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3): 394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8
周展1,冯栋1,王红亮1,周红飞1,王启明2
ZHOU Zhan1, FENG Dong1, WANG Hongliang1, ZHOU Hongfei1, WANG Qiming2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区青一+ 青二段砂体较为发育,为了研究其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确定了研究区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该区 青一+ 青二段发育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根据该旋回内部发育的转换面,进一步将其划分为3 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特征明显,中期基准面旋回一般具有对称性特征,上升与下 降半旋回均比较发育;长期基准面旋回具有不对称性特征,以发育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上升不对称”型 旋回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砂体的展布受基准面变化的控制较明显,斜坡坡折带上部为三 角洲前缘发育区,下部的凹陷区主要为半深湖泥质与滑塌浊积扇体发育区;下降半旋回部分主要发育三 角洲前缘砂体,上升半旋回部分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体。该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区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王永春.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与分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2. [2] 江涛,唐振兴,党立宏,等.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及技术对策[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3):24-29. [3] 张永旺,曾溅辉,邓宏文,等.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9,33(1):104-112. [4] 赵志魁,张金亮,赵占银,等.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湖盆沉积相和储层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6-19. [5] 辛仁臣,王英民.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姚家组西部坡折带成因及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3):621-624. [6] 宋传春.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述评[J].岩性油气藏,2010,22(2):133-139. [7]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0,22(1):1-6. [8] 邓宏文,王红亮,祝永军,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6-22. [9] 王洪亮,邓宏文.地层基准面原理在湖相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96-102. [10] 邓宏文.美国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新学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16(2):89-97. [11] 郑荣才,王海红,韩永林,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J].岩性油气藏,2008,20(3):21-26. [12] 王红亮,夏志远,李世臻,等.松辽盆地南部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高频层序沉积微相分析与岩性圈闭预测[J].现代地质,2009,23(5):776-782. [13] 唐振兴,杨光,黄铭志,等.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三段砂体沉积机制与岩性油藏[J].岩性油气藏,2007,19(2):50-52. [14] 杜江峰,刘招君,董清水,等.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坡折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2):170 -175. |
[1] |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扩散吸附作用下CO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81-188. |
[2]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3] | 包汉勇, 刘超, 甘玉青, 薛萌, 刘世强, 曾联波, 马诗杰, 罗良.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22. |
[4] | 杨兆臣, 卢迎波, 杨果, 黄纯, 弋大琳, 贾嵩, 吴永彬, 王桂庆. 中深层稠油水平井前置CO2蓄能压裂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78-184. |
[5] | 李丰丰, 倪小威, 徐思慧, 魏新路, 刘迪仁. 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61-168. |
[6] | 吕栋梁, 杨健, 林立明, 张恺漓, 陈燕虎. 砂岩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表征模型及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45-159. |
[7] | 张威, 李磊, 邱欣卫, 龚广传, 程琳燕, 高毅凡, 杨志鹏, 杨蕾. A/S对断陷湖盆三角洲时空演化的控制及数值模拟——以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古近系文昌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31-141. |
[8] | 董敏, 郭伟, 张林炎, 吴中海, 马立成, 董会, 冯兴强, 杨跃辉. 川南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43-51. |
[9] | 张皓宇, 李茂,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77-188. |
[10] | 朱苏阳, 李冬梅, 李传亮, 李会会, 刘雄志. 再谈岩石本体变形的孔隙度不变原则[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180-188. |
[11] | 刘明明, 王全, 马收, 田中政, 丛颜. 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煤层气井位优化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164-171. |
[12] | 关华, 郭平, 赵春兰, 谭保国, 徐冬梅. 渤海湾盆地永安油田永66区块氮气驱油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49-160. |
[13] | 周瑞, 苏玉亮, 马兵, 张琪, 王文东. 随机分形体积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61-168. |
[14] | 龙明, 刘英宪, 陈晓祺, 王美楠, 于登飞. 基于曲流河储层构型的注采结构优化调整[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45-154. |
[15] | 卞晓冰, 侯磊, 蒋廷学, 高东伟, 张驰. 深层页岩裂缝形态影响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61-1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