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9-03-1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讨论与争鸣

源外上生下储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泉二段为例

付广,李晓伟

2009, Vol.21(1): 1–5    摘要 ( 425 )    HTML( ) PDF (551 KB)  ( 3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1

油气倒灌不可能发生

李传亮

2009, Vol.21(1): 6–10    摘要 ( 608 )    HTML( ) PDF (411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2

油气地质

桩西—埕岛地区下古生界潜山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王永诗

2009, Vol.21(1): 11–14    摘要 ( 413 )    HTML( ) PDF (729 KB)  ( 3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3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预测

周刚,郑荣才,王炯,李瑜,文其兵,徐发波

2009, Vol.21(1): 15–21    摘要 ( 468 )    HTML( ) PDF (1173 KB)  ( 6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4

靖边气田东北部马五1 亚段主要成岩作用研究

李世临,雷卞军,张文济,李皋,刘斌,王小蓉

2009, Vol.21(1): 22–26    摘要 ( 450 )    HTML( ) PDF (808 KB)  ( 4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5

靖边潜台南部地区马家沟组储集岩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张敏,王正允,王丽云,张紫光,胥博文

2009, Vol.21(1): 27–33    摘要 ( 351 )    HTML( ) PDF (879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6

歧口凹陷沙一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郭长敏,施振生

2009, Vol.21(1): 34–39    摘要 ( 513 )    HTML( ) PDF (688 KB)  ( 5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7

塔河地区志留系沉积体系及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陶碧娥,傅恒

2009, Vol.21(1): 40–45    摘要 ( 449 )    HTML( ) PDF (1012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8

子长油田安定地区延长组长6 油层成藏条件分析

丁超,郭兰,闫继福

2009, Vol.21(1): 46–50    摘要 ( 442 )    HTML( ) PDF (737 KB)  ( 4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9

断陷盆地优质储层的成因———以辽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为例

孙洪斌,张凤莲

2009, Vol.21(1): 51–54    摘要 ( 386 )    HTML( ) PDF (372 KB)  ( 6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0

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扇油藏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

夏景生,王志坤,陈刚,朱鑫,张一航,冀晓静

2009, Vol.21(1): 55–60    摘要 ( 527 )    HTML( ) PDF (567 KB)  ( 4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1

川西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评价

叶朝阳,秦启荣,龙胜祥,陈春芳,李永涛

2009, Vol.21(1): 61–65    摘要 ( 402 )    HTML( ) PDF (766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2

粤中地区下侏罗统金鸡组储层特征

刘凯,徐国强,张莉,李小刚,易海,左银辉

2009, Vol.21(1): 66–71    摘要 ( 435 )    HTML( ) PDF (583 KB)  ( 4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3

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

韩立国

2009, Vol.21(1): 72–74    摘要 ( 446 )    HTML( ) PDF (336 KB)  ( 3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4

白豹—坪庄地区延长组长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张路崎,陈恭洋

2009, Vol.21(1): 75–82    摘要 ( 391 )    HTML( ) PDF (336 KB)  ( 3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5

川西中三叠统天井山组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古地理意义

彭靖淞,刘树根,赵霞飞,吴熙纯,杨荣军,孙玮,顾炎午

2009, Vol.21(1): 83–88    摘要 ( 388 )    HTML( ) PDF (1089 KB)  ( 5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6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砂岩储层特征

冯文立,黄思静,黄培培,邹明亮,吴萌

2009, Vol.21(1): 89–93    摘要 ( 453 )    HTML( ) PDF (625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7

技术方法

地质模型反演预测隐蔽油气藏

文钢锋,王智,韩军,谷斌

2009, Vol.21(1): 94–98    摘要 ( 484 )    HTML( ) PDF (581 KB)  ( 5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8

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肖盈,贺振华,黄德济

2009, Vol.21(1): 99–101    摘要 ( 456 )    HTML( ) PDF (1158 KB)  ( 4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9

测井相在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沉积微相分析中的应用

胡明毅,刘仙晴

2009, Vol.21(1): 102–106    摘要 ( 475 )    HTML( ) PDF (662 KB)  ( 5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0

