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4-03-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目录

2024年 36卷 2 期 封面目录

2024, Vol.36(2): 0–0    摘要 ( 234 )    HTML( ) PDF (6556 KB)  ( 237 )

新能源与伴生资源

全球天然氢气勘探开发利用进展及中国的勘探前景

窦立荣, 刘化清, 李博, 齐雯, 孙东, 尹路, 韩双彪

2024, Vol.36(2): 1–14    摘要 ( 180 )    HTML( ) PDF (4576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1

基于BP算法的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

熊波, 朱冬雪, 方朝合, 王社教, 杜广林, 薛亚斐, 莫邵元, 辛福东

2024, Vol.36(2): 15–22    摘要 ( 53 )    HTML( ) PDF (1925 KB)  ( 1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2

中国油田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王社教, 施亦做, 方朝合, 曹倩, 任路

2024, Vol.36(2): 23–32    摘要 ( 62 )    HTML( ) PDF (6672 KB)  ( 1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3

地质勘探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2024, Vol.36(2): 33–42    摘要 ( 49 )    HTML( ) PDF (6758 KB)  ( 10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4

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成藏条件

包汉勇, 刘皓天, 陈绵琨, 盛贤才, 秦军, 陈洁, 陈凡卓

2024, Vol.36(2): 43–51    摘要 ( 158 )    HTML( ) PDF (4914 KB)  ( 23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5

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

白雪峰, 李军辉, 张大智, 王有智, 卢双舫, 隋立伟, 王继平, 董忠良

2024, Vol.36(2): 52–64    摘要 ( 62 )    HTML( ) PDF (39074 KB)  ( 8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6

基于特征变量扩展的含气饱和度随机森林预测方法

桂金咏, 李胜军, 高建虎, 刘炳杨, 郭欣

2024, Vol.36(2): 65–75    摘要 ( 65 )    HTML( ) PDF (4738 KB)  ( 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7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2024, Vol.36(2): 76–88    摘要 ( 45 )    HTML( ) PDF (21347 KB)  ( 7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8

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成藏特征

岑永静, 梁锋, 王立恩, 刘倩虞, 张鑫哲, 丁熊

2024, Vol.36(2): 89–98    摘要 ( 35 )    HTML( ) PDF (5626 KB)  ( 8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9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分析

薄尚尚, 田继先, 李曜良, 王晔桐, 王昊, 孙国强

2024, Vol.36(2): 99–112    摘要 ( 50 )    HTML( ) PDF (6360 KB)  ( 8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0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连通性评价

李长海, 赵伦, 刘波, 赵文琪, 王淑琴, 李建新, 郑天宇, 李伟强

2024, Vol.36(2): 113–123    摘要 ( 51 )    HTML( ) PDF (30136 KB)  ( 7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1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

陈叔阳, 何云峰,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2024, Vol.36(2): 124–135    摘要 ( 47 )    HTML( ) PDF (39333 KB)  ( 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2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

张文播, 李亚, 杨田, 彭思桥, 蔡来星, 任启强

2024, Vol.36(2): 136–146    摘要 ( 40 )    HTML( ) PDF (10570 KB)  ( 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3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2024, Vol.36(2): 147–159    摘要 ( 53 )    HTML( ) PDF (10416 KB)  ( 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4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

王亚, 刘宗宾, 路研, 王永平, 刘超

2024, Vol.36(2): 160–169    摘要 ( 40 )    HTML( ) PDF (4909 KB)  ( 4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5

论坛与综述

智能物探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杨午阳, 魏新建, 李海山

2024, Vol.36(2): 170–188    摘要 ( 75 )    HTML( ) PDF (8587 KB)  ( 9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6

目录

2024年 36卷 2 期 封面目录

2024, Vol.36(2): 0–0    摘要 ( 234 )    PDF (6556 KB) ( 237 )

新能源与伴生资源

全球天然氢气勘探开发利用进展及中国的勘探前景

窦立荣, 刘化清, 李博, 齐雯, 孙东, 尹路, 韩双彪

2024, Vol.36(2): 1–14    摘要 ( 180 )    PDF (4576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1

