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2-06-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学科前缘

水平井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双侧向测井响应特性

刘迪仁,夏培,万文春,闫林辉,赵建武

2012, Vol.24(3): 1–4    摘要 ( 494 )    HTML( ) PDF (316 KB)  ( 4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1

地震沉积学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和长垣地区为例

史忠生,王天琦,王建功,潘树新,杨荣军,王革

2012, Vol.24(3): 5–10    摘要 ( 601 )    HTML( ) PDF (1184 KB)  ( 7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2

油气地质

凹陷区上生下储油侧向运移模式及油聚集———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付广,冯赫青

2012, Vol.24(3): 11–14    摘要 ( 461 )    HTML( ) PDF (577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特征研究

梁则亮,张顺存,贾春明,杨飞,张杰,史基安

2012, Vol.24(3): 15–20    摘要 ( 698 )    HTML( ) PDF (660 KB)  ( 3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4

哈拉哈塘地区良里塔格组沉积特征分析

毛雪莲,马青,刘伟,袁超,蔡佳成

2012, Vol.24(3): 21–26    摘要 ( 430 )    HTML( ) PDF (1086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5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 油层组自生绿泥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杨巍,陈国俊,张铭杰,李程善,吕成福,李超

2012, Vol.24(3): 27–32    摘要 ( 1115 )    HTML( ) PDF (825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6

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成因探讨

王志萍,秦启荣,王保全,曾 乙,李 宇

2012, Vol.24(3): 33–38    摘要 ( 517 )    HTML( ) PDF (900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7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区青一+ 青二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周展,冯栋,王红亮,周红飞,王启明

2012, Vol.24(3): 39–44    摘要 ( 460 )    HTML( ) PDF (1133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8

高桥地区盒8 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美婷,田景春,冯强汉,蒙晓灵,独育国,王峰

2012, Vol.24(3): 45–50    摘要 ( 481 )    HTML( ) PDF (865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9

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次生孔隙的岩相学特征及主控因素

刘豇瑜,郗爱华,冉启全,周 慧,袁 丹

2012, Vol.24(3): 51–55    摘要 ( 500 )    HTML( ) PDF (808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0

浅析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

王兴龙,邓宏文,穆贵鹏,张正友,魏琳

2012, Vol.24(3): 56–60    摘要 ( 410 )    HTML( ) PDF (417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1

东营凹陷洼陷带沙三中亚段浊积岩成藏条件分析

张鹏飞

2012, Vol.24(3): 61–65    摘要 ( 456 )    HTML( ) PDF (907 KB)  ( 4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2

华庆地区长6 油层组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周桦,黄思静,兰叶芳

2012, Vol.24(3): 66–73    摘要 ( 449 )    HTML( ) PDF (644 KB)  ( 4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3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下侏罗统富县组沉积相特征

刘犟,李凤杰,侯景涛,方朝刚,孟立娜

2012, Vol.24(3): 74–78    摘要 ( 489 )    HTML( ) PDF (712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4

技术方法

水平井资料在精细油藏建模中的应用

王伟

2012, Vol.24(3): 79–82    摘要 ( 443 )    HTML( ) PDF (570 KB)  ( 6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5

多种多次波压制技术提高可燃冰地震识别

李敏杰,林玉英,孟凡冰,王锡文,王献杰

2012, Vol.24(3): 83–87    摘要 ( 372 )    HTML( ) PDF (1278 KB)  ( 4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6

基于孔隙结构研究的密闭取心饱和度校正方法

孙佩,崔式涛,刘佳庆,申怡博

2012, Vol.24(3): 88–92    摘要 ( 413 )    HTML( ) PDF (382 KB)  ( 4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7

随钻电阻率测井响应分析与应用

许泽瑞,汪忠浩,王昌学,李霞

2012, Vol.24(3): 93–98    摘要 ( 554 )    HTML( ) PDF (775 KB)  ( 4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8

油气田开发

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王涛,赵进义

2012, Vol.24(3): 103–107    摘要 ( 527 )    HTML( ) PDF (341 KB)  ( 4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9

流动物质平衡法计算低渗透气藏单井动态储量

钟海全,周俊杰,李颖川,蒲浩,谭燕

2012, Vol.24(3): 108–111    摘要 ( 448 )    HTML( ) PDF (351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9

