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1-12-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齐家—鸳鸯沟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付广,李志新

2011, Vol.23(6): 1–5    摘要 ( 437 )    HTML( ) PDF (629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1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征

高长海,张新征,查明,王晓燕

2011, Vol.23(6): 6–12    摘要 ( 483 )    HTML( ) PDF (832 KB)  ( 6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2

昆北油田切6 井区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李文龙,牟中海,屈信忠,滕贤清,黄婧

2011, Vol.23(6): 13–17    摘要 ( 517 )    HTML( ) PDF (974 KB)  ( 4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3

川西坳陷中段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祝金利,邹越,陈冬霞

2011, Vol.23(6): 18–23    摘要 ( 493 )    HTML( ) PDF (545 KB)  ( 5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4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三叠系成岩相定量研究

谭开俊,许多年,尹路,代冬冬,齐雯

2011, Vol.23(6): 24–29    摘要 ( 517 )    HTML( ) PDF (997 KB)  ( 7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5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砂岩组分及地质意义分析

贺静,冯胜斌,袁效奇,韩鹏,解古巍,张才利

2011, Vol.23(6): 30–36    摘要 ( 458 )    HTML( ) PDF (533 KB)  ( 8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6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过程物理模拟及机理初探

赵卫卫,査明

2011, Vol.23(6): 37–43    摘要 ( 479 )    HTML( ) PDF (1290 KB)  ( 5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7

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长6 油层组成岩作用研究

罗军梅,罗顺社,陈小军,朱俊强

2011, Vol.23(6): 44–49    摘要 ( 477 )    HTML( ) PDF (1054 KB)  ( 4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8

川南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沉积环境分析

王文之,田景春,张翔,隆辉,刘冬梅,孙利

2011, Vol.23(6): 50–55    摘要 ( 623 )    HTML( ) PDF (1087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9

柴北缘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特征及演化

孙国强,谢梅,张永庶,赵明君,康健,史基安

2011, Vol.23(6): 56–61    摘要 ( 516 )    HTML( ) PDF (1156 KB)  ( 6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0

滴南凸起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特征及其意义

熊益学,郗爱华,冉启全,葛玉辉,刘小洪,孙圆辉

2011, Vol.23(6): 62–68    摘要 ( 490 )    HTML( ) PDF (976 KB)  ( 4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1

姬塬油田堡子湾南长4+5 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于雷,陈建文,李元,李伟华,陈振波

2011, Vol.23(6): 69–72    摘要 ( 506 )    HTML( ) PDF (422 KB)  ( 6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2

伊通盆地基底火成岩的LA-ICP-MS锆石U-Pb 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邹瑜,陈振林,苗洪波,农军年

2011, Vol.23(6): 73–78    摘要 ( 510 )    HTML( ) PDF (766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3

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研究

焦增玉,张帆,曾德铭,杜江民,张红霞,冯明友

2011, Vol.23(6): 79–83    摘要 ( 504 )    HTML( ) PDF (833 KB)  ( 5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4

技术方法

地震平面沉积相解释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利功,毕建军,王振辉,王学习,高星星,王亚飞

2011, Vol.23(6): 84–88    摘要 ( 433 )    HTML( ) PDF (1265 KB)  ( 6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5

层序约束下的火山岩储层地震反演技术及其应用

黄玉,白晓寅,郭璇,谭开俊

2011, Vol.23(6): 89–92    摘要 ( 506 )    HTML( ) PDF (545 KB)  ( 5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6

一种基于修正Cauchy 分布的高分辨率AVO 三参数反演方法

袁焕,王宇超,石兰亭,胡自多,袁刚

2011, Vol.23(6): 93–96    摘要 ( 608 )    HTML( ) PDF (468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7

基于双γ 模型的叠前多波反演技术预测苏里格含气储层

赵万金,张巧凤,张建新,李海亮,孙辉

2011, Vol.23(6): 97–101    摘要 ( 405 )    HTML( ) PDF (594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8

基于波动方程的AVO 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吕姗姗,熊晓军,贺振华

2011, Vol.23(6): 102–105    摘要 ( 534 )    HTML( ) PDF (449 KB)  ( 5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9

利用伪Margenau-Hill分布提取地震波能量衰减梯度

付勋勋,徐峰,秦启荣,刘福烈,姜自然

2011, Vol.23(6): 106–110    摘要 ( 476 )    HTML( ) PDF (697 KB)  ( 5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0

油气田开发

低渗透储层容易产生高速非Darcy 流吗?

