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7-09-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杨 华,刘显阳,张才利,韩天佑,惠 潇

2007, Vol.19(3): 1–6    摘要 ( 517 )    HTML( ) PDF (812 KB)  ( 6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1

胶结作用在深埋藏砂岩孔隙保存中的意义

黄思静,黄培培,王庆东,刘昊年,吴 萌,邹明亮

2007, Vol.19(3): 7–13    摘要 ( 1054 )    HTML( ) PDF (945 KB)  ( 7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2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 Ⅱ)———非均质控油理论探讨

林承焰,谭丽娟,于翠玲

2007, Vol.19(3): 14–22    摘要 ( 408 )    HTML( ) PDF (1317 KB)  ( 4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3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 Ⅱ)———“四元成藏”机理

金凤鸣,赵贤正,邹伟宏,卢学军,史原鹏,曹兰柱,芦丽菲

2007, Vol.19(3): 23–27    摘要 ( 372 )    HTML( ) PDF (656 KB)  ( 3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4

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赵靖舟,吴少波,武富礼

2007, Vol.19(3): 28–31,53    摘要 ( 423 )    HTML( ) PDF (304 KB)  ( 7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4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石油运聚规律研究

姚泾利,王克,宋江海,庞锦莲

2007, Vol.19(3): 32–37    摘要 ( 477 )    HTML( ) PDF (939 KB)  ( 5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3 油组成岩作用分析

杜海峰,于兴河

2007, Vol.19(3): 38–43    摘要 ( 397 )    HTML( ) PDF (963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7

小草湖地区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油气勘探方向

刘俊田,靳振家,李在光,覃新平,郭 林,王 波,刘玉香

2007, Vol.19(3): 44–47    摘要 ( 389 )    HTML( ) PDF (588 KB)  ( 4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8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孔祥宇,殷进垠,张发强

2007, Vol.19(3): 48–53    摘要 ( 632 )    HTML( ) PDF (702 KB)  ( 8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9

逆源坡折带的控砂作用———以陈家洼陷沙三段地层为例

袁书坤,王英民,陈振岩,魏水建,刘文超

2007, Vol.19(3): 54–58    摘要 ( 549 )    HTML( ) PDF (1408 KB)  ( 4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0

锶同位素在沉积学中的研究与进展

刘昊年,黄思静,胡作维,吴 萌,王庆东

2007, Vol.19(3): 59–65    摘要 ( 566 )    HTML( ) PDF (261 KB)  ( 9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1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李 祺,陈振林,田建锋,郭启玲,郭广飞,舒克栋

2007, Vol.19(3): 66–72    摘要 ( 405 )    HTML( ) PDF (1366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2

滨里海盆地盐岩运动及相关圈闭类型

史丹妮,杨 双

2007, Vol.19(3): 73–79    摘要 ( 523 )    HTML( ) PDF (1413 KB)  ( 6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3

技术方法

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

王西文,石兰亭,雍学善,杨午阳

2007, Vol.19(3): 80–88    摘要 ( 472 )    HTML( ) PDF (2012 KB)  ( 9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4

根据双TE 测井确定含烃饱和度

何宗斌,倪 静,伍 东,李 勇,刘丽琼,台怀忠

2007, Vol.19(3): 89–92    摘要 ( 455 )    HTML( ) PDF (781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5

基于叠后地震记录求取整形算子的叠前资料拼接技术

冯心远,王宇超,胡自多,李 斐,邵喜春

2007, Vol.19(3): 93–96    摘要 ( 379 )    HTML( ) PDF (1010 KB)  ( 4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6

塔河南油田低电阻油藏饱和度评价研究

赵 毅,章成广,樊政军,柳建华

2007, Vol.19(3): 97–100    摘要 ( 399 )    HTML( ) PDF (786 KB)  ( 5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7

保幅型裂步傅里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探讨

吕 彬,王宇超,李 斐

2007, Vol.19(3): 101–105    摘要 ( 383 )    HTML( ) PDF (835 KB)  ( 5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8

黄土塬山地三维地震勘探应用实例

商昌亮,付守献

2007, Vol.19(3): 106–110    摘要 ( 446 )    HTML( ) PDF (1405 KB)  ( 4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9

吐哈盆地鄯勒地区浅层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袁胜学,王 江

2007, Vol.19(3): 111–113    摘要 ( 438 )    HTML( ) PDF (395 KB)  ( 3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0

泥灰岩裂缝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以束鹿凹陷为例

王孟华,崔永谦,张锐峰,卢永合,王四成,芦丽菲

2007, Vol.19(3): 114–119    摘要 ( 472 )    HTML( ) PDF (925 KB)  ( 6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1

