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8-09-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若干问题的讨论(Ⅱ)——关于垂向分辨率的认识

李庆忠

2008, Vol.20(3): 1–5    摘要 ( 553 )    HTML( ) PDF (953 KB)  ( 3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1

隐蔽油气圈闭勘探之发展现状

杨国臣,于炳松

2008, Vol.20(3): 6–11    摘要 ( 382 )    HTML( ) PDF (277 KB)  ( 5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2

勘探的创造性才能

张霞

2008, Vol.20(3): 12–16    摘要 ( 352 )    HTML( ) PDF (219 KB)  ( 3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3

讨论与争鸣

毛管压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吗?——与李明诚教授商榷

李传亮

2008, Vol.20(3): 17–20    摘要 ( 380 )    HTML( ) PDF (463 KB)  ( 655 )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

郑荣才,王海红,韩永林,王成玉,牛小兵,王昌勇

2008, Vol.20(3): 21–26    摘要 ( 455 )    HTML( ) PDF (650 KB)  ( 444 )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层特征

罗月明,李志明,蒋宏,施伟军,梁海军

2008, Vol.20(3): 27–33    摘要 ( 367 )    HTML( ) PDF (679 KB)  ( 408 )

金湖凹陷古近系戴一段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

杨立干

2008, Vol.20(3): 34–38    摘要 ( 375 )    HTML( ) PDF (545 KB)  ( 632 )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下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谢锐杰

2008, Vol.20(3): 39–43    摘要 ( 366 )    HTML( ) PDF (567 KB)  ( 390 )

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海绵礁岩石类型及礁体演化阶段

王延奇,胡明毅,刘富艳,王辉,胡治华

2008, Vol.20(3): 44–48    摘要 ( 393 )    HTML( ) PDF (748 KB)  ( 485 )

冀中地区文安斜坡带成藏特征研究

杨伟荣,钱铮,张欣,朱萍,范春霞

2008, Vol.20(3): 49–52    摘要 ( 378 )    HTML( ) PDF (299 KB)  ( 554 )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蔡佳,姜华,赵忠新,!陈少平,罗家群

2008, Vol.20(3): 53–58    摘要 ( 399 )    HTML( ) PDF (766 KB)  ( 348 )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 时期物源分析

银晓,罗顺社,李鑫,门福信,徐文

2008, Vol.20(3): 59–63    摘要 ( 396 )    HTML( ) PDF (428 KB)  ( 579 )

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滩体类型及储集性研究

张金友, 王兴志, 张帆, 曾德铭, 王保全, 蒋志斌, 李耀刚, 朱永刚

2008, Vol.20(3): 64–68    摘要 ( 362 )    HTML( ) PDF (392 KB)  ( 4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3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阳伟, 田景春, 夏青松, 王峰

2008, Vol.20(3): 69–73    摘要 ( 470 )    HTML( ) PDF (347 KB)  ( 4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4

技术方法

饱含流体介质的地震波场特征及频率分布

边立恩, 贺振华, 黄德济

2008, Vol.20(3): 74–78    摘要 ( 473 )    HTML( ) PDF (328 KB)  ( 5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5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柴北缘地区的应用

吴杰, 苏勤, 王建华

2008, Vol.20(3): 79–82    摘要 ( 417 )    HTML( ) PDF (214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6

肇州油田芳169 区块断层封堵性研究

崔艳敏, 陆正元, 钟伟

2008, Vol.20(3): 83–88    摘要 ( 395 )    HTML( ) PDF (504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7

双侧向测井裂缝参数解释在伊朗Aran 油田的应用

先伟, 吴伟航, 李小刚, 夏铭

2008, Vol.20(3): 89–94    摘要 ( 356 )    HTML( ) PDF (406 KB)  ( 4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8

套管井测井新技术进展

张向林, 刘新茹

2008, Vol.20(3): 95–98    摘要 ( 359 )    HTML( ) PDF (143 KB)  ( 5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9

