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8-12-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熊翥

2008, Vol.20(4): 1–8    摘要 ( 412 )    HTML( ) PDF (420 KB)  ( 4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1

石油勘探创造力形成的实践第一性

张霞

2008, Vol.20(4): 9–13    摘要 ( 309 )    HTML( ) PDF (243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2

油气地质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预测

冯有良

2008, Vol.20(4): 14–19    摘要 ( 365 )    HTML( ) PDF (560 KB)  ( 6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3

酒泉盆地窟窿山油藏裂缝分布特征

王崇孝,田多文,魏军,杭伟

2008, Vol.20(4): 20–25    摘要 ( 368 )    HTML( ) PDF (404 KB)  ( 5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4

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

李凤杰,郑荣才,蒋斌

2008, Vol.20(4): 26–32    摘要 ( 538 )    HTML( ) PDF (412 KB)  ( 5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5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刘成林,杜蕴华,高嘉玉,金惠,刘人和,范柏江,朱玉新,朱杰

2008, Vol.20(4): 33–37    摘要 ( 580 )    HTML( ) PDF (494 KB)  ( 4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6

少井地区沉积体系研究

李祯祥

2008, Vol.20(4): 38–42    摘要 ( 454 )    HTML( ) PDF (567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7

靖安油田张渠一、二区长213 沉积微相研究

陈永峤,靳文奇,文志刚,汪凌霞,李友强

2008, Vol.20(4): 43–46    摘要 ( 419 )    HTML( ) PDF (2227 KB)  ( 4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8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永金地区长6 储层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特征

冯永春,王建民

2008, Vol.20(4): 47–52    摘要 ( 359 )    HTML( ) PDF (512 KB)  ( 4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9

低渗透油藏“甜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南部扶杨油层为例

肖芝华,钟宁宁,赵占银,黄志龙,宋立忠,张振英,谭建波

2008, Vol.20(4): 53–58    摘要 ( 506 )    HTML( ) PDF (403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0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郭兵,刘树根,刘顺,李智武,孙玮,田小彬

2008, Vol.20(4): 59–64    摘要 ( 423 )    HTML( ) PDF (599 KB)  ( 5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1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下亚组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周凤娟,王振奇,支东明,关利军,胡青琴,伍学伟

2008, Vol.20(4): 65–70    摘要 ( 410 )    HTML( ) PDF (583 KB)  ( 5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2

绿泥石膜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M油田延长组2段为例

李弘,王芙蓉,戴世立,樊浩

2008, Vol.20(4): 71–74    摘要 ( 486 )    HTML( ) PDF (314 KB)  ( 3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3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研究

谢武仁,牛嘉玉,王洪亮,刘宝红

2008, Vol.20(4): 75–79    摘要 ( 471 )    HTML( ) PDF (447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4

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气藏特征

林辉,周凯

2008, Vol.20(4): 80–85    摘要 ( 349 )    HTML( ) PDF (512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5

何家集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油藏储集因素

郭艳琴,袁珍,李克永,梁积伟

2008, Vol.20(4): 86–91    摘要 ( 369 )    HTML( ) PDF (740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6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河街组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张娣,侯中健,王亚辉,王莹,王春联

2008, Vol.20(4): 92–97    摘要 ( 429 )    HTML( ) PDF (515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7

白云凹陷珠海组储层沉积学特征

耿威,郑荣才,魏钦廉,戴朝成,董霞

2008, Vol.20(4): 98–104    摘要 ( 474 )    HTML( ) PDF (522 KB)  ( 3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8

技术方法

胶结指数的控制因素及评价方法

李先鹏

2008, Vol.20(4): 105–108    摘要 ( 414 )    HTML( ) PDF (264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9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地震资料处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王小卫,吕磊,刘伟方,郄树海,田彦灿

2008, Vol.20(4): 109–112    摘要 ( 498 )    HTML( ) PDF (400 KB)  ( 6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0

频率信息在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

蔡涵鹏,贺振华,黄德济

2008, Vol.20(4): 113–117    摘要 ( 408 )    HTML( ) PDF (510 KB)  ( 4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1

