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8-03-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微相和储层的控制作者用——以靖边气田统5井区马五段上部为例

雷卞军,张吉,王彩丽,王晓蓉,李世临,刘斌

2008, Vol.20(1): 1–7    摘要 ( 441 )    HTML( ) PDF (905 KB)  ( 5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1

一种独特的隐蔽油藏——夏9井区成岩圈闭油藏成因分析及其对勘探的启迪

旷红伟,高振中,王正允,王晓光

2008, Vol.20(1): 8–14    摘要 ( 431 )    HTML( ) PDF (599 KB)  ( 4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2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IV)——勘探实践

韩春元,赵贤正,金凤鸣,王权,李先平,王素卿

2008, Vol.20(1): 15–20    摘要 ( 504 )    HTML( ) PDF (532 KB)  ( 3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3

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付广,刘博,吕延防

2008, Vol.20(1): 21–26    摘要 ( 459 )    HTML( ) PDF (347 KB)  ( 5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4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李云,时志强

2008, Vol.20(1): 27–32    摘要 ( 469 )    HTML( ) PDF (393 KB)  ( 5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5

地震地貌学概念与分析技术

蒋韧,樊太亮,徐守礼

2008, Vol.20(1): 33–38    摘要 ( 538 )    HTML( ) PDF (567 KB)  ( 5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6

辽东湾盆地旅大地区古近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戴朝成,郑荣才,文华国,张小兵

2008, Vol.20(1): 39–46    摘要 ( 443 )    HTML( ) PDF (710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7

西湖凹陷平湖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邹明亮,黄思静,胡作维,冯文立,刘昊年

2008, Vol.20(1): 47–52    摘要 ( 443 )    HTML( ) PDF (588 KB)  ( 4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8

钟市油田潜江组含盐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砂体分布规律

尹艳树,张尚峰,尹太举

2008, Vol.20(1): 53–58    摘要 ( 420 )    HTML( ) PDF (901 KB)  ( 4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9

姬塬地区长3—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石雪峰,杜海峰

2008, Vol.20(1): 59–63    摘要 ( 518 )    HTML( ) PDF (298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0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同生逆冲断裂特征

严世邦,胡望水,李瑞升,关键,李涛,聂晓红

2008, Vol.20(1): 64–68    摘要 ( 527 )    HTML( ) PDF (277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1

砂岩透镜体油运移过程模拟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马中良,曾溅辉,张善文,王永诗,王洪玉,刘惠民

2008, Vol.20(1): 69–74    摘要 ( 462 )    HTML( ) PDF (1872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2

板桥凹陷钱圈地区主干断裂活动性分析

王冰洁,何生,倪军娥,方度

2008, Vol.20(1): 75–82    摘要 ( 381 )    HTML( ) PDF (637 KB)  ( 6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3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黄龙,田景春,肖玲,王峰

2008, Vol.20(1): 83–88    摘要 ( 544 )    HTML( ) PDF (453 KB)  ( 6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4

震积岩特征综述及地质意义

杨仕维,李建明

2008, Vol.20(1): 89–94    摘要 ( 680 )    HTML( ) PDF (368 KB)  ( 7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5

技术方法

地震叠前分析技术在子洲气田的研究与应用

王大兴,于波,张盟勃,宋琛

2008, Vol.20(1): 95–100    摘要 ( 490 )    HTML( ) PDF (642 KB)  ( 4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6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在阵列声波测井中区分油水层

张学涛,王祝文,原镜海

2008, Vol.20(1): 101–104    摘要 ( 387 )    HTML( ) PDF (200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7

利用NMRT2谱分布研究储层岩石孔隙分形结构

陈振标,张超谟,张占松,令狐松,孙宝佃

2008, Vol.20(1): 105–110    摘要 ( 517 )    HTML( ) PDF (318 KB)  ( 4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8

油气田开发

储层岩石的2种应力敏感机制——应力敏感有利于驱油

李传亮,涂兴万

2008, Vol.20(1): 111–113    摘要 ( 548 )    HTML( ) PDF (209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9

论坛与综述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张厚福,徐兆辉

2008, Vol.20(1): 114–123    摘要 ( 498 )    HTML( ) PDF (667 KB)  ( 8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0