无孔隙度测井条件下储层孔隙度求取方法探讨

王晓光, 旷红伟, 伍泽云, 苏静

2008, Vol.20(3): 99–103    摘要 ( 399 )    HTML( ) PDF (228 KB)  ( 3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0

曲流河点坝砂体地质建模及在水平井轨迹设计中的应用

司丽

2008, Vol.20(3): 104–108    摘要 ( 372 )    HTML( ) PDF (381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1

断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济阳坳陷斜坡带油气运聚影响的实验模拟

马中良, 曾溅辉, 赵乐强, 忤岳, 徐小松, 李丹

2008, Vol.20(3): 109–113    摘要 ( 433 )    HTML( ) PDF (353 KB)  ( 3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2

油气田开发

河流相储层开发初期地质建模

苏进昌, 张岚, 马新福

2008, Vol.20(3): 114–118    摘要 ( 364 )    HTML( ) PDF (477 KB)  ( 4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3

榆林气田南区高效开发与效益评价

王永强, 刘占良, 洪鸿, 郝玉鸿, 乔亚斌, 张林, 马云峰, 刘小江

2008, Vol.20(3): 119–123    摘要 ( 356 )    HTML( ) PDF (159 KB)  ( 4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4

低渗透砂岩气藏水锁伤害方式对比实验研究

雷茹, 任晓娟

2008, Vol.20(3): 124–127    摘要 ( 344 )    HTML( ) PDF (220 KB)  ( 3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5

超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

李书恒, 赵继勇, 崔攀峰, 杨金龙, 陈文龙

2008, Vol.20(3): 128–131    摘要 ( 435 )    HTML( ) PDF (362 KB)  ( 6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6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产量递减特征研究

李柏林, 涂兴万, 李传亮

2008, Vol.20(3): 132–134    摘要 ( 409 )    HTML( ) PDF (261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7

论坛与综述

岩性油气藏地震勘探若干问题的讨论(Ⅱ)——关于垂向分辨率的认识

李庆忠

2008, Vol.20(3): 1–5    摘要 ( 553 )    PDF (953 KB) ( 3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1

砂泥岩互层的垂向分辨率是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重要内容。文中讨论了带限地震子波及其分辨率问题,并结合砂泥岩互层的理论模型,认为λ/4 的垂向分辨率定义是不合适的,而λ/8 最合适。岩性油气藏勘探实例表明,当大套泥岩含有薄层砂岩时,垂向分辨率可以达到λ/16。这为砂泥岩互层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隐蔽油气圈闭勘探之发展现状

杨国臣,于炳松

2008, Vol.20(3): 6–11    摘要 ( 382 )    PDF (277 KB) ( 5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2

首先论述归纳了已发现隐蔽油气圈闭的主要种类,划分为地层!岩性型油气圈闭、复杂隐蔽构造型油气圈闭、复合型油气圈闭三大成因类型,依据形成油气圈闭的储、盖、运、圈、保条件中的主控因素,每一大类可包括储集体隐蔽型、油气储集空间隐蔽型、封盖条件隐蔽型、油气运移充注条件隐蔽型、圈闭形态与结构隐蔽型、圈闭构造位置隐蔽型、圈闭形成动力学条件隐蔽型、油气藏流体性质隐蔽型和保存条件隐蔽型9种简单因素控制型隐蔽油气圈闭,以及复杂因素控制型隐蔽油气圈闭,共10 种类型;然后综述了当前隐蔽油气圈闭的基本勘探理论和勘探技术与方法,强调多技术学科的联合是实现隐蔽油气圈闭勘探突破的根本前提。

勘探的创造性才能

张霞

2008, Vol.20(3): 12–16    摘要 ( 352 )    PDF (219 KB) ( 3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03

结合石油勘探的特点,简要阐述了提高石油勘探创造力所需要的风险决策、油气发现、形象思维、灵活思维与表达思想的能力,并指出了形成这些创造性才能的途径。

讨论与争鸣

毛管压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吗?——与李明诚教授商榷

李传亮

2008, Vol.20(3): 17–20    摘要 ( 380 )    PDF (463 KB) ( 655 )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毛管压力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后认为,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也不是二次运移的动力,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基本上不起作用,而仅仅在初次运移向二次运移转换时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阻力,也不是二次运移的阻力,而是在二次运 移向三次运移转换时起到一定的阻力(封堵)作用,该封堵作用对油气成藏意义重大。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 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

