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25-09-01
蔡鑫磊, 李谦益, 李正, 张阳, 张国强, 范明璞, 李萌瑶
2025, Vol.37(5): 111
摘要
(
21 )
HTML( )
PDF
(1295 KB)
(
24
)
杨永红, 张世明, 崔营滨, 杨万芹, 易红霞, 刘巍, 张立松
2025, Vol.37(5): 1221
摘要
(
10 )
HTML( )
PDF
(1237 KB)
(
11
)
崔海峰, 韩小锋, 黄元溢, 张慧元
2025, Vol.37(5): 2233
摘要
(
10 )
HTML( )
PDF
(1565 KB)
(
13
)
陆江, 王健, 吴楠, 李程善, 冯子飞
2025, Vol.37(5): 3448
摘要
(
8 )
HTML( )
PDF
(1562 KB)
(
10
)
罗冰, 周刚, 马奎, 王文之, 徐少立, 武鲁亚, 王玥蕴, 张新
2025, Vol.37(5): 4958
摘要
(
10 )
HTML( )
PDF
(1538 KB)
(
16
)
赵宝银, 杨晓利, 徐颖新, 孟令箭, 崔紫瑄, 王方鲁, 刘剑伦, 于福生
2025, Vol.37(5): 5969
摘要
(
10 )
HTML( )
PDF
(1544 KB)
(
15
)
刘海钰, 胡林, 刘兵, 庹雷, 李虎, 江汝锋, 吴仕玖
2025, Vol.37(5): 7082
摘要
(
5 )
HTML( )
PDF
(1582 KB)
(
11
)
刘冠伯, 陈世加, 李世宏, 邹阳, 李勇
2025, Vol.37(5): 8396
摘要
(
8 )
HTML( )
PDF
(1814 KB)
(
12
)
王振, 王兴志, 朱逸青, 杨雨然, 杨一茗, 康家豪, 黄柏文, 吕豪
2025, Vol.37(5): 97110
摘要
(
9 )
HTML( )
PDF
(1530 KB)
(
13
)
张云峰, 史晓东, 刘宗堡, 杨雪微, 王鸿军, 郝彬
2025, Vol.37(5): 111121
摘要
(
10 )
HTML( )
PDF
(1449 KB)
(
11
)
叶慧, 朱峰, 王贵重, 石万忠, 康晓宁, 董国宁, 娜孜依曼, 王任
2025, Vol.37(5): 122132
摘要
(
10 )
HTML( )
PDF
(1962 KB)
(
13
)
詹淋, 范存辉, 唐雯, 杨西燕, 刘冬玺, 李博, 杨昕睿
2025, Vol.37(5): 133144
摘要
(
14 )
HTML( )
PDF
(1487 KB)
(
20
)
刘丽娟, 李军辉, 付秀丽, 白月, 郑强
2025, Vol.37(5): 145154
摘要
(
7 )
HTML( )
PDF
(1391 KB)
(
16
)
徐思慧, 赵军, 赵新建, 汪峻宇, 李兆平, 林宗鹏
2025, Vol.37(5): 155165
摘要
(
9 )
HTML( )
PDF
(1182 KB)
(
11
)
严宇洋, 熊连桥, 何幼斌, 陈莹, 赵仲祥, 刘圣乾, 罗进雄, 冯斌
2025, Vol.37(5): 166177
摘要
(
6 )
HTML( )
PDF
(1757 KB)
(
9
)
蔡珺君, 刘微, 胡怡, 李秋, 徐睿, 毛正林, 田野, 马旸
2025, Vol.37(5): 178185
摘要
(
8 )
HTML( )
PDF
(1257 KB)
(
12
)
赵润冬, 王锦昌, 罗懿, 周瑞立, 周舰
2025, Vol.37(5): 186192
摘要
(
9 )
HTML( )
PDF
(1248 KB)
(
10
)
崔永正, 周文胜, 未志杰, 姜瑞忠
2025, Vol.37(5): 193200
摘要
(
7 )
HTML( )
PDF
(1279 KB)
(
8
)
蔡鑫磊, 李谦益, 李正, 张阳, 张国强, 范明璞, 李萌瑶
2025, Vol.37(5): 111
摘要
(
21 )
PDF (1295 KB) (
2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1
渭河盆地氦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综述渭河盆地氦气资源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氦气的勘探历程、氦源岩、氦气载体及地下水系统、成藏理论模型、资源量预测、远景区优选等相关要素,探讨了氦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成果表明:①渭河盆地氦气资源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实施了重、磁、化、地震、钻井及最新部署的5口氦气专属探井等大量实物工作量,但勘探程度依然较低。②渭河盆地基底及南缘广泛分布的氦源岩具有巨大的生氦潜力,其有效性与放射性元素Th和U含量、形成时代及地质构造特征等密切相关;深部可能残留有晚古生代煤系地层,为深部氦气向上运移提供载体气源,且富氦天然气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载体气及地层孔隙-孔隙水均是氦气运移和富集的重要载体;依据成因法可估算盆地有效氦气资源量为33.8×108 m3;华州—潼关地区地热能、生物气、氦气3类资源分布相互叠置,可作为多资源综合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目标区域。③华州探区氦气探井钻遇太古宙变质岩基底与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富氦天然气成藏条件受氦源岩、深大断裂、有效封盖条件等多因素控制。④针对氦气资源勘探开发面临的储量无法准确评估、勘探难度大、关键工程技术有待改进、经济可持续性有待研究等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加强地震资料处理与氦气井下工程技术攻关、优化安全钻井配套技术、尝试开展井口氦气提取及提浓相关工作等的应对措施。