论坛与综述

测井资料在石油地震地质学中的作用

苏明军,卫平生,陈启林

2012, Vol.24(3): 112–117    摘要 ( 356 )    HTML( ) PDF (470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1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综述及发展趋势

张继风

2012, Vol.24(3): 118–122    摘要 ( 498 )    HTML( ) PDF (255 KB)  ( 8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2

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进展

王秋语

2012, Vol.24(3): 123–128    摘要 ( 505 )    HTML( ) PDF (751 KB)  ( 8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3

学科前缘

水平井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双侧向测井响应特性

刘迪仁,夏培,万文春,闫林辉,赵建武

2012, Vol.24(3): 1–4    摘要 ( 494 )    PDF (316 KB) ( 4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1

由于水平井的测井环境完全不同于直井,因此直井中所建立的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模型、解释方法以及特征规律不适用于水平井。 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与裂缝孔隙度、裂缝中流体电阻率、基岩电阻率、裂缝倾角以及泥浆侵入半径等的关系作了正演计算与分析,并总结了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变化规律。 该研究成果对水平井中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测井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震沉积学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和长垣地区为例

史忠生,王天琦,王建功,潘树新,杨荣军,王革

2012, Vol.24(3): 5–10    摘要 ( 601 )    PDF (1184 KB) ( 7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2

以松辽盆地西斜坡月亮泡地区姚家组萨尔图油层和长垣安达地区青山口组高台子油层为例,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与岩性油气藏勘探问题,采用薄储层识别的频谱分解技术和楔状、非平卧地层储层识别的地层切片技术,很好地刻画了西斜坡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长垣地区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河口坝等砂体的展布,指导了这 2 个地区沉积微相研究及岩性油气藏勘探。 研究表明,地震沉积学相关技术是解决松辽盆地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及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技术手段。 该思路和方法也可借鉴到类似盆地、类似地质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勘探中。

油气地质

凹陷区上生下储油侧向运移模式及油聚集———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付广,冯赫青

2012, Vol.24(3): 11–14    摘要 ( 461 )    PDF (577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3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 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 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 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 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 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 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 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特征研究

梁则亮,张顺存,贾春明,杨飞,张杰,史基安

2012, Vol.24(3): 15–20    摘要 ( 698 )    PDF (660 KB) ( 3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主 要为砾岩和砂岩,砾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的粒间孔和次生的粒间溶孔,砂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 的粒间孔及次生的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研究区三叠系储层总体上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百口泉组以 Ⅱ 类和Ⅳ 类储层为主,克拉玛依组和白碱滩组则以Ⅱ 类和Ⅲ 类储层为主。由百口泉组→克拉玛依组→ 白碱滩组,储层物性先变好再变差,其中克拉玛依上亚组储层物性最好,是发育优质储层的有利层段。

哈拉哈塘地区良里塔格组沉积特征分析

毛雪莲,马青,刘伟,袁超,蔡佳成

2012, Vol.24(3): 21–26    摘要 ( 430 )    PDF (1086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5

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岩心、薄片及地震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及台缘滩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主体处于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相带,平面上由北向南依次发育台缘洼地、台缘滩、台地前缘斜坡及盆地相(亚相),沉积物以 瘤状灰岩夹砂屑灰岩为主。其中,台缘滩亚相砂屑灰岩呈东西向展布,厚度较大,横向连续性较好,可作为该区有利的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 油层组自生绿泥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杨巍,陈国俊,张铭杰,李程善,吕成福,李超

2012, Vol.24(3): 27–32    摘要 ( 1115 )    PDF (825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6

自生绿泥石是砂岩储层中常见的成岩矿物,对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 油层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①该区自生绿泥石主要以黏土膜和玫瑰花状2 种形式产出,黏土膜内层的颗粒黏土包膜自同沉积时期开始形成,转变为自生绿泥石后,黏土膜外层的孔隙衬里绿泥石于中成岩期呈叶状或针状垂直于内层包膜向孔隙方向生长;玫瑰花状绿泥石于晚成岩期在较大孔隙内形成。②自生绿泥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表现在2 个方面:一方面自生绿泥石可通过改变孔隙微区环境及占据颗粒表面空间,阻止自生石英在碎屑石英表面成核来抑制石英次生加大,从而保存原生孔隙;另一方面自生绿泥石在保存原生孔隙的同时,占据了喉道空间,使砂岩储层的渗透性降低,其含量与渗透率呈负相关性。

