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2-08-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贝尔断陷层序建造及岩性油气藏发育特征

冯有良,宫广胜,鲁卫华

2012, Vol.24(4): 1–7    摘要 ( 403 )    HTML( ) PDF (1436 KB)  ( 3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1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与油气聚集———以南堡凹陷东一段为例

付广,周亮,安立刚

2012, Vol.24(4): 8–12    摘要 ( 455 )    HTML( ) PDF (885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2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纪以来沉积模式研究

孙国强,杜忠明,贾艳艳,周飞,郝小梅,史基安

2012, Vol.24(4): 13–18    摘要 ( 487 )    HTML( ) PDF (1391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3

华庆地区长81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李长政,孙卫,任大忠,周树勋,王秀娟

2012, Vol.24(4): 19–23    摘要 ( 453 )    HTML( ) PDF (671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4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1+2 亚段储层特征

罗香建,田景春,张锦泉,曹桐生,独育国,赵荣华

2012, Vol.24(4): 24–28    摘要 ( 457 )    HTML( ) PDF (1115 KB)  ( 4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5

鄂尔多斯盆地苏西X 井区盒8 段砂体发育模式研究

范玲玲,宋荣彩,金文辉,王勇,王姝

2012, Vol.24(4): 29–33    摘要 ( 425 )    HTML( ) PDF (803 KB)  ( 4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6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长4+5 油层组储层特征

徐丽,王轶平,段毅,邢蓝田,吴保祥,张晓丽

2012, Vol.24(4): 34–39    摘要 ( 439 )    HTML( ) PDF (1012 KB)  ( 6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7

地震沉积学在复杂岩性地区的应用———以歧北凹陷沙二段为例

洪忠,刘化清,苏明军,牛海青

2012, Vol.24(4): 40–45    摘要 ( 418 )    HTML( ) PDF (944 KB)  ( 4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8

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

石玉江,李长喜,李高仁,李霞,周金昱,郭浩鹏

2012, Vol.24(4): 45–50    摘要 ( 487 )    HTML( ) PDF (732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9

渤海L 油田东营组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分析

胡治华,申春生,刘宗宾,杨庆红,刘玉娟,李拴豹

2012, Vol.24(4): 51–55    摘要 ( 452 )    HTML( ) PDF (674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原型湖盆恢复及中部砂体成因

庞军刚,卢涛,国吉安,李文厚

2012, Vol.24(4): 56–63    摘要 ( 472 )    HTML( ) PDF (869 KB)  ( 4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1

地震沉积学的内涵及其在陆相断陷盆地中的应用

苗顺德,李秋芬

2012, Vol.24(4): 64–69    摘要 ( 468 )    HTML( ) PDF (1403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2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资源前景预测

罗健,戴鸿鸣,邵隆坎,王玮,李楠

2012, Vol.24(4): 70–74    摘要 ( 514 )    HTML( ) PDF (773 KB)  ( 4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3

技术方法

小波分析联合灰色系统理论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以丰富川油田长21 储层为例

杨姣,刘涛,白耀文,李娜

2012, Vol.24(4): 75–79    摘要 ( 522 )    HTML( ) PDF (668 KB)  ( 39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4

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在苏59 区块的应用

刘晓鹏,欧阳诚,彭宇,何葵

2012, Vol.24(4): 80–84    摘要 ( 485 )    HTML( ) PDF (779 KB)  ( 5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5

基于模型地震反演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以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为例

徐赢,覃新平,吴迪,陶长州,潘有军,翟亚梅

2012, Vol.24(4): 85–89    摘要 ( 456 )    HTML( ) PDF (1099 KB)  ( 4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6

地质建模在苏丹大位移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应用

王理斌,段宪余,钟伟,刘勋,李春华

2012, Vol.24(4): 90–92    摘要 ( 574 )    HTML( ) PDF (1099 KB)  ( 5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

单砂体建模技术及应用———以华北油田某区块为例

王冬焕,黄思静

2012, Vol.24(4): 93–98    摘要 ( 520 )    HTML( ) PDF (722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8

一种断层相关褶皱定量建模的方法及应用

王彦君,魏东涛,潘建国,刘震华,张寒,李林峡

2012, Vol.24(4): 99–103    摘要 ( 475 )    HTML( ) PDF (822 KB)  ( 4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9