李传亮

2011, Vol.23(6): 111–112    摘要 ( 391 )    HTML( ) PDF (293 KB)  ( 4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1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 块超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技术研究

于天忠,张建国,叶双江,黄博,周元龙,支印民

2011, Vol.23(6): 114–119    摘要 ( 614 )    HTML( ) PDF (587 KB)  ( 9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2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古生界储层覆压物性特征

蒋继辉,杨丽芹

2011, Vol.23(6): 120–123    摘要 ( 364 )    HTML( ) PDF (461 KB)  ( 3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3

利用CO2 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影响因素分析

任德刚

2011, Vol.23(6): 124–127    摘要 ( 482 )    HTML( ) PDF (280 KB)  ( 5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4

油气地质

齐家—鸳鸯沟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付广,李志新

2011, Vol.23(6): 1–5    摘要 ( 437 )    PDF (629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1

针对油气勘探中存在的油水关系复杂问题,采用油气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 匹配关系,对齐家—鸳鸯沟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齐家—鸳鸯沟 地区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二段,平面上主要分布在Ⅲ 号台阶上,并以断层-岩性油气藏类型居多; 油气富集主要受到砂体储层是否发育、圈闭是否发育、断层侧向封闭性强弱、断裂后期活动性强弱4 个因 素的控制;不同层段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不同,沙二段、沙三1 亚段和沙四段圈闭不发育是造成失利井的 最主要原因,而沙三2 亚段和沙三3 亚段砂体储层不发育也是造成失利井的最主要原因。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征

高长海,张新征,查明,王晓燕

2011, Vol.23(6): 6–12    摘要 ( 483 )    PDF (832 KB) ( 6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2

由于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造成油气分布十分复杂,使得冀中坳陷潜山油气勘探难度加 大。该文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勘探实践,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 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潜山油气主要来源于古近系和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储集层主要由中 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系统;古近系泥质岩、石炭系—二叠系煤系 地层和潜山内幕泥质岩隔层构成了潜山油气藏良好的盖(隔)层,并发育2 类、8 套储盖组合;潜山发育的 断层和不整合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根据圈闭类型的差异,将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油气藏、潜山坡油 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3 种类型。潜山油气近油源分布,具东富西贫、南油北气的特征,并在断裂带附近 的潜山及潜山内幕圈闭中富集,构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揭示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成 藏规律,对今后潜山圈闭评价、区带优选等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昆北油田切6 井区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李文龙,牟中海,屈信忠,滕贤清,黄婧

2011, Vol.23(6): 13–17    摘要 ( 517 )    PDF (974 KB) ( 4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3

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对昆北油田切6 井区E1+2和E31 砂岩储层 成岩作用类型、演化阶段、演化序列及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1+2 和E31 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A 亚期的末期,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较强 的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及硬石膏等矿物的胶结作用是使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长石、岩 屑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砂岩破裂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川西坳陷中段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祝金利,邹越,陈冬霞

2011, Vol.23(6): 18–23    摘要 ( 493 )    PDF (545 KB) ( 5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4

川西坳陷中段是四川盆地主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但目前对该区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的成因和 气源普遍存在争议。该文在对孝泉—新场—合兴场、洛带—新都和马井等气田56 个天然气样品的C1—C4 碳同位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天然气组分特征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川西坳陷中段中、浅 层天然气的来源。研究表明:天然气碳同位素的总体分布显示出δ13C1< δ13C2< δ13C3< δ13C4 的正序特征;碳同位素值在垂向上由深层须4 段至中、浅层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直至下白垩统气藏,总体显示出 减小趋势。利用δ13C2-δ13C1判别天然气成熟度,表明由深至浅天然气的成熟度越来越高。中、浅层侏罗系 蓬莱镇组、遂宁组和沙溪庙组天然气表现出热裂解气的特点。研究区中、浅层天然气主要来自须5 段和 须4 段,部分来自侏罗系自流井组。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三叠系成岩相定量研究