在全球能源脱碳背景下,天然氢气作为一种一次能源,因其零碳、可再生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但中国目前还未开展专门针对天然氢气的勘探工作。通过介绍全球已知高含量天然氢气(体积分数大于10%)气藏的主要形成地质环境及成因类型,系统总结了天然氢气富集的有利地质条件,并结合国外天然氢气的勘探开发现状,评价了中国天然氢气的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高含量天然氢气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带、裂谷和前寒武系富铁地层中,且以无机成因为主,富铁矿物的蛇纹石化过程是天然氢气最主要的成因来源,其次为地球深部脱气和水的辐解。②优质的氢源与良好的运移通道是氢气富集的前提,而盖层的封盖能力是天然氢气能否成藏的关键要素;天然氢气作为伴生气时,传统盖层对其具备封盖能力,但当其含量较高时,传统盖层可能难以形成有效封盖;裂谷环境、蛇绿岩发育区以及断裂发育的前寒武系富铁地层是富氢气藏的勘探有利区。③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制定了天然氢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计划,其中,马里已实现天然氢气的商业开采,美国、澳大利亚也已成功钻探天然氢气勘探井。④中国高含量氢气区与富氢地质条件高度匹配,天然氢气勘探前景良好,郯庐断裂带及周缘裂陷盆地区、阿尔金断裂带及两侧盆地区、三江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及周缘盆地区的天然氢气勘探潜力较大;中国应尽快开展天然氢气普查工作,加强氢气成藏过程研究和潜力评价,并进行勘探技术、开采分离技术和储运技术的攻关,为天然氢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做好技术储备。

基于BP算法的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

熊波, 朱冬雪, 方朝合, 王社教, 杜广林, 薛亚斐, 莫邵元, 辛福东

2024, Vol.36(2): 15–22    摘要 ( 53 )    PDF (1925 KB) ( 1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2

通过搭建热泵测试试验台,进行多工况试验获取试验数据来建立BP神经网络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对同轴套管换热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热泵系统在水流量28 m3/h、回水温度10℃的工况下稳定运行能效最高,同轴套管有效换热量为563kW。②隐含层节点数为12时,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优,训练最大均方误差MSE为0.023%,最优模型基本结构为9-12-1。③对比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值与检验值仿真结果,BP神经网络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平均百分比误差MAPE为0.235%,预测准确率为99.765%。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能够准确预测同轴套管换热量的变化趋势,对于提高热泵系统的能效和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国油田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王社教, 施亦做, 方朝合, 曹倩, 任路

2024, Vol.36(2): 23–32    摘要 ( 62 )    PDF (6672 KB) ( 1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3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热资源分布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于沉积盆地、东南沿海和隆起山区,在不同深度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含地热水的热储层,为水热型地热资源;高温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台湾地区。中国浅层地热能资源(浅于200m)年可开采量折合7×108t标准煤。②由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与效率问题、深井直接换热的效率问题,以及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将是当今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和最现实的领域。③油田地热开发中形成了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砂岩地层回灌、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高温钻完井等一批关键技术,均在大型地热开发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油田拥有丰富的采出水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大量的废弃井或低效油井可以通过工艺改造为地热井进行地热资源开发,从而降低地热开发成本,提高地热项目的经济性。④油田地热除用于油田生产用能替代和清洁供暖外,中低温地热发电、氦气等伴生资源的开发、废弃油气藏储热和CO2封存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地热综合开发利用是油田地热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地质勘探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2024, Vol.36(2): 33–42    摘要 ( 49 )    PDF (6758 KB) ( 10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4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凹陷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砂体表现为“物源-坡折带-湖平面”控制的富砂模式;物源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其次为辽西凸起,大规模的物源供给和变质岩的母岩区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碎屑物质和优质的储集砂体;沉积坡折带控制湖底扇重力流卸载位置,断裂坡折带形成的微古地貌变化控制局部砂体搬运方向和差异富集程度;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体系变化耦合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在空间上反复叠置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②旅大10-6油田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颗粒粒度较小,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见少量粒内溶孔,孔隙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湖底扇发育具有垂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连片的特征,位于斜坡中部的中扇亚相具有明显的滑塌变形构造,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③旅大10-6油田湖底扇油藏是辽中凹陷西斜坡从构造圈闭勘探转为岩性圈闭勘探的重大发现,实现了渤海油田斜坡带古近系湖底扇型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共发育11个油藏和9个气藏,油气藏相互独立、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探明油当量为3000×104t,原油物性好、探井测试产能高,为“汇聚脊-通源断层-顺向砂体”三元耦合成藏模式。