Hilbert-Huang 变换在提取声波测井信号储集特性中的应用

李晓春,王祝文,岳崇旺,陈博涛,丁阳

2009, Vol.21(1): 107–111    摘要 ( 399 )    HTML( ) PDF (587 KB)  ( 3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1

Epos3.0 地震解释系统在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火山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许多年,蒋春玲,潘建国,谭开俊,陈永波,姚清洲,王彦君

2009, Vol.21(1): 112–115    摘要 ( 513 )    HTML( ) PDF (683 KB)  ( 5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2

油气田开发

歧口18-1 油田晚期注水研究

刘瑞果,王为民,苏进昌

2009, Vol.21(1): 116–119    摘要 ( 428 )    HTML( ) PDF (346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3

复杂断块老油田精细地层对比综合方法的提出与应用

孔祥宇,于继崇,李树峰

2009, Vol.21(1): 120–124    摘要 ( 390 )    HTML( ) PDF (649 KB)  ( 3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4

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现象研究———以侯市地区为例

李善鹏,吴凯,方艳兵

2009, Vol.21(1): 125–127    摘要 ( 476 )    HTML( ) PDF (202 KB)  ( 4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5

论坛与综述

四川盆地天然气“立体勘探”新进展

吴月先,钟水清,潘用平,李洪兴,米庆,刘洪,李早元

2009, Vol.21(1): 128–132    摘要 ( 408 )    HTML( ) PDF (293 KB)  ( 5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6

石油勘探创造力的人文底蕴

张霞

2009, Vol.21(1): 133–137    摘要 ( 365 )    HTML( ) PDF (481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7

讨论与争鸣

源外上生下储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泉二段为例

付广,李晓伟

2009, Vol.21(1): 1–5    摘要 ( 425 )    PDF (551 KB) ( 33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1

尚家地区位于三肇源区之外,且泉二段储层又位于青一段源岩之下,以此认识为基础,分析了三肇源区青一段油向尚家地区泉头组的运移机制。三肇源区青一段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然后在浮力作用下通过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尚家地区,并直接进入与扶杨油层相接触的泉二段高断块圈闭中聚集成藏。尚家地区泉二段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泉二段高断块圈闭发育、高断块圈闭位于油运移路径上和高断块圈闭内砂体发育3 个因素的影响。通过主控因素分析得出,尚家地区泉二段油成藏的Ⅰ类有利区分布在尚9-6、尚118-120、尚124-112 井等区域内及升26-14 井周围,Ⅱ类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尚9-6 和尚118-120 井一线的北部地区。

油气倒灌不可能发生

李传亮

2009, Vol.21(1): 6–10    摘要 ( 608 )    PDF (411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2

对油气运移中的倒灌问题研究后认为,油气是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或侧向上运移的,油气倒灌是不可能发生的,油气倒灌的错误认识源于欠压实;欠压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对岩石变形理论的错误理解,用等效深度法计算烃源层压力也是一种错误做法,断层不是倒灌的通道,油气倒灌缺少动力的支持,当然不可能发生。

油气地质

桩西—埕岛地区下古生界潜山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王永诗

2009, Vol.21(1): 11–14    摘要 ( 413 )    PDF (729 KB) ( 3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3

以济阳坳陷桩西—埕岛地区为例,研究了下古生界潜山储集层的主要特征,并对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不整合面岩溶型和潜山内幕孔洞型储集系统组合形成了桩海地区的立体储集空间。岩溶作用是潜山不整合面附近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主要形成机理,主要集中在加里东不整合面之下150 m 的深度范围。白云石化作用是潜山内幕储层的重要形成机理,冶里—亮甲山组储集层与埋藏成岩过程的白云石化作用,尤其是与粒屑的优先白云石化造成的体积收缩作用有关。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预测