川东高峰场构造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测井评价

李联新,胡红,罗泽松

2008, Vol.20(4): 118–122    摘要 ( 367 )    HTML( ) PDF (711 KB)  ( 3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2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大型压裂低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吴新伟,李怀杰

2008, Vol.20(4): 123–127    摘要 ( 403 )    HTML( ) PDF (344 KB)  ( 3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3

油气田开发

两种双重介质的对比与分析

李传亮

2008, Vol.20(4): 128–131    摘要 ( 450 )    HTML( ) PDF (252 KB)  ( 5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4

一种曲流河点坝体内部侧积体描述方法

王雷,刘国涛,龙涛,马驰

2008, Vol.20(4): 132–134    摘要 ( 324 )    HTML( ) PDF (199 KB)  ( 4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5

论坛与综述

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熊翥

2008, Vol.20(4): 1–8    摘要 ( 412 )    PDF (420 KB) ( 4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1

该文扼要讨论了应用地震信息进行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关问题,包括岩石物理分析与研究、岩性勘探对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要求、地震岩性解释参数、地层岩性圈闭解释等4 个部分,介绍了每一个问题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技术,并对每项技术应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要注意的事项作了简要说明,因此,对从事实际工作的科技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石油勘探创造力形成的实践第一性

张霞

2008, Vol.20(4): 9–13    摘要 ( 309 )    PDF (243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2

实践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创造的才能源于实践的积累,创造的胆略和智慧源自实践给予的真知。实践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钥匙,提高完成力的助推器,培养正确思想方法的沃土。要提高勘探创造力,就要提高实践的层次,不断提出新的攻关目标,拓宽实践领域,重视生产实践的锻炼,建立激励实践的管理体制。

油气地质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预测

冯有良

2008, Vol.20(4): 14–19    摘要 ( 365 )    PDF (560 KB) ( 6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3

利用高精度3D 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建立了大民屯凹陷沙三段、沙四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沙三段、沙四段层序体系域构成特征属于受同沉积断裂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低位三角洲,并分布在同沉积断裂坡折之下;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大型河流或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发育四级层序;湖扩展体系域在坡折带之下发育深湖泥岩和油页岩,在坡折之上发育滨浅湖沉积。SSq3-1层序(沙三中下亚段)和SSq2-1层序(沙四段)发育的受同沉积断裂坡折控制的低位域砂体分布在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之下。这些砂体正好处于沙三段、沙四段超压带内,对形成岩性油气藏十分有利。斜坡区SSq2-1层序、荣胜堡洼陷SSq2-1和SSq3-1层序发育的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低位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酒泉盆地窟窿山油藏裂缝分布特征

王崇孝,田多文,魏军,杭伟

2008, Vol.20(4): 20–25    摘要 ( 368 )    PDF (404 KB) ( 5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4

处于酒泉盆地青西凹陷南缘冲断带内的窟窿山背斜构造,轴向为北西西向,与区域构造走向相一致。在该构造内,已证实作为油藏主体的高丰度富集区块呈北北东向展布,下白垩统深层裂缝性储层的发育情况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油藏分布范围。根据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全直径岩心X-CT 扫描和成像测井等各项资料,研究了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内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包括裂缝延伸方向、组系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实验分析数据、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及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建立了该油藏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内的裂缝分布模型。

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

李凤杰,郑荣才,蒋斌

2008, Vol.20(4): 26–32    摘要 ( 538 )    PDF (412 KB) ( 5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5

在盆地原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演化过程,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进行盆山耦合分析和划分盆山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陆上的盆地和造山带划分为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并对此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多期次和多旋回性形成的叠合盆地格局,不但发育有多种类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而且造成盆山耦合的多阶段性。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刘成林,杜蕴华,高嘉玉,金惠,刘人和,范柏江,朱玉新,朱杰

2008, Vol.20(4): 33–37    摘要 ( 580 )    PDF (494 KB) ( 4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6

