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9-06-1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

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

2009, Vol.21(2): 1–6    摘要 ( 393 )    HTML( ) PDF (393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1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典型气藏解剖与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徐樟有,宋丽,吴欣松,陈策

2009, Vol.21(2): 7–11    摘要 ( 463 )    HTML( ) PDF (415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2

砂体组合的划分及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盒8段为例

张满郎,李熙喆,谷江锐,谢武仁

2009, Vol.21(2): 12–17    摘要 ( 426 )    HTML( ) PDF (1025 KB)  ( 3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3

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

郭永强,刘洛夫

2009, Vol.21(2): 19–23    摘要 ( 406 )    HTML( ) PDF (506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4

阿尔及利亚438b 区块三叠系Serie Inferiere 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魏钦廉,郑荣才,肖玲,马国富,窦世杰,田宝忠

2009, Vol.21(2): 24–28    摘要 ( 402 )    HTML( ) PDF (704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5

北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缓坡相及沉积演化

夏国清,伊海生,黄华谷,李军鹏

2009, Vol.21(2): 29–34    摘要 ( 416 )    HTML( ) PDF (499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6

准噶尔盆地南缘水西沟群物源分析

万延周,周立发,白斌,谢其锋,蒲磊

2009, Vol.21(2): 35–41    摘要 ( 441 )    HTML( ) PDF (483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7

柴北缘地区冷湖3— 5 号构造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张正刚,袁剑英,阎存凤,马新民

2009, Vol.21(2): 42–44    摘要 ( 356 )    HTML( ) PDF (423 KB)  ( 3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8

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溶蚀作用研究

李宇翔,李国蓉,顾炎午,潘中亮,姜忠正,胡雯燕,汤鸿伟,罗鹏

2009, Vol.21(2): 45–48    摘要 ( 414 )    HTML( ) PDF (315 KB)  ( 4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9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梁晓伟,韩永林,王海红,王成玉,牛小兵,辛红刚

2009, Vol.21(2): 49–53    摘要 ( 462 )    HTML( ) PDF (651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0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崔海峰,郑多明,滕团余

2009, Vol.21(2): 54–58    摘要 ( 369 )    HTML( ) PDF (675 KB)  ( 6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1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特征

林辉

2009, Vol.21(2): 59–63    摘要 ( 401 )    HTML( ) PDF (708 KB)  ( 4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2

三塘湖盆地牛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相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刘俊田,刘媛萍,郭沫贞,覃新平,闫立纲

2009, Vol.21(2): 64–69    摘要 ( 497 )    HTML( ) PDF (960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3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分析

胡九珍,冉启贵,刘树根,孙玮, 王东,张长俊

2009, Vol.21(2): 70–75    摘要 ( 369 )    HTML( ) PDF (850 KB)  ( 4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4

川东地区寨沟湾构造嘉二段储层特征及平面分布规律

张永贞,张帆,王兴志,马向军,余洋,濮瑞

2009, Vol.21(2): 76–81    摘要 ( 411 )    HTML( ) PDF (925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5

南堡凹陷第三系馆陶组火山岩相研究

杜洋,罗明高,完颜祺琪,马乾,赵忠新

2009, Vol.21(2): 82–86    摘要 ( 424 )    HTML( ) PDF (611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6

技术方法

三塘湖盆地牛东地区火山岩油气藏识别技术研究

李全胜

2009, Vol.21(2): 87–90    摘要 ( 367 )    HTML( ) PDF (960 KB)  ( 4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7

应用压汞资料对长庆地区长6 段储层进行分类研究

李彦山,张占松,张超谟,陈鹏

2009, Vol.21(2): 91–93    摘要 ( 442 )    HTML( ) PDF (356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8

苏里格气田某工区储层预测可行性研究

刘卫华,高建虎,陈启艳,董雪华

2009, Vol.21(2): 94–98    摘要 ( 448 )    HTML( ) PDF (744 KB)  ( 5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9

油气田开发

异常高压会压裂地层吗?