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成因探讨

王志萍,秦启荣,王保全,曾 乙,李 宇

2012, Vol.24(3): 33–38    摘要 ( 517 )    PDF (900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7

根据野外调查、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印支运动晚期,在北西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平面“X”型剪切缝及少量的北东向构造伴生缝,由于岩层非均质性,北西向裂缝发育程度较高;喜山运动中晚期,东西向水平挤压应力对早期裂缝进行改造,北西向高角度剪切缝继续发育,而少量近南北向高角度裂缝发育为具左旋走滑性质的近南北向逆断层,同时,在北东向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研究区北东部发育近东西向裂缝。 在现今北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西向裂缝张开度增大,为有效缝,而近南北向、北东向裂缝闭合。 区域构造缝叠加局部构造伴生缝的分布与局部构造密切相关,多类裂缝交织发育的地区为裂缝发育区。 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有效裂缝发育区域可作为大邑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区青一+ 青二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周展,冯栋,王红亮,周红飞,王启明

2012, Vol.24(3): 39–44    摘要 ( 460 )    PDF (1133 KB) ( 3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8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区青一+ 青二段砂体较为发育,为了研究其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确定了研究区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该区 青一+ 青二段发育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根据该旋回内部发育的转换面,进一步将其划分为3 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特征明显,中期基准面旋回一般具有对称性特征,上升与下 降半旋回均比较发育;长期基准面旋回具有不对称性特征,以发育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上升不对称”型 旋回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砂体的展布受基准面变化的控制较明显,斜坡坡折带上部为三 角洲前缘发育区,下部的凹陷区主要为半深湖泥质与滑塌浊积扇体发育区;下降半旋回部分主要发育三 角洲前缘砂体,上升半旋回部分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体。该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区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高桥地区盒8 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美婷,田景春,冯强汉,蒙晓灵,独育国,王峰

2012, Vol.24(3): 45–50    摘要 ( 481 )    PDF (865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9

综合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分析等资料,对高桥地区盒8 段气层组的岩石学特 征、孔隙类型及储层物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的盒8 段储层主要为石 英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高、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高岭石 晶间孔及原生粒间孔次之,见少量微裂缝。孔隙度平均为6.37%,渗透率平均为0.81 mD,为典型的低孔、 低渗储层。在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平面上主要受物源、沉积相带的 控制,垂向上主要受压实和胶结作用控制,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次生孔隙的岩相学特征及主控因素

刘豇瑜,郗爱华,冉启全,周 慧,袁 丹

2012, Vol.24(3): 51–55    摘要 ( 500 )    PDF (808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0

次生孔隙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油气的聚集成藏,并能有效改善火山岩储层的储集性能。依据 大量岩心资料,通过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结合测井资料分析,发现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火山岩次生 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晶内溶孔、基质溶孔、杏仁体溶孔、粒内溶孔、交代蚀变假杏仁体溶孔、构造缝和 溶蚀缝;各种次生孔、缝在演化上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且其形成过程受岩性、构造作用及溶蚀作用的影 响。岩性是次生孔隙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溶蚀作用和构造破碎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作用方式。对次 生孔隙特征和主控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开展有效的储层评价和预测。

浅析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

王兴龙,邓宏文,穆贵鹏,张正友,魏琳

2012, Vol.24(3): 56–60    摘要 ( 410 )    PDF (417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1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等资料,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征与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低渗透砂岩储层具 有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差、物性差、压力敏感性强、裂缝发育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概括沉 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对其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储层的形成机理,认为: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砂岩储 层的最基本因素;成岩作用对其影响具有双重性;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可作为裂缝性低渗透砂岩储层的 主要渗流通道。

东营凹陷洼陷带沙三中亚段浊积岩成藏条件分析

张鹏飞

2012, Vol.24(3): 61–65    摘要 ( 456 )    PDF (907 KB) ( 4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2

针对浊积岩油藏成藏规律复杂、含油性差异大的问题,以东营凹陷洼陷带东部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为 例,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地震、测井、钻井、试油等多项资料,采用成藏基本地质要素及油气现今分布 规律研究与典型油藏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浊积岩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中 亚段浊积岩的成藏主要受控于以下3 个方面:①有效储层的发育基本控制了油层的展布规律,储层的厚度 中心往往也是油层的分布区或富集区;②在有效储层的分布约束前提下构造背景及异常高压控制了油气 的富集;③有效的断层输导条件是研究区浊积岩能否成藏的关键,与相对独立的透镜状浊积砂体相比,由 断裂体系沟通下部烃源岩的浊积岩砂体更容易成藏。在明确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针对 洼陷带浊积岩油藏的综合评价方法。

