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5-07-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25, Vol.37(4): 0–0    摘要 ( 14 )    HTML( ) PDF (7164 KB)  ( 10 )

地质勘探

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网状河沉积特征及储层构型

尹艳树, 李建琴, 吴伟, 王立鑫, 谭先锋

2025, Vol.37(4): 1–16    摘要 ( 11 )    HTML( ) PDF (55417 KB)  ( 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1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田继先, 石正灏, 李剑, 沙威, 蒋峥文, 杨磊, 鱼雪, 蒲永霞

2025, Vol.37(4): 17–25    摘要 ( 5 )    HTML( ) PDF (32143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2

四川盆地遂宁—合江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岩气储层特征及勘探前景

王青, 田冲, 罗超, 张景缘, 杨雪, 吴伟, 陶夏妍

2025, Vol.37(4): 26–37    摘要 ( 7 )    HTML( ) PDF (22062 KB)  ( 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3

地震分频多级稀疏正则化反演方法——以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为例

王剑, 吴亚宁, 王涛, 贾万丽, 包一凡, 刘立峰

2025, Vol.37(4): 38–49    摘要 ( 7 )    HTML( ) PDF (36026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4

川北米仓山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碳酸盐岩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

邢倩, 李杨凡, 李翔, 万子千, 李雅兰

2025, Vol.37(4): 50–62    摘要 ( 7 )    HTML( ) PDF (181380 KB)  ( 2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5

川中合川—潼南地区二叠系茅三段岩溶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

王敬朝, 金玮, 常立朋, 董忠良, 王高文

2025, Vol.37(4): 63–72    摘要 ( 13 )    HTML( ) PDF (9450 KB)  ( 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6

川西南二叠系栖霞组多期流体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闫伟涛, 廖芸, 黄文明, 张本健, 胡欣, 李文正, 吴娟, 邓宾

2025, Vol.37(4): 73–83    摘要 ( 5 )    HTML( ) PDF (5309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7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断控体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规律

江山, 唐永建, 焦霞蓉, 李文亮, 黄成, 王泽

2025, Vol.37(4): 84–94    摘要 ( 3 )    HTML( ) PDF (6989 KB)  ( 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8

断裂-地貌-沉积坡折控砂模式及油气勘探意义——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为例

郑欣, 江东辉, 李昆, 庄建建, 张传运, 杨超, 袁忠鹏, 王嘉琪

2025, Vol.37(4): 95–104    摘要 ( 3 )    HTML( ) PDF (49951 KB)  ( 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9

松辽盆地南部余字井地区中浅层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张紫薇, 刘峻桥, 李娇娜, 胡欣蕾, 吴昊, 吕延防, 蒋飞

2025, Vol.37(4): 105–114    摘要 ( 5 )    HTML( ) PDF (45013 KB)  ( 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0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

李振明, 贾存善, 王斌, 宋振响, 邱岐, 王继远, 徐陈杰, 崔钰瑶

2025, Vol.37(4): 115–126    摘要 ( 3 )    HTML( ) PDF (18401 KB)  ( 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1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地球物理识别及分布预测

王永刚, 杜广宏, 何润, 瞿长, 佘钰蔚, 黄诚

2025, Vol.37(4): 127–135    摘要 ( 4 )    HTML( ) PDF (41603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2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深凹区古近系孔二段原油充注特征及成藏模式

陈家旭, 陈长伟, 刘国全, 邹磊落, 董晓伟, 刘川, 杨飞, 钟巍

2025, Vol.37(4): 136–146    摘要 ( 5 )    HTML( ) PDF (12726 KB)  ( 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3

川东南习水地区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陈钰桦, 施泽进, 李文杰, 易永杰, 刘恒, 田亚铭, 谭谦

2025, Vol.37(4): 147–158    摘要 ( 4 )    HTML( ) PDF (71784 KB)  ( 1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4

