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25-03-01
廖新武, 杨庆红, 李超, 郭诚, 赵大林
2025, Vol.37(2): 111
摘要
(
93 )
HTML( )
PDF
(6421 KB)
(
113
)
尹艳树, 黄圣斌, 黄奇志, 谢鹏飞, 王立鑫, 吴伟
2025, Vol.37(2): 1225
摘要
(
45 )
HTML( )
PDF
(9623 KB)
(
63
)
杨占龙, 李相博, 沙雪梅, 郝彬
2025, Vol.37(2): 2637
摘要
(
36 )
HTML( )
PDF
(20864 KB)
(
64
)
李想, 付磊, 魏璞, 李俊飞, 徐港, 曹倩倩, 钟杨, 王振鹏
2025, Vol.37(2): 3848
摘要
(
55 )
HTML( )
PDF
(6432 KB)
(
74
)
刘勇, 刘永旸, 赵圣贤, 尹美璇, 李博, 陈雷, 吴帅材, 谢圣阳
2025, Vol.37(2): 4959
摘要
(
38 )
HTML( )
PDF
(32996 KB)
(
144
)
李凌, 邓禹, 张新宇, 罗文军, 赵东方, 曾建军, 刘耘, 谭秀成
2025, Vol.37(2): 6069
摘要
(
25 )
HTML( )
PDF
(7602 KB)
(
54
)
朱文奇, 昝春景, 张莹, 王涛, 史朝文, 巴李霞, 陈亮, 季汉成
2025, Vol.37(2): 7080
摘要
(
23 )
HTML( )
PDF
(27421 KB)
(
48
)
李亚, 王尉, 赵立可, 刘冉, 张玺华, 陈延贵, 黄天海, 肖笛
2025, Vol.37(2): 8191
摘要
(
35 )
HTML( )
PDF
(27139 KB)
(
52
)
吴冠桦, 刘宏, 宋林珂, 曾琪, 杨涛
2025, Vol.37(2): 92102
摘要
(
30 )
HTML( )
PDF
(30794 KB)
(
42
)
陈生华, 王健伟, 刘舒, 严曙梅, 韩建辉, 傅恒, 谢才铸, 孙莉
2025, Vol.37(2): 103114
摘要
(
24 )
HTML( )
PDF
(30028 KB)
(
40
)
胡鑫, 朱筱敏, 金绪铃, 黄成, 周越, 程长领, 修金磊, 任新成
2025, Vol.37(2): 115126
摘要
(
22 )
HTML( )
PDF
(48936 KB)
(
42
)
梁鑫鑫, 张银涛, 陈石, 谢舟, 周建勋, 康鹏飞, 陈九洲, 彭梓俊
2025, Vol.37(2): 127138
摘要
(
18 )
HTML( )
PDF
(32774 KB)
(
47
)
薛辉, 叶大帅, 郭悦苗, 陈柯童, 吴健平, 许梦婷, 李雅雯
2025, Vol.37(2): 139152
摘要
(
17 )
HTML( )
PDF
(19505 KB)
(
45
)
徐兆辉, 曾洪流, 胡素云, 张君龙, 刘伟, 周红英, 马德波, 傅启龙
2025, Vol.37(2): 153165
摘要
(
23 )
HTML( )
PDF
(91891 KB)
(
57
)
曲星宇
2025, Vol.37(2): 166177
摘要
(
18 )
HTML( )
PDF
(39821 KB)
(
44
)
秦兰芝, 李宁, 徐东浩, 孙中恒, 王维
2025, Vol.37(2): 178188
摘要
(
14 )
HTML( )
PDF
(24950 KB)
(
41
)
张坤, 刘宏, 谭磊, 梁锋, 王立恩, 马梓珂, 刘博文, 杨孟祥
2025, Vol.37(2): 189200
摘要
(
18 )
HTML( )
PDF
(35839 KB)
(
38
)
廖新武, 杨庆红, 李超, 郭诚, 赵大林
2025, Vol.37(2): 111
摘要
(
93 )
PDF (6421 KB) (
1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1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古环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为温带湿润气候,地形平缓,古地形坡度小于1°,平均水深小于6.5 m,物源来自北东方向且供给充足。②研究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砂岩域与长石岩屑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以2段式为主,发育多种反映水动力较强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形态以钟形和箱形为主,地震剖面上可见低幅叠瓦状前积特征。③研究区V1小层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距离远,宽度窄,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最远延伸距离可达20.10 km,平均长度为10.06 k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宽度为64~420 m,平均宽度为219.65 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均厚度约9.42 m。综合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和浅水沉积样式的刻画,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后期新钻井的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尹艳树, 黄圣斌, 黄奇志, 谢鹏飞, 王立鑫, 吴伟
2025, Vol.37(2): 1225
摘要
(
45 )
PDF (9623 KB) (
6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2