在大量岩心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岩石薄片鉴定、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分析及显微照相,对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成岩序列与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其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次生裂缝4 种;其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可分为2 期、4 个阶段,即喷发期和后喷发期,进一步分为岩浆冷凝阶段、热液作用阶段、表生成岩阶段和埋藏成岩阶段。含二价铁矿物的交代作用、断裂作用、压溶作用、深层溶蚀作用和油气聚集作用等事件影响了储集空间的发育。

少井地区沉积体系研究

李祯祥

2008, Vol.20(4): 38–42    摘要 ( 454 )    PDF (567 KB) ( 4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7

对于研究区沉积体系,在少井甚至没有钻井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可靠的结论。因此,探索运用三维地震信息进行砂组单元的沉积体系研究。在区域沉积背景、单井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在400 多km2 的范围内,借助各类三维地震信息,以谱分解资料确定砂岩的平面展布特征;以振幅体切片、波形相似体切片、地震反射波形特征确定水流主干通道;以波形相似体确定沉积体边界。进而对准噶尔盆地中部SWD 地区三工河组二段Ⅰ砂组进行沉积体系研究,建立了东部、西部两大沉积体系,确定4 支干流水道,为研究区岩性圈闭的解释评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靖安油田张渠一、二区长213 沉积微相研究

陈永峤,靳文奇,文志刚,汪凌霞,李友强

2008, Vol.20(4): 43–46    摘要 ( 419 )    PDF (2227 KB) ( 4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8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利用岩石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砂体形态以及沉积层序等岩心相标志, 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研究靖安油田长213 地层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工区目的层是一套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天然堤以及水下决口扇等沉积微相,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目的层提供了地质线索。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永金地区长6 储层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特征

冯永春,王建民

2008, Vol.20(4): 47–52    摘要 ( 359 )    PDF (512 KB) ( 4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9

采用岩石薄片观察、铸体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资料及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志丹油田永金地区长6 储层的孔隙成因类型及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永金地区长6储层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为主,长石溶蚀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孔隙大小以中、小孔为主,喉道以细、微喉为主,这些孔喉是长6 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在此基础上对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并认为中小孔细喉型(Ⅰ类)、小孔微喉型(Ⅱ类)是研究区长6 段主要的储层类型,而微孔微喉型(Ⅲ类)为非有效储层类型。

低渗透油藏“甜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南部扶杨油层为例

肖芝华,钟宁宁,赵占银,黄志龙,宋立忠,张振英,谭建波

2008, Vol.20(4): 53–58    摘要 ( 506 )    PDF (403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0

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杨油层的地质解剖,将低渗透油藏“甜点”的成藏模式分为“直排型”和“断层供油型” 2 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烃源岩、储集层、沉积物源和断层是“甜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充足油源,超压为排烃动力,烃源岩与储集层广泛紧密接触;泉四段Ⅰ砂组和Ⅲ 砂组含油性好于Ⅱ砂组和Ⅳ 砂组,Ⅰ砂组顶薄砂岩厚,Ⅱ-Ⅳ砂组砂体由断层沟通油源;储集层厚度大于3 m,主要沉积相为主河道和河漫滩相;主河道砂体聚油、通榆物源主河道砂体含油性好于保康物源主、次河道砂体。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郭兵,刘树根,刘顺,李智武,孙玮,田小彬

2008, Vol.20(4): 59–64    摘要 ( 423 )    PDF (599 KB) ( 5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1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 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韧性逆冲为主,晚期发育浅部的脆性变形,而安县—都江堰断裂为简单的脆性变形,推覆体内部发育大量与推覆作用有关的逆冲断片,总体上呈叠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推覆。该区地质演化特征:震旦纪—中三叠世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晚三叠世早期过渡为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与逆冲推覆构造相伴生的前陆盆地出现,后期逆冲推覆活动进一步发展,新生代时期整体抬升,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克拉玛依下亚组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周凤娟,王振奇,支东明,关利军,胡青琴,伍学伟

2008, Vol.20(4): 65–70    摘要 ( 410 )    PDF (583 KB) ( 5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2