辽中凹陷南部渐新世东营期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刘秀美, 辛仁臣, 刘豪

2025, Vol.37(4): 159–168    摘要 ( 4 )    HTML( ) PDF (59058 KB)  ( 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5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坳拉槽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李庚桐, 何登发

2025, Vol.37(4): 169–183    摘要 ( 3 )    HTML( ) PDF (17124 KB)  ( 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6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考虑应力敏感及变井筒储集效应的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

聂仁仕, 张雨晴, 周杰, 袁安意, 蔡明金, 张焘, 卢聪, 曾凡辉

2025, Vol.37(4): 184–191    摘要 ( 6 )    HTML( ) PDF (2378 KB)  ( 1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7

强水敏致密砾岩储层压裂液侵入伤害实验

刘赛, 娄清香, 刘雯雯, 魏云, 周浩, 时凤

2025, Vol.37(4): 192–200    摘要 ( 3 )    HTML( ) PDF (2732 KB)  ( 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8

目录

封面目录

2025, Vol.37(4): 0–0    摘要 ( 14 )    PDF (7164 KB) ( 10 )

地质勘探

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网状河沉积特征及储层构型

尹艳树, 李建琴, 吴伟, 王立鑫, 谭先锋

2025, Vol.37(4): 1–16    摘要 ( 11 )    PDF (55417 KB) ( 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1

基于现代沉积卫星图像类比,结合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四段网状河的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砂体进行了刻画,建立了多元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林东地区网状河可划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道间4种微相,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呈网状,单一段内河道弯曲度较小,交汇而成的网状河道为中高弯度,剖面上砂体呈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局部叠置形成厚度大于10 m的“砂墙”;天然堤砂体分布于河道两侧,宽度为18~430 m,在剖面上呈楔形,厚度一般小于3 m;决口扇少量发育,平面上呈扇状展布,剖面上为楔形薄层(厚3~5 m);河道间大面积发育,占研究区面积的43%~70%。②研究区馆陶组网状河与现代嫩江网状河在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特征、水动力与地貌演化方面均有相似性;其河道砂体长轴为北西—南东走向,平面连片分布且连续性较好。③研究区单一河道规模较小,宽度为65~170 m,厚度一般小于5 m,主要发育河道-河道、河道-天然堤2类构型拼接样式。④注水后生产效果及示踪剂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注采井发育单一河道砂体且沿NW—SE物源方向展布,水驱优势方向、示踪剂优势运移方向均与古河道延伸走向一致,河道间泥岩或天然堤低渗带形成渗流屏障。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田继先, 石正灏, 李剑, 沙威, 蒋峥文, 杨磊, 鱼雪, 蒲永霞

2025, Vol.37(4): 17–25    摘要 ( 5 )    PDF (32143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2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气勘探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基于露头、钻井、地震及实验分析等资料,对侏罗系煤岩分布、品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生气能力、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及含气性4个方面对成藏条件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其成藏模式及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岩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湖西山组、小煤沟组和大煤沟组,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从山前地表到盆地腹地埋深近10 000 m均有分布,生气能力强,为煤岩气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煤岩以半亮煤—亮煤为主,镜质组含量高,平均体积分数为65.5%,具有高挥发分、特低水分特征,煤岩品质好。②研究区侏罗系煤层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岩为主,煤岩厚度为1.0~80.0 m,TOC平均为57.60%,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79.9 mg/g,氢指数最高达165 mg/g,盆地腹地埋深在4 500 m以上,Ro普遍大于1.5%,最高可达3.5%或以上,整体生气能力强;发育气孔、微裂隙、残留组织孔和矿物晶间孔等4种孔隙类型,中、宏孔占比高,具有高含游离气的储集条件;湖沼沉积环境下形成了煤泥和煤砂2种储-盖组合。③研究区侏罗系煤层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2类成藏模式,初步估算煤岩气资源量达2.32×1012m3,勘探潜力大,鱼卡—九龙山地区中侏罗统和牛东—冷湖地区下侏罗统是深层煤岩气有利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遂宁—合江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岩气储层特征及勘探前景