谭开俊,许多年,尹路,代冬冬,齐雯

2011, Vol.23(6): 24–29    摘要 ( 517 )    PDF (997 KB) ( 7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5

储层的性质与埋藏后的成岩作用具有密切关系。通过成岩相研究,能有效地确定与储层性质直接 相关的有利储集体。该文在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恢复原始孔隙度,定量计算了乌夏地 区三叠系储层的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溶蚀率,并根据计算结果厘定了储层的压实程度、胶结程度以及溶 蚀程度的分类标准,阐述了9 种成岩相的特征。通过三叠系成岩相的定量评价,认为具有中等压实弱胶 结强溶蚀成岩相特征的乌尔禾鼻隆和夏子街断褶带是有利储集体的发育区。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砂岩组分及地质意义分析

贺静,冯胜斌,袁效奇,韩鹏,解古巍,张才利

2011, Vol.23(6): 30–36    摘要 ( 458 )    PDF (533 KB) ( 8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6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发育,地层出露齐全,是研究陆相湖盆沉积特征和生油特征的 有利地区。该文对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作了系统采样和测定,显微镜下观察了砂岩碎屑组分,并采用计点 法对组分进行了统计。根据碎屑组分与重矿物组合特征,结合盆地内部钻井剖面碎屑组分特征,对延长组 物源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期存在东北、东南、西南、西部、西北及北 部等多个不同方向的物源,其中东北、西部和西北物源控制的沉积体系延伸远、分布范围广;不同物源控 制沉积体系及同一沉积体系不同沉积期砂岩的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合及填隙物成分和组合存在较大差 异。综合研究表明,盆地周缘延长组露头剖面砂岩组分特征研究对盆地物源分析和沉积体系划分、砂体展 布、有利储层预测、钻井剖面地层对比及井位部署和储层改造均具有重要意义。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过程物理模拟及机理初探

赵卫卫,査明

2011, Vol.23(6): 37–43    摘要 ( 479 )    PDF (1290 KB) ( 5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7

岩性油气藏是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但目前对其成藏过程和机理的认识 还存在较大分歧。文中根据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针对性地建立了岩性圈闭模型,对其油气运聚 成藏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并深入研究了其成藏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 成藏特征、成藏效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幕式成藏具有成藏效率高、速度快的特征,油气源条件、充注方 式、充注压力、断层断穿及砂体自身物性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是否有断层断穿的运移 通道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该研究结果对于断裂发育的陆相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的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长6 油层组成岩作用研究

罗军梅,罗顺社,陈小军,朱俊强

2011, Vol.23(6): 44–49    摘要 ( 477 )    PDF (1054 KB) ( 4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8

长6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的重要勘探目的层。因该油层组具有粒度细、成 分成熟度低、磨圆度较差、分选性较差的岩石学特征,所以,研究对其储层物性有控制作用的成岩作用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 试等资料,对研究区长6 油层组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油层组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作 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且成岩演化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 期。在成岩作用研究 基础上,综合黏土矿物成分、胶结物及孔隙的发育状况,把长6 油层组划分为5 个成岩相:高岭石胶结相、 绿泥石胶结相、铁方解石胶结相、绿泥石薄膜+长石溶蚀相以及长石溶蚀相。其中,绿泥石薄膜+长石溶蚀 相和长石溶蚀相为最有利储集相带。

川南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沉积环境分析

王文之,田景春,张翔,隆辉,刘冬梅,孙利

2011, Vol.23(6): 50–55    摘要 ( 623 )    PDF (1087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9