杨永红, 张世明, 崔营滨, 杨万芹, 易红霞, 刘巍, 张立松
2025, Vol.37(5): 1221
摘要
(
10 )
PDF (1237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2
通过引入基岩控制方程、裂缝控制方程和热-流-固耦合关系,并借助COMSOL软件,开展了多簇压裂条件下CO2-EGS干热岩热储水平井开发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的数学模型重构了热-流-固耦合关系,修正了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应力的函数关系,改进了CO2密度、黏度和比热容随压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②考虑基岩、盖岩和围岩的热补偿作用,提出了多源热补偿模拟方法,据此建立了多簇压裂条件下CO2-EGS干热岩热储水平井开发数值模型。③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干热岩的温度场、渗流场及应力场的演化规律,揭示了水平井井网、多簇压裂缝网的布局以及超临界CO2的性质直接影响CO2-EGS的演化过程。④CO2-EGS干热岩热储水平井开发的控制因素包括热-流-固(THM)三场耦合机制、水平井井网参数和多簇压裂缝网参数。THM三场耦合产出液质量流量相对于TH两场耦合提高了5.76%,但取热周期缩短了3.3 a;合理的水平井井网参数为一注两采,水平井长度为1 250 m,水平井井距为300 m;最优的缝网参数为缝间距75 m、缝宽3 mm、缝高40 m。
崔海峰, 韩小锋, 黄元溢, 张慧元
2025, Vol.37(5): 2233
摘要
(
10 )
PDF (1565 KB) (
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3
银额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通过分析银额盆地油气勘探历程,梳理了不同阶段的勘探进展和存在问题,总结了钻探认识,明确了油气藏类型和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银额盆地经历了普查、综合评价、重点坳陷勘探和整体认识4个阶段,重点以白垩系—侏罗系与石炭系—二叠系为目的层,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逐步深入,已取得较大进展。②普查阶段主要应用重磁、电法和地震等手段,圈定了重点凹陷的分布范围,部署二维地震。综合评价阶段以中生界为目的层,划分了构造单元,按照断裂构造高点控藏模式发现了查干、路井凹陷的低产油流。重点坳陷勘探阶段分别以中生界和上古生界为目的层,在哈日凹陷、拐子湖和天草凹陷分别实现了工业油气流发现,但是产油层系归属存在中生代和晚古生代争论。盆地整体认识阶段厘清了盆地现今结构,指出石炭系—二叠系为中生代断陷盆地的褶皱基底,建立了中生代岩性油气藏和前中生代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油气主要分布在面积不大的各个中生代箕状断陷缓坡下部,资源相对分散。③银额盆地是发育在海西期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油气产层和油气来源为中生界,上古生界经历不同程度的变形变质作用,油气资源潜力有限;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的厚层湖相泥岩、泥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藏是盆地下一步的重点攻关目标。
陆江, 王健, 吴楠, 李程善, 冯子飞
2025, Vol.37(5): 3448
摘要
(
8 )
PDF (1562 KB) (
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4
通过测井数据分析、矿物组分测试、扫描电镜分析、薄片观察、孔渗分析、氮气吸附测试和甲烷吸附测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储层开展了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生气潜力及含气性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岩性以深灰—灰黑色泥页岩为主,分布稳定、厚度约78.9 m,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脆性矿物质量分数为70.98%~90.32%,脆性指数为50.03%~71.16%。②研究区页岩储层孔隙度普遍小于0.1%,渗透率普遍小于0.01 mD,孔隙类型主要为裂缝、纳米—微米级微孔和粒间溶孔,微观孔隙体积为0.016 27~0.033 73 cm3/g,以微孔和中孔为主。③研究区乌拉力克组页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1型,TOC最高为1.54%,有机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在30℃时的甲烷最大吸附质量体积为0.99 m3/t,测井解释页岩气的质量体积最高为3.4 m3/t,与国内外典型优质页岩储层相比,其有机质丰度偏低,脆性矿物含量更高,含气量处于中等水平,具有较大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罗冰, 周刚, 马奎, 王文之, 徐少立, 武鲁亚, 王玥蕴, 张新
