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6): 61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2
高长海,张新征,查明,王晓燕
GAO Chang-hai1, ZHANG Xin-zheng2, ZHA Ming1, WANG Xiao-yan3
摘要:
由于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造成油气分布十分复杂,使得冀中坳陷潜山油气勘探难度加 大。该文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勘探实践,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 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潜山油气主要来源于古近系和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储集层主要由中 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系统;古近系泥质岩、石炭系—二叠系煤系 地层和潜山内幕泥质岩隔层构成了潜山油气藏良好的盖(隔)层,并发育2 类、8 套储盖组合;潜山发育的 断层和不整合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根据圈闭类型的差异,将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油气藏、潜山坡油 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3 种类型。潜山油气近油源分布,具东富西贫、南油北气的特征,并在断裂带附近 的潜山及潜山内幕圈闭中富集,构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揭示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成 藏规律,对今后潜山圈闭评价、区带优选等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 郑和荣,胡宗全,张忠民,等.中国石化东部探区潜山油气藏勘探前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4):313-316. [2] 郑荣才,胡诚,董霞.辽西凹陷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4):10-18. [3] 杜学斌,解习农,任建业,等.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藏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J].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22-26. [4] 苏玉平,李建,刘亚峰,等.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分类及其演化史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4):58-62. [5] 查明,尉亚民,高长海,等.牛驼镇凸起南段潜山勘探潜力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23(2):10-14. [6] 杜金虎,邹伟宏,费宝生,等.冀中坳陷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58-568. [7] 陈国达,费宝生.任丘潜山油田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J].石油实验地质,1983,5(4):241-249. [8] 杨明慧,刘池阳,杨斌谊.冀中坳陷中生代构造变形的转换及油气[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25(2):113-119. [9] 蔡超,朱炎铭,秦勇,等.冀中坳陷武清凹陷苏50 井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成烃演化[J].地质科学,2008,43(1):154-161. [10] 赵力民,赵贤正,刘井旺,等.冀中坳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9,30(4):492-497. [11] 杜金虎,赵贤正,张以明,等.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地层岩性油气藏[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123-125. [12] 杨克绳,党晓春,戴福贵.渤海湾盆地及周边的古生古储油气藏———以双洞背斜古油藏与刘其营、苏桥潜山油气藏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07,12(3):27-32. [13] 苏立萍,罗平,邹伟宏,等.冀中坳陷斜坡带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27(2):191-196. [14] 谢恭俭.华北地区潜山内幕油气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5):8-10. [15] 翁望飞,季红军,张涛,等.阿尔及利亚A 区块三叠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控制因素[J].岩性油气藏,2010,22(1):76-81. [16] 熊伟.断陷盆地输导体系宏观格架及构成特征———以东营凹陷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4):474-478. [17] 夏景生,王志坤,陈刚,等.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扇油藏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1):55-60. [18] 赵贤正,金凤鸣,王余泉,等.冀中坳陷长洋淀地区“古储古堵”潜山成藏模式[J].石油学报,2008,29(4):489-493. [19] 潘建国,郝芳,谭开俊,等.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古生界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成藏规律[J].岩性油气藏,2007,19(2):53-56. [20] 郝琦,查明,刘震,等.辽河东部凹陷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3):246-251. [21] 高平,姜素华,王志英.济阳坳陷潜山油藏形成机理与成藏模式[J].海洋地质动态,2009,25(3):1-6. [22] 胡见义.渤海湾盆地古潜山油藏的区域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1,8(5):1-9. [23] 林松辉,王华,张桂霞,等.东营凹陷西部潜山油气藏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4):360-363. [24] 康玉柱.中国古生代碳酸盐岩古岩溶储集特征与油气分布[J].天然气工业,2008,28(6):1-12. [25] 刘震,陈艳鹏,赵阳,等.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J].岩性油气藏,2007,19(2):121-127. [26] 易士威,王权.冀中坳陷富油凹陷勘探现状及勘探思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82-85. |
[1] | 孙辉, 范国章, 王红平, 丁梁波, 左国平, 马宏霞, 庞旭, 许小勇. 东非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特征及层序界面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06-116. |
[2] | 方锐, 蒋裕强, 陈沁, 曾令平, 罗宇卓, 周亚东, 杜磊, 杨广广.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47-58. |
[3] | 任梦怡, 胡光义, 范廷恩, 范洪军. 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构型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41-151. |
[4] | 杨占龙, 沙雪梅, 魏立花, 黄军平, 肖冬生. 地震隐性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格架建立与岩性圈闭勘探——以吐哈盆地西缘侏罗系—白垩系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13. |
[5] | 李晨, 樊太亮, 高志前, 钱小会, 傅巍. 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以辽河坳陷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66-75. |
[6] | 孟 昊,钟大康,朱筱敏,刘自亮,廖纪佳,张修强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 LSC3 层序格架与沉积相[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1): 77-87. |
[7] | 刘学锋,马乙云,曾齐红,邵燕林,张友焱,叶勇. 基于数字露头的地质信息提取与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3-18. |
[8] | 赵宏波,唐辉,程刚,王定峰,张于勤,张孝栋. 姬塬油田长 8 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89-95. |
[9] | 刘小亮,王超勇. 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1): 45-50. |
[10] | 许晓宏,潘 威,郭增强,戴立飞. 胡力海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72-75. |
[11] | 周展,冯栋,王红亮,周红飞,王启明.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区青一+ 青二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39-44. |
[12] | 陈丽华,路言秋,徐怀民,徐朝晖. 扇三角洲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1): 30-35. |
[13] | 周静萍,汤军,周晓阳.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 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4): 88-93. |
[14] | 李君文. 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2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3): 29-34. |
[15] | 王波,王玉环,左玉杰. 渤海湾SZ36-1S 地区高精度层序约束下储层预测与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1): 39-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