华庆地区长6 油层组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周桦,黄思静,兰叶芳

2012, Vol.24(3): 66–73    摘要 ( 449 )    PDF (644 KB) ( 4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3

在薄片、X 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 油层组砂岩中黏土 矿物的主要类型、赋存方式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6 油层组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绿 泥石、伊利石和混层伊利石/蒙皂石,黏土矿物总量平均为4.55%;自生绿泥石主要以孔隙衬里方式产出, 对深埋藏砂岩的储集空间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伊利石和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主要以孔隙桥接或孔隙充填 方式产出,其大量存在会堵塞孔隙喉道、减小孔喉半径,从而对储层物性产生负面影响;高岭石在华庆地 区长6 油层组砂岩中不发育,是由于高含量杂基导致长6 油层组砂岩在酸性流体出现之前已基本完成压 实作用,且长7 烃源岩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流体对其影响十分有限,使其缺乏足够的粒间孔隙 和活跃的酸性流体沉淀高岭石。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下侏罗统富县组沉积相特征

刘犟,李凤杰,侯景涛,方朝刚,孟立娜

2012, Vol.24(3): 74–78    摘要 ( 489 )    PDF (712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油藏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在建立鄂 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富县组沉积相识别标志的基础上,认为吴起地区富县组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发育辫状 河道、心滩、天然堤和漫滩等沉积微相,同时建立了河谷侵蚀背景下的辫状河沉积模式。以沉积相和砂体 展布为手段,恢复了富县组沉积期的古地貌背景。研究表明,宁陕古河与蒙陕古河在吴起地区交汇,形成 了吴起古河间丘。同时,对古河道斜坡上的次级河道进行了详细刻画,对在吴起地区寻找下侏罗统古地貌 控制下的油气藏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技术方法

水平井资料在精细油藏建模中的应用

王伟

2012, Vol.24(3): 79–82    摘要 ( 443 )    PDF (570 KB) ( 6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5

东海平湖油气田八角亭构造H4b 油藏具有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且采用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模 式,加大了储层描述和油藏建模难度。以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直井精细地层对比和叠前反演 技术来预测储层展布特征,充分应用水平井钻进轨迹调整储层描述结果,将目标油藏作为单砂体—流动 单元复合体进行地质建模,并利用水平井在砂体内钻进轨迹长、物性参数横向覆盖面广的优势,结合地震 属性约束方法,最终建立了符合地质动、静态现状的精确模型。

多种多次波压制技术提高可燃冰地震识别

李敏杰,林玉英,孟凡冰,王锡文,王献杰

2012, Vol.24(3): 83–87    摘要 ( 372 )    PDF (1278 KB) ( 4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6

厄瓜多尔西海岸大陆斜坡地区发育大面积的可燃冰,其地震反射特征与海底反射极其相似。该区属 于典型的深水区域且海底崎岖,其海洋地震资料存在自由表面多次波、层间多次波和绕射多次波等多种 类型波。强能量多次波的存在,降低了资料的信噪比,影响了一次反射波的准确成像,也严重影响了可燃 冰的地震识别。采用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SRME)技术、高分辨率拉冬变换多次波压制技术和绕射多次波 压制技术等串联组合,解决了该区多种类型多次波的压制问题,提高了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可燃冰的能力, 并预测了该区可燃冰的分布范围。

基于孔隙结构研究的密闭取心饱和度校正方法

孙佩,崔式涛,刘佳庆,申怡博

2012, Vol.24(3): 88–92    摘要 ( 413 )    PDF (382 KB) ( 4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7

低渗透储层的油、水过渡带往往较大,可动流体通常为油、水两相,在常压密闭取心时,发生降压脱 气,油、水两相均有减少,导致密闭取心饱和度求取困难。生产中通过蒸发实验对此进行校正,而未进行蒸 发校正的区块往往导致昂贵的密闭取心资料的浪费。通过采用一种不需要进行蒸发实验的低渗透储层密 闭取心饱和度校正方法,即根据储层品质指数与密闭取心饱和度的散失量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储层品 质指数对储层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孔隙结构储层的校正系数进行研究,以获取不同的校正系数。经分 析化验和生产动态数据验证,该方法对低渗透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求取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将未作蒸发 实验的密闭取心资料充分利用,获得了准确的原始含油饱和度,为测井解释饱和度提供了对比标准。