王青, 田冲, 罗超, 张景缘, 杨雪, 吴伟, 陶夏妍

2025, Vol.37(4): 26–37    摘要 ( 7 )    PDF (22062 KB) ( 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3

四川盆地二叠系龙潭组煤岩气分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通过对煤岩宏观分布研究,结合岩心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物性-孔隙结构分析以及等温吸附实验,对遂宁—合江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岩气的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评价了其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遂宁—合江地区龙潭组煤岩沉积于滨岸—沼泽环境,煤岩总厚度大,层数多,单层厚度小,主力煤组为C17—20煤,厚度为1.0~5.9 m,主力煤层单层厚度为1.0~4.5 m。②研究区煤岩以光亮煤—半亮煤为主,煤体结构好,镜质组含量高,灰分含量低。③研究区煤岩储层物性较好,有机质孔和无机孔协同发育,较多的微孔和微裂隙有利于煤岩气的吸附、储层改造与气体渗流。煤岩总含气量高,其质量体积为16.4~30.5 m3/t,其中游离气占总含气量的25.8%~37.1%,在一定埋深范围内,总含气量和游离气比例均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④研究区龙潭组煤岩储-盖组合优良,主要发育煤-泥组合和煤-砂组合,以煤-泥组合的成藏条件最好,高产井证实研究区具备良好的煤岩气勘探前景,预测煤岩气有利区面积为6 431 km2,资源量为2.53×108 m3。

地震分频多级稀疏正则化反演方法——以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古近系东营组二段为例

王剑, 吴亚宁, 王涛, 贾万丽, 包一凡, 刘立峰

2025, Vol.37(4): 38–49    摘要 ( 7 )    PDF (36026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4

常规地震反演技术对井网密度小、单层厚度小及非均质性强的储层预测精度低。基于匹配追踪与Wigner-Ville分布时频方法、稀疏理论及贝叶斯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分频的多级稀疏正则化反演方法,进行了模型数据测试,并在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古近系东营组二段储层预测中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地震分频多级稀疏正则化反演主要思路为利用匹配追踪-Wigner-Ville分布技术(MP-WVD)将地震信号分解为大、中、小3个尺度的频段;采用贝叶斯理论构建多尺度稀疏反演目标函数,将L2,L1,L0范数约束项分别作用于大、中、小尺度反演过程,以大尺度反演结果为中尺度反演的先验约束,以中尺度反演结果为小尺度反演的先验约束,最终反演结果为小尺度反演的结果。②模型数据测试结果表明,MP-WVD时频谱比连续小波变换时频谱、S变换时频谱的能量集中性更强,时间和频率方向的分辨率均更高,且有效克服了WVD变换时频谱交叉项干扰的问题。③地震分频多级稀疏正则化反演在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古近系东营组二段储层波的应用结果显示,纵波阻抗反演结果与测井声波阻抗曲线吻合度较高,比稀疏脉冲反演结果的分辨率更高,较高的纵向分辨率对薄层刻画更准确。

川北米仓山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碳酸盐岩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

邢倩, 李杨凡, 李翔, 万子千, 李雅兰

2025, Vol.37(4): 50–62    摘要 ( 7 )    PDF (181380 KB) ( 2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5