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内容。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压汞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克下亚组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克下亚组储层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喉道类型为片状或弯片状,主要是Ⅲ类中等喉道,其次是Ⅳ类细喉。储层评价结果为克下亚组主要发育Ⅲ—Ⅳ类中等—差储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影响最大。

绿泥石膜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M油田延长组2段为例

李弘,王芙蓉,戴世立,樊浩

2008, Vol.20(4): 71–74    摘要 ( 486 )    PDF (314 KB) ( 3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3

绿泥石膜在鄂尔多斯盆地M 油田三叠系延长组2 段储集砂岩中多有出现。结合M 油田区域地质资料及延长组2 段储层岩心薄片研究得出:绿泥石膜形成于早成岩时期,该层段孔隙度随着绿泥石膜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该地区储层孔隙度具有建设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增加颗粒间抗压实强度、抑制压溶以及挤占碳酸盐岩胶结物生长空间3 个方面。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研究

谢武仁,牛嘉玉,王洪亮,刘宝红

2008, Vol.20(4): 75–79    摘要 ( 471 )    PDF (447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4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构造油气藏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以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依据层序、古地貌控砂理论,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寻找砂体发育区,对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鸳鸯沟地区砂体主要受古地貌控制,砂体为河道多期叠置、厚度大。储集体为扇三角洲,发育3 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物性较好,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气藏特征

林辉,周凯

2008, Vol.20(4): 80–85    摘要 ( 349 )    PDF (512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5

通过对川东北达县—宣汉区块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构造、断裂、储层沉积相、储层四性、 天然气组分、储量计算、气藏类型等特征的分析,认为二叠系长兴组构造落实、可靠,储层为生物礁。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等因素控制。根据气体组分分析及储量计算,认为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为富含CH4、高含H2 S、低温、高压、超深层、中产、低丰度、中—小型气藏。

何家集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6油藏储集因素

郭艳琴,袁珍,李克永,梁积伟

2008, Vol.20(4): 86–91    摘要 ( 369 )    PDF (740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6

何家集区长4+5—长6 油层组储层砂体累计厚度较大,粒度较细,沉积相变快,储层物性纵、横向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影响石油富集成藏的储集因素包括岩石学组分、沉积相、砂体展布、成岩作用及物性等,其中沉积相是最主要的因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何家集区下一步勘探重点应在分流河道砂体带上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区。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河街组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张娣,侯中健,王亚辉,王莹,王春联

2008, Vol.20(4): 92–97    摘要 ( 429 )    PDF (515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7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一段发育多层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形成碳酸盐-陆源碎屑混积岩,既有成分上的混积,也有纵向地层剖面上的混积层序。北部受物源影响含陆源碎屑较多,主要为碳酸盐与砂、泥岩混积,成分上以灰质粉砂岩和灰质砂岩为主;南部主要为碳酸盐与泥、页岩混积,成分上以灰质页岩为主。沉积相类型有滨浅湖、浅湖、半深湖等,其中生物浅滩、鲕滩等微相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价值。

白云凹陷珠海组储层沉积学特征

耿威,郑荣才,魏钦廉,戴朝成,董霞

2008, Vol.20(4): 98–104    摘要 ( 474 )    PDF (522 KB) ( 3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8

通过岩心描述、样品和剖面结构分析,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BYT 井为代表,详细研究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珠海组砂岩储层沉积学特征,从中划分出三角洲和陆棚2 种沉积体系,探讨了此2 种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识别出连续进积型和连续退积型2 种三角洲沉积演化序列,建立了珠海组三角洲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孔隙类型和储层控制因素,将珠海组砂岩储层划分为4 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类型,其次为前缘席状砂、水下主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BYT 井的储层沉积学研究,有助于我国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技术方法

胶结指数的控制因素及评价方法

李先鹏

2008, Vol.20(4): 105–108    摘要 ( 414 )    PDF (264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9

