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3): 111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03
付广,冯赫青
FU Guang, FENG Heqing
摘要: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 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 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 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 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 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 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 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1] 迟元林,萧德铭,殷进垠.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J].地质学报,2000,74(4):371-377. [2] 付广,刘美薇.松辽盆地长10 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J].沉积学报,2010,28(1):201-207. [3] 霍秋立,冯子辉,付丽.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运移方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3):25-27. [4] 付广,王有功.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为例[J].地质论评,2008,54(5):646-652. [5] 付广,王有功.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 [6] 王雅春,王胜男.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匹配对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控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4):656-661. [7] 付晓飞,平贵东,范瑞东,等.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J].沉积学报,2009,27(3):558-566. [8] 王雅春,赵金涛,王美艳.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J].沉积学报,2009,27(4):752-759. [9] 付 广,李晓伟.源外上生下储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泉二段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9,21(1):1-5. [10] 姜振学,付广.三肇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形式及供油气单元特征[J].天然气工业,1994,14(6):24-28. [11] 谭保祥,侯德艳,林景晔.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勘探前景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1):1-4. [12] 宋立忠,李本才,王芳.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形成机制[J].岩性油气藏,2007,19(2):57-61. [13] 刘震,陈艳鹏,赵阳,等.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概述[J].岩性油气藏,2007,19(2):121-127. [14] 付广,李卉,徐衍彬.三肇凹陷及周边地区葡萄花油层源-圈空间配置及油运移输导形式[J].岩性油气藏,2010,22(1):18-22. [15] 李君,黄志龙,李佳,等.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长期隆升背景下的油气成藏模式[J].岩性油气藏,2007,19(1):57-61. [16] 杜海峰,于兴河.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组岩心岩相及构形要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2):35-40. [17] 张景廉. 油气“ 倒灌” 论质疑[J]. 岩性油气藏,2009,21 (3):122-128. [18] 李传亮.油气倒灌不可能发生[J].岩性油气藏. 2009,21(1):6-10. |
[1] | 周自强, 朱正平, 潘仁芳, 董於, 金吉能. 基于波形相控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模拟预测方法——以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南部古近系孔二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77-86. |
[2] | 何文渊, 陈可洋.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11. |
[3] | 李毕松, 苏建龙, 蒲勇, 缪志伟, 张文军, 肖伟, 张雷, 江馀.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相控岩溶刻画及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69-77. |
[4] |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Adrian J. HARTLEY. 分支河流体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1-25. |
[5] | 李胜军, 高建虎, 张繁昌, 贺东阳, 桂金咏. 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强反射地震信号消减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70-78. |
[6] | 张闻亭, 龙礼文, 肖文华, 魏浩元, 李铁锋, 董震宇.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86-197. |
[7] | 孙夕平, 张昕, 李璇, 韩永科, 王春明, 魏军, 胡英, 徐光成, 张明, 戴晓峰. 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20-228. |
[8] | 曹思佳, 孙增玖, 党虎强, 曹帅, 刘冬民, 胡少华. 致密油薄砂体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实效——以松辽盆地敖南区块下白垩统泉头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39-247. |
[9] | 吴青鹏, 吕锡敏, 陈娟, 周在华, 袁成.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54-62. |
[10] | 罗泽, 谢明英, 涂志勇, 卫喜辉, 陈一鸣. 一套针对高泥质疏松砂岩薄储层的识别技术——以珠江口盆地X油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95-101. |
[11] | 周华建. 基于叠前OVT域偏移的河道砂体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12-120. |
[12] | 石战战, 王元君, 唐湘蓉, 庞溯, 池跃龙. 一种基于时频域波形分类的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4): 98-104. |
[13] | 章惠, 关达, 向雪梅, 陈勇. 川东北元坝东部须四段裂缝型致密砂岩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133-139. |
[14] | 武爱俊, 徐建永, 滕彬彬, 肖伶俐, 康波, 李凡异, 印斌浩. “动态物源”精细刻画方法与应用——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55-63. |
[15] | 张京思,揣媛媛,边立恩. 正演模拟技术在渤海油田 X 井区砂体连通性研究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3): 127-1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