过对泸州古隆起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的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及对该区岩石类型组 合、古生物化石、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相标志的详细研究,将嘉陵江组划分为开阔台地、 局限台地2 个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出5 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嘉陵江组沉积相空间 展布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发生了较为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 化,主要经历了6 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形成了3 次较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每一旋回又由多个次一级 小旋回组成,而小旋回中又由多个小韵律组成。在对研究区岩性、沉积环境详细研究后认为:塘河构造及 丹凤场构造的嘉一段—嘉二1 亚段、塘河构造及临峰场构造的嘉二3 亚段是浅滩颗粒云岩和滩间云岩发育的 主要层位。

柴北缘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特征及演化

孙国强,谢梅,张永庶,赵明君,康健,史基安

2011, Vol.23(6): 56–61    摘要 ( 516 )    PDF (1156 KB) ( 6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0

通过对沉积层序、岩心特征、粒度特征、测井资料及录井资料的详细分析,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 西段马海凸起北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3 个砂层段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下干柴沟 组下段沉积时期为一明显的水退过程,沉积相以辫状河河流相为主。沉积体系的研究清楚地展示了马北 地区渐新世早期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滴南凸起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特征及其意义

熊益学,郗爱华,冉启全,葛玉辉,刘小洪,孙圆辉

2011, Vol.23(6): 62–68    摘要 ( 490 )    PDF (976 KB) ( 4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1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石化学及物性资料分析等,对滴南凸起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特征及 其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滴南凸起区石炭系火山岩具有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共存,亚碱性及碱性 系列并生的特点;基性火山岩以碱性系列为主,主要分布在滴西17 井区;中酸性火山岩可分为碱性和亚 碱性系列2 部分,前者主要分布在滴西14 井区和滴西18 井区,后者主要分布在滴西17 井区、滴西14 井区和滴西10 井区;平面上,岩性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整体呈现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由基性向酸性依次 过渡的特征。岩浆作用方式控制了火山岩结构、构造及基质属性,进而导致了角砾熔岩物性最优,火山凝 灰岩的储集物性最差。

姬塬油田堡子湾南长4+5 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于雷,陈建文,李元,李伟华,陈振波

2011, Vol.23(6): 69–72    摘要 ( 506 )    PDF (422 KB) ( 6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2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储层中存在大量天然裂缝。该文通过岩心、显微薄片、测井解释多 尺度裂缝描述方法,以及应用古地磁、地应力、均一化温度测试等裂缝检测技术对姬塬油田堡子湾南长 4+5 储层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期次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裂缝分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 长4+5 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密度大,裂缝有效程度高,并以高角度裂缝为主;裂缝方向受区域构造运动影 响,主要为北东—南西向;岩性、岩层厚度、沉积微相等是影响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伊通盆地基底火成岩的LA-ICP-MS锆石U-Pb 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邹瑜,陈振林,苗洪波,农军年

2011, Vol.23(6): 73–78    摘要 ( 510 )    PDF (766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3

为了确定伊通盆地基底的形成时期,对伊通盆地6 个基底火成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研究。锆石的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6 个基底火成岩岩心的锆石自形程度较好,且具有典型 的岩浆生长震荡环带。定年结果表明:岔路河断陷的C24 井2 484.2 m 处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 (176.8 ± 1.7)Ma,C17 井3 153.0 m 处的碎裂岩化条纹长石二长岩形成于(171.8 ± 3.2)Ma;鹿乡断陷的X5 井、L2 井以及莫里青断陷的Y3 井和Y53 井基底火成岩分别形成于(170.3 ± 3.4)Ma,(169.1 ± 4.5)Ma, (247.2 ± 3.4)Ma 和(186.6 ± 2.5)Ma 。伊通盆地基底火成岩其他锆石定年结果表明,伊通盆地基岩(花岗 岩)的年龄主要为170~336 Ma,其中绝大多数形成于燕山期,少量形成于海西期;各断陷的花岗岩分布存 在差异,岔路河断陷与鹿乡断陷花岗岩基本形成于燕山期,而莫里青断陷花岗岩则在海西期、印支期及燕 山期均有形成。

