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7-12-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中国岩性地层气藏的勘探前景

李景明, 李东旭, 杨冬, 马硕鹏

2007, Vol.19(4): 1–8    摘要 ( 509 )    HTML( ) PDF (638 KB)  ( 5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1

基准面旋回对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的控制作用———以枣园油田孔一段枣Ⅱ—Ⅲ油组为例

张昌民, 尹太举, 李少华, 熊福均

2007, Vol.19(4): 9–12    摘要 ( 459 )    HTML( ) PDF (577 KB)  ( 5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2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 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 Ⅲ )———“ 主元富集”机理

王权, 刘震, 赵贤正, 金凤鸣, 梁宏斌, 杨德相

2007, Vol.19(4): 13–19    摘要 ( 426 )    HTML( ) PDF (908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3

耿湾— 史家湾地区长6 段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盐度分析

韩永林, 王海红, 陈志华, 王芳, 梁晓伟, 王成玉, 牛小兵

2007, Vol.19(4): 20–26    摘要 ( 505 )    HTML( ) PDF (551 KB)  ( 5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4

试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岩性油藏分析的几项地质关键技术

毛明陆, 杨亚娟, 张艳

2007, Vol.19(4): 27–33    摘要 ( 450 )    HTML( ) PDF (443 KB)  ( 4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5

尕斯库勒砂西区块N1—N21储层特征研究

何会, 牟中海, 朱玉洁, 迟洪岩, 刘冬玺

2007, Vol.19(4): 34–39    摘要 ( 500 )    HTML( ) PDF (384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6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 — 8低渗透储层微裂缝研究

南珺祥, 王素荣, 姚卫华, 卢燕

2007, Vol.19(4): 40–44    摘要 ( 519 )    HTML( ) PDF (647 KB)  ( 5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7

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 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魏钦廉, 郑荣才, 肖玲, 王成玉, 牛小兵

2007, Vol.19(4): 45–50    摘要 ( 499 )    HTML( ) PDF (631 KB)  ( 6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8

超低渗储层分类方法探讨

杨秋莲, 李爱琴, 孙燕妮, 崔攀峰

2007, Vol.19(4): 51–56    摘要 ( 544 )    HTML( ) PDF (434 KB)  ( 6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9

利用地震信息评价陆相盆地岩性圈闭的关键点分析

杨占龙, 张正刚, 陈启林, 郭精义,沙雪梅, 刘文粟

2007, Vol.19(4): 57–63    摘要 ( 427 )    HTML( ) PDF (335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0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李国军, 郑荣才,唐玉林,汪洋,唐楷

2007, Vol.19(4): 64–70    摘要 ( 448 )    HTML( ) PDF (688 KB)  ( 5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张杰, 赵玉华

2007, Vol.19(4): 71–74    摘要 ( 422 )    HTML( ) PDF (535 KB)  ( 4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2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代黎明, 李建平, 周心怀, 崔忠国, 程建春

2007, Vol.19(4): 75–81    摘要 ( 451 )    HTML( ) PDF (769 KB)  ( 5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3

镇北油田延长组长3 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朱小燕, 李爱琴, 段晓晨, 田随良, 刘美荣

2007, Vol.19(4): 82–86    摘要 ( 360 )    HTML( ) PDF (406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4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分析

方朝合, 王义凤, 郑德温, 葛稚新

2007, Vol.19(4): 87–90    摘要 ( 403 )    HTML( ) PDF (313 KB)  ( 6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5

技术方法

叠前反演技术在苏里格地区的应用

张盟勃, 史松群, 潘玉

2007, Vol.19(4): 91–94    摘要 ( 412 )    HTML( ) PDF (544 KB)  ( 4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6

油气田开发

岩石应力敏感指数与压缩系数之间的关系式

李传亮

2007, Vol.19(4): 95–98    摘要 ( 543 )    HTML( ) PDF (271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7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与砂砾油层挖潜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七东区克拉玛依组砾岩油藏为例

宋子齐, 伊军锋, 庞振宇, 王艳, 李伟峰

2007, Vol.19(4): 99–105    摘要 ( 386 )    HTML( ) PDF (518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8

低渗透气田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流动单元方法研究

史玉成, 陈明强, 张审琴, 雷欣慧, 王奇

2007, Vol.19(4): 106–110    摘要 ( 443 )    HTML( ) PDF (523 KB)  ( 5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9