四川盆地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普遍发育优质烃源岩和储集层系,其资源潜力长期以来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综合应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系统揭示四川盆地北缘寒武系仙女洞组的储集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川北寒武系仙女洞组沉积期发育混积潮坪—台洼—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碳酸盐主导的储集岩类型包括鲕粒灰岩和微生物岩,均受到不同程度白云石化作用;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裂缝及生物骨架孔隙等;区域物性数据显示出川北仙女洞组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②川中—川北古裂陷的持续发育和向北迁移,仙女洞组继承了中间(裂陷区)低、两侧高的古地理格局,发育混积潮坪—台洼—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古裂陷及古隆起的地貌形态控制了有利相带的分布和优质储层的发育。③高能鲕粒滩与微生物礁(丘)的沉积环境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鲕粒灰岩、鲕粒云岩以及白云岩为相对优质储层,层段分布稳定且横向展布广,保存了少量原生孔隙,且发育大量溶蚀孔隙和晶间孔隙。④多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孔隙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同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和成岩期孔隙流体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以及溶蚀裂缝;白云石化作用也促使了储集空间的形成,包括同生期渗透回流作用形成微晶—细晶他形白云石、浅埋藏混合水环境发育的粉晶菱形白云石选择性交代鲕粒、深埋藏或构造热液环境形成的雾心亮边自形白云石和粗晶曲面白云石,均发育大量孔隙。

川中合川—潼南地区二叠系茅三段岩溶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

王敬朝, 金玮, 常立朋, 董忠良, 王高文

2025, Vol.37(4): 63–72    摘要 ( 13 )    PDF (9450 KB) ( 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6

基于最新取心井资料,通过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确定了川中合川—潼南地区茅三段岩溶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明确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并初步预测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合川—潼南地区茅三段储层岩性以亮晶—泥微晶生屑灰岩为主,储集空间为构造扩溶缝洞及溶蚀孔洞,为以裂缝为主的特低孔、特低渗缝洞型岩溶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04%,平均渗透率为0.210 mD。②研究区茅三段发育3期矿物充填,从早至晚依次为粒间胶结粉—细晶方解石,缝洞充填细—中晶方解石,缝洞充填中—粗晶方解石;3期矿物充填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90~106℃,111~136℃及173~193℃;存在晚三叠世古油藏形成期、早侏罗世古油气藏形成期与中—晚侏罗世裂解古气藏形成期3期油气充注成藏。③茅三段岩溶储层发育受表生岩溶作用和构造断裂活动的共同控制,储层发育的岩溶及构造叠合有利区为2 139 km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

川西南二叠系栖霞组多期流体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闫伟涛, 廖芸, 黄文明, 张本健, 胡欣, 李文正, 吴娟, 邓宾

2025, Vol.37(4): 73–83    摘要 ( 5 )    PDF (5309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7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流体包裹体测试及U-Pb定年技术等,对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石学特征、流体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系统揭示了储层的矿物充填序列与油气成藏期次,明确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南二叠系栖霞组储层主要分布在栖二段,主要为溶蚀作用形成的缝洞型白云岩储层,其次为灰岩储层;储集空间以继承性溶蚀孔缝为主,多被方解石充填。②研究区栖霞组孔洞内发育3期矿物充填,从早至晚依次为:第1期细—中晶白云石(晚二叠世,253.0±12.0 Ma),以发育盐水包裹体为特征,反映晚二叠世构造抬升背景下的低温热液活动;第2期鞍形白云石(早三叠世,244.2±9.5 Ma),共生中—高成熟度蓝绿色荧光烃类包裹体与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115℃,指示印支运动初期热液-原油联合充注;第3期中晶方解石(晚侏罗世,158.0±38.0 Ma),伴生高成熟度蓝荧光油包裹体与高温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185℃,对应燕山期构造热事件驱动的深部原油二次运移。③研究区栖霞组油气藏为寒武系筇竹寺组与中二叠统2套烃源岩的混源供烃而成,成藏过程经历了2期关键充注,分别为早三叠世烃类初次充注形成古油藏和晚侏罗世深部原油再次充注使古油藏调整定型。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断控体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规律