郑荣才,王海红,韩永林,王成玉,牛小兵,王昌勇

2008, Vol.20(3): 21–26    摘要 ( 455 )    PDF (650 KB) ( 444 )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分析,认为晚三叠世长6时期 该区北、西两侧都发育有河控型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岩相古地 理编图结果非常清晰地显示了研究区长! 段砂体展布特征!同时通过古盐度恢复!首次确定了该区湖 岸线的位置!,从而确定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只在东北一隅有小范围分布。 耿—史地区长!6段不同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特别是古岸线的确,!对于指导该区长! 油藏下一 步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层特征

罗月明,李志明,蒋宏,施伟军,梁海军

2008, Vol.20(3): 27–33    摘要 ( 367 )    PDF (679 KB) ( 408 )

根据多种方法分析结果对准噶尔盆地沙窝地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 果表明:其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高;孔隙度主要属特低孔—中孔,渗透率属特低渗—中渗, 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溶蚀$改造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孔隙类别以特大孔为主,而喉道类别以 微细喉为主;成岩作用类型主要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和交代作用,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 期,成岩演化过程中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孔隙度减小24%,同时因溶蚀作用使孔隙 度增大约30%。

金湖凹陷古近系戴一段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

杨立干

2008, Vol.20(3): 34–38    摘要 ( 375 )    PDF (545 KB) ( 632 )

基于22口探井取心、测录井、地化及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金湖凹陷古近系戴一段 具备阜四和阜二段2套烃源岩多源供烃的有利条件,其中凹陷断裂带油气来自阜四段烃源岩,斜坡 带来自阜二段烃源岩。 戴一段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与上覆“五高导”泥岩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同 时本区还具备了由砂层、断层、不整合3 种类型通道共同构成的良好油气运移网络。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金湖凹陷构造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2种成藏模式,其中构造成藏模式又可分为断裂带和斜坡带2 !种成藏模式,这对优选有利区带及下步勘探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沙三下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谢锐杰

2008, Vol.20(3): 39–43    摘要 ( 366 )    PDF (567 KB) ( 390 )

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利 用胜利油田民丰地区拉平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相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三下段可划分为!4个沉积旋回;其物源主要来自北部控盆断裂一侧的 隆起区,并表现为近于平行的多个单点物源,但本区相邻点物源供给较充分,其各自所形成的近岸水 下扇与外扇部分相接,从而在平面上呈似裙状分布;主要以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进一步可划分为扇 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海绵礁岩石类型及礁体演化阶段

王延奇,胡明毅,刘富艳,王辉,胡治华

2008, Vol.20(3): 44–48    摘要 ( 393 )    PDF (748 KB) ( 485 )

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生物礁位于镶边型台地陡斜的边缘上,濒临鄂西海槽!属于台地边缘 礁。 该礁体的最大特点是大型柱状海绵丰富,构成生物骨架&。生物礁岩石类型主要有障积岩、障积-骨 架岩、骨架岩、粘结岩、角砾状灰岩%5种。通过分析见天坝生物礁的生物类型、岩石宏观类型和特征!,推 测生物礁的发展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奠基期、拓殖期、泛殖期、衰亡期和礁盖期。

冀中地区文安斜坡带成藏特征研究

杨伟荣,钱铮,张欣,朱萍,范春霞

2008, Vol.20(3): 49–52    摘要 ( 378 )    PDF (299 KB) ( 554 )

斜坡带的重新认识对油田的稳定发展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文安斜坡带生油洼槽的生油条件、 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成藏特征研究后认为:文安斜坡带具有充足的油源!是油气运移的必然指向,但其 总体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仍具有较大的滚动勘探开发潜力;同时!圈闭形成与油气大规模运移期 具有良好的配置关系,具备形成大中型岩性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及时总结文安斜坡的成藏条件、基本 成藏规律以及勘探开发成效,对斜坡带的研究以及提高油田勘探开发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 鉴意义。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演化特征