2025, Vol.37(5): 4958
摘要
(
10 )
PDF (1538 KB) (
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5
基于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刻画了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西侧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展布、储层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明确了其成储、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裂陷西侧灯四段发育局限台地和台地边缘2种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可划分出丘滩、台坪和台洼3个微相,台地边缘亚相可划分出丘滩和滩间海2个微相。②研究区灯四段优质储层主要为丘滩微相的藻砂屑云岩、藻凝块云岩和藻叠层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可为孔隙型、溶洞孔洞型和裂缝型三大类,以格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洞为主,储层经历了多期成岩改造,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充填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为多期溶蚀作用。③裂陷西侧灯四段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包括古裂陷控源、岩相岩溶控储、古隆起控油气聚集和晚期构造控圈闭。
赵宝银, 杨晓利, 徐颖新, 孟令箭, 崔紫瑄, 王方鲁, 刘剑伦, 于福生
2025, Vol.37(5): 5969
摘要
(
10 )
PDF (1544 KB) (
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6
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地质背景、不整合面和古生物化石特征,从同沉积断层发育特征、沉积中心迁移规律两方面对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期(断陷阶段)构造幕进行了再划分,并研究了其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主要分布于凹陷东部,沙四段与沙三段、沙三段与沙二段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沙二段与沙一段为整合接触。②研究区新生代经历了3幕断陷(沙四段沉积期,沙三段沉积期,沙一、二段沉积期)、断拗转换(东营组沉积期)、热拗陷(馆陶组沉积期)、拗断(明化镇组沉积期)6期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由NW—SE转变为近SN向,伸展与走滑构造叠加,形成张扭性变形带,同沉积断层控制的沉积中心表现为SE—NW—SEE迁移规律。③研究区新生代构造演化控制着烃源岩、储层及圈闭的发育,主力烃源岩包括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及东三段4套,砂体发育模式可分为“转换斜坡”、“转换鼻凸”、“断槽-坡折”3种类型,断-圈交叉发育,纵向上发育3套成藏组合,构成以层状油气藏为主的多层系叠置的复式油气聚集带。老爷庙扇体,高柳断层下降盘及南堡1号、南堡2号、南堡4号坡折带断背斜、断鼻构造圈闭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
刘海钰, 胡林, 刘兵, 庹雷, 李虎, 江汝锋, 吴仕玖
2025, Vol.37(5): 7082
摘要
(
5 )
PDF (1582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7