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研究

焦增玉,张帆,曾德铭,杜江民,张红霞,冯明友

2011, Vol.23(6): 79–83    摘要 ( 504 )    PDF (833 KB) ( 5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录井资料分析等,对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黄龙场、五百梯长兴组生物 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储集岩主要为细—中 晶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礁灰(云)岩,其中细—中晶白云岩是最好的储集岩类;储 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一般小于1.0 mD;储集空间以次生晶间孔、晶间溶孔及粒间溶孔 等为主,小溶洞次之,局部发育裂缝,孔隙结构具有低孔、微喉的特点;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局部为裂 缝-孔隙型;储层主体属于Ⅲ 类储层,局部发育Ⅰ,Ⅱ 类储层;储层形成与演化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 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成岩作用是改善储层的关键,构造作用为储层改善 提供了有利条件。

技术方法

地震平面沉积相解释方法研究及应用

王利功,毕建军,王振辉,王学习,高星星,王亚飞

2011, Vol.23(6): 84–88    摘要 ( 433 )    PDF (1265 KB) ( 6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5

传统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在构造油气藏的勘探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岩性油气藏的 勘探研究则缺乏有效的手段。针对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地震平面沉积 相解释方法,它是在地震切片解释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属性融合成像、切片沉积相投影、平面沉积相 智能追踪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横向密集连续的特性,提高了地震-地质解释的效率 和精度,对地下规模较小的地质体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层序约束下的火山岩储层地震反演技术及其应用

黄玉,白晓寅,郭璇,谭开俊

2011, Vol.23(6): 89–92    摘要 ( 506 )    PDF (545 KB) ( 5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6

火山岩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油气藏类型,由于其储层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地质、 地震条件极为复杂,使得火山岩有效储层在平面展布、埋深、厚度和物性变化规律方面成为勘探的难点, 而常规地震反演技术又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该文针对上述难点,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 火山岩油藏为例,对其优质储层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建立了该区的火山岩层序序列,并在此层序格架约 束下利用多属性地震反演技术预测了目标区火山岩优质储层的展布规律。最终,在研究区预测有利储层 面积达57.4 km2,积极推动了该区火山岩的油气勘探,应用效果显著。

一种基于修正Cauchy 分布的高分辨率AVO 三参数反演方法

袁焕,王宇超,石兰亭,胡自多,袁刚

2011, Vol.23(6): 93–96    摘要 ( 608 )    PDF (468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7

AVO 三参数波形反演可以同时获取纵、横波反射率和密度反射率3 个参数。但AVO 三参数反 演问题通常是“病态”的,而且不易得到高分辨率的反演结果。该文基于贝叶斯反演理论,结合反褶积数学 框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修正Cauchy 分布的先验约束方法。从数值模拟的结果看,该方法不仅提高 了反演的稳定性,很好地恢复了反射率序列的稀疏性,而且较好地保护了弱反射体信息,能够快速得到较 可靠的高分辨率反演结果。

基于双γ 模型的叠前多波反演技术预测苏里格含气储层

赵万金,张巧凤,张建新,李海亮,孙辉

2011, Vol.23(6): 97–101    摘要 ( 405 )    PDF (594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8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盒8 段主要发育河流相储层,砂体纵向叠置、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 常规反演方法无法有效区分致密砂岩和含气砂岩。该文利用基于双γ 模型和模拟退火的叠前多波反演方 法进行储层预测。此方法利用时间走时和振幅能量计算各自纵波、横波速度比(γ)模型,然后通过模拟退 火方法求取最佳γ 数据体,使纵波、横波反射层位匹配最佳;在此基础上利用纵波截距、梯度及横波梯度 数据直接反演纵波、横波速度等参数。模拟退火反演采用区间四分法确定临界温度,准确、稳定地对目标 函数全局寻优求解。实际资料的反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基于波动方程的AVO 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吕姗姗,熊晓军,贺振华

2011, Vol.23(6): 102–105    摘要 ( 534 )    PDF (449 KB) ( 5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9