蔡佳,姜华,赵忠新,!陈少平,罗家群

2008, Vol.20(3): 53–58    摘要 ( 399 )    PDF (766 KB) ( 348 )

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湖泊及深水重力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H31 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 结合层序内部各体系域单元的砂岩等厚图所反映出的空间展布特征,可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的物源通道及主要的供给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 时期物源分析

银晓,罗顺社,李鑫,门福信,徐文

2008, Vol.20(3): 59–63    摘要 ( 396 )    PDF (428 KB) ( 579 )

利用砂岩薄片鉴定、重矿物及稀土元素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 时期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沉积期的物源来自盆地北东和西部边缘,其中北东方向物源为优势物源,西部方向物源为次要物源;母岩区均以变质岩地层为主,其次为岩浆岩和沉积岩,并且发现2个方向的物源在罗庞塬地区发生了交汇。

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滩体类型及储集性研究

张金友, 王兴志, 张帆, 曾德铭, 王保全, 蒋志斌, 李耀刚, 朱永刚

2008, Vol.20(3): 64–68    摘要 ( 362 )    PDF (392 KB) ( 4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3

川西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滩体分为台地边缘鲕粒滩和台地内点滩2 种类型, 多数台地边缘鲕粒滩形成时水体相对较深, 未经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岩改造, 储集性能较差, 局部鲕粒滩形成时水体较浅, 在经过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成岩作用改造后, 白云石化好, 可形成储集性能极好的储集体; 台地内点滩白云石化较好, 储集性能也较好, 但分布狭窄, 厚度较薄, 无规律可寻。由此可见, 滩相沉积体仅是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 滩体最终能否形成有效的储集体, 还要取决于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当滩体暴露于水体之上时, 受到大气淡水和混合水的改造, 发生白云石化作用, 有利于后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发生, 可产生大量的储集空间, 并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阳伟, 田景春, 夏青松, 王峰

2008, Vol.20(3): 69–73    摘要 ( 470 )    PDF (347 KB) ( 4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4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延长组长6 油层组主要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沉积。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长6 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渭北地区长6 油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和浊流沉积,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微相。研究成果为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了基础。

技术方法

饱含流体介质的地震波场特征及频率分布

边立恩, 贺振华, 黄德济

2008, Vol.20(3): 74–78    摘要 ( 473 )    PDF (328 KB) ( 5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5

地震波在含流体地层中传播时, 由于受到流体的粘滞性和内摩擦等阻力的影响, 其波场较不含流体时要发生显著变化。为了定性地研究地震波的这种波场特征及变化规律, 该文将Korneev 等人提出的一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拓展为二维形式, 推导了二维弥散、粘滞型波动方程的解, 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归纳了含流体地震波场随粘滞性衰减系数和弥散耗损系数变化而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结果显示, 粘滞性衰减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的频率分布,随着其值的增大地震波的主频迅速低移; 弥散耗损系数主要影响地震波振幅的衰减, 而几乎不改变地震波的频率分布。

层析静校正技术在柴北缘地区的应用

吴杰, 苏勤, 王建华

2008, Vol.20(3): 79–82    摘要 ( 417 )    PDF (214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6

柴北缘地区地震勘探多在山地、山前带、戈壁、沙漠等低降速带变化大的复杂地区进行, 静校正问题成为制约勘探成效的瓶颈。绿山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技术, 利用地震波初至时间和射线路径反演出近地表速度模型, 然后求取静校正值, 从而消除静校正影响, 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该方法应用于柴北缘地区, 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的精度, 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肇州油田芳169 区块断层封堵性研究

崔艳敏, 陆正元, 钟伟

2008, Vol.20(3): 83–88    摘要 ( 395 )    PDF (504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7

