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6): 798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14
焦增玉1,张帆1,曾德铭1,杜江民2,张红霞3,冯明友1
JIAO Zengyu1, ZHANG Fan1, ZENG Deming1, DU Jiangmin2,ZHANG Hongxia3, FENG Mingyou1
摘要: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及录井资料分析等,对川东北温泉井及邻区黄龙场、五百梯长兴组生物 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储集岩主要为细—中 晶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礁灰(云)岩,其中细—中晶白云岩是最好的储集岩类;储 层物性较差,孔隙度一般小于2%,渗透率一般小于1.0 mD;储集空间以次生晶间孔、晶间溶孔及粒间溶孔 等为主,小溶洞次之,局部发育裂缝,孔隙结构具有低孔、微喉的特点;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局部为裂 缝-孔隙型;储层主体属于Ⅲ 类储层,局部发育Ⅰ,Ⅱ 类储层;储层形成与演化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 造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沉积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成岩作用是改善储层的关键,构造作用为储层改善 提供了有利条件。
[1] 库兹涅佐夫B Γ.礁地质学及礁的含油气性[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108-128. [2] 马永生,牟传龙,谭钦银,等.达县—宣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7,14(1):182-191. [3] 周刚,郑荣才,王炯,等.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预测[J].岩性油气藏,2009,21(1):15-21. [4] 李登华,唐跃,殷积峰,等.川东黄龙场构造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与潜伏礁预测[J].中国地质,2006,33(2):427-435. [5] 王延奇,胡明毅,刘富艳,等.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海绵礁岩石类型及礁体演化阶段[J].岩性油气藏,2008,20(3):44-55. [6] 王一刚,文应初,张帆,等.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分布规律[J].天然气工业,1998,18(6):10-15. [7] 李联新,胡红,罗泽松.川东高峰场构造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测井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8,20(4):118-122. [8] 林辉,周凯.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气藏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8,20(4):80-85. [9] 曾德铭,王兴志,伍辉,等.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长兴组海侵生物礁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9,30(6):677-679. [10] 强子同,文应初,唐杰.四川及邻区晚二叠世沉积作用及沉积盆地的发展[J].沉积学报,1990,8(1):79-90. [11] 马永生,牟传龙.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J].地质论评,2006,52(1):25-29. [12] 王一刚,张静,杨雨,等.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形成机理[J].海相油气地质,2000,5(1/2):145-152. [13] 文华国,郑荣才,党录瑞,等.四川盆地东部五百梯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22(2):24-31. [14] 曾伟,黄先平,杨雨,等.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中的埋藏溶蚀作用[J].天然气工业,2006,26(11):4-6. [15] 曾伟,黄先平,杨雨,等.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及分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1):19-22. [16] 郑荣才,胡忠贵,冯青平,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因研究[J].矿物岩石,2007,27(4):78-84. [17] 耿威,郑荣才,李爽,等.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40-647. [18] 张维宸.四川盆地中新生代区域构造格架与构造演化过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9] 李忠权,冉隆辉,陈更生,等.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9(6):605-608. |
[1] | 冉逸轩, 王健, 张熠.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基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勘探区[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66-76. |
[2] | 屈卫华, 田野, 董常春, 郭小波, 李立立, 林斯雅, 薛松, 杨世和.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22-134. |
[3] | 王洪星, 韩诗文, 胡佳, 潘志浩.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储层预测及成藏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35-45. |
[4] | 杨为华.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25-34. |
[5] | 朱康乐, 高岗,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46-157. |
[6] | 何文渊, 赵莹, 钟建华, 孙宁亮.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微米孔缝特征及油气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8. |
[7] |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33-42. |
[8] | 马峰, 庞文珠, 赵文光, 张斌, 赵艳军, 薛罗, 郑茜, 陈彬滔. 南苏丹境内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92-105. |
[9] | 马文杰, 王景春, 田作基, 马中振, 万学鹏, 林金逞, 许翔麟, 周玉冰. 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29-36. |
[10] | 杜长鹏. 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15-124. |
[11] | 满晓, 胡德胜, 吴洁, 宫立园, 柳智萱, 姜应德, 赵晔.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一段湖底扇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37-144. |
[12] |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岳世俊, 洪亮, 王磊, 雷明.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76-85. |
[13] | 杜江民, 刘泊远, 张毅, 贾志伟, 付基友, 龙鹏宇, 罗金洋, 盛军. 中国典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86-98. |
[14] | 柳忠泉, 赵乐强, 曾治平, 田继军, 李正强, 罗锦昌, 胡美玲.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成藏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26-137. |
[15] | 徐壮, 石万忠, 王任, 骆福嵩, 夏永涛, 覃硕, 张晓.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3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