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油气资源丰富,准确预测砂体空间分布可为后续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对比,总结了研究区始新统晚期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尼日尔Termit盆地Koulele油田始新统晚期E1油组沉积期地形平缓、坡度较小、物源供给充足,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典型牵引流沉积构造,岩性以粉—细砂岩、泥岩为主。测井曲线形态以箱形、钟形、指形、漏斗形及平直形5种类型为主,其中箱形和钟形占比大于70%。地震切片上呈分支条带状砂体和连片朵状砂体响应特征,剖面上可观察到河道充填的透镜状反射特征,未见明显的前积特征。地震智能融合反演预测出的砂体厚度图表现为单一指状向前延伸,部分呈分支条带状,末端分叉呈朵状连片发育,与现代指状砂坝三角洲形态类似。②研究区不同时期沉积微相的分布与演化特征存在差异。E1油组沉积早期,河道形态多为单一指状,弯曲度低,河口坝在河道末端呈朵状发育,规模较小,宽度小于100 m,厚度为2~3 m,延伸较近;E1油组沉积中期,河道和河口坝规模变大,河道出现分支现象;E1油组沉积末期,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规模达到最大,河道弯曲度高,呈分支条带状展布,末端分叉,河口坝呈连片分布。③整体上,研究区三角洲内前缘多发育指状河道砂体,外前缘多发育连片朵状河口坝砂体,顺物源方向上河口坝发育规模逐渐增大,河道发育程度减弱,河道下切河口坝,呈“河在坝上走”的样式,垂向上砂体叠置发育。
杨占龙, 李相博, 沙雪梅, 郝彬
2025, Vol.37(2): 2637
摘要
(
36 )
PDF (20864 KB) (
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3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给的相对平衡关系,湖盆可划分为过填充、平衡填充与欠填充3种类型,各类湖盆具有典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②陆相湖盆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转换面:在构造活动性质变化下形成的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转换面、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变化导致岩性差异为主的沉积转换面、不同层系生物群种属和丰度变化形成的生物转换面及湖盆水化学性质差异形成的地球化学转换面等。各类转换面之间具有一定依附隶属关系,构造转换面必然是沉积、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生物、地球化学转换面往往对应一定级别的沉积转换面,甚至是构造转换面,但沉积转换面并不一定是生物和地球化学转换面。③构造转换面主要反映不同湖盆填充阶段构造、地层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沉积转换面控制的岩性、成岩及物性等圈闭主要反映单一湖盆填充阶段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主要通过控制湖盆烃源岩的发育背景及其特征来影响湖盆内规模圈闭的发育。④发育不同类型规模圈闭的近岸水下扇、异重流、重力流等沉积体系为陆相湖盆的有利勘探领域。
李想, 付磊, 魏璞, 李俊飞, 徐港, 曹倩倩, 钟杨, 王振鹏
2025, Vol.37(2): 3848
摘要
(
55 )
PDF (6432 KB) (
7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4
综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测井、录井数据,采用沉积古地貌恢复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石西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在明确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古地貌与沉积相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恢复古地貌的步骤包括计算时间域下的地层厚度、计算深度域下的地层厚度、剥蚀量恢复、去压实校正和古水深恢复。石西地区百口泉组沉积时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构造格局,西北部为大面积高地,中部、东部发育凸起和6条主干沟槽,相互穿插,南部则分布3个洼地,古地貌以凸起—沟槽—洼地的组合样式为主。②研究区北部、中部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微相为主,被分流河道间湾分割;西南部、西部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包含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局部区域发育河口坝和席状砂微相。③研究区古地貌控制沉积相展布,古地貌形态和特征直接影响沉积物来源、搬运路径和沉积环境,表现为东北部物源经三角洲砂体向西南部湖盆中心输送过程中,6条古沟槽为主要搬运通道,同时限制河道的频繁摆动;沟槽内水动力强,发育厚层、多期叠置的分流河道砂体;凸起地区受河道影响较小,积聚了较厚的泥岩,发育分流河道间湾微相;洼地内因河道扩展导致水动力减弱,细砂质沉积,发育大面积席状砂微相。④研究区东部沟槽区和南部洼地是储层发育有利区,也是重点勘探方向。
刘勇, 刘永旸, 赵圣贤, 尹美璇, 李博, 陈雷, 吴帅材, 谢圣阳
2025, Vol.37(2): 4959
摘要
(
38 )
PDF (32996 KB) (
14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5