以肇州油田芳169 区块复杂断块油田为例, 在已有勘探开发资料的基础之上, 利用Yielding等人( 1997) 提出的泥岩断层泥比率(SGR) 方法, 结合区内实际地质情况, 有选择地对区内2 条控制已知油藏关键性断层的封堵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 定量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与依据开发动态资料分析而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其方法可以尝试对研究区内其它规模相当、性质相似的断层进行封堵性评价, 从而为目前的开发及围区的进一步勘探提供决策参数。

双侧向测井裂缝参数解释在伊朗Aran 油田的应用

先伟, 吴伟航, 李小刚, 夏铭

2008, Vol.20(3): 89–94    摘要 ( 356 )    PDF (406 KB) ( 4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8

中伊朗盆地Kashan 区块Aran 油田第三系库姆组为一套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低, 且裂缝发育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钻探取心和成像测井资料观察是了解储层天然裂缝是否发育最可靠、最直接的方法, 但成本昂贵。在利用常规测井方法识别裂缝时, 双侧向测井具有较强的聚焦能力, 它对于探测高阻层裂缝特别有效。该文在前人对双侧向测井响应的数值模拟及反演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研究区裂缝性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来估算库姆组C4 亚段裂缝参数, 并将结果与岩心、成像测井、 试油资料对比验证, 表明该方法较为准确地评价了研究区裂缝性储层。

套管井测井新技术进展

张向林, 刘新茹

2008, Vol.20(3): 95–98    摘要 ( 359 )    PDF (143 KB) ( 5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19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 套管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套管井测井可在任何时间获得测井数据, 确定产层产油或产水情况、确定油层的含油饱和度,也可以用于老井评价寻找剩余油、监测油田生产动态变化情况、评价水泥胶结情况、监测油井套损、评价油井使用寿命等。文中不仅介绍了国外套管测井新技术的测量原理, 对于我国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而且探讨了我国套管测井技术的现状及差距, 为测井新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

无孔隙度测井条件下储层孔隙度求取方法探讨

王晓光, 旷红伟, 伍泽云, 苏静

2008, Vol.20(3): 99–103    摘要 ( 399 )    PDF (228 KB) ( 3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0

针对缺乏孔隙度测井系列的井区, 利用标准测井资料, 通过“岩心刻度法”可建立起测井孔隙度解释模型, 常见的有采用自然电位减小系数和视电阻率建立的2 种孔隙度模型。通过利用泥质含量参数建立的孔隙度模型与这2 种模型的对比研究, 发现泥质含量孔隙度模型计算出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孔隙度吻合程度更高, 其平均绝对误差为0.162, 平均相对误差为5.934%。因此认为: 在研究区, 利用泥质含量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计算储层孔隙度相对更精确, 从而实现利用标准测井资料分析评价储层及定量计算储层参数的目的, 为研究区在缺乏孔隙度测井资料条件下定量求取储层参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曲流河点坝砂体地质建模及在水平井轨迹设计中的应用

司丽

2008, Vol.20(3): 104–108    摘要 ( 372 )    PDF (381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1

为实现曲流河点坝砂体水平井轨迹设计的最优化, 在准确识别点坝砂体形态与规模的基础上, 对提高点坝砂体内构造模型精度、夹层预测精度及岩性模型精度做了深入的研究, 形成了一套曲流河点坝砂体水平井地质建模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新井钻井中, 构造模型的精度误差在0.45 m 以内, 侧积夹层预测符合率达到85%; 将该模型应用于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及井轨迹现场跟踪调整中, 水平取心井连续成功取心176.39 m, 砂岩钻遇率达95%以上。

断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济阳坳陷斜坡带油气运聚影响的实验模拟

马中良, 曾溅辉, 赵乐强, 忤岳, 徐小松, 李丹

2008, Vol.20(3): 109–113    摘要 ( 433 )    PDF (353 KB) ( 3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2

