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8-06-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若干问题讨论( Ⅰ)

李庆忠

2008, Vol.20(2): 1–5    摘要 ( 400 )    HTML( ) PDF (953 KB)  ( 4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1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刘树根, 黄文明, 张长俊, 赵霞飞, 戴苏兰, 张志敬, 秦川

2008, Vol.20(2): 6–15    摘要 ( 571 )    HTML( ) PDF (614 KB)  ( 7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2

对贺兰拗拉槽的质疑

邸领军, 谢广成

2008, Vol.20(2): 16–21    摘要 ( 478 )    HTML( ) PDF (525 KB)  ( 6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3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2 段三角洲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特征

王华, 郑荣才, 周祺, 李凤杰, 魏钦廉

2008, Vol.20(2): 22–28    摘要 ( 566 )    HTML( ) PDF (508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4

柴达木盆地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张景廉, 石兰亭, 陈启林, 张虎权, 卫平生

2008, Vol.20(2): 29–36    摘要 ( 477 )    HTML( ) PDF (496 KB)  ( 5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王昌勇, 郑荣才, 王建国, 曹少芳, 肖明国

2008, Vol.20(2): 37–42    摘要 ( 389 )    HTML( ) PDF (444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6

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曲春霞, 杨秋莲, 刘登飞, 刘旭, 李爱琴, 崔攀峰

2008, Vol.20(2): 43–47    摘要 ( 488 )    HTML( ) PDF (323 KB)  ( 5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7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 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

王辉, 王凤琴

2008, Vol.20(2): 48–53    摘要 ( 390 )    HTML( ) PDF (418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8

济阳坳陷阳信洼陷古近纪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克, 刘显阳, 赵卫卫, 宋江海, 时振峰, 向惠

2008, Vol.20(2): 54–59    摘要 ( 415 )    HTML( ) PDF (350 KB)  ( 7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9

辽河坳陷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孙洪斌, 张凤莲

2008, Vol.20(2): 60–65    摘要 ( 410 )    HTML( ) PDF (457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0

大港油田小集官162 断块沉积相研究

彭学红, 何贞铭, 刘学锋

2008, Vol.20(2): 66–73    摘要 ( 414 )    HTML( ) PDF (621 KB)  ( 4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1

霸县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构型

谢晓军, 邓宏文

2008, Vol.20(2): 74–77    摘要 ( 394 )    HTML( ) PDF (310 KB)  ( 4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2

技术方法

双反射偏移(DWM) 技术介绍及应用

王愫

2008, Vol.20(2): 78–82    摘要 ( 364 )    HTML( ) PDF (443 KB)  ( 3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3

泥质地层中饱和度指数的确定

李先鹏

2008, Vol.20(2): 83–85    摘要 ( 401 )    HTML( ) PDF (172 KB)  ( 458 )

测井储层描述在塔中I 号礁滩体中的应用

赵军, 海川, 张承森

2008, Vol.20(2): 86–90    摘要 ( 451 )    HTML( ) PDF (393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5

裸眼井测井新技术进展

张向林, 刘新茹

2008, Vol.20(2): 91–96    摘要 ( 561 )    HTML( ) PDF (172 KB)  ( 7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4

阵列声波资料在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胡红, 罗宁, 李联新

2008, Vol.20(2): 97–101    摘要 ( 462 )    HTML( ) PDF (460 KB)  ( 4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7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江苏油田的应用

尹军强, 朱巨义

2008, Vol.20(2): 102–107    摘要 ( 370 )    HTML( ) PDF (528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8

基于模型的叠前数据多参数非线性反演

王辉, 张玉芬

2008, Vol.20(2): 108–113    摘要 ( 391 )    HTML( ) PDF (355 KB)  ( 4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9

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模型

张凤奇, 庞雄奇, 冷济高

2008, Vol.20(2): 114–118    摘要 ( 392 )    HTML( ) PDF (266 KB)  ( 4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0

YH 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滕团余, 余建平, 崔海峰, 张年春

2008, Vol.20(2): 119–123    摘要 ( 382 )    HTML( ) PDF (434 KB)  ( 4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1

油气田开发

地层抬升会导致异常高压吗?