大庆低渗透油藏探明储量面积圈定的几点认识

周永炳, 刘国志, 俞静

2007, Vol.19(4): 111–115    摘要 ( 447 )    HTML( ) PDF (142 KB)  ( 4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20

南二区东部二类油层上返层系组合优化

张立秋

2007, Vol.19(4): 116–120    摘要 ( 394 )    HTML( ) PDF (324 KB)  ( 3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21

抗盐耐温颗粒调驱剂在文南油田的应用

王飞, 胥元刚, 万玲侠, 张和斌

2007, Vol.19(4): 121–127    摘要 ( 377 )    HTML( ) PDF (283 KB)  ( 4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22

论坛与综述

勘探人的整体素质培养( Ⅰ )

张霞

2007, Vol.19(4): 128–130    摘要 ( 315 )    HTML( ) PDF (170 KB)  ( 31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23

油气地质

中国岩性地层气藏的勘探前景

李景明, 李东旭, 杨冬, 马硕鹏

2007, Vol.19(4): 1–8    摘要 ( 509 )    PDF (638 KB) ( 5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1

通过对岩性地层气藏在经历偶尔发现!有意识勘探!大规模发现的勘探历程分析, 认为岩性地层气藏是我国未来天然气储量增长的重要领域。通过对岩性地层气藏分布特点的研究, 认为我国岩性地层气藏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大型古隆起、斜坡以及断陷盆地特殊岩性体3 个主要领域,其勘探潜力巨大, 是中国未来寻找大型岩性地层气藏的主要战场。

基准面旋回对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的控制作用———以枣园油田孔一段枣Ⅱ—Ⅲ油组为例

张昌民, 尹太举, 李少华, 熊福均

2007, Vol.19(4): 9–12    摘要 ( 459 )    PDF (577 KB) ( 5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2

枣园油田孔一段枣Ⅱ—Ⅲ油组的储集层为一套冲积扇上的河道沉积砂体。在枣Ⅱ和枣Ⅲ上、下两部分中识别出3 个长期基准面旋回、11 个中期旋回, 每个中期旋回由1~5 个短期旋回组成。短期地层基准面旋回分为低可容空间旋回和高可容空间旋回2 种类型, 代表2 种特征不同的河道砂体。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不对称和对称2 种类型。长期旋回内部的高可容空间部位以泥质沉积为主,其间镶嵌一些孤立状河道砂体, 随着基准面上升, 可容空间增大, 砂质含量减少, 砂体宽厚比增加。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 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 Ⅲ )———“ 主元富集”机理

王权, 刘震, 赵贤正, 金凤鸣, 梁宏斌, 杨德相

2007, Vol.19(4): 13–19    摘要 ( 426 )    PDF (908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3

通过对二连盆地已发现地层岩性油藏富集因素的分析, 认为在具备基本成藏条件的情况下, 形成规模富集岩性油藏主要受丰富的油源、优质的砂岩体圈闭、存在主汇流通道等3 个主要因素的控制。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形成富集的物质基础; 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的优质砂体圈闭是形成富集的关键; 主汇流通道是形成富集油藏的最佳途径。

耿湾— 史家湾地区长6 段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盐度分析

韩永林, 王海红, 陈志华, 王芳, 梁晓伟, 王成玉, 牛小兵

2007, Vol.19(4): 20–26    摘要 ( 505 )    PDF (551 KB) ( 5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4

应用B、Sr、Rb、K+Na 质量分数和Sr/Ba、Rb/K 比值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结合粘土矿物X 衍射分析结果, 对鄂尔多斯盆地耿湾—史家湾地区长6 段古盐度进行综合研究, 认为长6 期湖水介质古盐度为0.014‰~6.47‰, 平均值为2.56‰, 属于淡水—微咸水环境, 局部为半咸水环境, 且自长63 时期至长61 时期湖盆水体是逐渐变咸的。湖水介质古盐度研究有2 个重要的意义: ①在长6 古盐度定量计算基础上, 编制了古盐度等值线图, 从中划分出淡水、微咸水和半咸水3 个古盐度平面分区, 确定0.5‰等值线是淡水河流与微咸水湖盆分界的古湖岸线位置; ②鄂尔多斯盆地长6 期微咸化的湖水介质和封闭还原的深水环境既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 又能促使砂体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形成抗压实- 压溶组构, 有利于原生粒间孔的保存而对储层发育非常有利。长6 段古盐度研究为岩性地层油藏有利区带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试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岩性油藏分析的几项地质关键技术