通过二维模拟实验探讨了断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济阳坳陷斜坡带油气运聚的影响, 结果表明: ①断层物性的差异影响着油向各砂层运移的动力。由于物性的变化, 使各砂层与断层之间的毛细管力差发生变化。断层物性较差时, 毛细管压力差对油的运移起动力作用, 有利于油运移; 断层物性较好时, 毛细管压力差对油的运移起阻碍作用, 不利于油运移。②断层倾角的差异影响着油向各砂层运移的动力。由于倾角的变化, 使浮力在各砂层的分力发生变化。断层倾角较小时, 浮力在各砂层分力大, 有利于油向各砂层充注; 断层倾角较大时, 浮力在各砂层分力小, 有利于油沿断层向上运移。③断层物性和断层倾角对油气运聚具有互补性。物性愈好、倾角愈大, 愈有利于油气向上部砂层中运聚; 物性愈差、倾角愈小, 上下砂层均有利于运聚。

油气田开发

河流相储层开发初期地质建模

苏进昌, 张岚, 马新福

2008, Vol.20(3): 114–118    摘要 ( 364 )    PDF (477 KB) ( 4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3

针对河流相储层横向分布不稳定、开发初期钻井资料有限等情况, 提出一种在地震反演波阻抗资料约束下, 综合应用钻井和测井数据, 并结合储层地质建模技术, 进行河流相地质建模的方法。通过BZ3- 2 油田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 认为在此思路指导下建立的河流相储层开发初期储层定量地质模型, 为河流相储层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地质依据, 从而降低了油田的开发风险。

榆林气田南区高效开发与效益评价

王永强, 刘占良, 洪鸿, 郝玉鸿, 乔亚斌, 张林, 马云峰, 刘小江

2008, Vol.20(3): 119–123    摘要 ( 356 )    PDF (159 KB) ( 4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4

根据榆林气田为典型的低渗透岩性气藏的地质特征, 从气田高效开发思路出发, 强化气田开发动态分析, 主要包括气井产能核实和气井分类管理, 实现了低产井的科学开发。采用气藏工程方法简化气田动态监测工作量, 主要通过地层压力、井底流压等的理论计算, 节约了气田开发的大量测试费用。探索气田效益分类方法和判断标准, 采用多项评价指标分析气田效益形势, 为提高气田的开发效益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指导了榆林气田的高效开发。

低渗透砂岩气藏水锁伤害方式对比实验研究

雷茹, 任晓娟

2008, Vol.20(3): 124–127    摘要 ( 344 )    PDF (220 KB) ( 3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5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 对低渗透砂岩气藏3 种不同的水锁伤害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 低渗透砂岩气藏的水锁伤害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 其中欠压作用下的水锁伤害最小, 超压作用下的水锁伤害最大, 常压作用下的水锁伤害居中。因此, 在低渗透砂岩气藏的开采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水基工作液, 如果要用水基工作液, 应使压差处于欠压状态。

超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

李书恒, 赵继勇, 崔攀峰, 杨金龙, 陈文龙

2008, Vol.20(3): 128–131    摘要 ( 435 )    PDF (362 KB) ( 6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6

超低渗透储层在鄂尔多斯盆地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该类储层物性差, 启动压力梯度高。针对储层特征, 提出“超前注水、缩小井距、提高注采井数比、提高人工裂缝长度与导流能力”的开发思路,在西峰油田庄9 井区先导性开发试验中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为实现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极大地拓宽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前景。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产量递减特征研究

李柏林, 涂兴万, 李传亮

2008, Vol.20(3): 132–134    摘要 ( 409 )    PDF (261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3.027

塔河油田为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 油井打开程度低, 通过钻井资料认识油藏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深入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 文中采用动态资料间接地认识油藏特性。通过研究油井的产量递减特征, 把油井划分成3 种基本类型: 快速递减型、中速递减型和低速递减型。与这3 种产量递减类型相对应, 地下溶洞系统也可划分为3 种基本类型: 封闭溶洞、半封闭溶洞和开放溶洞。封闭溶洞天然能量欠缺, 开放溶洞天然能量充足, 半封闭溶洞介于二者之间。根据溶洞的封闭性质, 可以很好地指导油田的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