模糊聚类分析法在渗流介质类型识别中的应用

周瀛,唐海,吴承美,吕渐江

2012, Vol.24(4): 104–107    摘要 ( 336 )    HTML( ) PDF (498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0

油气田开发

考虑地层非稳态传热的井筒流体温度预测简化模型

钟海全,刘通,李颖川,朱亚兵,刘曦懋

2012, Vol.24(4): 108–110    摘要 ( 396 )    HTML( ) PDF (274 KB)  ( 4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2

吐玉克油田深层稠油天然气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翟亚梅,严玉圃,万永清,刘媛萍,夏正春

2012, Vol.24(4): 111–114    摘要 ( 500 )    HTML( ) PDF (340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2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潜力研究

张文,王禄春,郭玮琪,赵鑫

2012, Vol.24(4): 115–120    摘要 ( 409 )    HTML( ) PDF (364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3

考虑流体压缩性的应力敏感油藏水平井稳定渗流模型

张强,刘生国,张俊松,王健,冯京莎

2012, Vol.24(4): 121–124    摘要 ( 536 )    HTML( ) PDF (491 KB)  ( 3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4

非线性渗流对异常高压气藏产能的影响

王晓琴,吴聚,冉艳,贾莎,张楠

2012, Vol.24(4): 125–128    摘要 ( 536 )    HTML( ) PDF (359 KB)  ( 4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5

油气地质

贝尔断陷层序建造及岩性油气藏发育特征

冯有良,宫广胜,鲁卫华

2012, Vol.24(4): 1–7    摘要 ( 403 )    PDF (1436 KB) ( 3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1

应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贝尔断陷构造层序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贝尔断陷同裂谷期层序 建造、沉积体系及岩性油气藏的发育特征。认为下白垩统沉积时期可划分出5 个与裂陷幕对应的超层 序,在超层序二至超层序五内,识别出了10 个三级层序;裂陷二幕和裂陷三幕对应于下白垩统铜钵庙组 和南屯组,盆地以伸展断陷构造活动为主,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受断裂坡折带控制的层序; 裂陷四幕对应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盆地以走滑扭张构造活动为主,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和受挠曲 及断裂坡折带控制的层序;裂陷五幕对应下白垩统伊敏组,盆地断坳转换,发育河流和冲积平原沉积及平 缓背景下的冲积型层序。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受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控制,层序低位体系域砂体 成藏条件良好,为岩性油气藏最发育的部位。

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与油气聚集———以南堡凹陷东一段为例

付广,周亮,安立刚

2012, Vol.24(4): 8–12    摘要 ( 455 )    PDF (885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2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在输导油气机理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所建 立的断裂输导油气能力评价方法,对其油源断裂分布及输导油气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 发育有大量的油源断裂,在柳赞、高尚堡、老爷庙、南堡1 号、南堡2 号及其以东地区、南堡4 号及其以南 地区、南堡5 号以东地区,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能力相对较强,这有利于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 岩生成的油气在上覆东一段中聚集成藏。目前,在这些地区的东一段找到了大量油气,证明了使用该方法 来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是可行的。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纪以来沉积模式研究

孙国强,杜忠明,贾艳艳,周飞,郝小梅,史基安

2012, Vol.24(4): 13–18    摘要 ( 487 )    PDF (1391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3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沉积序列、岩心特征、薄片特征、测 井资料及录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考察,对该区的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和 新近系发育以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的碎屑岩沉积,且沉积体系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为主;古近系的岩性变化较大,主要为砾岩,具有正旋回特征,说明古近纪时期 为一水进过程;新近系地层发育以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不等厚为主的交互沉积,水动力条件变化频繁。通 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古近纪以后的柴北缘由于降水量(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湖盆周缘粗碎屑 岩和细碎屑岩不等厚交互沉积,即在盆地边缘有泥岩发育,并且在靠近盆地的沉积中心也有中—细砂岩 的发育,这种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的交互沉积层容易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 成。沉积模式研究清楚地展示了柴北缘地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演化规律,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 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华庆地区长81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李长政,孙卫,任大忠,周树勋,王秀娟