周刚,郑荣才,王炯,李瑜,文其兵,徐发波

2009, Vol.21(1): 15–21    摘要 ( 468 )    PDF (1173 KB) ( 6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4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发育有台内海槽(深水盆地)、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和开阔台地4 个相带,其中环绕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地层为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礁、滩相的结晶白云岩,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和物性较好等特点。以沉积相分析为依据,以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为技术方法,通过已知礁、滩体的岩-电转换测井相响应特征与地震反射和地震属性分析,建立了礁、滩相白云岩储层的测井相和地震相模型,确定地震剖面中的烟囱效应是寻找礁、滩相白云岩储层和气藏的有效标志。在此基础上,以建立的礁、滩体地质模型作为预测有利相带的地震反演约束条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预测有利生物礁、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区及白云岩厚度分布图,圈定出有利储层发育区的优选勘探目标。

靖边气田东北部马五1 亚段主要成岩作用研究

李世临,雷卞军,张文济,李皋,刘斌,王小蓉

2009, Vol.21(1): 22–26    摘要 ( 450 )    PDF (808 KB) ( 4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5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1亚段储层在风化壳顶部,由于遭受长达130 Ma 的风化剥蚀,其经历的成岩作用很复杂。岩心与薄片分析表明,该研究区的表生岩溶作用、埋藏溶解作用和矿物充填作用对马五1亚段白云岩储集层形成的影响较大。该区主力产气层马五13 小层的成岩有利区在中—中南部及西部。

靖边潜台南部地区马家沟组储集岩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张敏,王正允,王丽云,张紫光,胥博文

2009, Vol.21(1): 27–33    摘要 ( 351 )    PDF (879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为重要的含气层系,该文深入研究了靖边潜台南部地区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其成岩条件,其中对储集条件最具影响的为白云石化作用、古岩溶作用和胶结交代作用;根据各成岩作用的特征及其共生序列关系,认为这套碳酸盐岩主要经历了准同生成岩、表生成岩、早成岩和中成岩4 个成岩阶段,目前已达中成岩阶段的晚期;在成岩作用及其序列组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成岩相组合研究,粗略划分出3 个成岩相,即表生古岩溶-早期充填胶结成岩相、表生古岩溶-埋藏古岩溶成岩相和埋藏胶结成岩相,其中表生古岩溶-埋藏古岩溶相具有最好的储集性。根据影响各成岩相分布因素的初步研究,确定了重点研究层段成岩相的平面展布,为该区的储层评价及预测提供了依据。

歧口凹陷沙一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郭长敏,施振生

2009, Vol.21(1): 34–39    摘要 ( 513 )    PDF (688 KB) ( 5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7

歧口凹陷位于黄骅坳陷中北部。沙河街组一段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深度浅于2 200 m 时,溶蚀作用为改善储层物性起到关键作用。沙一段纵向上存在2 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深度分别在2 700~3 200 m 和3 500~4 200 m 处,孔隙度分布峰值分别在3 150 m 和3 650 m 处。根据镜质体反射率Ro 和粘土矿物混层比及古地温等数据,可将歧口凹陷沙一段的成岩阶段 划分为早成岩A 期、早成岩B 期、中成岩A1 亚期和中成岩A2 亚期,目前该段多处于中成岩阶段A1 到中成岩阶段A2 亚期。

塔河地区志留系沉积体系及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陶碧娥,傅恒

2009, Vol.21(1): 40–45    摘要 ( 449 )    PDF (1012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8

利用野外露头、薄片、地震、测井等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构造背景分析。塔河地区受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燕山早期构造运动影响,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目前主要在西南部钻遇志留系地层,且只保留了志留系下统柯坪塔格组及塔塔埃尔塔格组,发育滨海—浅海碎屑岩沉积体系。 在识别出沉积体系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塔河地区志留系有利储层特征,认为其储层纵向分布受构造运动及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并预测其有利储层集中于柯坪塔格组下段、上段及塔塔埃尔塔格组。

子长油田安定地区延长组长6 油层成藏条件分析

丁超,郭兰,闫继福

2009, Vol.21(1): 46–50    摘要 ( 442 )    PDF (737 KB) ( 41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09