“塔里木—扬子古大陆”重建对无机成因油气的作用

罗志立,张景廉,石兰亭

2008, Vol.20(1): 124–128    摘要 ( 387 )    HTML( ) PDF (182 KB)  ( 4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1

勘探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学会科学思维

张霞

2008, Vol.20(1): 129–133    摘要 ( 375 )    HTML( ) PDF (139 KB)  ( 2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2

油气地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微相和储层的控制作者用——以靖边气田统5井区马五段上部为例

雷卞军,张吉,王彩丽,王晓蓉,李世临,刘斌

2008, Vol.20(1): 1–7    摘要 ( 441 )    PDF (905 KB) ( 5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1

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统5 井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上部地层为对象, 研究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沉积微相和储层在垂向上分布的控制作用。马五1— 4 亚段构成了一个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其又可划分为5 个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及多于26 个短期基准面沉积旋回。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基准面旋回对统5 井区乃至靖边气田的马五1— 4 亚段沉积微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是概略性的; 中、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陆表海台地碳酸盐潮坪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的细微变化, 因而也控制着古风化壳型孔洞白云岩储层在垂向上的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可推广至其它地区相似的地层和储层研究。

一种独特的隐蔽油藏——夏9井区成岩圈闭油藏成因分析及其对勘探的启迪

旷红伟,高振中,王正允,王晓光

2008, Vol.20(1): 8–14    摘要 ( 431 )    PDF (599 KB) ( 4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2

夏9 井区系在一向北东方向抬起消失的鼻状构造背景上, 既无构造圈闭, 亦无砂层上倾尖灭圈闭, 在该鼻状构造的低部位, 于三叠系、侏罗系内发现了多个规模不一的油藏; 对于同一砂层,构造低部位为油层, 而构造高部位却均为水层, 如此“低油高水”的反常现象, 一直困扰着石油地质工作者。近年, 笔者从实际资料入手, 通过深入研究后认为: 成岩遮挡是夏9 井区油藏的主控因素;而构造坡度变缓带则是形成成岩遮挡的必要条件。成岩遮挡强度与储层物性条件密切相关: 物性条件好者, 其成岩遮挡强度较低, 只能形成规模较小的油藏; 物性甚好者, 其成岩遮挡强度甚差, 不能封堵住油气, 则不能成藏; 相反, 物性条件稍差者, 其成岩遮挡强度较高, 则可形成规模较大的油藏。 可见, 此类成岩圈闭油藏的成藏规模与储层物性的优劣呈负相关关系。夏9 井区成岩圈闭油藏的发现及对其成因的认识, 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一个新的勘探目标。

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与勘探实践(IV)——勘探实践

韩春元,赵贤正,金凤鸣,王权,李先平,王素卿

2008, Vol.20(1): 15–20    摘要 ( 504 )    PDF (532 KB) ( 3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3

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 个地层- 岩性油藏成功勘探的典型实例, 针对不同凹陷, 深化地层岩性圈闭( 油藏) “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 不断构建新的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 个3 000 万~5 000 万t 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区块, 开辟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付广,刘博,吕延防

2008, Vol.20(1): 21–26    摘要 ( 459 )    PDF (347 KB) ( 5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4

为了研究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在研究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的基础上, 利用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在外加压力和浓度作用下通过泥岩盖层的 渗滤和扩散速度, 分别建立了泥岩盖层对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封闭能力评价参数Vs, Vw, Vd。以此为基础, 通过Vs, Vw, Vd 的加权平均建立了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滨北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中, 结果认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主要为中等能力封闭区, 仅在盆地北部讷河和东部绥棱以东局部地区为差封闭区, 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差是造成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天然气显示差的重要原因 之一。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李云,时志强

2008, Vol.20(1): 27–32    摘要 ( 469 )    PDF (393 KB) ( 5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5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T3x) 致密砂岩储层存在早、晚2 期流体包裹体。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 主要为80~100℃; 晚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 主要为120~140℃, 成熟度较早期也较高。推断四川盆地中部致密砂岩储层的油气充注、运移经历了2 个主要期次, 早期发生于晚侏罗世, 晚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 这与油气藏饱和压力得出的结果相符。