综合利用超压测井响应特征、盆地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分析、已钻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研究手段,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剖析,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梅山组气藏超压特征、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强超压的形成与天然气成藏过程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其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压力为49.74~95.76 MPa,压力系数为1.37~2.09,为超压—强超压,单井压力结构表现为典型的双层超压结构;超压成因早期主要受欠压实作用控制,晚期则受烃类流体增压传导与欠压实作用共同控制。②研究区天然气由渐新统与中新统烃源岩混合供烃,存在3期油气充注,第1期(6.0 Ma)为液态烃充注,第2期(2.7 Ma)开始烃类气充注,成藏高峰期为1.9~1.0 Ma,第3期(1.8~1.2 Ma)为CO2充注。③研究区梅山组储层强超压的形成与天然气运移成藏过程密切相关,超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关键驱动力,有利于形成断裂和微裂隙等泄压通道;多期含烃类酸性流体的充注导致了有机酸的溶蚀改造,有效促进了次生溶孔的发育;晚期超压对储层孔隙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梅山组天然气成藏具有“多源供烃—超压驱动—垂向裂隙输导—多期充注—大型砂体汇聚—近源超压溶蚀型储层优先富集”的特征。
刘冠伯, 陈世加, 李世宏, 邹阳, 李勇
2025, Vol.37(5): 8396
摘要
(
8 )
PDF (1814 KB) (
1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8
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深层—超深层的油气勘探逐步成为了准噶尔盆地的热点领域。基于岩心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和高温热模拟实验,系统剖析了玛湖凹陷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TOC)、生烃潜量(S1+S2)、氢指数(HI)等指标,估算了烃源岩生烃转化率与生气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玛中构造带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TOC平均值为1.2%,S1+S2平均值为5.6 mg/g,氢指数HI平均值为380 mg/g,有机质生烃转化率高达90%,以生油为主,累计产油率为829 mg/g,高—过成熟阶段累计产气率为40 mL/g,生气量较低,仅占总生烃量的4.3%。②玛湖与玛北背斜构造定型期早于风城组烃源岩的主生排烃期,储层物性差,油气充注强度弱。③玛湖背斜烃源岩埋深普遍大于6 000 m(Ro大于1.6%),生烃基本停滞,且缺乏原油裂解成气的温压条件,气源供给不足,不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物质基础;玛北背斜埋藏相对较浅,周缘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Ro为1.0%~1.5%),具备形成致密轻质油藏的潜力。
王振, 王兴志, 朱逸青, 杨雨然, 杨一茗, 康家豪, 黄柏文, 吕豪
2025, Vol.37(5): 97110
摘要
(
9 )
PDF (1530 KB) (
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09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及周缘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已获重大突破,展现出较大勘探潜力。综合钻井岩心、测井以及地震剖面资料,开展了筇竹寺组精细划分和展布特征研究,深入解析了裂陷槽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德阳—安岳寒武系筇竹寺组可划分为8个小层,其中1,3,5,7小层以泥页岩为主,2,4,6,8小层以粉砂岩为主,各小层可依据沉积旋回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岩石颜色与岩性特征、含生物特征实现精确识别。②德阳—安岳裂陷槽内部地貌单元(槽内深水区、槽内斜坡区、槽外隆起区)对寒武系筇竹寺组的沉积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筇一段(1—6小层)为裂陷槽控制下的充填式沉积,南北均存在厚度高值区,沉积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筇二段(7—8小层)则转变为广覆式沉积,厚度高值区相较筇一段明显东移。③裂陷槽控制了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内部4套富有机质页岩储层(1,3,5,7小层)与其上覆致密泥质粉砂岩盖层(2,4,6,8小层)构成了有效源-储-盖组合,具有“生储倒置”成藏模式,槽内、槽缘多套源-储-盖叠置体系主导了震旦系—寒武系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裂陷槽内优质页岩储层与槽缘台地带丘滩体岩性圈闭为下一步勘探的两大重点方向。