对子长油田安定地区延长组长6 油层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长6 油层属典型的低渗—超低渗储层,生、储、盖组合单一;湖相烃源岩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物质保障;泛滥平原相、沼泽相泥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长6 油藏属于典型岩性圈闭油气藏,油气富集主要受物性、岩性及岩相等因素影响。有利的沉积相带和储层物性共同控制了长6 油藏的油气分布。

断陷盆地优质储层的成因———以辽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为例

孙洪斌,张凤莲

2009, Vol.21(1): 51–54    摘要 ( 386 )    PDF (372 KB) ( 6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0

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其中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形成于构造发育的断陷期,所形成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高。这主要是原始沉积作用和后期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认为:碎屑岩储层颗粒粗、杂基和胶结物少、次生孔隙发育、陆源及同生期碳酸盐物质少、油气进入储层早、埋藏浅等是辽河坳陷古近系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认为,辽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仍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扇油藏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

夏景生,王志坤,陈刚,朱鑫,张一航,冀晓静

2009, Vol.21(1): 55–60    摘要 ( 527 )    PDF (567 KB) ( 4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1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东营凹陷油气勘探的重点。东营凹陷东部在沙三、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了大量厚层烃源岩,为圈闭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气资源。勘探证实,东营凹陷东部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深水浊积扇等砂体类型,同时发育断裂型、砂体型、不整合面型等多种输导体系和良好的泥岩盖层。生、储、盖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良好的配置关系,为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良好条件。

川西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评价

叶朝阳,秦启荣,龙胜祥,陈春芳,李永涛

2009, Vol.21(1): 61–65    摘要 ( 402 )    PDF (766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2

川西三叠系飞仙关组海相鲕滩储层为一套亮晶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亮晶鲕粒白云岩储层,经过后期多次成岩和构造破裂作用改造而成,溶蚀孔、洞和裂缝十分发育。利用野外地质实测资料和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特征、储集空间、储层类型及储集性能。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洞、缝十分发育,孔隙结构复杂。储层可划分为4 种类型,其中飞三段鲕滩储层质量最优。储层质量的好坏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类型、成岩溶蚀作用强度和构造破裂作用强度的共同控制。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对该区优质储层的分布区域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优质储层主要沿绵阳安县茶坪、楠木园、梓桐宫、绵竹汉旺分布。

粤中地区下侏罗统金鸡组储层特征

刘凯,徐国强,张莉,李小刚,易海,左银辉

2009, Vol.21(1): 66–71    摘要 ( 435 )    PDF (583 KB) ( 4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3

以粤中地区中生界露头剖面的地质调查及采样测试分析为基础,结合已有的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粤中地区金鸡组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金鸡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灰色、灰白色粗—细粒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溶蚀孔洞、裂缝、粒间孔三大类;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低孔、低渗;排驱压力较高,孔喉半径较小,分选性一般,以细歪度为主,少量的粗歪度,孔隙结构总体较差。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粤中地区金鸡组砂岩评价为 3 类储层,其中以Ⅲ和Ⅳ类储层为主。

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

韩立国

2009, Vol.21(1): 72–74    摘要 ( 446 )    PDF (336 KB) ( 3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4

研究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断裂组合特征,并对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和郯庐断裂带的活动2 种动力学背景,郯庐断裂在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由左旋到右旋的转变是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的原因。

白豹—坪庄地区延长组长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张路崎,陈恭洋

2009, Vol.21(1): 75–82    摘要 ( 391 )    PDF (336 KB) ( 3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5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坪庄地区延长组长6 储层是该区主要的产油层,也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层,具有粒度细、成分成熟度低、磨圆度较差、分选性较好的岩石学特征。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粘土X 衍射以及物性等资料,对长6 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确定其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解作用等,其中前4 种为破坏性成岩作用,最后一种为建设性成岩作用。 对成岩演化序列的研究表明,长6 储层砂岩的成岩阶段已达到中成岩B 期的早期阶段。综合成岩作用类型的组合方式,建立了成岩演化模式,重点从成岩演化过程入手,对成岩相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划分出了7 种成岩相类型。