江山, 唐永建, 焦霞蓉, 李文亮, 黄成, 王泽

2025, Vol.37(4): 84–94    摘要 ( 3 )    PDF (6989 KB) ( 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8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断控体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采出程度低,地层压力下降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并总结了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顺北油田发育各种各样的小尺度走滑断裂带,走滑断裂形成了断控型储层,埋深较大,有效储集空间以断层空腔、裂缝等为主。断控体储层沿走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垂直断裂带方向发育由基岩-裂缝带-洞穴带-裂缝带-基岩带有序排列构成的多组缝洞集合体,即栅簇结构。②研究区利用单井开发的储集体剩余气具有零星分布特征:当储集体2个断裂面不连通时,一块断裂面凝析气被动用,另一块断裂面则形成剩余气;当储集体为多个孤立的断控体时,剩余气呈块状分布;当储集体受底水影响强烈时,剩余气被底水封堵,分布于储集体顶部。多井开发的储集体剩余气具有成片分布特征:当储集体存在明显气驱高速通道时,通道侧缘存在大量滞留型剩余气;当注采井之间连通性较好时,注入气呈活塞式推进,剩余气连片分布于生产井周围。单井开发的剩余气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及水动力控制,多井开发的剩余气分布则主要受注采条件及地质因素控制。③研究区断控型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具有两大类7种模式,分别为单井类的孤立型、构造控制型、致密封堵型、底水封堵型和多井类的孤立型、气驱通道附近滞留型、注采控制型。

断裂-地貌-沉积坡折控砂模式及油气勘探意义——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为例

郑欣, 江东辉, 李昆, 庄建建, 张传运, 杨超, 袁忠鹏, 王嘉琪

2025, Vol.37(4): 95–104    摘要 ( 3 )    PDF (49951 KB) ( 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09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等方面资料,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古近系平湖组与宝石组含油气地层的层序特征、断层的构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DepoSpace沉积域建模、层序地层界面差值法等对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基于古地貌的倾角属性,对坡折类型进行了量化分类,并探讨了不同类型坡折的控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北段古近系宝石组—平湖组自西向东划分为近隆山、隆翼山及远隆山3个构造带,共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其中宝石组3个,平湖组4个。研究区断层发育,可划分为滑动断阶、平行断阶、堑垒组合、似花状构造及“Y”字形组合5类断层组合样式。②研究区坡折可分为断裂坡折(Ⅰ级)、地貌坡折(Ⅱ级)及沉积坡折(Ⅲ级)3类,其控砂机制各不相同,断裂坡折受构造断裂影响显著,地貌坡折受构造挠曲和沉积改造共同作用,而沉积坡折以沉积侵蚀作用为主。③研究区发育近隆山堑垒断层组合的断裂-地貌坡折帚状控砂模式、隆翼山—远隆山地貌-沉积坡折控砂模式、隆翼山—远隆山多级断阶断裂坡折控砂模式、近隆山—远隆山平行断槽断裂坡折控砂模式等4种。④研究区坡折控制着沉积体发育,Ⅰ级坡折下盘常发育滑塌较远的滑塌沉积,Ⅱ级坡折下盘常发育陡坡沉积,Ⅲ级坡折下盘常发育缓坡沉积;分支水道常流经Ⅱ,Ⅲ级坡折倾角较小的部位,流经Ⅰ,Ⅱ级坡折时易在坡脚形成坡积扇。

松辽盆地南部余字井地区中浅层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张紫薇, 刘峻桥, 李娇娜, 胡欣蕾, 吴昊, 吕延防, 蒋飞

2025, Vol.37(4): 105–114    摘要 ( 5 )    PDF (45013 KB) ( 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0

松辽盆地南部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浅层多套含油层系,断裂是油气垂向多层位富集的主要输导通道。通过三维地震解释,结合钻井分析资料和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开展了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断陷阶段的断裂规模大、活动性强,以张性正断层为主;坳陷阶段的断裂密集带内部构造样式继承了断陷阶段的基本格局,剖面上呈V字型和阶梯状,表现出典型的张性和张扭特征;反转阶段产生了大量褶皱、隆升和构造反转,并发育逆断层。油源断裂可划分为分段生长型和贯通型2种类型。②断裂输导油气可分为4种形式,分别为沿断层垂向向上、沿断层垂向向下(倒灌输导)、横穿断层面(侧接输导)及沿断层走向。扶余油层的油气输导以侧接和倒灌为主,受控于断裂错断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侧接输导形成了扶余油层上部FⅠ和FⅡ油组,少数油气输导至FⅢ油组,倒灌输导主要适用于分段生长型油源断裂,扶余油层4个油组皆有分布。③高台子油层和葡萄花油层的形成以向上输导和侧接输导为主,前者形成的油层分布广泛,而后者形成的油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内。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