随钻电阻率测井响应分析与应用

许泽瑞,汪忠浩,王昌学,李霞

2012, Vol.24(3): 93–98    摘要 ( 554 )    PDF (775 KB) ( 4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8

水平井电阻率测井不仅需要考虑地层厚度、围岩,还需要考虑井眼斜度、地层电阻率各向异性等因 素的影响。因此,相对直井而言,水平井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处理与解释更为复杂、困难。结合ARC675 型 随钻电阻率测井仪原理,通过数值模拟,总结出地层厚度、围岩及电阻率各向异性等环境因素对该仪器相 位电阻率和振幅电阻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处理某水平井随钻电阻率测井资料发现:该方法不 仅能准确确定水平井井眼轨迹与地层的关系,还能解释相位电阻率值与振幅电阻率值差别大以及二者与 导眼井测井电阻率值相差较大的原因。其解释成果为下一步实施压裂改造等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油气田开发

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王涛,赵进义

2012, Vol.24(3): 103–107    摘要 ( 527 )    PDF (341 KB) ( 4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9

底水脊进是制约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变化规律,综合 考虑6 种影响因素,基于详细理论研究与分析,用某实际油藏资料建立了底水油藏的数值模型,应用数值 模拟计算的累积产油量、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液量回归俞启泰水驱特征曲线,以求得反映水平井见水特 征的参数b。以参数b 为研究对象,具体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不同因素对b 值的影响,以获得各影响因 素对水平井含水变化的影响规律以及影响顺序。研究结果对底水油藏的水平井开发具有理论及现场指 导意义。

流动物质平衡法计算低渗透气藏单井动态储量

钟海全,周俊杰,李颖川,蒲浩,谭燕

2012, Vol.24(3): 108–111    摘要 ( 448 )    PDF (351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9

气井动态储量的确定是单井合理配产和开发方案制订的重要依据,但对低渗透气藏,由于地层的低 渗透性及强非均质性特征,很难准确计算出气井的动态储量。针对此问题,结合低渗透气藏单井的动态生 产数据,统计分析了大量气井生产指示曲线,将其划分为3 种类型,即标准型、波动型、分段型,并描述了 不同类型气井生产指示曲线的表现特征及形成的原因,最终提出了正确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法计算气井动 态储量的方法。实例分析表明,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法计算低渗透气藏单井动态储量所需数据量少,计算结 果合理、可信,可为低渗透气藏单井动态储量的确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论坛与综述

测井资料在石油地震地质学中的作用

苏明军,卫平生,陈启林

2012, Vol.24(3): 112–117    摘要 ( 356 )    PDF (470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1

测井资料是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通过单井处理,可以得到岩性、物性、含油气性及 烃源岩等多种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对地震资料起到重要的标定作用,从而提高地震资料对油气藏的三 维描述能力;通过多井分析与处理,又可以得到构造和沉积模式等信息,并在地震地质研究中起到模式引 导作用,有效提高了地质研究精度,降低了勘探风险。

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综述及发展趋势

张继风

2012, Vol.24(3): 118–122    摘要 ( 498 )    PDF (255 KB) ( 8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2

对国内外水驱油田所应用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包括状态对比法、系统动态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 法、灰色系统理论法等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指出状态对比法及模糊综合评判 法比较适合油田应用,并对各种评价方法在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 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评价方法优选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进展

王秋语

2012, Vol.24(3): 123–128    摘要 ( 505 )    PDF (751 KB) ( 8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23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水驱开发工作所面临的诸如地下认识体系需要重建、井网系统需要进一步完 善等难点、热点问题,以国外47 个高含水砂岩油田注水开发状况为资料来源,总结了国外高含水砂岩油 田注水开发特征,详细分析了国外高含水砂岩油田二次开发的技术、措施,同时对国外高含水油田近年来 在地质、油藏工程、工艺技术等方面研发应用的新理论、新技术进行了论述,对我国东部相似油田进一步 提高水驱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