川西中三叠统天井山组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古地理意义

彭靖淞,刘树根,赵霞飞,吴熙纯,杨荣军,孙玮,顾炎午

2009, Vol.21(1): 83–88    摘要 ( 388 )    PDF (1089 KB) ( 5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6

笔者首次发现川西地区中三叠统天井山组(T2 t)中有大量的风暴岩。其中包含许多典型的与风暴相关的沉积构造,包括冲刷-充填构造、粒序层理和块状层理、丘状和凹状交错层理、扁平砾屑岩层等。该区风暴岩有6 种沉积层序,Ⅰ型、Ⅱ型层序为远源风暴岩,Ⅲ型、Ⅳ型、Ⅴ型和Ⅵ型层序为近源风暴岩。风暴岩的区域展布差异和广泛分布表明,拉丁期上扬子西缘处于风暴活动频繁的低纬度陆棚缓坡沉积环境。 天井山组风暴岩是四川盆地的一种新型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砂岩储层特征

冯文立,黄思静,黄培培,邹明亮,吴萌

2009, Vol.21(1): 89–93    摘要 ( 453 )    PDF (625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7

根据岩心与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测及岩石矿物学、物性资料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太原组砂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区储层的岩石类型以粗粒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好,结构成熟度中等—好,储层物性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发育极少的成岩裂隙对改善储层渗透性贡献不大。储层的储集性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综合控制,沉积作用分析表明潮坪潮道砂体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控制了储层孔隙演化,其中压实作用是导致原始孔隙损失的主要原因,硅质胶结与自生伊利石进一步降低了孔隙度与渗透率,碳酸盐的胶结作用持续到了晚成岩A 期,早期胶结增强了岩石抗压实能力,晚期胶结充填则损害次生孔隙。

技术方法

地质模型反演预测隐蔽油气藏

文钢锋,王智,韩军,谷斌

2009, Vol.21(1): 94–98    摘要 ( 484 )    PDF (581 KB) ( 5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8

常规波阻抗反演难以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难题。地质模型反演技术和方法是运用钻井、地质资料和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在地质模型的约束下进行反演,得到相应的地质数据体(密度、电阻率、速度数据体等),根据数据体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油气藏。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圈闭贫乏的C8 井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与非储层波阻抗差异较小,而密度和电阻率差异明显,经过地质模型反演,得到密度和电阻率数据体,进行交会预测油气藏分布,预测结果基本得到了验证。

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肖盈,贺振华,黄德济

2009, Vol.21(1): 99–101    摘要 ( 456 )    PDF (1158 KB) ( 4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19

采用分步傅里叶频率波数域法对地震波场进行延拓,实现了复杂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地质模型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得到了合理的正演地震记录和偏移图像,并总结了地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效率高、精度高、稳定性好,能适应大倾角和速度纵横向任意变化,是一种较好的地震波场模拟算法。

测井相在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沉积微相分析中的应用

胡明毅,刘仙晴

2009, Vol.21(1): 102–106    摘要 ( 475 )    PDF (662 KB) ( 5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曲线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进行了沉积微相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测井曲线信息的利用率,了解单砂层展布规模和相带分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交油气后备储量与合理开发油气田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

Hilbert-Huang 变换在提取声波测井信号储集特性中的应用

李晓春,王祝文,岳崇旺,陈博涛,丁阳

2009, Vol.21(1): 107–111    摘要 ( 399 )    PDF (587 KB) ( 3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1

阵列声波信号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和非平稳信号,传统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和Winger鄄Ville 变换等。Hilbert鄄Huang 变换是一种分析非平稳信号的新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对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将复杂的信号分解为有限数量的几个固有模态函数,从而得到信号的Hilbert 能量谱。 将该方法应用于阵列声波测井信号处理上,对声波测井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并得到Hilbert 能量谱,分析能量谱与储层岩性参数的联系。结果表明,Hilbert 能量谱与某些储层特性存在一定的联系。

Epos3.0 地震解释系统在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火山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许多年,蒋春玲,潘建国,谭开俊,陈永波,姚清洲,王彦君

