体积缩小,但构造应力形成的裂缝可改善储层孔隙沟通及渗流能力,形成裂缝型有效储层。 因此,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可总结归纳为“沉积物质为基础,成岩演化为关键,构造作用为调整”。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储层物质组成的研究与成岩模拟实验研究及创新利用不同学科交叉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深层有效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胜利油田新增探明储量SEC评估现状与分析
田敏
岩性油气藏    2017, 29 (1): 97-10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2
摘要311)      PDF(pc) (1755KB)(399)       收藏
SEC 储量评估结果是衡量油公司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为减少国内与国外新增探明储量评估差异,提高当年新增探明储量对总评估结果的贡献率,对胜利油田新增探明储量SEC 评估现状以及历年SEC 评估结果与国内评估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认为SEC 规则变化、储量品位降低、井控差是造成国内新增探明储量SEC 评估结果呈台阶式下降的主要因素。根据SEC 准则,可将储量评估分为静态参数(含油面积、有效厚度、采收率)评估和动态参数(初始产量、递减率、钻井计划)评估2 类。结合历年评估实例详细说明了国内与国外对以上各参数的取值差异,提出了优化国内储量管理模式和规范资料等2 项减少储量评估差异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国内储量任务的完成,实现国内与国外储量评价体系的接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利用小型压裂短时间压降数据快速获取储层参数的新方法
张健, 敬季昀, 王杏尊
岩性油气藏    2018, 30 (4): 133-139.   DOI: 10.12108/yxyqc.20180416
摘要206)      PDF(pc) (1522KB)(257)       收藏
储层原始地层压力和有效渗透率均是对致密储层进行储层评价、压裂设计和压后配产的重要参数。目前可采用传统试井方法和常规的小型压裂压降测试方法(DFIT方法)来求取这2个参数,但这2种方法都要求较为漫长的测试时间而导致其现场应用受到限制。提出了利用小型压裂短时间压降数据快速获取致密储层原始地层压力和有效渗透率的新方法:通过准确识别小型压裂裂缝闭合后的拟线性流以快速获取储层原始地层压力;在分析液体滤失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压裂后压降曲线并将其与实测曲线进行拟合以快速获取储层有效渗透率。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相较常规方法可大幅缩短测试时间并准确获得储层物性参数,具有较高的现场适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2蓄能压裂技术
杨兆臣, 卢迎波, 杨果, 黄纯, 弋大琳, 贾嵩, 吴永彬, 王桂庆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1): 178-184.   DOI: 10.12108/yxyqc.20240117
摘要58)      PDF(pc) (2977KB)(171)       收藏
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参数,对水平井前置CO2蓄能压裂技术的开发机理、关键操作参数及开发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伴随压裂—焖井—生产等开发阶段的延伸,前置CO2蓄能压裂后的油井逐步显现出增能改造、扩散降黏、膨胀补能、释压成泡沫油流等特性,井底流压提高了2~4 MPa,CO2扩散至油藏的1/3,原油黏度降至500 mPa·s以下,泡沫油流明显; ②研究区最优压裂段间距为60 m、裂缝半长为90 m、裂缝导流能力为10 t/m,CO2最佳注入强度为1.5 m3/m,注入速度为1.8 m3/min,油井焖井时间为30 d,油藏采收率提高了2%~3%; ③通过与常规压裂生产效果进行对比,前置CO2蓄能压裂技术可使产油量提高5.2 t/d,预测CO2换油率达2.45,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全数字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在苏里格天然气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窦伟坦,杜玉斌,于波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4): 63-6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2
摘要424)      PDF(pc) (833KB)(567)       收藏

苏里格地区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的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的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与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的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砂岩组分及地质意义分析
贺静,冯胜斌,袁效奇,韩鹏,解古巍,张才利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6): 30-36.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6
摘要411)      PDF(pc) (533KB)(640)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发育,地层出露齐全,是研究陆相湖盆沉积特征和生油特征的 有利地区。该文对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作了系统采样和测定,显微镜下观察了砂岩碎屑组分,并采用计点 法对组分进行了统计。根据碎屑组分与重矿物组合特征,结合盆地内部钻井剖面碎屑组分特征,对延长组 物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期存在东北、东南、西南、西部、西北及北 部等多个不同方向的物源,其中东北、西部和西北物源控制的沉积体系延伸远、分布范围广;不同物源控 制沉积体系及同一沉积体系不同沉积期砂岩的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合及填隙物成分和组合存在较大差 异。综合研究表明,盆地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砂岩组分特征研究对盆地物源分析和沉积体系划分、砂体展 布、有利储层预测、钻井剖面地层对比及井位部署和储层改造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海外岩性油气藏储量分类分级方法
夏明军, 邵新军, 杨桦, 王忠生, 李之宇, 张超前, 原瑞娥, 法贵方
岩性油气藏    2023, 35 (6): 37-44.   DOI: 10.12108/yxyqc.20230605
摘要1449)      PDF(pc) (1964KB)(303)       收藏