常规的基于褶积的AVO 模型数值模拟存在子波参数(如子波类型、主频、延续度等)难以准确设 定的缺陷,该文从地震数值模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波动方程的AVO 模型数值模拟方法。 该方法首先基于测井声波和密度资料采用Zoeppritz 方程计算给定入射角度的反射系数(与常规方法相 一致),然后将其外推为二维的水平层状的速度模型和反射系数模型,再采用频率-波数域相移方法进行 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计算,最后抽取中间道作为该入射角的AVO 模拟记录。虽然该方法的计算量较大, 但其有效利用了波动方程数值模拟的优点,可以获得与野外实际观测结果基本一致的模拟记录,具有较 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利用伪Margenau-Hill分布提取地震波能量衰减梯度

付勋勋,徐峰,秦启荣,刘福烈,姜自然

2011, Vol.23(6): 106–110    摘要 ( 476 )    PDF (697 KB) ( 5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0

地震波在聚集了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中传播时存在能量的剧烈衰减,且频率越高能量衰减越快, 所以通过地震波高频端能量衰减梯度可以灵敏地检测地层中是否存在烃类流体。通过传统的傅里叶变换 求取地震波能量衰减梯度面临诸多问题,而伪Margenau-Hill(PMH)分布作为科恩类时频分布的一种则具 有许多优良的特性:真边缘性、弱支撑性、好的时频聚集性等。为此,该文将PMH 分布的时频分析方法引 入到了地震波吸收衰减分析技术中,利用地震波高频端能量与其对应频率的拟线性关系来计算各时刻的 地震波能量衰减梯度。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利用PMH 分布来求取地震波能量衰减梯度在储层预 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田开发

低渗透储层容易产生高速非Darcy 流吗?

李传亮

2011, Vol.23(6): 111–112    摘要 ( 391 )    PDF (293 KB) ( 4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1

高速非Darcy 流导致附加的压力损失,降低流体的流动效率,对油气生产十分不利。到底是低渗 透储层容易产生高速非Darcy 流,还是高渗透储层容易产生,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前人研究结果显示, 低渗透储层容易产生高速非Darcy 流,但低渗透储层的流体流动极其困难,生产过程很难产生高的渗流 速度。该文根据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研究了高速非Darcy 流产生的条件和高速非Darcy 流的影响因素, 并认为:高渗透储层容易产生高速非Darcy 流,而低渗透储层不容易产生,低渗透储层的开发过程可忽略 高速非Darcy 流的影响。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 块超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技术研究

于天忠,张建国,叶双江,黄博,周元龙,支印民

2011, Vol.23(6): 114–119    摘要 ( 614 )    PDF (587 KB) ( 9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2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 块超稠油油藏原油黏度大,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采,蒸汽波及半径小,周期 产油量低,日产油水平低,产量递减快,井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通过开展超稠油水平井热采技术研 究,对水平井部署方式、吞吐注采参数及提高采收率的SAGD 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证,明确了水平井开采技 术能够缓解油田开发层间、层内和平面上的三大矛盾,是一项非常有潜力、有优势的新技术。水平井吞吐 及SAGD 技术的应用,使该区块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开发,油藏开发效果较用直井开发有较大改善。水平井 技术已成为提高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古生界储层覆压物性特征

蒋继辉,杨丽芹

2011, Vol.23(6): 120–123    摘要 ( 364 )    PDF (461 KB) ( 3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3

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对储层流体的流动能力影响较大。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储 层物性与上覆压力关系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大而呈现出减小的 趋势。此外,分析了研究区上古生界低渗透砂岩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覆压物性的变化程度及其原因, 这对于油气田开发调整措施的制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利用CO2 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影响因素分析

任德刚

2011, Vol.23(6): 124–127    摘要 ( 482 )    PDF (280 KB) ( 5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24

通过介绍气体水合物的晶体结构,从热力学方面论证了利用CO2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行 性,并分析了铠甲效应、温度、压力、晶体结构、晶穴充满度、多孔介质、盐度、添加剂及乳化等多种因素对CO2与CH4 水合物置换反应的影响,最后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为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反应过程。该研究 成果为CO2封存和海底天然气开采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