2009, Vol.21(1): 112–115    摘要 ( 513 )    PDF (683 KB) ( 5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2

火山岩油气藏已经成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及开发挖潜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而火山岩体的识别是车排子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的关键。利用该区钻井资料及岩性解释结果,对车排子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标定,划分出3 个火山岩喷发序列,并应用Epos3.0 地震解释系统对划分出的3 个序列进行精细解释,再应用高分辨率本征值相干算法落实断裂组合,利用多属性划分的地震相图确定火山岩相的平面分布,通过独特的异常体雕刻技术确定火山岩体的空间分布,最终发现和落实12 个火山岩体圈闭,Epos3.0 地震解释系统在该地区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油气田开发

歧口18-1 油田晚期注水研究

刘瑞果,王为民,苏进昌

2009, Vol.21(1): 116–119    摘要 ( 428 )    PDF (346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3

在边水能量微弱的天然条件下,歧口18-1 油田投产后衰竭开采7.5 a,导致地层压力由30.5 MPa下降到注水前的14.8 MPa,远低于28.9 MPa 的原油饱和压力。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对油气储层及流体产生了一定的伤害,使流体脱气形成油、气、水三相流动,大大降低了原油相对渗透率,从而降低原油产量。根据室内岩心实验结果,并类比国内外相似油田开发经验,运用物质平衡及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注水初期以不低于6 的日注采比注水,既能使地层压力得到一定恢复,又能使晚期注水仍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复杂断块老油田精细地层对比综合方法的提出与应用

孔祥宇,于继崇,李树峰

2009, Vol.21(1): 120–124    摘要 ( 390 )    PDF (649 KB) ( 3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4

针对复杂断块老油田地层对比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难题,在广泛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强调综合分析和运用地面露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等所能提供的一切有用信息,并使之相互配合、相互验证,进而达到精确地层对比的综合方法———“地震测井结合、分块分级对比”的小层对比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测井资料纵向上的高分辨率优势和地震资料横向上的优势对砂层组进行识别及划分对比,此外,还应用油田开发过程中丰富的生产动态资料进行方案的验证和必要的调整, 从而达到动态资料与井震资料的统一。该方法在现已处于开发中后期的缅甸PYAY油田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断层展布特征和油水系统均取得了新的认识,并克服了原方案划分方法较笼统、精度不足等缺点。因此,在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新进展,建立了一套专门针对类似的复杂断块老油田开展精细地层对比研究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模式。

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现象研究———以侯市地区为例

李善鹏,吴凯,方艳兵

2009, Vol.21(1): 125–127    摘要 ( 476 )    PDF (202 KB) ( 4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5

三叠系延长组是长庆油田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该套地层中存在启动压力现象。文中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启动压力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以侯市地区的具体井位为例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侯市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存在明显的启动压力现象,且初步确定该地区启动压力梯度为0.327 MPa/m。

论坛与综述

四川盆地天然气“立体勘探”新进展

吴月先,钟水清,潘用平,李洪兴,米庆,刘洪,李早元

2009, Vol.21(1): 128–132    摘要 ( 408 )    PDF (293 KB) ( 5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6

一个天然气田的全面开发,应该加大“立体勘探”力度,对气田的新老气藏、气层、可能储层等进行系统认真地分析研究,优选立项并展开作业。通过四川盆地“立体勘探”实践,发现了许多产气层系和层段,资源储备明显增加。在气田内纵向上寻找新的接替层系或层段,重新认识四川盆地“立体勘探”,其基本经验就在于增强地质认识,以科研项目作支撑,技术配套适应勘探新需求,把握好勘探基本原则。“立体勘探” 的新选向研讨,有助于科学决策。

石油勘探创造力的人文底蕴

张霞

2009, Vol.21(1): 133–137    摘要 ( 365 )    PDF (481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1.027

提高石油勘探创造力需要以人文底蕴为基础。热爱勘探、充满激情,勇敢、坚定、顽强,独立思考、谦虚谨慎、作风严谨和善于合作,是形成创造力的重要品格,这需要通过加强人文修养,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动机层次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