李振明, 贾存善, 王斌, 宋振响, 邱岐, 王继远, 徐陈杰, 崔钰瑶

2025, Vol.37(4): 115–126    摘要 ( 3 )    PDF (18401 KB) ( 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1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多口钻井试获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基于全岩有机岩石学特征、热解参数、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及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生烃模拟实验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圈定规模烃源灶的展布范围,并量化其资源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热解参数和稳定碳同位素具有Ⅱ—Ⅲ型特征;有机质丰度较高,热解TOC平均值为2.79%,生烃潜量平均值为0.96 mg/g,Ro为0.70%~1.66%,整体均进入生烃门限,深洼区达到凝析油—湿气阶段;凹陷边缘沉积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环境,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为主,而凹陷中心则为还原的偏咸水环境,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及水生生物混合母质输入为主。②受控于原始样品成熟度和品质,半封闭体系下石钱滩组烃源岩烃产率比以往研究成果偏低,结合干酪根生烃理论,认为烃源岩原始生油产率高峰值约150 mg(/g·TOC),原始生气产率高峰值约250 mg(/g·TOC)。③构造活动及沉积背景控制了有效烃源岩的发育及分布,凹陷中心烃源岩厚度可达500 m,TOC可达3.0%。凹陷中心生油强度可达500×104 t/km2或以上,生气强度可达150×108 m3/km2或以上。石钱滩组石油原地资源量约6 600×104 t,天然气原地资源量约730×108 m3,具备形成中型油气田的资源潜力,是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和接替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地球物理识别及分布预测

王永刚, 杜广宏, 何润, 瞿长, 佘钰蔚, 黄诚

2025, Vol.37(4): 127–135    摘要 ( 4 )    PDF (41603 KB) ( 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2

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印模法、地震图像增强等方法,明确了该区前石炭系古地貌特征、断裂-裂缝体系特征和风化壳储层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陇东地区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微晶白云岩,平均孔隙度为4.44%,平均渗透率为0.29 mD,属致密储层;按成因可分为裂缝-溶孔型、裂缝-溶缝型及溶孔型3类,以裂缝-溶孔型为主。②研究区不同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差异大,溶孔型及裂缝-溶孔型储层均具有高声波时差、高中子,低电阻率、低伽马、低密度的特征,且成像测井均可见深色斑点,但裂缝-溶孔型储层成像测井可见高倾角或网状暗色条带,地震剖面呈弱振幅、高频率、不连续反射特征,地震同相轴具有“削截”特征,而溶孔型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呈强连续、中—弱振幅、中频反射特征,“削截”现象不明显;裂缝-溶缝型储层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幅度变化小,成像测井见不规则的断续状暗色条带,在地震剖面上呈高频、强振幅、连续反射,同相轴具有“削截”特征。③研究区前石炭系古地貌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个次级单元,裂缝-溶孔型、裂缝-溶缝型储层主要沿岩溶高地或岩溶斜坡边缘呈条带状断续分布,北西、北东东向断裂交会区是主要发育区,而溶孔型储层主要分布于岩溶盆地;奥陶系马家沟,寒武系三山子组、张夏组顶部发育的风化壳储层均沿地层尖灭线呈环带状分布,其中一类含气有利区12个,总面积为208.47 km2,二类含气有利区10个,总面积为745.45 km2。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深凹区古近系孔二段原油充注特征及成藏模式