地震地貌学概念与分析技术

蒋韧,樊太亮,徐守礼

2008, Vol.20(1): 33–38    摘要 ( 538 )    PDF (567 KB) ( 5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6

地震地貌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的振幅属性, 借助三维可视化技术成图, 结合地貌学知识以促进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知和研究。该学科与地震岩性学一起共同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部分。文章拟从介绍和探讨的角度出发, 概述该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 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列出一套可供参考的工作流程。在对沉积要素和其它重要的地质特征成图和可视化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项分析技术, 包括多种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等。目前, 该学科正处于其发展早期, 尚未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 相信今后将会随着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

辽东湾盆地旅大地区古近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戴朝成,郑荣才,文华国,张小兵

2008, Vol.20(1): 39–46    摘要 ( 443 )    PDF (710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7

通过大量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 结合部分地震资料,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将辽东湾盆地古近系划分为2 个超长期、6 个长期、18 个中期和数10 个短期旋回层序。在综合长期层序界面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选择长期旋回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 得出了长期旋回的古地理演化规律为: 在LSC2 和LSC3 时期, 以发育浅湖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 LSC4 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 到LSC5 和LSC6 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主, 自下而上形成浅湖→湖底扇→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和砂体展布规律。从而为有利储集砂体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西湖凹陷平湖组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邹明亮,黄思静,胡作维,冯文立,刘昊年

2008, Vol.20(1): 47–52    摘要 ( 443 )    PDF (588 KB) ( 4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8

碳酸盐胶结物是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砂岩中最为重要的自生矿物。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元素成分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平湖组储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主要矿物类型是菱铁矿、铁白云石和方解石。其中菱铁矿胶结物主要形成于同生到早成岩早期, 具有最高的δ13C 和δ18O 值, 分别为0.75‰和- 10.22‰; 铁白云石胶结物的δ13C 接近同期海水, 变化于- 2.45‰ 和- 2.98‰之间, δ18O 值偏负, 最低达- 12.39‰, 其形成于相对较早的成岩时间。方解石胶结物主要以粒状和连生胶结方式产出, 粒状方解石具有复杂的多种成因机制, 而连生方解石具有最低的δ13C 值( - 6.02‰) 和δ18O 值( - 16.94‰) , 主要形成于成岩晚期, 其成因与有机酸溶解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 及粘土矿物转化作用有关。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方面, 早期形成的菱铁矿和铁白云石胶结物增加了岩石的机械强度和抗压实能力, 对研究区储层发育的影响是正面的, 而晚期形成的连生方解石胶结物普遍占据长石溶解空间, 对储层的发育是不利的。

钟市油田潜江组含盐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砂体分布规律

尹艳树,张尚峰,尹太举

2008, Vol.20(1): 53–58    摘要 ( 420 )    PDF (901 KB) ( 4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9

以钟市油田潜三段储层为例, 进行了盐湖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在冲刷面、湖泛面以及盐岩界面基础上, 根据相组合特征, 在潜三段识别出向上“变深”不对称旋回、向上“变浅”不对称旋回以及向上“变浅”复“变深”对称旋回等3 类基本短期旋回。根据短期旋回叠加样式, 将潜三段划分为5 个中期旋回和1 个长期旋回。中期旋回内砂体分布规律受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A/S) 的控制。指出在A/S<<1 时, 砂体最为发育, 且连通性最好。但基准面最低时, 气候干燥, 湖盆水体浓缩, 碎屑供给不充分, 发育盐岩沉积; 在A/S<<1 向A/S<1 过渡时砂体较发育, 但隔夹层逐渐丰富; 在A/S>>1 时, 砂体不发育, 多为孤立砂体。

姬塬地区长3—长4+5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石雪峰,杜海峰

2008, Vol.20(1): 59–63    摘要 ( 518 )    PDF (298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0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区域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天环坳陷2 个构造单元之间。姬塬腹地勘探程度较低, 对长3 和长4+5 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储层的展布、圈闭的成藏、油气富集规律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认识。该文以露头、岩心、测井曲线为基础, 通过对区内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姬塬地区延长组长3 和长4+5 油层组主要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组成, 并进一步分为2 种亚相和5 种微相。根据长3 和长4+5 的沉积微相的展布及演化规律可以得出研究区的沉积模式。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同生逆冲断裂特征