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成藏条件

包汉勇, 刘皓天, 陈绵琨, 盛贤才, 秦军, 陈洁, 陈凡卓

2024, Vol.36(2): 43–51    摘要 ( 158 )    PDF (4914 KB) ( 23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5

利用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采用地震解释、平衡剖面以及包裹体检测等技术,恢复了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史,并对平桥、建南、梓里场构造的天然气来源、运聚与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平桥断背斜圈闭东翼的单条逆断层使得下盘的龙马溪组烃源岩与上盘的洗象池群储层发生了侧向对接,天然气可穿过断裂带向上盘储层运移,具备较好的输导条件,且圈闭盖层未受到断裂作用破坏,保存条件良好,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成藏。②建南断背斜圈闭翼部的多条平行的逆断层虽然实现了部分源-储对接,但是多条断层组合降低了其侧向输导能力,天然气未能大规模聚集。③梓里场断背斜圈闭的源-储配置与输导条件优良,但盖层的封盖能力较差,大多被断层破坏,钻探显示储层为水层。④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断层或断层组合控制下的源-储配置、侧向输导条件以及盖层的封盖能力。

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

白雪峰, 李军辉, 张大智, 王有智, 卢双舫, 隋立伟, 王继平, 董忠良

2024, Vol.36(2): 52–64    摘要 ( 62 )    PDF (39074 KB) ( 8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6

基于钻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及其他实验分析结果,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对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划分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仪陇—平昌地区凉高山组为早侏罗世第3次湖盆扩张期的沉积产物,整体经历了凉下段滨湖—浅湖、凉上段中—下部深湖—半深湖及浅湖、凉上段上部三角洲前缘和浅湖的沉积环境变化。②研究区凉高山组页岩可分为长英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等3种;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值为0.50%~3.39%,平均值为1.30%,有机质类型以Ⅱ1和Ⅱ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0%~1.90%,处于高—过成熟阶段。③凉高山组页岩物性较好,孔隙度为0.48%~7.17%,平均为3.61%,发育无机成因孔、有机孔和构造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含油性较好,以轻质组分为主,整体呈零散状、点状分布,局部呈团块状富集;凉上段下部富有机质页岩更发育,是目前勘探的重点层位。④凉高山组页岩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前陆盆地过渡期的弱沉降环境、大面积分布的深湖相沉积、较高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普遍发育的微裂缝。中南部为页岩油气潜力区,页岩储层厚度一般大于15m,TOC值大于1.50%,孔隙度大于4.00%,Ro大于1.30%;凉高山组页岩油资源量为26.75×108t、页岩气资源量为1.72×1012m3,有望成为四川盆地石油产量增加的主力层系。

基于特征变量扩展的含气饱和度随机森林预测方法

桂金咏, 李胜军, 高建虎, 刘炳杨, 郭欣

2024, Vol.36(2): 65–75    摘要 ( 65 )    PDF (4738 KB) ( 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7

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出含气饱和度地震预测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国西部复杂天然气藏中,分别对单井资料和二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含气饱和度预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抽取井旁道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3个弹性参数叠前地震反演结果作为基本特征变量样本,引入边界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对基本特征变量样本和对应的含气饱和度样本进行平衡化处理;利用扩展弹性阻抗结合数学变换自动生成一系列的扩展变量;再利用随机森林对特征变量进行含气饱和度预测重要性排名,并优选重要性较高的特征变量进行含气饱和度随机森林训练。②该方法大幅减少了特征变量提取和优选的人工工作量,且有效减少了信息冗余以及因含气饱和度样本不平衡导致的训练偏倚问题,有效增强了随机森林算法在含气饱和度地震预测方面的能力。③实际单井应用中预测的含气饱和度与测井解释的含气饱和度的相关系数可达0.985 5;在二维地震资料应用中,该方法比基于常规未平衡化的11个弹性参数作为随机森林输入预测出的含气饱和度精度更高。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2024, Vol.36(2): 76–88    摘要 ( 45 )    PDF (21347 KB) ( 7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8

