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3): 889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3.017
孙佩1,崔式涛1,刘佳庆2,申怡博3
摘要:
低渗透储层的油、水过渡带往往较大,可动流体通常为油、水两相,在常压密闭取心时,发生降压脱 气,油、水两相均有减少,导致密闭取心饱和度求取困难。生产中通过蒸发实验对此进行校正,而未进行蒸 发校正的区块往往导致昂贵的密闭取心资料的浪费。通过采用一种不需要进行蒸发实验的低渗透储层密 闭取心饱和度校正方法,即根据储层品质指数与密闭取心饱和度的散失量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储层品 质指数对储层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孔隙结构储层的校正系数进行研究,以获取不同的校正系数。经分 析化验和生产动态数据验证,该方法对低渗透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求取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将未作蒸发 实验的密闭取心资料充分利用,获得了准确的原始含油饱和度,为测井解释饱和度提供了对比标准。
[1] 欧阳健,修立军,石玉江,等.测井低对比度油层饱和度评价与分布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09,13(1):115-116. [2] 杨通佑,范尚炯,陈元千,等.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1990:1-50. [3] 王永卓.特低渗透油层含油饱和度的一种校正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2):71-72. [4] 杨胜来,胡学军,李辉.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误差的影响因素及修正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2004,28(6):64-67. [5] 施玉娇,高振东,王起琮,等.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特征———以陕北富昌地区延长组长 2 段储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9,21(4):24-29. [6] 史玉成,陈明强,张审琴.低渗透气田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流动单元方法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106-110. [7] 董春梅,林承焰,赵海朋,等.基于流动单元的测井储集层参数解释模型[J].测井技术,2006,30(5):472-486. [8] 谭成仟,段爱英,宋革生.基于岩石物理相的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研究[J].测井技术,2001,25(4):287-290. [9] 张龙海,刘忠华,周灿灿,等.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6):763-769. [10] 张亮.密闭取心井岩心饱和度校正物理模拟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2):94-98. [11] 马名臣,李建树.密闭取心井岩心油、水饱和度校正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4):102-105. [12] 孔祥礼,玄中海.常压密闭取心含油饱和度校正新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6,13(1):20-22. |
[1] | 熊镭,张超谟,张冲,谢冰,丁一,韩淑敏. A 地区页岩气储层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74-78. |
[2] | 王晓光. 自适应BP 神经网络在横波速度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5): 86-88. |
[3] | 杨建,杨程博,张岩,崔力公,王龙飞.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渗透率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1): 98-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