张云峰, 史晓东, 刘宗堡, 杨雪微, 王鸿军, 郝彬
2025, Vol.37(5): 111121
摘要
(
10 )
PDF (1449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0
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基于构造特征和砂体几何学特征,对松辽盆地龙虎泡油田白垩系构造-岩性圈闭类型进行了识别和划分;从源岩条件、油源断层输导及构造和砂体配置关系对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圈闭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龙虎泡油田白垩系构造-岩性圈闭主要发育于葡萄花油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3种微相,具有北部物源控制的三角洲前缘亚相薄窄砂体特征。②研究区构造-岩性圈闭可分为西部斜坡带断层-岩性圈闭、东部鼻状构造带鼻状构造-岩性圈闭和中部洼陷区断鼻-岩性圈闭三大类,可进一步细分为断层-条带砂体型、断层-片状砂体型、断层-透镜砂体型,鼻状构造-条带砂体型、鼻状构造-片状砂体型、鼻状构造-透镜砂体型,断鼻-条带砂体型和断鼻-片状砂体型等8个亚类。③研究区构造-岩性圈闭的成藏受“源-断-储-势”联合控制,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油源断裂提供了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构造与砂体配置关系控制了圈闭内的油气富集。④研究区发育“油源断层垂向输导+有利沉积微相富集”的断层-岩性圈闭成藏模式、“砂体侧向输导+正向构造富集”的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以及“断-砂复合输导+连片砂体/厚层砂体富集”的断鼻-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叶慧, 朱峰, 王贵重, 石万忠, 康晓宁, 董国宁, 娜孜依曼, 王任
2025, Vol.37(5): 122132
摘要
(
10 )
PDF (1962 KB) (
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1
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侏罗纪不整合面的特征识别,通过地层趋势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计算剥蚀量,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形态进行了刻画,并分析了古地貌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侏罗系发育3个一级不整合面(C/P,P/T,J/K)和3个二级不整合面(P1/P2,P2/P3,T/J)。二叠系剥蚀区主要为中拐凸起、达巴松凸起的东南部和西北部,东部凸起带亦有少量剥蚀;三叠系剥蚀区主要为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剥蚀区主要为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带及盆地东部地区。②研究区早二叠世为断陷盆地,西部受正断层控制而尖灭,东部超覆于斜坡之上,中—晚二叠世呈隆坳相间的多沉积中心格局;三叠纪盆地整体沉降,发育3个较大的沉积中心;早—中侏罗世地形平坦,具准平原化特征;中—晚侏罗世盆地南部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剧烈沉降,呈“北高南低”格局。③研究区二叠纪—侏罗纪古地貌的演化对储层砂体和烃源岩的展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早二叠世盆地沉积中心发育的烃源岩与隆起区砂砾岩构成了良好的近源生-储组合;中二叠世盆地范围快速东扩及形成的多个沉积中心格局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晚二叠世盆缘古隆起显著控制砂体展布;三叠纪盆地快速沉降形成深水湖盆,从而沉积了一套厚层烃源岩;中—晚侏罗世平坦地形为煤层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詹淋, 范存辉, 唐雯, 杨西燕, 刘冬玺, 李博, 杨昕睿
2025, Vol.37(5): 133144
摘要
(
14 )
PDF (1487 KB) (
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2