煤层孔隙结构对煤层气的吸附与扩散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气体吸附、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等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岩开展煤层孔隙结构多尺度、多参数的联合表征研究,厘清了煤层气解吸—扩散—渗流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神木地区延安组煤层平均孔隙度为6.89%,平均渗透率为4.82 mD,属典型的特低渗煤层,主要发育方解石、黏土矿物以及非晶质组分等,其中方解石平均质量分数为54.8%,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为35.7%,非晶质平均质量分数为15.0%。②研究区煤层主要储集空间为狭缝形和墨水瓶形等,包括气孔、屑间孔、胞腔孔、铸模孔和少量微裂缝,孔隙以2~50 nm的介孔为主,大孔次之,微孔最少,但微孔是孔比表面积及孔容的主要贡献者,表明煤层气主要吸附在微孔中。③研究区煤层孔喉尺寸为纳米—微米级,对渗透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亚微米—微米级的孔喉,其孔隙连通性好。煤样可动流体饱和度为38.72%~65.06%,退汞效率为0.84%~44.30%,均质系数为1.86~10.95,且不同深度煤层孔喉半径对渗透率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该区煤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成藏特征

岑永静, 梁锋, 王立恩, 刘倩虞, 张鑫哲, 丁熊

2024, Vol.36(2): 89–98    摘要 ( 35 )    PDF (5626 KB) ( 8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09

通过钻井、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蓬莱—中江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气藏的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灯影组沉积期,随着海水侵入,古陆多被淹没或侵蚀夷平,盆地逐渐演变为碳酸盐岩台地。灯二上亚段沉积期,川中北斜坡蓬莱—中江地区以发育台地边缘滩相和台地边缘丘相为特色,并可细分为滩核、滩缘、滩间海、丘核、丘缘、丘间海6种亚相,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②研究区灯二上亚段储层以藻云岩、藻砂屑云岩为主要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粒内溶孔+藻格架孔型、裂缝型与孔洞型4种类型的储层,储层厚度分布特征与沉积相分布特征较吻合,位于台地边缘丘滩核的储层累积厚度大。③研究区灯二上亚段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筇竹寺组烃源岩,烃源岩厚度大、有机碳含量及热演化程度高,气藏具备较好的烃源条件和封盖条件,具有“上生下储上盖”和“旁生侧储上盖”2种较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④研究区油气充注主要发生于三叠纪—白垩纪,为多期“准连续”型,灯二上亚段气藏主要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古油气藏聚集阶段、志留纪—石炭纪古油藏破坏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再次生烃成油藏阶段和三叠纪—侏罗纪原油裂解生气阶段。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分析

薄尚尚, 田继先, 李曜良, 王晔桐, 王昊, 孙国强

2024, Vol.36(2): 99–112    摘要 ( 50 )    PDF (6360 KB) ( 8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0

根据地质剖面野外考察、重点样品的重矿物含量及碎屑锆石U-Pb年龄测定,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周缘地质体年龄、地层展布特征及古水流等资料,对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期的物源来自北东和南东2个方向,盆地腹部的七里乡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物是由东北部山前带的大巴山地质公园和东南部山前带的复平镇黑天池汇入,从山前带到腹部,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ZTR指数由小变大。②研究区须家河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北东方向的秦岭造山带和南东方向的江南造山带,碎屑锆石年龄总体呈现出210~282 Ma,400~ 500 Ma,650~850 Ma,1 500~2 000 Ma,2 265~2 600 Ma共5个年龄区间,峰值分别为~213 Ma,~427 Ma,~725 Ma,~1 694 Ma,~2 352 Ma,须家河组沉积年龄应不早于~213 Ma。③~213 Ma与勉略缝合带形成相对应,主要源自南秦岭造山带;~427 Ma与商丹洋俯冲关闭相对应,主要源自北秦岭造山带;~725 Ma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江南造山带西段最可能成为该年龄段的物源;~1 694 Ma年龄段锆石可能形成于Columbia超大陆拼合、裂解过程,该年龄段锆石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南缘和江南造山带西段等外源区;含量较少的~2 352 Ma的锆石来自再旋回物源。④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主要发育于北东和南东两大物源供给体系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中,2个方向的物源控制着储层岩石类型和孔隙发育情况,使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连通性评价