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块之一。通过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矿鉴定、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研究,运用印模法重建了研究区的沉积古地貌,并探讨其对优质页岩储层分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泸州—渝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时期,泸州—渝西地区为“一隆起、一洼陷、两缓坡”的古地貌格局,沉积区可划分为水下隆起区、水下斜坡带和水下低洼区。②页岩的矿物组成以硅质矿物为主,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黄铁矿次之。可识别出10种页岩岩相类型,主要发育硅质页岩相组合(S)和混合质页岩相组合(M),其中硅质页岩相组合(S)在水下隆起区更为发育,且纵向上更具连续性,是优质岩相组合。③不同地貌单元的页岩岩相的发育程度及储层参数(TOC、孔隙度、含气量)存在明显差异,水下隆起区页岩TOC值为3.03%~5.06%,平均值为4.25%;孔隙度为4.81%~6.30%,平均值为5.46%;含气量为1.70%~7.62%,平均值为5.05%,其页岩储层品质优于水下斜坡带和水下低洼区。平面上,优质页岩具有高TOC、高孔隙度和高含气量的特征,呈带状分布于水下隆起区及其周缘。
李凌, 邓禹, 张新宇, 罗文军, 赵东方, 曾建军, 刘耘, 谭秀成
2025, Vol.37(2): 6069
摘要
(
25 )
PDF (7602 KB) (
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6
为明确四川盆地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地质意义,通过岩心、薄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测试手段,分析了其岩石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与稀土配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蓬莱—高磨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具有颗粒状泡沫体,其外壁为环边状胶结,揭示其原岩为颗粒白云岩。②研究区灯二段泡沫绵层白云岩按宏观分布形态可以分为蜂窝状与格架状,均发育在高频旋回上部或顶部,宏微观特征与地球化学分析均表明这2类泡沫绵层白云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淡水影响,揭示泡沫绵层白云岩的发育受早成岩期岩溶控制,且岩溶强度决定了形态类型,其中蜂窝状岩石所遭受的岩溶强度相对较小,格架状岩石所遭受的岩溶强度相对较大。③泡沫绵层白云岩经历了颗粒沉积—海底胶结—早期云化—早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后期胶结充填作用的成岩演化过程,其中早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形成了粒内溶孔(铸模孔)及溶洞、溶缝、溶沟等储集空间。④泡沫绵层白云岩为颗粒原岩经溶蚀改造而成的成因机理揭示了研究区灯二段沉积以颗粒岩为主,沉积相以颗粒滩为主。
朱文奇, 昝春景, 张莹, 王涛, 史朝文, 巴李霞, 陈亮, 季汉成
2025, Vol.37(2): 7080
摘要
(
23 )
PDF (27421 KB) (
4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7
通过钻井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渤中凹陷西次洼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特征、异常高孔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次洼古近系东营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原生粒间孔次之。②研究区异常高孔带主要发育在2 400~3 400 m的深度区,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颗粒溶蚀孔和微裂缝。③研究区东营组储层物性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的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储层分选性好、粒径中等、胶结物含量低,具有优良的储集性能。④研究区东营组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期,因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0.5%≤ Ro ≤ 1.0%),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和岩屑等不稳定组分被溶蚀而形成了大量溶蚀次生孔隙;硫酸盐的热氧化还原反应(TSR反应)生成的H2S也形成了少量次生孔隙,有效改善了储层的物性。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和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沉积微相中TSR反应区和胶结—溶蚀相分布区为研究区有利储层发育区。
李亚, 王尉, 赵立可, 刘冉, 张玺华, 陈延贵, 黄天海, 肖笛
2025, Vol.37(2): 8191
摘要
(
35 )
PDF (27139 KB) (
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8