陈家旭, 陈长伟, 刘国全, 邹磊落, 董晓伟, 刘川, 杨飞, 钟巍

2025, Vol.37(4): 136–146    摘要 ( 5 )    PDF (12726 KB) ( 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3

随着勘探能力的不断提高,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的勘探思路逐步从正向构造单元转向深凹区,下凹找油正在成为未来勘探趋势。通过对沧东凹陷深凹区古近系孔二段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原油充注时间、充注强度和充注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沧东凹陷深凹区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沧东凹陷深凹区孔二段储层原油母质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沉积环境为还原性咸水湖盆,原油来源于孔二段烃源岩。②沧东凹陷深凹区孔二段烃源岩的大量生油期为孔一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期,孔二段储层中的原油发生大规模充注的时间为沙河街组沉积期,储层GOI(含油包裹体丰度指数)值多为60%~90%,压力系数为0.99~1.59。③沧东凹陷深凹区油气系统具有“地层埋藏速度快、烃源岩生烃时间早、原油充注强度大”的特征,在构造稳定和源储互层的背景下,原油以近源充注为主,利于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

川东南习水地区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陈钰桦, 施泽进, 李文杰, 易永杰, 刘恒, 田亚铭, 谭谦

2025, Vol.37(4): 147–158    摘要 ( 4 )    PDF (71784 KB) ( 1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4

基于对野外露头和岩石薄片的观察,对川东南习水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岩石微相类型进行了识别,以岩石微相组合确定了其沉积环境,揭示了沉积演化特征,并探讨了沉积环境和不同级次海平面变化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南习水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和红花园组发育13种岩石微相类型,可划分为潮坪、澙湖、浅滩、滩间海、台内洼地等5种沉积亚相。②研究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为SQ1—SQ3),每个三级层序由1个退积型和3个进积型四级层序组成。SQ1时期由开阔台地逐渐转化为局限台地环境,发育浅滩—滩间海、澙湖—潮坪—浅滩、潮坪—浅滩3种沉积序列;SQ2时期为局限台地环境,发育澙湖—浅滩、澙湖—浅滩—潮坪2种沉积序列;SQ3时期为开阔台地环境,发育浅滩—台内洼地、台内洼地—浅滩、滩间海—浅滩3种沉积序列。③研究区下奥陶统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沉积亚相,受不同级次海平面控制下的同生期—早成岩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影响,多套储层垂向叠置集中发育在SQ1高位体系域第2—3个和SQ2高位体系域第1—3个进积型四级层序内,尤其是局限台地浅滩与潮坪叠置的向上变浅的旋回中,储层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辽中凹陷南部渐新世东营期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刘秀美, 辛仁臣, 刘豪

2025, Vol.37(4): 159–168    摘要 ( 4 )    PDF (59058 KB) ( 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5

古地貌是盆地沉积充填过程与动力学背景研究的基础。在岩心、测井、录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运用构造沉积学、地震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辽中凹陷南部渐新统东营组进行了古地貌重建和沉积相分析,并阐明了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凹陷南部东营组发育隆起带、斜坡带、浅洼带和深洼带4种构造地貌单元,地貌之间发育断裂坡折带,整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②研究区东营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网状河三角洲、湖底扇以及湖泊相等多种类型,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明显受古地貌的控制:东三段湖侵域(ESTd3)—东二段湖侵域(ESTd2)沉积时期,裂陷作用强烈,湖侵域沉积时期辽西低凸起和南部隆升凸起为主要物源区,洼陷区接受近源沉积,控制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发育;东三段高位域(HSTd3)沉积时期,随着湖平面上升,隆起区转变为水下低隆起,发育滨浅湖滩坝沉积;东二段高位域(HSTd2)—东一段(SQd1)沉积时期,断裂活动减弱,先存古隆起转变为水下低隆,近北东—南西向2个条形洼陷带为远源曲流河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地貌背景。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坳拉槽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