李长海, 赵伦, 刘波, 赵文琪, 王淑琴, 李建新, 郑天宇, 李伟强

2024, Vol.36(2): 113–123    摘要 ( 51 )    PDF (30136 KB) ( 7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1

基于岩心、成像测井及裂缝网络建模结果,应用拓扑学理论,对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的连通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①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切割类型可划分为高高切割、高低切割和低低切割,研究区A2,A3,G1,G2,G3及G4小层裂缝切割较为发育,且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②裂缝网络连通性可通过连通体面积占比、裂缝体密度、裂缝的平均长度和平均节点数4个参数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连通体面积大小、裂缝体密度大小及裂缝类型可对裂缝连通体进行定性分析和命名,研究区A2小层主要发育低低大连通体、高中大连通体和高高大连通体。③裂缝网络连通性和储层物性的耦合作用是油田水窜的原因,裂缝网络连通性主要与裂缝长度和裂缝体密度有关。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

陈叔阳, 何云峰,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2024, Vol.36(2): 124–135    摘要 ( 47 )    PDF (39333 KB) ( 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2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以及动态生产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断控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层级划分;基于层级划分,通过地震资料属性提取与转换、深度学习、基于目标示性点过程模拟以及离散裂缝网络模拟(DFN)等方法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并以模型进行油气储量和油藏数值模拟,将拟合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断控型储层按层级由大到小分为走滑断裂影响带、断控体、类洞穴、类洞穴内簇充填和裂缝带共5个层级。②走滑断裂影响带受应力差异影响具有分段性,可细分为挤压段、拉分段和平移段;断控体在拉分段发育断裂交会型、单支走滑型,在平移段发育双断裂交错型和两断裂交会型,在挤压段发育双断裂扭曲型和双断裂交会型,共有6种平面组合样式;类洞穴在地震剖面上呈串珠状反射特征;类洞穴内部分为栅体与栅间(基岩),其中栅体又可进一步分为簇(角砾带)、簇间(裂缝带),整体表现为栅状结构,簇的物性更好;裂缝带为类洞穴的主要储集空间,在簇内部比簇间更发育,在一间房组比鹰山组更发育,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均以发育高角度裂缝为主,在两者连接处则以发育水平缝为主。③地质模型预测的油气储量与地质分析储量误差为1.75%,模型模拟的生产井地层压力及累产液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度较高,拟合误差小于10%。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与成岩演化

张文播, 李亚, 杨田, 彭思桥, 蔡来星, 任启强

2024, Vol.36(2): 136–146    摘要 ( 40 )    PDF (10570 KB) ( 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3

火山碎屑岩油气藏作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藏,对油气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岩心观察,综合薄片鉴定、QEMSCAN扫描、X射线衍射、物性分析、包裹体测温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岩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火山角砾熔岩、凝灰熔岩和熔结火山角砾岩,整体物性都较好,孔隙度为0.78%~32.00%,平均为16.67%,渗透率为0.001~2.680 mD,平均为0.125 mD,属于高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和裂缝为主,包括脱玻化孔、基质溶蚀孔及溶蚀缝等类型。②研究区发育多种成岩作用,主要有熔结、压实、脱玻化、胶结及溶蚀作用等。③研究区经历了同生成岩、表生成岩与埋藏成岩3个阶段,成岩演化受深部热液、大气淡水及有机酸流体的共同影响,一方面流体活动造成热液矿物或碳酸盐胶结物的沉淀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另一方面热液流体促进油气运移,酸性流体的溶蚀改造作用对储层孔隙发育起建设性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2024, Vol.36(2): 147–159    摘要 ( 53 )    PDF (10416 KB) ( 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4