毛明陆, 杨亚娟, 张艳

2007, Vol.19(4): 27–33    摘要 ( 450 )    PDF (443 KB) ( 4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5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岩性油藏是我国较早成功勘探开发, 以压裂改造闻名的低渗透、特低渗透岩性油气藏。近年来, 笔者在勘探科研实际工作中对各种应用于沉积、成藏因素分析的地质技术方法从实用性的角度进行了应用和挑选, 最终选择和发展了几种真正简便、实用的岩性油藏沉积、成藏分析地质技术方法, 包括: 沉积发育的构造背景分析和盆地构造属性确立、以岩石组分为主的物源分析、以岩石结构为主的沉积环境分析、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层序与成藏组合规律等, 通过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性油藏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地质分析技术对于深入研究岩性油藏成藏规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

尕斯库勒砂西区块N1—N21储层特征研究

何会, 牟中海, 朱玉洁, 迟洪岩, 刘冬玺

2007, Vol.19(4): 34–39    摘要 ( 500 )    PDF (384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6

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压汞等资料, 结合地质、物性分析资料, 对尕斯库勒砂西区块N1—N21 储层特征及Ⅱ号断层上、下盘的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 研究区的储层为一套碎屑岩储层, 经历了以压实、胶结作用为主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和以溶蚀、构造作用为主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储层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B 亚期—晚成岩A1 亚期; 储层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内孔、裂缝、贴粒缝等4 类, 并以粒间孔为主; N1—N21储层属中孔、低渗储层, 储集性能中— 差; 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最主要的储集砂体, 其物性也明显好于其它微相砂体。Ⅱ号断层上盘成分成熟度明显小于下盘、胶结物平均含量低于下盘; 上盘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下盘以长石砂岩为主; 上盘粒间孔较下盘发育, 而下盘裂缝较上盘发育; 上盘主要为中孔、中渗储层类型, 下盘主要为低孔、低渗储层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 — 8低渗透储层微裂缝研究

南珺祥, 王素荣, 姚卫华, 卢燕

2007, Vol.19(4): 40–44    摘要 ( 519 )    PDF (647 KB) ( 5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7

微裂缝是低渗、特低渗透储层最主要的渗流通道之一。陇东地区延长组储层属于特低渗透储层, 宏观裂缝与微观裂缝非常发育。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 对微裂缝的产状、特征、面密度、平面分布规律及其对渗透率的贡献率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指出微裂缝受到沉积、成岩、构造侧向挤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下伏地层隐伏断裂等多重因素的控制, 展布方向呈北东向分布, 其面密度越高, 对渗透率贡献越大。微裂缝的存在对基质和宏观裂缝的连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原油高产的因素之一, 也是油田开发部署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 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魏钦廉, 郑荣才, 肖玲, 王成玉, 牛小兵

2007, Vol.19(4): 45–50    摘要 ( 499 )    PDF (631 KB) ( 6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8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分析, 对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 油层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长6 储层具矿物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高的岩石学特点, 储层以粒间孔和溶蚀孔最为发育, 中孔和小孔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 细喉和中喉则是长6 的基本渗流通道, 为典型中低孔、特低渗储集层。储层物性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 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的控制, 垂向上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 而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超低渗储层分类方法探讨

杨秋莲, 李爱琴, 孙燕妮, 崔攀峰

2007, Vol.19(4): 51–56    摘要 ( 544 )    PDF (434 KB) ( 6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09

针对超低渗储层分类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引入近几年在储层研究方面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提出了有用孔隙度、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饱和度、启动压力梯度4 个超低渗储层分类评价参数,建立了“四元分类标准”。同时对9 个区块进行储层实际分类评价, 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地反映超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能力及有效储集空间。对油气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利用地震信息评价陆相盆地岩性圈闭的关键点分析

杨占龙, 张正刚, 陈启林, 郭精义,沙雪梅, 刘文粟

2007, Vol.19(4): 57–63    摘要 ( 427 )    PDF (335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0

根据陆相盆地岩性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运聚机理多样等圈闭特点和圈闭本身面积相对较小、储集体厚度较薄且成群分布的特点, 认为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基础上, 地震数据体的选择、层位- 储层的精细标定、目标体顶底约束层位的解释、分析时窗大小的确定是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识别、优选、描述与评价岩性圈闭的关键点。而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中包含的具体技术如地震相分类、地震反演与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流体势分析与含油气检测、三维可视化等根据各自应用的侧重点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相应的关键点。同时考虑岩性油气藏勘探起步较晚, 勘探方法和技术仍处于有效的探索阶段, 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仍需要完善。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李国军, 郑荣才,唐玉林,汪洋,唐楷