2012, Vol.24(4): 19–23    摘要 ( 453 )    PDF (671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4

通过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以及恒速压汞等测试化验手段,深入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庆 地区长81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微观孔隙结构对流体微观赋存状态及其可流动性的 影响。结果表明:华庆地区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复杂,其中粒间孔-溶蚀孔孔隙组合类型连通性较 好,孔喉半径较大,可动流体饱和度高,是有利于孔隙流体渗流的优势通道。孔喉类型、孔喉连通性、孔喉 半径以及黏土矿物含量综合影响着孔隙流体的赋存状态及其可流动性,其中喉道大小对储层流体的渗流 能力起主要控制作用,尤其是大喉道对储层渗流能力的改善具有明显优势。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1+2 亚段储层特征

罗香建,田景春,张锦泉,曹桐生,独育国,赵荣华

2012, Vol.24(4): 24–28    摘要 ( 457 )    PDF (1115 KB) ( 4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5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测定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奥陶系马家沟 组马五1+2亚段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桥地区马五1+2亚段储集岩的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洞状白云岩、泥晶—粉晶白云岩,其次是颗粒(砂屑)白云岩和角砾状白云岩;储集岩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晶间孔、晶间溶孔,其次为膏模孔和裂隙;储集岩的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为3.26%,平均渗透率为 1.2 mD,且孔隙度与渗透率呈正相关性,总体为非均质性较强的低孔、低渗透储层。通过对该区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苏西X 井区盒8 段砂体发育模式研究

范玲玲,宋荣彩,金文辉,王勇,王姝

2012, Vol.24(4): 29–33    摘要 ( 425 )    PDF (803 KB) ( 4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6

砂体内部构型控制流体渗流,影响开发效果。依据现有的储层砂体构型研究方法,通过短期旋回对 比,对苏西X 井区盒8 段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砂体结构类型主要有削截式、 完整式和相对孤立式河道。在上升半旋回内测井曲线多表现为箱形、圣诞树形,下降半旋回内测井曲线多 呈指形;河道砂体在纵向上有一定的叠置现象,在横向上具交织特征;同一条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向西迁移 明显。砂体分布特征表现为:砂体宽度与厚度的比值大、弯度小、不连续。据此,总结出4 种河道砂体发育 模式:迁移强叠置型、河道交汇型、相对孤立型和弱叠置型河道砂体。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长4+5 油层组储层特征

徐丽,王轶平,段毅,邢蓝田,吴保祥,张晓丽

2012, Vol.24(4): 34–39    摘要 ( 439 )    PDF (1012 KB) ( 6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7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延长组长4+5 油层组是该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包括长4+51和长4+52共2个小层。通过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对该区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结果表明:该区砂岩以长石砂岩和少量岩屑质长石砂岩组成;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 蚀孔为主;喉道以细—微细喉道为主,排驱压力相对较高,属超低渗储集岩。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造成 储层超低渗的主要原因。沉积作用控制了砂体的展布;成岩过程中压实与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大量减少, 而黏土膜胶结、溶蚀作用和烃类侵位对孔隙建造具有积极作用。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将该区储集岩划分 为2 类,优质储层的勘探应以沉积作用控制下的多套砂体相互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重点。

地震沉积学在复杂岩性地区的应用———以歧北凹陷沙二段为例

洪忠,刘化清,苏明军,牛海青

2012, Vol.24(4): 40–45    摘要 ( 418 )    PDF (944 KB) ( 4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8

以地震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在歧北凹陷沙二段滨4 油组开展地震 沉积学研究。针对研究区复杂岩性波阻抗值差异小以及自然伽马值差异明显的特点,开展相对波阻抗约 束下的测井参数反演工作来获取岩性数据体。同时,结合测井和钻井资料,对地层切片进行地震沉积学解 释。研究结果表明:测井参数反演方法可以有效区分研究区的复杂岩性,基于等时地层格架生成的一系列 地层切片识别出了滨4 油组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中不同的沉积单元,准确反映了其物源方向、储层平面 展布特征及空间演化史。