河流相砂体储层构型对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天然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致密砂岩的砂体构型要素、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发育六级复合辫流带和五级单一辫流带,其中单一辫流带包括河床(分流河道)和河漫共2个四级构型单元,河道内单个心滩沉积包含有三级增生体和落淤层;②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五级单一辫流带中的四级泛滥平原沉积较辫状河河漫沉积更加发育,辫状河心滩沉积中落淤层欠发育;③山西组上部山2-2亚段辫状河单一辫流带内砂体呈“河道-心滩”连续沉积,泥质不发育,砂体叠置程度高(多呈复合式叠置)、连通性好,优质储层多;④山西组中下部山1段和山2-1亚段三角洲平原沉积中,西部河道连片性好,砂体以复合式和侧拼式叠置样式为主,连通性和生产效果均较好,东部砂体多为孤立式和侧接式,砂体钻遇率低,单井产量差。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

王亚, 刘宗宾, 路研, 王永平, 刘超

2024, Vol.36(2): 160–169    摘要 ( 40 )    PDF (4909 KB) ( 4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5

在储层构型级次划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各级渗流屏障与构型界面的关系,并采用监督模式下的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流动单元定量评价,明确了构型模式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F油田沙三中亚段储层可划分为Ⅰ、Ⅱ、Ⅲ、Ⅳ等4类流动单元。②基于SSOM算法的流动单元识别结果表现出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其中,256组训练样本的整体回判准确率为82.81%,110组测试样本的识别准确率为80.91%,能够满足地质油藏研究的需求。③垂向上,不同类型的单一水道内部发育的流动单元类型不同,造成流动单元垂向分布的差异性。Ⅰ类、Ⅱ类优质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中期,主要分布在二类单一水道;Ⅲ类、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演化的早期和晚期,其中,Ⅲ类流动单元分布广泛,在一类、二类、三类单一水道均有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发育在一类、三类单一水道。侧向上,受水道体系不同沉积演化阶段的影响,流动单元的侧向分割方式不同。流动单元与非渗透层接触样式发育在浊积水道体系早期沉积旋回中,接触界面明显,属于一类水道沉积砂体;流动单元间的相互接触样式则发育在水道体系中晚期沉积旋回中,属于二类、三类水道沉积砂体。④平面上,受单一水道侧向迁移和垂向加积作用的影响,复合水道内部流动单元平面展布差异性明显。Ⅲ类流动单元在单砂体内部广泛发育,井间连续性好,在浊积主水道、浊积水道及水道漫溢沉积砂体处均有发育;渗流能力较好的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局限、连续性差,仅在浊积水道主流线方向及主水道砂体处有分布,呈不连续的点状或带状分布;Ⅳ类流动单元呈环带状分布在Ⅲ类流动单元的外缘,在浊积水道漫溢沉积砂体处发育。

论坛与综述

智能物探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杨午阳, 魏新建, 李海山

2024, Vol.36(2): 170–188    摘要 ( 75 )    PDF (8587 KB) ( 9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40216

通过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物探)领域中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方向,总结了智能物探的优势和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物探技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第2次浪潮中开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得益于物探领域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硬件算力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深度学习框架,智能物探技术从早期的机器学习发展为目前的深度学习,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等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②目前智能物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标签集的构建、去噪、断裂检测、层位与层序解释、地震相分类和异常体检测、岩性识别与油气藏开发、地震反演成像等方面,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克服了人工交互操作和人工经验的主观性和不可靠性,助力打破传统物探技术瓶颈。③智能物探技术的发展面临着缺少公开的标签数据集、缺少解决地球物理领域问题的智能化框架及尚未形成适用于地球物理领域共享的智能化开发平台等难题,可以从解决数据基础、构建智能平台、开展网络架构基础性研究及与应用场景结合等方面着手解决;此外,智能物探技术的发展方向还包含智能地震成像方法研究,储层成像方法研究,油气大数据挖掘、智能风险评估与智能决策以及超算软件装备研发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