四川盆地东部南雅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获高产工业气流,显示研究区具有较大页岩气勘探潜力。基于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结合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了构造特征及其对页岩气的生成、储集和保存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东部南雅向斜地区经历了3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塑造了现今隔挡式褶皱带格局。断层可分为5级,以NE—SW走向Ⅰ级断层为主,断距大于300 m,该类断层对页岩气保存有较大的破坏作用。②受拉张应力形成的“开江—梁平”海槽为研究区深水陆棚相页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场所,构造运动导致地层发生抬升和沉降,直接影响了页岩中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主要排烃期为侏罗纪,主要生气期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③构造作用形成的微裂缝以及纳米级孔隙为页岩气提供了储集空间,网状缝系统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匹配,有效改善了页岩的物性,也有利于页岩气的运移和富集。断层是页岩气逸散的主要通道,页岩气的保存主要受Ⅰ级断层的影响,部署井位应与Ⅰ级断层的距离至少大于1.5 km。④构造作用对页岩气的生成、储集和保存均具有重要影响,“适中的构造改造、有效的网状裂缝、完整的封闭系统”是页岩气成藏的关键,南雅向斜区域为川东页岩气勘探有利区。
刘丽娟, 李军辉, 付秀丽, 白月, 郑强
2025, Vol.37(5): 145154
摘要
(
7 )
PDF (1391 KB) (
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3
通过岩心观察、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锆石U-Pb年龄测试等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白垩系青山口组含火山灰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分、分布特征及年龄进行了分析,从构造环境、火山喷发期次及全球缺氧事件3个角度对古龙页岩中的有机质富集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以灰色、灰白色凝灰岩为主,单层厚度为0.5~3.0 cm,矿物成分以黏土(伊蒙混层)为主,质量分数超过50%,其次为菱铁矿、长石和石英,部分可见黄铁矿;凝灰岩与上下岩层呈突变接触或者锯齿状接触关系。②研究区火山灰纵向上主要分布于青一段、青二段,其中青一段火山灰厚度更大,平面上,青一段火山灰厚度表现为“西厚东薄”,青二段火山灰表现为“东厚西薄”;火山灰的平均年龄为93.820 ± 0.240 Ma。③研究区青山口组沉积初期,快速热沉降与拉张应力构造背景的双重作用为火山喷发提供了动力,火山灰的喷发为湖相藻类等生物的繁殖及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营养物质;青一段、青二段页岩层系至少发育6期火山灰沉积,代表了6期火山喷发事件,青一段Q1层系的火山灰由盆地西部周缘岩浆喷发而形成,青二段火山灰主要来源于盆地东部火山喷发物质。④研究区青山口组火山灰的形成时间与全球缺氧事件OAE2的时间(93.6~94.3 Ma)一致,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为随后0.04~0.08 Ma的生物勃发和有机质富集提供了重要保障。
徐思慧, 赵军, 赵新建, 汪峻宇, 李兆平, 林宗鹏
2025, Vol.37(5): 155165
摘要
(
9 )
PDF (1182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4
库车山前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亚格列木组地质构造和压力体系复杂,天然裂缝的发育对储层渗流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白垩系亚格列木组裂缝性储层有效性评价,优选出裂缝宽度、力缝夹角差、摩擦系数等渗透率敏感参数,通过多参数耦合,建立了基于地应力的裂缝有效性指数(FEI)分类标准。研究结果表明:①库车山前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亚格列木组储层有效裂缝(未充填、半充填)与无效裂缝(全充填)的渗透率界限约0.2 mD,裂缝宽度的增大可提高储层渗透率。②高力缝夹角差与高法向应力可通过影响裂缝的闭合程度来降低裂缝的有效性,高摩擦系数通过提高裂缝面之间的剪切滑移性来提高裂缝的有效性。③根据影响裂缝有效性的各个地应力参数权重,构建了一个裂缝FEI评价标准,利用该标准对研究区储层进行分类评价,中部地区的Ⅰ类、Ⅱ类有效裂缝占比较高,储层有效性越好,越往东部或西部占比越低,储层有效性越差。
严宇洋, 熊连桥, 何幼斌, 陈莹, 赵仲祥, 刘圣乾, 罗进雄, 冯斌
2025, Vol.37(5): 166177
摘要
(
6 )
PDF (1757 KB) (