综合利用岩心、岩屑、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德阳—绵阳凹陷南缘二叠系栖霞组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有利储集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德阳—绵阳凹陷南缘中二叠世栖霞期主要为缓坡相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浅水缓坡和深水缓坡—盆地等沉积亚相及多种微相,岩性以晶粒白云岩、亮晶生屑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及泥质灰岩为主。②栖一段沉积期,海水相对较深,滩相整体发育程度较低,仅在古地貌相对较高的高石梯区域沉积,岩性以泥晶生屑灰岩为主,沉积相受古地貌的影响较大;栖二下亚段沉积期,水体相对变浅,原古地貌高部位高石梯地区所发育的滩相受可容纳空间不足的影响而向古地貌相对低部位的磨溪地区侧向迁移,使地貌高差减小并逐渐发生反转;栖二上亚段沉积期,磨溪地区的滩相在垂向加积的同时,进一步向蓬莱地区迁移,沉积地貌高差减小但暂未发生反转。栖霞组滩相的发育受沉积微古地貌与相对海平面升降共同控制。③栖霞组以白云岩储层为主,其发育主要受岩相、岩溶及裂缝等因素控制,相对高能的颗粒滩由于沉积地貌相对较高,容易发生暴露而接受早期岩溶作用改造形成优质储层,高孔渗为进一步叠加白云石化作用提供了流体通道。磨溪地区高能滩最为发育,为研究区最有利储集区带,北部蓬莱地区次之,“德阳—绵阳”凹陷周缘有望成为下一个规模相控的天然气聚集区。
吴冠桦, 刘宏, 宋林珂, 曾琪, 杨涛
2025, Vol.37(2): 92102
摘要
(
30 )
PDF (30794 KB) (
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09
针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东瓜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河道砂体分布规律不清的问题,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结合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通过地震岩性分析、地层切片、RGB属性融合等技术,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沉积体系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瓜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主要发育2个三级层序(SQ1,SQ2)、5个四级层序(ssq1—ssq5),其中SQ1属于湖退体系域,SQ2属于湖侵体系域。②研究区沙溪庙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三角洲平原发育于ssq2和ssq3,三角洲前缘发育于ssq1,ssq4和ssq5。③研究区沙溪庙组河道砂体受基准面旋回和物源供给影响,ssq1—ssq3可容纳空间较小,物源供给充足,河道规模较大,以叠置型河道和侧切型河道为主;ssq4—ssq5可容纳空间较大,物源供给较弱,河道相对独立发育,规模较小。③研究区大规模连通河道砂体主要发育于ssq1—ssq3的河道中,储层物性好,为勘探有利区。
陈生华, 王健伟, 刘舒, 严曙梅, 韩建辉, 傅恒, 谢才铸, 孙莉
2025, Vol.37(2): 103114
摘要
(
24 )
PDF (30028 KB) (
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10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古地貌呈北西—南东向阶梯式加深格局,沉积物源来自西北部的海礁凸起;②研究区平湖组中段位于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有障壁滨海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潮坪4个亚相;③研究区砂体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3个微相中,平湖组中段主要发育P8,P7,P6共3个砂层组,对应于平湖组中段高位体系域内的3个四级旋回,从最大海泛面开始发育P8砂层组,高位体系域中期发育P7砂层组,高位体系域末期发育P6砂层组。
胡鑫, 朱筱敏, 金绪铃, 黄成, 周越, 程长领, 修金磊, 任新成
2025, Vol.37(2): 115126
摘要
(
22 )
PDF (48936 KB) (
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11
基于地震沉积学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90°相移、属性聚类、RGB属性融合、地层切片和波形指示模拟等技术,恢复了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演化历史,并定量表征了齐古组薄层砂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了不同层序格架下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沉积时期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在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前缘水下分流主河道发育,河道砂体宽且连续性较强,沉积序列多见无泥岩夹层的间断正韵律;在湖侵体系域沉积时期,前缘次级河道发育,河道砂体窄且呈断续分布,沉积序列多见有泥岩夹层的间断正韵律。②永进地区齐古组呈由北向南的楔状展布,砂体厚度为32~48 m,平均厚度为35 m。在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砂体为复合砂体叠置发育,厚层且连通性较好;在湖侵体系域沉积时期,则以单砂体发育为主,厚度较小且连通性较差。③永进地区齐古组浅水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的平面展布形态受到古地貌形态和湖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形成2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在低位体系域呈枝状展布,在湖侵体系域呈网状展布。
梁鑫鑫, 张银涛, 陈石, 谢舟, 周建勋, 康鹏飞, 陈九洲, 彭梓俊
2025, Vol.37(2): 127138
摘要
(
18 )