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

石玉江,李长喜,李高仁,李霞,周金昱,郭浩鹏

2012, Vol.24(4): 45–50    摘要 ( 487 )    PDF (732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9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 油层组为典型的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参数的控制因素与平面分 布规律复杂,已成为油藏评价和开发建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单井精细解释基础上,通过对含油饱和度 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分析,应用测井多井评价技术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展多学科结合研究,建立了特低 渗透储层含油富集程度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井表征方法,提出烃源岩生烃能力与储层含油富集程度的 有效配置控制了有利富集区的分布。基于源储配置思路,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的富集规律,并优选出了富 集区。该研究对特低渗透油藏规避快速建产风险,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提高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 价值,对致密油气等非常规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渤海L 油田东营组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分析

胡治华,申春生,刘宗宾,杨庆红,刘玉娟,李拴豹

2012, Vol.24(4): 51–55    摘要 ( 452 )    PDF (674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0

研究渤海L 油田东营组储层特征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是该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前提。根据岩心 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储层特征、成 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L 油田东营组储层砂岩具有矿物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的 特征,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与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4 种,大致经历了早成岩A 期、早成岩B 期、晚成岩A 期3 个阶段,目前已达晚成岩B 期。成岩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一个 关键因素,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压实与压溶作用、胶结作用起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解作用起建设性成岩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原型湖盆恢复及中部砂体成因

庞军刚,卢涛,国吉安,李文厚

2012, Vol.24(4): 56–63    摘要 ( 472 )    PDF (869 KB) ( 4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1

根据大量钻井、露头及岩心资料,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 湖岸线、深湖线、湖盆底形等进行了恢复,所恢复的长6 湖盆中心位于正宁、甘泉、庙湾等地。东北部缓坡 带主要发育三角洲砂体,西南部陡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深湖区重力流(主要为浊积岩和砂质碎 屑流)砂体;湖盆东北部发育浅水坡折带和深水缓坡型坡折带,西南部发育深水陡坡型坡折带,湖盆中心 具有先向西南方向迁移,再向东北方向迁移的演化特点。在对三角洲砂体的勘探继续关注的同时,深水区 及湖泛期砂体的勘探也应引起进一步的重视;受东部缓坡坡折带控制的地区和受西部陡坡坡折带控制的 地区砂体的展布规律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勘探思路。

地震沉积学的内涵及其在陆相断陷盆地中的应用

苗顺德,李秋芬

2012, Vol.24(4): 64–69    摘要 ( 468 )    PDF (1403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2

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一门新的交叉边缘学科,是进行沉积体系研究和储 层预测的有效工具,其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陆相断陷盆地中应用较少。以南 堡凹陷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丰富的测井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滦平扇三角洲野外露头,运用地震沉积 学的研究方法,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陆相盆地扇三角洲三维地 质模型,并在南堡凹陷东营组识别出1 个二级层序、4 个三级层序、最大洪泛面以及初始洪泛面,进一步 将三级层序划分为高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及低位体系域。其中,高位体系域砂体规模大,是最为有利的 储层发育段,低位体系域砂体规模较小,与湖扩体系域泥岩相互配置,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根据高柳断 层下降盘构造背景,以野外露头地质建模与井-震标定互动反馈为基本思路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主要为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发育多个分流河道,河道间充填相对稳定的薄层滨浅湖泥。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资源前景预测

罗健,戴鸿鸣,邵隆坎,王玮,李楠

2012, Vol.24(4): 70–74    摘要 ( 514 )    PDF (773 KB) ( 4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3

以石油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理论为依据,对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 马溪组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页岩的发育及分布作了分析。利用暗色泥页岩沉积厚度、总有机碳含量、有机 质类型以及有机质成熟度4 个指标对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发现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拥有巨厚的 泥页岩沉积、较高的有机碳含量、良好的有机质类型以及十分重要的过成熟条件,从而推断出研究区具有 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并进一步划分出研究区页岩气聚集的有利勘探区带。

技术方法

小波分析联合灰色系统理论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以丰富川油田长21 储层为例

杨姣,刘涛,白耀文,李娜

2012, Vol.24(4): 75–79    摘要 ( 522 )    PDF (668 KB) ( 39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4

丰富川油田地质特征复杂,利用常规方法识别沉积微相存在一定难度和多解性。针对这一问题,采 用小波分析技术建立精准的地层格架,同时联合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技术,优选出适合研究区的沉积微相 评价参数,以及确定了评价标准和权系数,并对研究区进行了沉积微相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分析与 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技术在丰富川油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该区沉积微相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定 量分析方法,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对其他地区沉积微相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在苏59 区块的应用