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5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复杂,源-汇要素多变。基于钻井、地震、铸体薄片、碎屑锆石年龄测试等资料,开展了惠州凹陷源-汇系统及其控储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惠州凹陷古近纪发育低凸起断槽型、内源转换带型和外源转换带型3类源-汇系统。低凸起断槽型源-汇系统母岩以盆内花岗岩基底为主,经同向断槽搬运,发育小型辫状河三角洲;内源转换带型源-汇系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基底,经转换带搬运,发育中型辫状河三角洲,受峡湾地形影响,与相邻扇三角洲沉积体偶尔叠置;外源转换带型源-汇系统主要由盆外水系供源,搬运距离较远,仅局部有少量内源混入,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②研究区储层规模与物性受母岩成分、搬运距离、搬运通道形态、沉积相与沉积古地貌共同控制。③研究区发育内源溶蚀型、混源交汇型与低凸起滩坝型3类优质储层,其中外源转换带与盆内低凸起交汇处的混源交汇型储层物性最好。
蔡珺君, 刘微, 胡怡, 李秋, 徐睿, 毛正林, 田野, 马旸
2025, Vol.37(5): 178185
摘要
(
8 )
PDF (1257 KB) (
1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6
异常高压有水气藏受岩石、流体压缩和水侵的综合作用,压降曲线形态为上移的“直线型”。利用Fetkovich定义的累积有效压缩系数概念和动态储量采出程度Gp/G与Ce(p)Δp+ω的幂指函数关系,推导了幂指函数形式的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物质平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①根据气藏生产资料,可采用新推导的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式计算气藏动态储量和水侵量。②由国内11个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生产数据拟合得到的Gp/G与-overline>Ce(p)Δp+ω幂指函数拟合系数A值为0.3~0.9,B值为1.0~2.0。A值和B值的大小均反映了气藏水侵发生的早晚,若气藏为早期水侵,则A值越大;若气藏为中后期水侵,则B值越大。③国内6个异常高压有水气藏的生产数据计算和对比结果显示,该物质平衡方程是可靠的。
赵润冬, 王锦昌, 罗懿, 周瑞立, 周舰
2025, Vol.37(5): 186192
摘要
(
9 )
PDF (1248 KB) (
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7
针对气水同产定容气藏在应用流动物质平衡方程时,随着水气比增加而计算的动态储量逐渐偏大,影响气井生产潜力评价的问题,综合考虑储层含水饱和度、累计产水量、岩石骨架膨胀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定容气藏气水两相物质平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的方程为隐函数方程,相应的设计为以动态储量、拟压力采气指数双参数约束的迭代求解方法。②经3口气井压恢试井成果验证,在同样使用井口和井底生产数据条件下,气水两相物质平衡方程计算动态储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5%,流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动态储量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11%,由此可见,气水两相物质平衡方程准确性更高。③动态储量随着水气比增大而降低,且水气比越高,分别采用气水两相物质平衡方程、流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的动态储量差异越大。
崔永正, 周文胜, 未志杰, 姜瑞忠
2025, Vol.37(5): 193200
摘要
(
7 )
PDF (1279 KB) (
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518
针对海上疏松砂岩注水井周围经长期冲刷易发育大孔道的问题,通过引入Barree-Conway模型对大孔道内高速非达西渗流进行描述,采用迭代方法对高速非达西渗流导致的强非线性问题进行处理,并结合线源、Laplace变换及数值离散方法构建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的发育多条大孔道的注水直井试井解释模型,并对典型压力动态曲线及相关参数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的发育多条大孔道的注水直井不稳定试井半解析模型可以有效处理多条大孔道发育及大孔道内的高速非达西渗流,且计算结果更加可靠。②发育多条大孔道的注水直井的典型压力曲线可划分为井储、过渡段、双线性流、线性流、大孔道干扰及径向流等6个流动阶段。考虑高速非达西渗流后,早期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均明显向上移动,近井大孔道内导流能力出现明显下降。随着大孔道数量的增多,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明显下移,同时大孔道内高速非达西渗流的影响程度减小。③将此模型应用于渤海油田注水井参数解释,可实现大孔道的定量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