油气田开发

底水油藏不适合采用水平井

李传亮

2007, Vol.19(3): 120–122    摘要 ( 455 )    HTML( ) PDF (259 KB)  ( 5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2

非牛顿幂律流体水平井产能分析方法

帅媛媛,王晓冬,孙 挺,周丛丛

2007, Vol.19(3): 123–125    摘要 ( 485 )    HTML( ) PDF (210 KB)  ( 4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3

论坛与综述

有关岩性地震勘探的讨论与思考

史松群,王宇超

2007, Vol.19(3): 131–134    摘要 ( 391 )    HTML( ) PDF (201 KB)  ( 6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5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杨 华,刘显阳,张才利,韩天佑,惠 潇

2007, Vol.19(3): 1–6    摘要 ( 517 )    PDF (812 KB) ( 6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1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 ,油气资源丰富。主力含油层系三叠系延 长组发育一套湖泊 —三角洲相沉积 ,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储集条件较差 ,储层非均质性强。油 藏的形成主要受优质烃源岩、 有利储集砂体的控制 ,后期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改 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 7 过剩压力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受沉积环境、 储层特征、 烃源条件和储盖 组合等方面的影响 ,主要发育东北曲流河和西南辫状河 2 种三角洲沉积模式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 河道和河口坝是延长组油藏形成的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

胶结作用在深埋藏砂岩孔隙保存中的意义

黄思静,黄培培,王庆东,刘昊年,吴 萌,邹明亮

2007, Vol.19(3): 7–13    摘要 ( 1054 )    PDF (945 KB) ( 7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2

在储层演化中 ,砂岩中很多胶结作用都是重要的保持性成岩作用 ,是深埋藏条件下砂岩孔 隙得以保持的重要机制。该文根据东海盆地古近系、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三叠系以及四川盆 地三叠系砂岩储层中(铁)白云石胶结物、 硅质胶结物和粘土矿物胶结物的产状、 胶结作用发生时间 和机制的研究 ,提出这些胶结作用很大一部分都发生在早成岩阶段有效压实作用发生之前 ,它们或 与埋藏早期的构造抬升有关 ,或与煤系地层早期酸性流体有关。这种分散的早期胶结作用可以提 高岩石机械强度 ,增加岩石的抗压实能力 ,改变以后浅埋藏 —深埋藏过程中岩石的孔隙度2深度曲 线 ,最终使砂岩孔隙在深埋藏条件下得以保存 ,这在储层质量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论油气分布的不均一性( Ⅱ)———非均质控油理论探讨

林承焰,谭丽娟,于翠玲

2007, Vol.19(3): 14–22    摘要 ( 408 )    PDF (1317 KB) ( 4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3

在概述了油气成藏理论和油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首次明确并系统地提出油气不 均一分布理论。重点以牛庄洼陷沙三中岩性油气藏为例 ,详细论述油气不均一分布的影响因素及 其成因机制。油气不均一分布具有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的主控因素也有所区别:沉 积凹陷的油气分布不均一性 ,可以用油源以及圈闭条件来进行解释;沉积凹陷内某一区带(如洼陷 带)内部的油气不均一分布 ,除了受到油源和构造条件的制约 ,还明显受到储集条件非均质性的影 响;造成区带内单一砂体或油藏内部油气不均一分布的根本原因则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 性影响油气成藏、 导致油气不均一分布是文中强调的核心思想。不同层次的油气不均一分布是一 种普遍现象和客观规律 ,而对于包括岩性油气藏在内的隐蔽油气藏以及包括古潜山油气藏在内的 各种复杂油气藏来讲 ,油气不均一分布的现象更加明显。油气不均一分布理论的提出对于岩性油 气藏和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以及高勘探程度区的精细勘探和开发具有启示作用 ,在油藏评价、 准确计 算油气储量、 井位部署等油田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 Ⅱ)———“四元成藏”机理

金凤鸣,赵贤正,邹伟宏,卢学军,史原鹏,曹兰柱,芦丽菲

2007, Vol.19(3): 23–27    摘要 ( 372 )    PDF (656 KB) ( 3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4

在二连盆地不同凹陷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地层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 个因素的控制。在圈闭与油源具备的前提下,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地层岩性油藏形成的基础;流体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地层岩性油藏的分布区域;储层临界物性是油气充注的决定性因素;砂体的封闭性能则是地层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上述4 个因素良好配置,有利于地层岩性油藏的成藏。