刘晓鹏,欧阳诚,彭宇,何葵

2012, Vol.24(4): 80–84    摘要 ( 485 )    PDF (779 KB) ( 5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5

苏里格气田苏59 区块气藏分布受砂岩横向展布和储层物性变化控制,气、水关系复杂,属于典型的 “三低”(低孔、低渗、低压)油气藏,采用传统的波阻抗反演方法不能有效识别储层及储层内流体的性质。 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可建立岩石物理参数与储层特征的关系,识别储层特征参数,指导储层预测。通过对研 究区苏59 区块进行详细的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寻找出对岩性敏感的弹性参数交会组合,同时建立扩展弹 性阻抗(EEI)模型,确定与自然伽马(GR)、孔隙度(POR)和含水饱和度(Sw)相关性最好的EEI 曲线,更好 地反映了储层岩性、孔隙性及含油气性,对后期利用叠前地震资料进行弹性参数反演,预测储层及烃类分 布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模型地震反演储层预测技术的应用———以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为例

徐赢,覃新平,吴迪,陶长州,潘有军,翟亚梅

2012, Vol.24(4): 85–89    摘要 ( 456 )    PDF (1099 KB) ( 4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6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J2 x)属于低孔、低渗、低压的“三低”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尤为重 要。根据测井曲线的对比及交会分析,选择了自然伽马曲线和声波时差曲线来构建具有声波量纲的拟声 波曲线,采用宽带约束模拟退火非线性全局寻优反演方法进行了储层预测。通过3 种测井资料(10% 地 震和90% 测井、30% 地震和70% 测井、50% 地震和50% 测井)约束程度对比,发现使用10% 地震和90% 测井参与程度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表明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技术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层波阻抗资料, 并能有效地区分储层与非储层。根据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的对比,分析了误差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地质建模在苏丹大位移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应用

王理斌,段宪余,钟伟,刘勋,李春华

2012, Vol.24(4): 90–92    摘要 ( 574 )    PDF (1099 KB) ( 5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

苏丹3/7 区Palogue 油田构造地质和油水关系复杂,井控程度低,若在该区域实施大位移水平井钻 井,地质风险较高。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将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与传统地质导向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随 钻数据,从而提高地质导向跟踪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以及油层的钻遇率。

单砂体建模技术及应用———以华北油田某区块为例

王冬焕,黄思静

2012, Vol.24(4): 93–98    摘要 ( 520 )    PDF (722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8

单砂体形态及分布特征预测是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然而,利用常规随机建模技术所建立的模 型与油藏实际往往差别较大,难以精确预测含油单砂体展布。如何运用开发中后期丰富的资料和三维地 质建模技术刻画单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建立准确实用的三维地质模型是目前油气田开发中后期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华北油田某区块为研究对象,对单砂体建模技术的实现方法和实际应用进行 论述,通过与常规随机建模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单砂体模型既能清晰地表征储层内多期砂体的叠置关系, 也能揭示三维空间中单砂体的分布和尖灭;同时又充分表达了地质研究的认识,为油气田开发提供了更 加方便可靠的资料,尤其适合开发中后期井网较密、储层研究达到单砂体级别的情况。

一种断层相关褶皱定量建模的方法及应用

王彦君,魏东涛,潘建国,刘震华,张寒,李林峡

2012, Vol.24(4): 99–103    摘要 ( 475 )    PDF (822 KB) ( 4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9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地表、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成像品质普遍较差。针对复杂前陆冲断带的 断层相关褶皱,提出了一种在构造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地区褶皱的定量构造建模方法,即应用地震波 动方程正演、平衡地质剖面数值模拟、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分步骤求取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参数,建立最 终的定量化构造模型,从构造变形量、变形机制、变形时间和变形过程4 个方面揭示构造变形特征。应用 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背斜进行定量化建模,确定独山子背斜几何学与运动学构造参数,取得 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模糊聚类分析法在渗流介质类型识别中的应用

周瀛,唐海,吴承美,吕渐江

2012, Vol.24(4): 104–107    摘要 ( 336 )    PDF (498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0