严世邦,胡望水,李瑞升,关键,李涛,聂晓红

2008, Vol.20(1): 64–68    摘要 ( 527 )    PDF (277 KB) ( 3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1

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分成4 个断裂亚带: 红山嘴逆冲断裂亚带、中拐反冲断裂亚带、车排子近NS 向逆冲断裂亚带和车75 井—车77 井NW向逆冲断裂亚带, 并分析各断裂亚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 再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和断距分析方法对典型构造剖面进行研究, 认为同生逆冲断裂多数是前缘主干断裂, 为高角度基底卷入型叠瓦冲断构造, 对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底部的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二叠纪逆冲推覆剧烈, 逆冲断裂普遍发育, 三叠纪断裂发育强度由北向南呈减弱趋势; 侏罗纪断裂发育表现为北部地区较弱, 中部地区较强, 南部地区几乎停止的特点。二叠纪到三叠纪断裂发育为前展式, 三叠纪到侏罗纪断裂发育为后展式。

砂岩透镜体油运移过程模拟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马中良,曾溅辉,张善文,王永诗,王洪玉,刘惠民

2008, Vol.20(1): 69–74    摘要 ( 462 )    PDF (1872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2

砂岩透镜体油藏是岩性油气藏中增储上产的重要类型, 但目前对其成藏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通过二维实验模拟表明:砂岩透镜体自身的物性好坏对其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形成油藏的含油饱和度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 油总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成藏, 势的大小决定了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可能性。“相”和“势”相互耦合, 共同控制砂岩透镜体的成藏, 油气成藏动力( 势) 充足时成藏所需要的储层渗透性能下限就相应降低; 相应地, 储集岩渗透性能好, 要求的成藏动力条件( 势) 就可以适当降低。得出了实验条件下透镜体成藏时的“相”和“势”之间的定量模型, 为预测圈闭成藏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思路。

板桥凹陷钱圈地区主干断裂活动性分析

王冰洁,何生,倪军娥,方度

2008, Vol.20(1): 75–82    摘要 ( 381 )    PDF (637 KB) ( 6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3

在对板桥凹陷钱圈三维工区沙三段、沙二段、沙一下段、沙一中段、沙一上段和东营组底界6 个层面断层系统的解释基础之上, 分析了钱圈地区断层平面分布特征, 并综合运用生长指数、活动 速率和古落差3 种指标定量研究断层活动性。结果表明: 钱圈地区主要发育2 组走向为NE 和NW 近似于垂直的正断层及3 级断裂, 其中沧东断裂为一级断裂, 大张坨断裂和G39 断层为二级断裂, 其余为三级断裂, 倾角大多为55°~70°。3 种活动性指标揭示了研究区内的主干断层大多为长期活 动的控制沉积断层, 断层发育经历了2 幕演化, 而且每一幕都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及评价

黄龙,田景春,肖玲,王峰

2008, Vol.20(1): 83–88    摘要 ( 544 )    PDF (453 KB) ( 6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4

通过岩心观察, 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等分析化验资料研究表明, 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段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 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组合为主, 储层物性较差; 排驱压力及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 孔喉半径小、分选性较差, 歪度细, 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有限, 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 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 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 强烈的压实- 压溶作用是形成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6 段砂岩划分为4 类储层, 其中Ⅰ、Ⅱ类储层是未来开发的首选储层。

震积岩特征综述及地质意义

杨仕维,李建明

2008, Vol.20(1): 89–94    摘要 ( 680 )    PDF (368 KB) ( 7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5

震积岩是一种灾变事件岩。文章综述了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着重介绍了震积岩的岩石类型、震积序列、鉴别标志及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的对比鉴别。同时, 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归纳出由震积岩- 海啸岩- 震浊积岩- 背景沉积组成的6 种地震震积序列, 并指出震积岩对于构造演化解释、沉积学及石油储层地质方面的研究意义。