PDF (32774 KB) (
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12
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地震属性、测井以及生产数据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破碎带的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皮羌断裂是一条左旋撕裂走滑断层,根据露头变形程度可将破碎带结构分为断层泥、大节理发育区、角砾岩、碎裂岩和裂缝发育带5类。皮羌断裂是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走滑断裂带,发育多核断层破碎带,断层核由碎裂岩和断层泥构成。②富满油田走滑断裂与野外露头断裂发育模式相同,为多核断层破碎带模式。不同应力机制下的走滑断裂破碎带结构差异明显:平移段破碎带宽度最小,平均宽度为368.50 m,破碎带主要发育裂缝;张扭段破碎带宽度大,平均宽度为1 174.00 m,破碎作用主要发生在边界断裂带内部,裂缝和溶洞为主要结构;压扭段破碎带宽度较大,平均宽度为951.25 m,破碎作用不仅在断裂带内部发生,而且对断裂带外围有一定影响,裂缝发育,溶蚀孔洞欠发育。③研究区走滑断裂活动强度与破碎带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断裂活动性越强则破碎带规模越大,储集体越发育;单井产能不仅受储集体规模控制,还受断裂应力环境影响,张扭段、平移段的产能和储集体规模带呈正相关关系,压扭段产能与储集体规模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薛辉, 叶大帅, 郭悦苗, 陈柯童, 吴健平, 许梦婷, 李雅雯
2025, Vol.37(2): 139152
摘要
(
17 )
PDF (19505 KB) (
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13
在渤海湾盆地保定凹陷清苑地区古近系东三段岩石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岩相描述、沉积微相识别以及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3个方面入手,明确了其沉积相展布特征、沉积模式及控储机理,并预测了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保定凹陷清苑地区东三段泥岩以氧化色为主,砂岩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岩石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低—中等,具明显的河流牵引流特征,沉积时气候干旱—半干旱,属于陆相淡水、氧化环境。②研究区可识别出9种岩相类型,包括4种细砂岩相、3种粉砂岩相和2种泥岩相;曲流河沉积可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牛轭湖、决口扇、泛滥平原等6种微相;具有中—高幅箱形、中—高幅钟形、中幅指形、中—低幅漏斗形、低幅线形等5种测井响应特征,地震上具有振幅中等—偏强、频率较高、连续性中等—较差的特征。③研究区平面上砂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自下而上曲流河砂体厚度、分布范围逐渐减小,发育单一条带型和网状连片型两种曲流河沉积模式。④研究区沉积控储特征明显,边滩和河床滞留沉积微相储层物性最好,强而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低黏土矿物含量和厚层砂体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Ⅰ类储层物性条件最好,垂向上主要分布在Ⅱ和Ⅲ油组,G77-70X,G77-30X等井区是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
徐兆辉, 曾洪流, 胡素云, 张君龙, 刘伟, 周红英, 马德波, 傅启龙
2025, Vol.37(2): 153165
摘要
(
23 )
PDF (91891 KB) (
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14
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揭示深层下寒武统白云岩具备油气勘探潜力,古城地区与轮探1井位于同一台缘带。利用地震沉积学的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两大分支学科原理研究了古城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wheeler域转换、地层切片和RGB融合技术整合,形成了地震地貌学(模式驱动)研究流程,从而定性表征沉积相;将相位旋转、小波分频、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整合形成了地震岩性学(数据驱动)研究流程,从而定量预测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寒武统自西向东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至盆地环境,组成完整沉积相序。中缓坡发育3套(6期)礁滩体,第2套受后期潮道改造,形成潮道改造型碳酸盐岩颗粒滩,潮道内地层较均质,潮道间地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导致地震频率较高。②研究区外缓坡近端发育线物源斜坡扇,外缓坡远端至盆地区域发育点物源盆底扇。源自中缓坡礁滩体系的沉积物沿着同沉积走滑断裂相关峡谷被搬运,从而形成了斜坡扇和盆底扇。③研究区储层多发育于中缓坡,外缓坡至盆地较少,内缓坡几乎不发育。外缓坡至盆地区域发育的斜坡扇和盆底扇、中缓坡发育的潮道间岩溶颗粒滩和潮道口发育的潮汐三角洲储层厚度较大。
曲星宇
2025, Vol.37(2): 166177
摘要
(
18 )
PDF (39821 KB) (
4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15