李传亮

2008, Vol.20(2): 124–126    摘要 ( 410 )    HTML( ) PDF (102 KB)  ( 6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2

厚油层中隔夹层识别及井间预测技术

严耀祖, 段天向

2008, Vol.20(2): 127–131    摘要 ( 549 )    HTML( ) PDF (366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3

同位素沾污面积的归位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曲永春, 王祝文

2008, Vol.20(2): 132–136    摘要 ( 322 )    HTML( ) PDF (347 KB)  ( 3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4

论坛与综述

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若干问题讨论( Ⅰ)

李庆忠

2008, Vol.20(2): 1–5    摘要 ( 400 )    PDF (953 KB) ( 4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的石油勘探已进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阶段。在岩性油气藏勘探过程中, 遇到了一些新的、令人困惑的难题。该文对地震反射同相轴与沉积等时面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在岩性油气藏勘探追踪砂体时必须重视波阻抗反演, 并对钙质致密砂岩的波阻抗解释也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刘树根, 黄文明, 张长俊, 赵霞飞, 戴苏兰, 张志敬, 秦川

2008, Vol.20(2): 6–15    摘要 ( 571 )    PDF (614 KB) ( 7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2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到中三叠统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勘探已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等15个碳酸盐岩含气层系。其中, 上震旦统与寒武系碳酸盐岩基本上完全白云石化, 其余层位也具有不同程度白云石化。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成因机理或模式, 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原生、准同生、渗透回流、混合水、埋藏成因、热液成因、淋滤玄武岩成因及生物成因等8 种模式。白云岩储层是现今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最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 白云石化是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白云石化埋藏成因模式与混合水模式受到广泛质疑, 可能为热液成因。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2 次地裂运动及其导致的广泛的流体活动背景, 致使热液白云石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

对贺兰拗拉槽的质疑

邸领军, 谢广成

2008, Vol.20(2): 16–21    摘要 ( 478 )    PDF (525 KB) ( 6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3

自19 世纪70 年代板块构造理论引入中国后, 一些学者把拗拉槽(Aulacogen) 一词赋予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贺兰山地区, 并认为贺兰山、秦岭、北祁连中新元古代至早中寒武世为裂谷发育阶段, 秦岭、北祁连、贺兰山构成了三叉裂谷系。该论点很快被国内众多学者认同并引用。在一些文献和论著中, 一些学者将拗拉槽的概念进一步引伸、发挥。由此, 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关于拗拉槽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秦祁贺地区的构造形迹、地层及沉积特征的研究观察, 以及对盆地中几条横穿所谓中、下元古界拗拉槽的地震和重、磁、电剖面的仔细核实, 深感其证据不足, 在沉积、构造上都与国内外定义的拗拉槽存在较大的差别。对此, 就关系到大陆动力学、盆地动力学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发展、演化的这一重大地质问题提出了质疑。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长北气田山2 段三角洲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特征

王华, 郑荣才, 周祺, 李凤杰, 魏钦廉

2008, Vol.20(2): 22–28    摘要 ( 566 )    PDF (508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4

长北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北部, 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一套碎屑沉积, 自上而下被划分为山1(P1s1) 和山2( P1s2) 等2 个岩性段, 其中山2 段是长北气田主力产层。在岩心描述、岩矿分析及测井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确定山2 段属于海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长北气田范围内, 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 次为前缘相, 其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文中采用层序- 岩相古地理编图的技术方法, 详细描述了山2 段砂体的展布特征, 为储层预测和描述提供了可靠依据。

柴达木盆地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张景廉, 石兰亭, 陈启林, 张虎权, 卫平生

2008, Vol.20(2): 29–36    摘要 ( 477 )    PDF (496 KB) ( 5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5

柴达木盆地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已探明三大油气区: 西南尕斯库勒一带的第三系油气区, 北部冷湖、鱼卡、南八仙一带的侏罗系油气区以及东部三湖地区的第四系天然气区。但未来的油气勘探领域在哪里, 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盆地榴辉岩、镁铁—超镁铁岩的发现和盆地边缘大量金矿的分布, 以及盆地中膏盐、白云岩、伊利石、锶矿床等的存在则表明了盆地广泛存在地幔流体活动。地震测深结果显示: 柴达木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 高导层, 这是无机油气的发生器。分析中地壳低速- 高导层与深大断裂分布关系, 大断裂与不整合面、浅层断裂及储集层的配套关系, 对寻找大油气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 柴西地区深部花岗岩及其风化壳是未来石油勘探的重 点, 而盆地东部三湖地区深部则是寻找大气田的有利靶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王昌勇, 郑荣才, 王建国, 曹少芳, 肖明国