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赵靖舟,吴少波,武富礼

2007, Vol.19(3): 28–31,53    摘要 ( 423 )    PDF (304 KB) ( 7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4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储层300 余块压汞样品、260 余块铸体及100 余块图像孔隙分析结果,参考前人关于碎屑岩储层特别是低渗透储层的划分标准,文章将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分为4 类4 个亚类,4 类即低渗透层( Ⅰ类) 、特低渗透层( Ⅱ类) 、超低渗透层( Ⅲ类) 、致密层( Ⅳ类) ,其中特低渗透层和超低渗透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主要储层类型,故又根据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油层厚度的常用划分标准等将二者各细分为2 个亚类。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石油运聚规律研究

姚泾利,王克,宋江海,庞锦莲

2007, Vol.19(3): 32–37    摘要 ( 477 )    PDF (939 KB) ( 5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6

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储集层特征、运移动力学特征和运移通道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延长组低渗储层的石油运聚规律。延长组长7 段最大湖泛期发育一套暗色泥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植2腐泥型,是盆地主要生油岩。储层以低渗透为主要特征,绝大部分属于超低、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类型以细孔微喉型和微孔微喉型为主。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长7 段异常压力的分布与暗色泥岩的厚度有关,在暗色泥岩厚度大的区域,异常压力较大。连通砂体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成藏期储层相对高渗透是连通砂体成为有效运移通道的基础。微裂缝控制了局部地区延长组油藏的分布及其规模。通过对该盆地的分析,总结出了2 类成藏模式,即“源岩2连通砂体2储层”连续式充注成藏模式和“源岩2微裂缝2 储层”幕式充注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3 油组成岩作用分析

杜海峰,于兴河

2007, Vol.19(3): 38–43    摘要 ( 397 )    PDF (963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7

姬塬地区延长组长3 油组是陆相三角洲背景下的岩性油藏,骨架砂体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岩石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较好。孔隙度均值为12. 62 % ,渗透率均值为0. 8 ×10- 3 μm2 ,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根据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及X 衍射等资料,对研究区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长3 油组现处于早成岩期B亚期向晚成岩期A 亚期过渡时期。研究区成岩各阶段均为酸性(p H < 6. 5) 环境,在早成岩期为开启型弱酸性水循环环境,在晚成岩期为封闭型弱酸性水循环环境,这都为溶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是造成长3 油组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

小草湖地区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油气勘探方向

刘俊田,靳振家,李在光,覃新平,郭 林,王 波,刘玉香

2007, Vol.19(3): 44–47    摘要 ( 389 )    PDF (588 KB) ( 4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8

小草湖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潜力大,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构造型气藏越来越少。通过深入研究台北凹陷小草湖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总结气藏成藏模式,认为气藏总体受构造、岩性、断层三重因素控制,其中岩性、断层遮挡是成藏最关键的控制因素。该区岩性气藏勘探立足2 个鼻隆区和洼内,积极扩展外围区块,遵循多砂体叠合连片含气成藏模式,开展精细气藏描述。沿鼻隆脊部钻探低部位河道砂体获得成功,实现了疙7 —红台2 号含油气区的复合连片。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孔祥宇,殷进垠,张发强

2007, Vol.19(3): 48–53    摘要 ( 632 )    PDF (702 KB) ( 8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09

南图尔盖盆地是哈萨克斯坦中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为中生代裂谷盆地,具有垒堑相间结构,南部阿尔斯库姆坳陷是盆地的沉积中心和主要的生烃灶,自西向东由4 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地堑组成,已发现的十余个油田均位于地堑间的次级隆起与斜坡部位。盆地主要沉积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由下至上发育了几个大型的区域不整合。直接覆盖在前侏罗系变形基底之上的是下、中侏罗统泥岩为主的生油层系,上侏罗统河道砂体及下白垩统一套广泛发育的席状砂是主要储层,其上一套稳定的湖泊相页岩成为区域盖层,生储盖配置关系合理。该盆地虽然经历了20 多年的勘探历程,大规模的优质储量大部分已被发现,但仍具勘探潜力,除构造圈闭外,斜坡部位的地层岩性圈闭和基底裂缝型风化壳都是未来的勘探方向。

逆源坡折带的控砂作用———以陈家洼陷沙三段地层为例

袁书坤,王英民,陈振岩,魏水建,刘文超

2007, Vol.19(3): 54–58    摘要 ( 549 )    PDF (1408 KB) ( 4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0