2007, Vol.19(4): 64–70    摘要 ( 448 )    PDF (688 KB) ( 5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1

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 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2 个三级层序( SQ1 和SQ2) , 8个体系域, 分析了飞仙关组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演化。研究表明: SQ1 层序时期, 川东北地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 一度开宽水深的台盆水体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 其中台地边缘和台内的鲕滩相极为发育, 是形成整个飞仙关组鲕滩的主要时期,其中尤以海侵期的鲕滩最为发育; SQ2 层序时期, 由于受极度干旱炎热的气候影响, 海平面下降和水循环受限及台地暴露, 川东北地区鲕滩消减, 进入局限和蒸发台地沉积环境, 最后沉积地貌基本被填平。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张杰, 赵玉华

2007, Vol.19(4): 71–74    摘要 ( 422 )    PDF (535 KB) ( 4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2

依据C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 5 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底界面为延长组的底, 最大湖泛面为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在二级层序内部, 依据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 可识别出三级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依此特征对地震大剖面进行了层序解释, 分析了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代黎明, 李建平, 周心怀, 崔忠国, 程建春

2007, Vol.19(4): 75–81    摘要 ( 451 )    PDF (769 KB) ( 5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3

渤海海域新近系长期被认为属于冲积河流相沉积, 然而近年勘探成果表明,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广泛存在浅水湖泊沉积, 其中还发现了一种优质储集体———浅水三角洲砂体。笔者从古生物组合、泥岩特征、岩电特征、砂岩百分含量、砂岩粒度特征、沉积构造等方面证实了渤海新近纪存在浅水湖泊沉积。在河流入浅湖处则发育浅水三角洲, 可以从沉积层序、沉积微相类型等方面加以识别。浅水三角洲不同于经典的Gilbert 型三角洲, 有其自身的特点, 表现为垂向上相序不连续; 骨架砂体为分流河道砂体; 河口坝厚度较薄; 前缘相带十分宽广; 砂体具条带方向性; 三角洲形态表现为鸟足状等。

镇北油田延长组长3 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朱小燕, 李爱琴, 段晓晨, 田随良, 刘美荣

2007, Vol.19(4): 82–86    摘要 ( 360 )    PDF (406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4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 分析了研究区100 余口探井的岩、电特征, 对镇北油田长3 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 将长3 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311、长312、长313、长321、长322、长323、长331、长332、长333 等9 个不同级别的小层, 各小层厚度大致相等。其中长322、331 小层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砂体发育, 是研究区长3 油层组的主力产油层。长3 油层组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研究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储层非均质性及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了地质基础数据, 对油田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分析

方朝合, 王义凤, 郑德温, 葛稚新

2007, Vol.19(4): 87–90    摘要 ( 403 )    PDF (313 KB) ( 6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5

文中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方法, 对溱潼凹陷不同层段烃源岩进行显微组分组成分析,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得出: 壳质组和矿物沥青基质含量反映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母质类型,矿物沥青基质在溱潼凹陷泰州组、阜二段和阜四段烃源岩生烃过程中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技术方法

叠前反演技术在苏里格地区的应用

张盟勃, 史松群, 潘玉

2007, Vol.19(4): 91–94    摘要 ( 412 )    PDF (544 KB) ( 4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6

针对苏里格地区盒8段有效储层厚度薄, 横向变化快, 常规解释结果多解性强的特点,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入手, 开展叠前地震反演提取有效储层的弹性参数, 综合分析预测储层的含流体特性, 为钻探井位提供依据。实践证明该方法在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的井位优选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油气田开发

岩石应力敏感指数与压缩系数之间的关系式

李传亮

2007, Vol.19(4): 95–98    摘要 ( 543 )    PDF (271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7

油藏岩石的渗透率随应力变化的性质为岩石的应力敏感性。岩石的应力敏感程度与岩石的压缩系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岩石的压缩性强, 岩石的应力敏感程度就高。文中建立了岩石应力敏感指数与压缩系数之间的理论关系式。根据该公式, 油藏岩石的压缩系数很小, 应力程度极其微弱, 生产过程中可将其忽略。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与砂砾油层挖潜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七东区克拉玛依组砾岩油藏为例