渗流介质的识别是储层研究的基础。以火烧山油田渗流介质研究为例,从渗流介质与生产动态特征 关系出发,选取与渗流介质密切相关的生产动态参数,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渗流介质的分布规律, 并作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科学、合理,对渗流介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油气田开发

考虑地层非稳态传热的井筒流体温度预测简化模型

钟海全,刘通,李颖川,朱亚兵,刘曦懋

2012, Vol.24(4): 108–110    摘要 ( 396 )    PDF (274 KB) ( 4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2

井筒流体温度分布是进行油气井测试分析、生产优化设计及工况分析的重要基础,然而严格的温度 预测理论模型因过于复杂且依赖于部分无法准确给定的数据而难以应用。基于前人的研究,建立了考虑 地层非稳态传热的井筒流体温度预测简化模型,该模型可避免因难以计算总传热系数而无法确定井筒流 体温度的问题。实例表明,考虑地层非稳态传热的井筒流体温度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不同生产时间井 筒流体温度的变化以及井筒流体温度达到稳定时所需的时间。

吐玉克油田深层稠油天然气吞吐技术研究与应用

翟亚梅,严玉圃,万永清,刘媛萍,夏正春

2012, Vol.24(4): 111–114    摘要 ( 500 )    PDF (340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2

吐玉克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构造复杂,储层物性差,单井产量低,以常规的开采方式和井筒工艺无法 实现经济有效开发。通过对吐玉克油田深层稠油进行天然气溶解与降黏室内实验,以及利用GEM 进行 天然气吞吐开采方式的数值模拟与相平衡研究,最终优化了吞吐参数。对3 口井进行了天然气吞吐现场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天然气吞吐技术,吐玉克油田深层稠油单井产量提高了2~7 倍。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潜力研究

张文,王禄春,郭玮琪,赵鑫

2012, Vol.24(4): 115–120    摘要 ( 409 )    PDF (364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3

针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对象不断变差,压裂选井、选层难度不断加大等问题,从油藏工程角度和矿场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复相关及灰色关联方法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的筛选,分析了压裂层段有效厚度、压裂层段渗透率、压裂层段地层系数与全井地层系数比值、压裂前全井含水、压裂前全井日产液、压裂前压差等6 项压裂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数据组合处理方法(GMDH)建立了压裂增油量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运用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原理建立了压裂增油量经济界限模型,明确了压裂增油是否经济有效与压裂井投入及相应成本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及建立的压裂增油量预测模型和经济界限模型,对特高含水期水驱油井压裂潜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考虑流体压缩性的应力敏感油藏水平井稳定渗流模型

张强,刘生国,张俊松,王健,冯京莎

2012, Vol.24(4): 121–124    摘要 ( 536 )    PDF (491 KB) ( 3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4

将水平井的渗流场划分为以水平井两端点为焦点的椭球体内部三维渗流和以椭圆柱状直井为中心 的外部平面渗流,分别推导出内部渗流区域和外部渗流区域考虑流体压缩性和油层应力敏感性的渗流模 型,再利用保角变换和等值渗流阻力法来整合内外部渗流,最终求得考虑流体压缩性和油层应力敏感性 的水平井稳定渗流产能公式。与经典公式对比计算表明,该公式合理、可靠。考虑流体压缩性和油层应力 敏感性,即α≠0 时,水平井产量与生产压差不再呈线性关系;产量随CK的增大而减小,随Cρ的增大而增大;当储层的应力敏感性较强时,产量随生产压差增大而增加缓慢。

非线性渗流对异常高压气藏产能的影响

王晓琴,吴聚,冉艳,贾莎,张楠

2012, Vol.24(4): 125–128    摘要 ( 536 )    PDF (359 KB) ( 4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25

异常高压低渗透气藏的开发过程除受到应力敏感效应的影响外,还受到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针对 这种气藏的特殊渗流特征,推导了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和同时考虑二者的渗流微分方程,并 以某异常高压低渗透气藏为例,研究了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异常高压低渗透气藏产能的影 响。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异常高压低渗透气藏的开发效果有显著影响,考虑应 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异常高压低渗透气藏渗流微分方程对研究此类气藏的渗流特征具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