坡折带理论是层序地层学在陆相盆地应用中的新发展,前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顺源坡折方面,认为顺源坡折附近是低位域的有利发育区,易于形成地层岩性圈闭,而对于逆源坡折带控砂却很少提到。在对陈家洼陷的研究中,发现该区沙三下亚段中上部地层有继承性发育的多级次坡折带,且在各地层沉积时期坡折带的作用方式及大小存在差异。在坡折带识别及分析其与有利目标圈闭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在具快速充填史的中小型断陷湖盆中,逆源坡折带对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即逆源坡折的倾斜程度及其与沉积物搬运方向的夹角大小控制了逆源坡折带附近的砂体分布形态。

锶同位素在沉积学中的研究与进展

刘昊年,黄思静,胡作维,吴 萌,王庆东

2007, Vol.19(3): 59–65    摘要 ( 566 )    PDF (261 KB) ( 9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1

随着海相碳酸盐锶同位素测试样品溶解技术和成岩蚀变检测方法以及地质历史中海相地层锶同位素数据库的不断完善,锶同位素在沉积学各领域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在利用锶同位素进行物质来源分析、海相地层定年、古气候与古环境分析、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发展方向。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李 祺,陈振林,田建锋,郭启玲,郭广飞,舒克栋

2007, Vol.19(3): 66–72    摘要 ( 405 )    PDF (1366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2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强,相邻井产能相差较悬殊。为确定各油组沉积微相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文中基于岩心、测井和粒度等资料,对核二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和微相特征分析,并对储层砂体的分布形态和展布以及砂体叠置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核二段Ⅱ—Ⅴ油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 5 个沉积微相和浊积体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为研究区的有利相带。

滨里海盆地盐岩运动及相关圈闭类型

史丹妮,杨 双

2007, Vol.19(3): 73–79    摘要 ( 523 )    PDF (1413 KB) ( 6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3

:位于东欧地台东南隅的滨里海盆地是世界上沉降最深、沉积厚度最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中孔古尔阶盐岩地层及其与盐岩运动所产生的系列圈闭为该区盐上成藏及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文中主要研究了该盆地盐岩分布、形态特征及盐岩运动演化历史,系统论述了与盐构造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及成因特征,为该盆地优选盐上勘探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技术方法

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

王西文,石兰亭,雍学善,杨午阳

2007, Vol.19(3): 80–88    摘要 ( 472 )    PDF (2012 KB) ( 9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4

波阻抗反演方法有多种,针对广义线性反演,重点讨论了迭代解方程的波阻抗算法、解方程的正则化方法、波阻抗反演中的分辨率、改善解的二次圆滑滤波、用于控制反演质量的统计量和均方差、波阻抗的约束反演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做了大量的模型试算;针对递推波阻抗的反演,重点讨论了递推波阻抗的反演方法、子波和反子波提取、误差对提取反子波的影响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也做了大量的模型试算。

根据双TE 测井确定含烃饱和度

何宗斌,倪 静,伍 东,李 勇,刘丽琼,台怀忠

2007, Vol.19(3): 89–92    摘要 ( 455 )    PDF (781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5

根据双TE 测井可以获得地层固有弛豫时间T2int 和地层烃与水的T2int 差异,可用来定性判别地层的流体性质,也可用来定量评价含烃饱和度,即利用烃与水的T2int 差异分配可动流体进而得到可动烃与可动水体积,利用截止值法确定毛管束缚水体积。可动烃体积、可动水体积与毛管束缚水体积经含氢指数校正,就可以得到地层的含烃饱和度。该方法被编制到了核磁共振测井油气识别与评价模块FLAN 中,应用该模块处理并解释了多个地区多口井的实际资料,获得了较好的油气识别与评价效果。

基于叠后地震记录求取整形算子的叠前资料拼接技术

冯心远,王宇超,胡自多,李 斐,邵喜春

2007, Vol.19(3): 93–96    摘要 ( 379 )    PDF (1010 KB) ( 4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6

为了克服以往叠前地震资料拼接处理中存在的不足,从叠后记录入手求取整形算子,在叠前道集中实现整形匹配滤波,使得不同特征的资料能够在频率、相位、振幅上相一致,从而完成叠前资料的拼接。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该方法求取的整形算子稳定,简单易行,应用效果理想,能为后续的处理提供高质量的叠前道集数据,是实现连片处理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塔河南油田低电阻油藏饱和度评价研究

赵 毅,章成广,樊政军,柳建华

2007, Vol.19(3): 97–100    摘要 ( 399 )    PDF (786 KB) ( 5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7

饱和度计算是评价油气层的主要参数之一,文中以塔河南油田三叠系低电阻油藏部分油井为例,比较了阿尔奇方程和Waxman2Smit s 模型饱和度评价的结果,并以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计算的束缚水饱和度为基准,认为用Waxman2Smit s 模型评价这一地区的含水饱和度更为合理。