宋子齐, 伊军锋, 庞振宇, 王艳, 李伟峰

2007, Vol.19(4): 99–105    摘要 ( 386 )    PDF (518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8

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对砾岩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研究和高密度定量表征, 阐明油田主要挖潜方向及潜力区。储层构造建模建立了一种利用地震解释、钻井对比得出的断点数据与分层数据相互校正的构造模型; 沉积微相建模定量表述了储集砂砾体大小、几何形态及其三维空间分布; 相控储层参数建模实现了储集相带分布概率、原始储层数据及三维地质解释经验约束的储层参数模型。 通过建模较好地解决了各种数据分辨率不同给储层数据信息结合制造的矛盾, 优选出符合油田实际生产状态的非均质砾岩储层地质模型, 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砾岩油藏断裂扩边潜力区和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储层规模及范围。

低渗透气田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流动单元方法研究

史玉成, 陈明强, 张审琴, 雷欣慧, 王奇

2007, Vol.19(4): 106–110    摘要 ( 443 )    PDF (523 KB) ( 5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19

低渗透储层具有物性差、非均质性强, 存在天然微裂缝以及储层连通性各向异性等特点。因此进行单井控制储量计算时, 如果简单地采用通过划分单井控制面积这种传统的方法来计算, 计算结果将会出现与真实值不符的现象。本文结合流动单元的划分原理以及低渗透气田储层特征, 提出了流动单元法计算单井控制储量, 即先划分流动单元, 再以流动单元体为计算单元计算单井控制储量。最后与通过划分单井控制面积法计算得到的单井控制储量及通过动态储量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单井动储量进行对比分析, 其结果论证了流动单元法计算单井控制储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使流动单元的研究在低渗透气田油藏精细描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大庆低渗透油藏探明储量面积圈定的几点认识

周永炳, 刘国志, 俞静

2007, Vol.19(4): 111–115    摘要 ( 447 )    PDF (142 KB) ( 4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20

在分析大庆外围油田低丰度油藏探明储量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总结了松辽盆地北部低渗透油藏探明储量含油面积圈定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通过解剖典型区块开发前后面积变化, 论证了井控密度对圈定探明储量含油面积的影响, 认为松辽盆地北部低渗透油藏, 探明储量含油面积合理圈定的井控密度取决于砂体规模和油藏类型。在进入岩性油藏评价阶段, 探井、评价井合理的井控密度应提高到0.5~1.0 口/km2。

南二区东部二类油层上返层系组合优化

张立秋

2007, Vol.19(4): 116–120    摘要 ( 394 )    PDF (324 KB) ( 3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21

大庆油田一类油层聚驱潜力逐年减少, 二类油层开发技术还在试验完善阶段, 未能大面积实施于工业化区块。针对南二区东部二类油层河道砂发育规模明显变小, 小层数目增多, 单层厚度变薄、渗透率变低的储层特点。为了使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 通过研究确定二类油层的选层标准、油层沉积特征, 考虑层系组合的多项影响因素, 对该区块聚驱上返二类油层进行了合理的层系组合研究, 确定了上返层系厚度及注采井距, 为该区块聚驱上返层系组合提供了依据。

抗盐耐温颗粒调驱剂在文南油田的应用

王飞, 胥元刚, 万玲侠, 张和斌

2007, Vol.19(4): 121–127    摘要 ( 377 )    PDF (283 KB) ( 4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22

文南油田是一个典型的高温高盐稀油油藏, 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 主力油层已大面积水淹。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研制了抗盐耐温颗粒调驱剂。室内的热稳定性、抗盐性能和膨胀速率实验表明, 所研制的调驱剂能适应文南油田的地层特点, 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针对文南油田调驱的主要目的是挖掘主力油层剩余油潜力, 确定了调驱区块的选择原则。在实施过程中, 采用了水驱前缘监测和实时监测等工艺技术。

论坛与综述

勘探人的整体素质培养( Ⅰ )

张霞

2007, Vol.19(4): 128–130    摘要 ( 315 )    PDF (170 KB) ( 31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7.04.023

勘探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需要勘探工作者具有较好的整体素质。整体素质由科学知识技术器具层面和文化层面构成。提高整体素质, 就要同时重视这2 个层面素质的提高, 特别要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系统整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就要建立与之相呼应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克服层级文化影响, 提高哲学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文修养, 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给人的素质提高留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