李庚桐, 何登发

2025, Vol.37(4): 169–183    摘要 ( 3 )    PDF (17124 KB) ( 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6

坳拉槽的地质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是研究裂谷盆地的关键内容,对于克拉通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第聂伯—顿涅茨盆地(DDB)典型坳拉槽开展地质结构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利用地震与钻井资料,结合盆内油气田统计数据,探讨其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①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坳拉槽同生裂谷期控制了源-储组合的发育;后裂谷期发育的褶皱及断层是圈闭形成的关键,盐构造(盐底辟及盐流运动等)不仅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还保证了盖层的封闭性。研究区可划分为断裂控油(气)运移成藏模式和盐构造相关油(气)成藏模式2种类型。②盆地内的油气资源主要储集在石炭系—下二叠统中。横向上受断层控制,集中分布于盆地中部的断陷带,而在南北断阶带分布较为零散。整体上,油气沿断裂带及其周边区域呈带状展布,具有东南产气、西北产油的分布特征。③坳拉槽的同生裂谷期沉积建造具有巨大潜力,断裂带对油气的运聚与空间分布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坳拉槽作为克拉通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可作为未来研究与勘探的重要方向。

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考虑应力敏感及变井筒储集效应的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

聂仁仕, 张雨晴, 周杰, 袁安意, 蔡明金, 张焘, 卢聪, 曾凡辉

2025, Vol.37(4): 184–191    摘要 ( 6 )    PDF (2378 KB) ( 1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7

考虑具有应力敏感特性的均质储层和井筒流体的变井筒储集效应,建立了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绘制了典型的试井样板曲线,分析了各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①运用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摄动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等数学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可获得真实空间中的数值解。②根据该模型得出的试井理论曲线可识别4个主要的流动阶段,即变井储和表皮效应影响段、早期径向流阶段、水平井线性流阶段及晚期拟径向流阶段。③变井筒储集效应主要影响早期渗流段,变井储系数越大总导流能力越强;水平井长度主要影响早期水平井线性流阶段,水平井长度越大泄流面积越大,压力降落幅度越小;应力敏感性主要影响晚期径向流阶段,随应力敏感系数增大渗透率下降幅度增大;含油饱和度越大,油气两相流流动阻力越大。④利用该模型拟合实测压力恢复试井数据,拟合精度高,解释的储层参数和地质认识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强水敏致密砾岩储层压裂液侵入伤害实验

刘赛, 娄清香, 刘雯雯, 魏云, 周浩, 时凤

2025, Vol.37(4): 192–200    摘要 ( 3 )    PDF (2732 KB) ( 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50418

通过长岩心、常规岩心驱替实验与核磁共振相结合的联测方式对强水敏致密砂砾岩储层液阻伤害距离、影响因素及压裂液侵入地层后储层伤害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可对液阻伤害程度进行定量预测的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物性对液阻伤害距离起决定性作用,渗透率越小液阻伤害距离越小,越容易导致储层伤害,渗透率相当时,含砾粗砂岩岩心比含砾细砂岩岩心更容易产生液阻伤害,但差距较小,压裂液侵入地层后具有明显的“三带”特征,即压入液阻带、渗吸液阻带、原始地层带,其中“压入液阻带”是控制液阻伤害程度的主要因素。②物性、岩性及膨胀性黏土矿物含量共同控制了致密砾岩储层液阻伤害时变性的判值,同类复模态砂砾岩岩心渗透率越小,液阻伤害时变性判值越接近1,双模态含砾粗砂岩岩心初期液阻伤害率较高,焖井后缓解,双模态含砾细砂岩岩心初期损害率较低,焖井后升高,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的岩心损害率时变性向1靠近。③液阻伤害程度与孔隙度、渗透率、黏土矿物含量的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大于80%,当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缺少岩心样品或难以进行室内驱替模拟实验时,该模型可进行液阻伤害程度的定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