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6): 505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6.009
王文之1,田景春1,张翔1,隆辉2,刘冬梅3,孙利1
WANG Wenzhi1, TIAN Jingchun1, ZHANG Xiang1, LONG Hui2, LIU Dongmei3, SUN Li1
摘要:
过对泸州古隆起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的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及对该区岩石类型组 合、古生物化石、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相标志的详细研究,将嘉陵江组划分为开阔台地、 局限台地2 个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出5 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嘉陵江组沉积相空间 展布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发生了较为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 化,主要经历了6 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形成了3 次较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每一旋回又由多个次一级 小旋回组成,而小旋回中又由多个小韵律组成。在对研究区岩性、沉积环境详细研究后认为:塘河构造及 丹凤场构造的嘉一段—嘉二1 亚段、塘河构造及临峰场构造的嘉二3 亚段是浅滩颗粒云岩和滩间云岩发育的 主要层位。
[1] 童崇光.四川盆地断褶构造形成机制[J].天然气工业,1992,12(5):1-7. [2] 曹剑,谭秀成,陈景山.川西南犍为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及其演化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2004,10(3):429-439. [3] 雷卞军,周跃宗,杨金利,等.川中—川南过渡带嘉陵江组二段沉积相及其展布特征[J].中国地质,2006,33(5):1 149-1 158. [4] 乔占峰,李国蓉,李弢.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J]. 沉积学报,2008,26(1):92-110. [5] 李文茂,李国蓉,张天操,等.川东南庙高寺—二里场地区嘉陵江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J].海相油气地质,2010,15(2):36-44. [6] 朱露,胡明毅,段健,等.四川盆地西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J].海洋石油,2010,30(1):43-47. [7] 王国刚,苏培东,秦启荣.罗家寨构造嘉陵江组嘉四2 段底部裂缝预测[J].岩性油气藏,2009,21(4):82-86. [8] 谭秀成,邹娟,李凌,等. 磨溪气田嘉二段陆表海型台地内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学报,2008,29(2):219-225. [9] 胡华,董兆雄,李其荣,等.长垣坝构造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4):22-25. [10] 昌燕,谭秀成,杜本强,等.岩相古地理对自贡地区嘉陵江组储层的控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1):12-15. [11] 罗鹏,李国蓉,施泽进,等.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浅析[J].岩性油气藏,2010,22(2):74-78. |
[1] | 周洪锋, 吴海红, 杨禹希, 向红英, 高吉宏, 贺昊文, 赵旭.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B51井区白垩系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85-97. |
[2] | 熊波, 朱冬雪, 方朝合, 王社教, 杜广林, 薛亚斐, 莫邵元, 辛福东. 基于BP算法的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量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5-22. |
[3] | 王亚, 刘宗宾, 路研, 王永平, 刘超. 基于SSOM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生产应用——以渤海湾盆地F油田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湖底浊积水道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60-169. |
[4] | 王天海, 许多年,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98-110. |
[5] | 岳世俊, 刘应如, 项燚伟, 王玉林, 陈汾君, 郑长龙, 景紫岩, 张婷静. 一种水侵气藏动态储量和水侵量计算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53-160. |
[6] | 魏嘉怡, 王红伟, 刘刚, 李涵, 曹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20-130. |
[7] | 武小宁, 邓勇, 林煜, 钟厚财, 康晓宁, 汪钰婷, 屈琳.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石炭系有利岩相预测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25-136. |
[8] | 付文俊, 张昌民, 冀东升, 娄林, 刘家乐, 王绪龙. 准噶尔盆地南安集海河剖面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45-160. |
[9] | 张振华, 张小军,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29-39. |
[10] | 司马立强, 马骏, 刘俊丰, 杨会洁, 王亮, 赵宁. 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型生物气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0. |
[11] | 完颜泽, 龙国徽, 杨巍, 柴京超, 马新民, 唐丽, 赵健, 李海鹏.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及其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94-102. |
[12] | 杨韬政, 刘成林, 田继先, 李培, 冉钰, 冯德浩, 李国雄, 吴育平. 柴达木盆地大风山凸起地层压力预测及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96-107. |
[13] | 夏青松, 陆江, 杨鹏, 张昆, 杨朝屹, 聂俊杰, 朱云舫, 李立芳.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32-144. |
[14] |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认识新进展及重要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18. |
[15] | 崔俊, 毛建英, 陈登钱, 施奇, 李雅楠, 夏晓敏.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45-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