2008, Vol.20(2): 37–42    摘要 ( 389 )    PDF (444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 大多数人认为属于辫状河沉积。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岩石类型、特征、沉积相标志研究后认为, 八道湾组沉积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体系, 并对八道湾组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论证了该区继晚三叠世末期的湖平面大幅度下降, 伴随湖盆的衰亡, 八道湾组进入早期( J1b53) 广泛的沼泽沉积环境, 随着泥沙的带入, 沼泽逐渐消亡, 而河流作用加强, 地层逐渐由东向西超覆, 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 至J1b5 亚期晚时( J1b51) 湖平面开始迅速上升, 发育了大片的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 在J1b4 亚期湖平面又迅速下降, 导致浅湖沉积退出研究区; J1b 2+3亚期再次发生湖侵作用, 以大面积的浅湖沉积为特征; 而J1b1 亚期伴随着湖平面的再次下降, 河流作用逐渐减弱, 泥质沉积日渐增多, 在八道湾组末期重新又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沉积环境。

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曲春霞, 杨秋莲, 刘登飞, 刘旭, 李爱琴, 崔攀峰

2008, Vol.20(2): 43–47    摘要 ( 488 )    PDF (323 KB) ( 5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7

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发育,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 储层渗透性逐渐变差, 需要开展更加精细的地质研究工作。储层物性是油藏各种因素的综合表征, 主要受沉积环境、胶结物含量、微观孔隙结构等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延长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可为油田开发部署及开发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帮助。

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延长组长6 段非均质模式与油气分布

王辉, 王凤琴

2008, Vol.20(2): 48–53    摘要 ( 390 )    PDF (418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8

运用甘谷驿油田共大滩区油藏地质、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测试资料, 建立了长6 段层内、层间及平面3 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模式, 描述了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油气分布规律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表明, 长6 段宏观非均质性强, 层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正韵律砂体的下部和反韵律砂体的上部; 平面油气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中; 层间油气富集程度与纵向上层间旋回性基 本一致, 在物性好、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的长6 段Ⅰ砂组富集, 同时认为, 长6 段宏观非均质性控制平面和垂向上油气的形成与分布。

济阳坳陷阳信洼陷古近纪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王克, 刘显阳, 赵卫卫, 宋江海, 时振峰, 向惠

2008, Vol.20(2): 54–59    摘要 ( 415 )    PDF (350 KB) ( 7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09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 在阳信洼陷古近系陆源碎屑断陷湖盆砂泥质沉积地层中识别出大量具有震积岩特征的变形构造, 如微断层和震裂缝、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震积枕状层及伴生构造等, 同时建立了阳信洼陷震积岩垂向序列, 自下而上分别是下伏未震层段、微断层层段、震碎角砾岩段、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层段、震积砂枕及伴生构造层段、液化均一层段和上覆未震层段。不同的震积岩构造特征对应不同的地震强度, 震积岩的发现不但有助于分析判断控盆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 震积岩自身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 因而研究地震事件沉积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辽河坳陷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孙洪斌, 张凤莲

2008, Vol.20(2): 60–65    摘要 ( 410 )    PDF (457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0

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古近纪早期断陷特征十分明显, 晚期则是坳陷特点显著, 其演化可分为3 个期次: ①沙四、沙三期的断陷期; ②沙一、沙二期的断坳转换期; ③东营期的坳陷期。认为断陷期的沙四、沙三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 断坳转换期的沙一、沙二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 坳陷期的渐新世东营期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泛滥平原相。

大港油田小集官162 断块沉积相研究

彭学红, 何贞铭, 刘学锋

2008, Vol.20(2): 66–73    摘要 ( 414 )    PDF (621 KB) ( 4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1