利用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对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结构、沉积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内部可划分出高位体系域(HST)、下降体系域(FSST)、低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反映其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基准面变化旋回。受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的侧向变化,供源主体位置沙三中亚段发育完整的层序序列。在沉积主体两侧,各体系域的地层厚度逐渐减薄,岸线迁移特征不明显。②研究区FSST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为主体,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也可见少量重力流沉积微相,LST在演化序列上继承了FSST的沉积特征,以三角洲—重力流体系为主,但进一步向盆地方向推进。LST的沉积中心相较FSST西移,显示了LST中沉积体系的远距离推进特征。③研究区F1生长断裂的强烈活动控制了砂体分布,断层上、下盘产生的沉降差异使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均产生了变化,导致各体系域几何形态特征和地层叠置关系沿物源方向发生了变化,断层上盘高沉降、高可容纳空间区域的体系域发育完整,砂地比最大;断层下盘高地势、低沉降、低可容纳空间区域,HST和LST的厚度显著减小,砂地比也相对较小。④研究区HST由厚层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构成,可作为良好的烃源岩;LST和FSST的三角洲和重力流砂体是主要储集层;TST形成了广泛的暗色泥岩可作为盖层。沙三中亚段各体系域在垂向上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
秦兰芝, 李宁, 徐东浩, 孙中恒, 王维
2025, Vol.37(2): 178188
摘要
(
14 )
PDF (24950 KB) (
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16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区花港组自北向南主要发育三大沉积体系: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识别出河流相、浅水三角洲相与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②黄岩地区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可划分为河控主体区、河湖交互区与湖控主体区3个沉积单元,河控主体区发育厚层含砾砂岩,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特征;河湖交互区发育厚层砂岩,泥质夹层增多,地震相表现为中低频、中弱振幅,以隐性前积、叠瓦状前积为主;湖控主体区泥岩较发育,地震相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③研究区花港组沉积期受微地貌与水位幕式升降控制,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有3种浅水湖盆控砂模式:洪水期湖泊主体区范围最大,三角洲主体没入水下,孤立砂坝发育;平水期湖平面下降,河湖交互区扩张,砂体在横向上呈席状连片发育,在垂向上砂体被分隔;枯水期主要发育河控主体区,河道萎缩形成网状,河道细砂岩较为发育。④黄岩地区发育多个反转背斜,其翼部具有发育大规模构造—岩性圈闭的潜力,洪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朵叶侧向叠置部位,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废弃河道处,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河道内部。
张坤, 刘宏, 谭磊, 梁锋, 王立恩, 马梓珂, 刘博文, 杨孟祥
2025, Vol.37(2): 189200
摘要
(
18 )
PDF (35839 KB) (
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217
为了阐明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的时空展布规律以及探索地震沉积学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正演模拟、波形聚类、属性融合等地震沉积学技术方法对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丘滩体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蓬莱地区震旦系灯二段沉积期,蓬莱地区整体表现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可分为丘滩复合体、丘滩间海、台坪、局限潟湖等4种沉积亚相。②通过地震-岩性精细标定,建立了地震相与沉积相带间的良好对应关系,其中高能丘滩相带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幅丘状外形、内部杂乱或断续—弱断续反射、内幕核部亮点反射特征。基于地震相约束下的主成分分析(PCA)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丘滩复合体识别精度。③灯二段丘滩分布具有分区分带的特点,磨溪地区SQ1沉积期丘滩较蓬莱地区发育,至SQ2沉积期,蓬莱地区丘滩发育规模变大,滩核微相发育范围广,而磨溪地区以台坪沉积为主,丘滩仅在局部零星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