技术方法

地震叠前分析技术在子洲气田的研究与应用

王大兴,于波,张盟勃,宋琛

2008, Vol.20(1): 95–100    摘要 ( 490 )    PDF (642 KB) ( 4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6

由于子洲气田山2 段砂岩储层薄, 横向变化快, 因此, 该文在叠后地震储层预测的基础上, 开展了叠前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研究表明: 大入射角的地震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储层AVO 信息, 通过叠前反演计算弹性阻抗及弹性参数, 可提高有效储层预测精度。该技术在子洲气田天然气气藏地震储层综合预测中的推广与应用, 保证了快速的开发建产, 提高了预测符合率, 为完成子洲气田整体开发奠定了基础。

利用时频分析方法在阵列声波测井中区分油水层

张学涛,王祝文,原镜海

2008, Vol.20(1): 101–104    摘要 ( 387 )    PDF (200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7

时频分析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Choi-Williams 时频分析方法引入阵列声波测井信号分析处理, 用以区分不同性质的储集层。Choi-Williams 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物理意义, 根据Choi-Williams 分布中不同模式波能量在不同时间、不同频率下具有的不同分布特征, 来区分油水层,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利用NMRT2谱分布研究储层岩石孔隙分形结构

陈振标,张超谟,张占松,令狐松,孙宝佃

2008, Vol.20(1): 105–110    摘要 ( 517 )    PDF (318 KB) ( 4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8

利用NMR T2 谱分布进行储层岩石分形结构研究, 进而分析岩石物性, 是一种分析、评价储层孔隙结构与物性的新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 对中—高孔渗储层的分形性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其次, 着重讨论了在低孔低渗情况下, 利用NMR T2 谱分布研究岩石分形结构这一方法的适用性与准确性; 最后, 对此方法在中—高孔渗储层与低孔低渗储层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中—高孔渗储层与低孔低渗储层研究均表明: 利用NMR T2 谱法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性质与进行分形维数计算; 同时应用该方法求取的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表征岩石物性, 从而为储层特征研究、储层分类等提供参考依据

油气田开发

储层岩石的2种应力敏感机制——应力敏感有利于驱油

李传亮,涂兴万

2008, Vol.20(1): 111–113    摘要 ( 548 )    PDF (209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19

储层岩石存在本体变形和结构变形2 种变形方式。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也存在本体变形应力敏感和结构变形应力敏感2 种应力敏感机制。根据该文的研究, 岩石的本体变形导致的应力敏感程度极弱, 生产过程中可以将其忽略; 而岩石的结构变形导致的应力敏感程度则极强, 它不仅不会降低油藏的产能, 反而会维持油藏的地层能量和提高油藏的产能, 十分有利于驱油。

论坛与综述

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张厚福,徐兆辉

2008, Vol.20(1): 114–123    摘要 ( 498 )    PDF (667 KB) ( 8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0

在澄清“油气藏”概念的基础上, 根据油气藏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为地层- 岩性油气藏被纳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中概述了地层- 岩性油气藏的范畴、成因及勘探特点, 最后剖析了3 个典型实例。

“塔里木—扬子古大陆”重建对无机成因油气的作用

罗志立,张景廉,石兰亭

2008, Vol.20(1): 124–128    摘要 ( 387 )    PDF (182 KB) ( 4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1

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构造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 从新元古代至二叠纪, 塔里木古陆块与扬子古陆块更加靠近, 组成了“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后经“峨嵋地幔柱”的作用和二叠纪“峨嵋地裂运动”的拉张, “塔里木—扬子古大陆”裂解、分离。文中讨论了地幔柱与无机成因油气生成的关系。根据上述研究, 预测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是可望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靶区。

勘探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学会科学思维

张霞

2008, Vol.20(1): 129–133    摘要 ( 375 )    PDF (139 KB) ( 2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2

科学思维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 即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石油勘探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就要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作风, 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重视对概念的理解,树立求真务实的好学风, 提高分类研究与分类指导能力, 细分研究管理对象, 精细研究特殊矛盾, 以资料的积累、整理为基础, 加强综合研究,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进而学会科学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