以取心和测井资料为基础, 对大港油田小集官162 断块枣Ⅱ、枣Ⅲ油组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断块以辫状河沉积相为主, 发育有辫状河道、河间滩、河漫滩及泛滥平原4 个沉积微相。对其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合物性资料统计分析, 认为辫状河道砂体是研究区较有利的储集相带。

霸县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构型

谢晓军, 邓宏文

2008, Vol.20(2): 74–77    摘要 ( 394 )    PDF (310 KB) ( 4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2

以霸县凹陷古近系地层为例, 分析凹陷的内部结构和层序地层构型。牛东断层及其导致的凹陷结构的“东西分带”与斜坡形态的“南北分段”将霸县凹陷分为3 个构造- 地貌单元, 即南、北、中3 段。各段的层序地层构型、物源体系发育程度、沉积体系与砂体成因类型、砂体与构造- 地貌配置样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技术方法

双反射偏移(DWM) 技术介绍及应用

王愫

2008, Vol.20(2): 78–82    摘要 ( 364 )    PDF (443 KB) ( 3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3

通过波动方程全波场正演模拟技术, 揭示了垂直界面产生的二次反射, 即双反射的波场特征,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双反射偏移成像技术。模型正演表明, 双反射偏移成像技术可使地下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界面得以准确成像。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 使得利用常规地震处理技术不能准确成像的近垂直的各种波阻抗界面( 断面、盐丘侧翼、油气水分界线等) 得以准确成像, 这对常规地震成像作了有益的补充。对有关断裂系统地质信息的准确识别及发现由断裂控制的继承性高产油气带和由微断层分割控制的剩余油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泥质地层中饱和度指数的确定

李先鹏

2008, Vol.20(2): 83–85    摘要 ( 401 )    PDF (172 KB) ( 458 )

Archie 公式是测井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它只适应用于较纯的砂岩储层。 在泥质地层中, 电阻率指数的对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对数之间是非线性关系, 即饱和度指数随电阻率指 数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不同孔隙结构、泥质条件下其变化不同。根据毛管理论、统计学原理、积分原理 和体积模型法, 推导出泥质地层饱和度指数与泥质含量、孔隙结构参数及电阻率指数的关系, 并确定 出泥质地层不同条件下的饱和度指数, 才能使利用Archie 公式计算的储层含水饱和度具有较高的准 确性。

测井储层描述在塔中I 号礁滩体中的应用

赵军, 海川, 张承森

2008, Vol.20(2): 86–90    摘要 ( 451 )    PDF (393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5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礁滩体储层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 在测井储层表征与定量评价中, 由于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及其组合的复杂性, 给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带来了一系列困难。文中以测井资料为基础, 结合岩心、实验、试油等资料, 划分出储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和储层类型。分别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各种测井响应特征及响应模板,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礁滩体储层类型的划分标准。根据不同储集类型的孔、渗关系, 结合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建立了礁滩体不同储层级别的解释图版和解释标准, 所划分的储层级别与礁滩体沉积相带具有很好的对比关系, 为测井储层评价和完井试油层段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解释依据。

裸眼井测井新技术进展

张向林, 刘新茹

2008, Vol.20(2): 91–96    摘要 ( 561 )    PDF (172 KB) ( 7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4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需要, 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高分辨率阵列感应、微扫、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为研究地层各向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核磁共振、电缆地层测试、井壁取心等提供了对地层流体的精确认识, 如随钻声电成像、核磁共振测井、随钻地层测试等随钻测井系列的不断增加使得随钻测井快速发展。最近, 又提出了动电测井的新测井概念并且进展迅速。该文介绍了国外如斯伦贝谢、哈理伯顿、阿特拉斯、康普乐公司及俄罗斯等测井新技术的测量原理和仪器结构, 对于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差距, 指明了发展方向。

阵列声波资料在测井解释中的应用

胡红, 罗宁, 李联新

2008, Vol.20(2): 97–101    摘要 ( 462 )    PDF (460 KB) ( 4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7

阵列声波资料由于能提供丰富的地层信息, 在测井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除了常利用阵列声波资料评价储层物性外, 文中用阵列声波资料进行井旁裂缝的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水力裂缝压裂高度的预测和确定等。阵列声波在油气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江苏油田的应用