保幅型裂步傅里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探讨

吕 彬,王宇超,李 斐

2007, Vol.19(3): 101–105    摘要 ( 383 )    PDF (835 KB) ( 5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8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岩性分析,要求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不但包含走时信息,还要包含振幅信息。但是应用传统的单程波方程偏移算子只能得到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无法得出其动力学特征。裂步傅里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是基于单程波方程的一种快速稳定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它遵循速度场分裂的思想,分别通过频率-波数域的相移处理和频率2空间域的时移处理来实现。但是传统单程波方程在保幅性方面的缺陷制约了该方法在岩性成像中的应用。文中引入了裂步傅里叶保幅偏移算法,分别通过频率2波数域的相移保幅校正算子和频率-空间域的保幅时移校正算子实现了保幅偏移。文中针对Marmousi 模型的炮点照明分析结果及其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黄土塬山地三维地震勘探应用实例

商昌亮,付守献

2007, Vol.19(3): 106–110    摘要 ( 446 )    PDF (1405 KB) ( 4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19

黄土塬山地历来是地震勘探最困难的地区之一,以沟中弯曲测线和塬区直测线二维地震勘探为主要工业化油气勘探方式。山地三维地震勘探在黄土塬山地的设计思想和成功实施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又一新的途径。该文描述了中国首例黄土塬山地网状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效果。

吐哈盆地鄯勒地区浅层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袁胜学,王 江

2007, Vol.19(3): 111–113    摘要 ( 438 )    PDF (395 KB) ( 3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0

吐哈浅层天然气勘探处于初级阶段,对已发现的鄯勒、红台、三塘湖浅层天然气藏储层特征分析,认为普遍具有岩性混杂、物性差、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产能差异大、地层横向变化快等特点。以吐哈盆地鄯勒地区浅层气藏为研究目标,在对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地层及测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气层识别方法进行总结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泥灰岩裂缝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以束鹿凹陷为例

王孟华,崔永谦,张锐峰,卢永合,王四成,芦丽菲

2007, Vol.19(3): 114–119    摘要 ( 472 )    PDF (925 KB) ( 6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1

泥灰岩裂缝储层由于其各向异性、非均质性的特点,仅靠单一方法很难预测其裂缝发育。文中根据构造应力场理论、地震波频率衰减及裂缝检测理论,运用拟声波反演、构造应力场数字模拟分析、岩石物理模型正演模拟、裂缝各向异性属性分析及衰减属性分析等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钻井、测井资料和叠前、叠后地震数据,对束鹿凹陷泥灰岩裂缝储层开展联合预测,搞清了泥灰岩裂缝发育与地层岩性、应力分布以及构造发育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裂缝的走向、密度及有利发育部位,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实际资料应用表明,用该套方法识别构造裂缝方向和密度是有效和可靠的,可以检测出有利的裂缝发育带,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油气田开发

底水油藏不适合采用水平井

李传亮

2007, Vol.19(3): 120–122    摘要 ( 455 )    PDF (259 KB) ( 5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2

为了更好地采用水平井开发地层原油, 该文分析了水平井对底水油藏的不适应性, 认为水平井对水锥的抑制效果有限, 其极限采收率低于直井, 并且增产措施难以实施, 裂缝会加快水锥。因此, 水平井并不适合底水油藏的开发, 它适合于薄层、低渗和稠油等直井产能较低的边水油藏。

非牛顿幂律流体水平井产能分析方法

帅媛媛,王晓冬,孙 挺,周丛丛

2007, Vol.19(3): 123–125    摘要 ( 485 )    PDF (210 KB) ( 4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3

开展非牛顿幂律流体水平井产能分析有助于对稠油油藏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评价。此次研究首先给出了非牛顿幂律流体稳定渗流模型,通过积分对其进行求解,然后结合水平井的特点对此公式进行修正,最终得到非牛顿幂律流体的产能公式,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各种流体特征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论坛与综述

有关岩性地震勘探的讨论与思考

史松群,王宇超

2007, Vol.19(3): 131–134    摘要 ( 391 )    PDF (201 KB) ( 6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3.025

在针对隐蔽型油气藏所开展的岩性地震勘探中,许多过去的地球物理问题都需要我们重新定位与思考,通过多年从事地震勘探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如何实现真正的岩性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思路和设想,并通过地震勘探分辨率概念以及应用现状的讨论,对在薄储层地震预测中如何正确利用地震属性提高地震资料分辨能力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其目的在于通过讨论,为岩性地震勘探中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