利用Archie 公式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时,胶结指数通常是某一层位取某一固定值。岩电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层的胶结指数并不相同,其大小随孔隙结构和泥质含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胶结指数受孔隙结构和泥质含量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因此,必须首先利用岩电实验数据和泥质指示测井结果,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胶结指数的计算模型;然后利用测井数据,根据建立的计算模型确定各目的层的胶结指数。力求使计算的胶结指数尽可能逼近实际值,以保证利用Archie 公式计算的储层含水饱和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地震资料处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王小卫,吕磊,刘伟方,郄树海,田彦灿

2008, Vol.20(4): 109–112    摘要 ( 498 )    PDF (400 KB) ( 68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0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典型的岩溶储集体,因碳酸盐岩内部地层界面波阻抗差异小,奥陶系内幕反射明显较弱。岩溶缝洞的发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这个特征有助于识别岩溶。针对研究区的特点,在资料处理中,注重资料的相对保幅处理、去噪方法的优选,采用合理的反褶积技术,以提高奥陶系内幕资料的分辨率。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塔中工区奥陶系内幕反射特征的有效手段。

频率信息在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

蔡涵鹏,贺振华,黄德济

2008, Vol.20(4): 113–117    摘要 ( 408 )    PDF (510 KB) ( 4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1

根据礁滩相储层的特点及礁滩反射波的特征解释出礁滩的基本分布,利用不同形式的频率信息预测储层的分布。首先阐述影响地震波频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频率信息识别礁滩储层含油气的可行性,选取表征频率特性的几个主要参数:单低频、主频、频率衰减梯度、高低频能量比和瞬时频率。LY 地区气藏属于碳酸盐岩礁滩相岩性油气藏,具有埋藏深、油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通过对LY 地区油气储层预测及研究表明,利用不同形式频率信息刻画礁滩相油气储层分布与钻井吻合、频率信息可以很好地刻画储层横向的变化,从而证实了充分利用不同形式频率信息识别油气分布的良好前景。

川东高峰场构造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测井评价

李联新,胡红,罗泽松

2008, Vol.20(4): 118–122    摘要 ( 367 )    PDF (711 KB) ( 3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2

川东高峰场构造是四川东部地区的主力气田之一,新近发现的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是该构造继石炭系后最优质的接替储层。在勘探初期针对该构造采用先进的测井仪器获得了大量优质的测井资料,基于这些测井资料,对高峰场生物礁储层的储层划分标准、流体性质判别和单井产能预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出相应评价方法,为高峰场生物礁储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大型压裂低渗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吴新伟,李怀杰

2008, Vol.20(4): 123–127    摘要 ( 403 )    PDF (344 KB) ( 3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3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以低渗油藏为主,对低渗油藏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是目前的难点,经过大型整体压裂的低渗油藏数值模拟有其特殊性。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低渗特点,以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为例,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结合试井资料,并根据等值渗流阻力法原理对近井地带地层渗透率作合理调整,采用等连通系数法原理对井间连通性修正技术和局部网格加密技术来模拟水力压裂时产生的压裂裂缝,从而达到较好的动态资料拟合效果。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进行油田不同生产规模和不同注采比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的研究,设计了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油气田开发

两种双重介质的对比与分析

李传亮

2008, Vol.20(4): 128–131    摘要 ( 450 )    PDF (252 KB) ( 5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4

地层中存在2 种双重介质:裂缝-孔隙型和裂缝-溶洞型。这2 种双重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试井曲线上出现“凹子”特征,而裂缝-溶洞型则不出现。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的产量递减较快,而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油藏则递减较慢。裂缝-溶洞型双重介质在渗流机制和生产特征上都与单一介质十分类似,因而等价于单一介质。

一种曲流河点坝体内部侧积体描述方法

王雷,刘国涛,龙涛,马驰

2008, Vol.20(4): 132–134    摘要 ( 324 )    PDF (199 KB) ( 4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25

探讨了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点坝体内部侧积体描述技术。在大庆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了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以层次分析法、结构要素分析法等为指导,提出了侧积体结构要素表征的概念、描述方法、曲流河点坝体井间隔夹层预测方法。所提出的方法为精细解剖曲流河沉积砂体、挖掘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提供了手段。研究成果在大庆油田南一区甲块水平井轨迹设计中得到了具体应用,并见到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