尹军强, 朱巨义

2008, Vol.20(2): 102–107    摘要 ( 370 )    PDF (528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8

利用岩屑核磁共振录井技术获取的参数, 可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可动流体、可动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及含油性进行评价, 而且所获取的储层参数可用来评价油水层。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对高束缚水低阻油层、水淹层、测井解释疑难层、油水界面确定以及稠油层的评价具有独特的效果。

基于模型的叠前数据多参数非线性反演

王辉, 张玉芬

2008, Vol.20(2): 108–113    摘要 ( 391 )    PDF (355 KB) ( 4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19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叠前数据多参数反演方法。通过测井资料建立井旁处地层模型, 其模型参数包括每层的层位信息及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与密度。以Gassmann 流体置换理论为指导, 区分模型中的渗透性地层与非渗透性地层, 并根据研究区实际特点建立模型中每一地层相应的岩石物理回归关系及各层模型参数的先验函数。在贝叶斯原理的基础上, 通过Zoeppritz 方程简化公式及褶积模型建立反演参数的后验概率模型。用Marmousi2 模型来检验所提出的反演算法, 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获得较准确的反演结果, 还可以获得各参数对指示油气与否的敏感性及反演结果的多解性信息, 从而降低最终决策的风险。

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模型

张凤奇, 庞雄奇, 冷济高

2008, Vol.20(2): 114–118    摘要 ( 392 )    PDF (266 KB) ( 4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0

为了解决辽河西部凹陷岩性圈闭是否含油、含油多少的定量表征问题, 对研究区117 个岩性圈闭进行了地质统计分析和R 型主因子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圈闭距离排烃中心的距离、所在地点的流体势、砂地比、砂体厚度等是制约岩性圈闭油充满度的主控因素。依据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岩性圈闭油充满度与其主控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定量预测模型。选取了未参与模型建立的26 个岩性圈闭对已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验证结果表明: 80% 以上的岩性圈闭油充满度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 这为该区同种类型的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YH 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滕团余, 余建平, 崔海峰, 张年春

2008, Vol.20(2): 119–123    摘要 ( 382 )    PDF (434 KB) ( 4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1

针对YH 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储层埋藏深、岩性复杂、地震响应不明显、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文章综合应用叠前地震资料裂缝预测、地震属性分析、阻抗变化率反演技术对YH 地区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综合预测, 同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本地区的储层预测方法, 该方法避免了常规储层预测在碳酸盐岩地区模型化过重的缺陷, 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

油气田开发

地层抬升会导致异常高压吗?

李传亮

2008, Vol.20(2): 124–126    摘要 ( 410 )    PDF (102 KB) ( 6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2

为了深入了解地层产生异常高压的原因, 该文研究了抬升作用使地层产生异常高压的可能性。研究认为, 由于水的热压变形比较高, 地层抬升使其产生异常高压的可能性非常小。油气藏产生异常高压需要较大的抬升幅度, 一般情况下难以出现。因此, 大多数地层的异常高压依然是外来流体的侵入造成的。

厚油层中隔夹层识别及井间预测技术

严耀祖, 段天向

2008, Vol.20(2): 127–131    摘要 ( 549 )    PDF (366 KB) ( 5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3

在油田开发初期, 隔夹层的描述仅是通过隔夹层密度和隔夹层频率来表征, 但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调整阶段, 隔夹层的定量描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井间精确预测技术尤为关键。该文以鄂尔多斯盆地B 油田厚层砂岩研究为例, 通过岩电关系分析和测井识别模式, 并应用随机储层建模技术, 建立了三维精细隔夹层分布模型, 在指导油田内部挖潜调整、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位素沾污面积的归位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曲永春, 王祝文

2008, Vol.20(2): 132–136    摘要 ( 322 )    PDF (347 KB) ( 3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2.024

在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中, 沾污给测量精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文中分析了沾污类型及沾污消除校正系数, 根据吸水剖面中分配前的同位素沾污并不影响资料解释的结果, 分配之后的沾污破坏了地层注入量、同位素滤积量及放射性强度三者之间的正比关系, 以及影响分层相对注水量的解释精度这些特点, 介绍了沾污校正的沾污面积归位模型及计算方法, 并把该方法应用于资料解释中,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