为规范海外石油储量评估,提出海外岩性油气藏储量分类分级、岩性边界、含油面积及有效厚度确定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外P类储量一般必须具有公司或资源国政府批准的开发方案。P1储量以具有商业产量或具商业测试流量的井为计算单元,其面积通常由生产井的泄油面积和已知气底或已知油顶与已知油底限定的范围确定。P1储量边界到其与岩性边界一半距离范围内的储量为P2储量;P2储量边界到岩性边界范围内的储量为P3储量,如圈闭内没有或尚不能确定油水界面,则P3储量应以圈闭溢出点来确定;如岩性或储层物性变化较剧烈,P2储量可按P1储量外推1个开发井距确定,P3储量可按P2储量外推1个开发井距确定。②当P类储量井到渗透储层尖灭线的距离不大于3~4倍开发井距时,对于中—高孔渗储层,尖灭线可直接确定为岩性边界;对低孔渗储层,可将达到P类储量标准的最小有效厚度等值线确定为岩性边界。由岩性边界、油气水边界、致密层封堵带等综合圈定含油气面积,面积内的井应达到P类储量标准。已查明流体界面的油气藏,用于圈定含油气面积的流体界面应经钻井取心资料或测试资料证实;未查明流体界面的油气藏,应以测试证实的最低的出油气层底界或有效厚度值外推圈定含油气面积。③ P1储量有效厚度的确定应具有可靠的地层测试资料或充分的测井资料,并证实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P2储量有效厚度的确定通常缺乏结论性的测试资料,并且未证实其生产能力;P3储量的有效厚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其在岩石物理解释方面存在不确定性。④推荐采用容积法开展岩性油气藏的储量评估,厄瓜多尔TP油田的实例证实了岩性油气藏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细粒沉积岩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周立宏,蒲秀刚,邓 远,陈世悦,鄢继华,韩文中
岩性油气藏    2016, 28 (1): 6-15.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2
摘要484)      PDF(pc) (791KB)(658)       收藏

细粒沉积岩中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研究程度远低于粗碎屑岩,尤其在岩石分类、岩相划分 和脆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 以 X 射线衍射数据为基础,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长英质矿物 为三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 4 类 12 种岩石类型,再根据特殊矿物含量进行具体命名。 细粒沉积岩 岩相学侧重于研究不同岩相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储层物性、烃源岩特征及含油性等,以便优选优势岩 相,并寻找油气“甜点”。 脆性影响细粒沉积岩压裂改造的效果,目前常用岩石组分法和力学参数法对其 进行评价,二者在准确性、经济性及便捷性上各有优缺点,应尝试建立一种能够准确而合理地表征岩石 脆性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连通性评价
李长海, 赵伦, 刘波, 赵文琪, 王淑琴, 李建新, 郑天宇, 李伟强
岩性油气藏    2024, 36 (2): 113-123.   DOI: 10.12108/yxyqc.20240211
摘要55)      PDF(pc) (30136KB)(83)       收藏
基于岩心、成像测井及裂缝网络建模结果,应用拓扑学理论,对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的连通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①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切割类型可划分为高高切割、高低切割和低低切割,研究区A2,A3,G1,G2,G3及G4小层裂缝切割较为发育,且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②裂缝网络连通性可通过连通体面积占比、裂缝体密度、裂缝的平均长度和平均节点数4个参数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连通体面积大小、裂缝体密度大小及裂缝类型可对裂缝连通体进行定性分析和命名,研究区A2小层主要发育低低大连通体、高中大连通体和高高大连通体。③裂缝网络连通性和储层物性的耦合作用是油田水窜的原因,裂缝网络连通性主要与裂缝长度和裂缝体密度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准噶尔盆地致密油岩心洗油技术探讨————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为例
靳军,王子强,李震,邓泳
岩性油气藏    2016, 28 (6): 103-108.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6.06.014
摘要287)      PDF(pc) (526KB)(350)       收藏
目前国内致密油储层岩心洗油技术普遍存在洗油周期长、洗油质量不能保证的问题,为此通过实验寻找更适合致密油岩心洗油的抽水溶剂、洗油溶剂及洗油方法。结果表明:针对致密油岩心应适当延长抽水时间,二甲苯可作为抽水溶剂,因其具有高沸点的特点抽水效果较好;酒精+苯+氯仿(体积比为1: 2 : 2)混合溶剂浸出液含油率高(14%),可优选为致密油岩心洗油溶剂;加压饱和溶剂法和二氧化碳加压法在7~8 次(14~16 d)洗油后,洗油溶剂的荧光级别均小于3 级,而且岩心质量、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趋于稳定,达到标准SY/T 5336 —2006 要求,该方法较为适合准噶尔盆地致密油岩心洗油,具有推广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成因
覃小丽,李荣西,席胜利,李 鑫
岩性油气藏    2016, 28 (1): 49-57.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6.01.006
摘要398)      PDF(pc) (1073KB)(675)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储层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黏土矿物含量高,对储层评价和天然 气勘探均具有重要影响。 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 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储层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高岭石,二者均表现出蚀变成因特征;伊利 石具有高 Al2O3 和 K2O 含量及低 FeO 和 MgO 含量的特征,高岭石的 Al2O3 含量明显高于典型高岭石的 Al2O3 含量;伊利石和高岭石 Sr/Ba 值均小于 1,都表现为 LREE 富集、HREE 亏损,REE 配分模式表现为 “右倾型”,具有一定的 δ Eu 和 δ Ce 异常特征。 岩相学产状及其地球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伊利石和高岭 石均为热水蚀变形成的自生黏土矿物。 结合上古生界构造埋藏史和自生成岩矿物序列分析认为,热水蚀 变成岩作用源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发生的热异常事件;煤系烃源岩热演化所形成的含烃流体进入 太原组储层砂岩,引发热水蚀变作用,形成大量伊利石和高岭石等自生矿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