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4): 7579.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14
杨姣,刘涛,白耀文,李娜
YANG Jiao1, LIU Tao1, BAI Yaowen2, LI Na3
摘要:
丰富川油田地质特征复杂,利用常规方法识别沉积微相存在一定难度和多解性。针对这一问题,采 用小波分析技术建立精准的地层格架,同时联合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技术,优选出适合研究区的沉积微相 评价参数,以及确定了评价标准和权系数,并对研究区进行了沉积微相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分析与 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技术在丰富川油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该区沉积微相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定 量分析方法,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对其他地区沉积微相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赵伟,姜在兴,邱隆伟,等.小波分析划分层序单元的地质学理论基础、方法与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4):436-441. [2] 李霞,周灿灿,范宜仁,等.基于零通小波变换的测井层序地层自动划分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30(6):87-90. [3] 王亚婧,郭少斌.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储层[J].岩性油气藏,2011,23(5):60-63. [4] 刘瑞兰,欧成华,夏宏泉,等.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测井岩相自动识别[J].国外测井技术,2005,20(6):33-37. [5]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2-120. [6] 王道富.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8-25. [7] 朱光明,李庆春,胡建平.数字信号分析与处理[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8-422 [8] 陈钢花,余杰,张孝珍.基于小波时频分析的测井层序地层划分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3):355-358. [9] 程玉红,郭彦如,郑希民,等.井震多因素综合确定的解释方法与应用效果[J].岩性油气藏,2007,19(2):97-101. [10] 张莹,潘保芝,黄布宙,等.测井资料小波变换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30(1):58-62. [11] 李晓春,王祝文,岳崇旺,等.Hilbert-Huang 变换在提取声波测井信号储集特性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1):107-110. [12] 彭得兵,唐海,李呈祥,等.灰色关联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0,22(3):133-136. [13] 文华,孙娜,田华丰.基于灰色建模法的Logistic 模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3):108-110. [14] 姜在兴,陈世悦,袁静,等.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442-458. [15] 阳伟,田景春,夏青松,等.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3):69-73. |
[1] | 崔传智, 李静, 吴忠维. 扩散吸附作用下CO2非混相驱微观渗流特征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81-188. |
[2] | 乔桐, 刘成林, 杨海波, 王义凤, 李剑, 田继先, 韩杨, 张景坤.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侏罗系三工河组凝析气藏特征及成因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69-180. |
[3] | 李承泽, 陈国俊, 田兵, 袁晓宇, 孙瑞, 苏龙. 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高压下的水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41-149. |
[4] | 符东宇, 李勇明, 赵金洲, 江有适, 陈曦宇, 许文俊. 基于REV尺度格子Boltzmann方法的页岩气藏渗流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151-160. |
[5] | 瞿建华,王泽胜,任本兵,白雨,王斌. 准噶尔盆地环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成因机理分析及压力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5): 36-39. |
[6] | 叶安平,郭平,王绍平,徐艳梅,程忠钊. 多孔介质高温高压多组分气体-原油分子扩散系数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111-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