李传亮,曹建军

2009, Vol.21(2): 99–102    摘要 ( 485 )    HTML( ) PDF (293 KB)  ( 3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0

线性回归方法在油气产量递减分析中的应用

何俊,陈小凡,乐平,王龙飞

2009, Vol.21(2): 103–105    摘要 ( 483 )    HTML( ) PDF (250 KB)  ( 6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1

经济可采储量评价研究

冯义娜

2009, Vol.21(2): 106–109    摘要 ( 348 )    HTML( ) PDF (338 KB)  ( 4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2

高压注水条件下泥岩蠕变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大庆喇嘛甸油田北部背斜构造带SⅠ顶泥岩为例

吴诗勇,李自安,方亮

2009, Vol.21(2): 110–112    摘要 ( 350 )    HTML( ) PDF (392 KB)  ( 4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3

论坛与综述

煤层气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刘雯林

2009, Vol.21(2): 113–115    摘要 ( 447 )    HTML( ) PDF (220 KB)  ( 5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4

四川盆地页岩气与煤层气勘探前景分析

黄籍中

2009, Vol.21(2): 116–120    摘要 ( 692 )    HTML( ) PDF (401 KB)  ( 8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5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王威,李臻,田敏,周锦程,李凝

2009, Vol.21(2): 121–125    摘要 ( 620 )    HTML( ) PDF (304 KB)  ( 7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6

讨论与争鸣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成藏动力探讨

潘树新,王天琦,田光荣,王建功,郭维华,马凤良,赵伟

2009, Vol.21(2): 126–132    摘要 ( 518 )    HTML( ) PDF (682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6

油气地质

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

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

2009, Vol.21(2): 1–6    摘要 ( 393 )    PDF (393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1

由于南堡油田的发现,使黄骅坳陷的石油勘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坳陷深部地壳构造特征, 中、下地壳有低速层,其深度分别为15 km 和20 km。中地壳低速层富含气体(如CO2,CO,H2等),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这些气体可合成甲烷及其它烃类化合物。坳陷的地幔流体活动(如碱交代,Mg 2+ 交代等)以及幔源CO2,CH4和He 气体(港151 井)都表明了它们均来自深部热液流体。黄骅坳陷发育多个潜山构造带(沈青庄、孔店、北大港、南大港、羊三木等),按照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深部潜山带(而不是在第三系砂岩)中可望找到几个大型油气田(如千米桥潜山油气田)。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典型气藏解剖与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徐樟有,宋丽,吴欣松,陈策

2009, Vol.21(2): 7–11    摘要 ( 463 )    PDF (415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2

对分别代表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气藏特征的潼南、八角场和广安3 个气藏进行了解剖分析与描述。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均系近源成藏,北部以构造气藏和构造-岩性气藏为主;中部和南部受古残丘、古盐体底辟拱升的影响,以岩性气藏和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西部斜坡带以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良好的烃源岩为天然气近源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规模断层的存在是决定天然气保存的关键因素,古构造、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是天然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该研究为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砂体组合的划分及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盒8段为例

张满郎,李熙喆,谷江锐,谢武仁

2009, Vol.21(2): 12–17    摘要 ( 426 )    PDF (1025 KB) ( 3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3

当砂岩为单层砂体或多层砂体以不同的方式叠置时,其储层物性及含气性有较大差别。基于砂岩储层精细评价的需要,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山2 段、盒8 段进行砂体组合类型的划分与评价。以测井资料及岩心描述为基础,将砂体组合划分为两大类、16 种不同的类型。建立了砂体组合的测井、地震响应模式,并对各种砂体组合类型的物性及含气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厚度较大的单砂体物性及含气性一般优于复合砂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的物性及含气性较好。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心滩砂体物性中等—较差,向下到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物性变好,且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物性最好。榆林地区山2 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物性最好,分流河道单砂体及其叠置砂体物性较好。横穿沉积体系,由河道中心至河道侧翼物性变差。

辽河西部凹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

郭永强,刘洛夫

2009, Vol.21(2): 19–23    摘要 ( 406 )    PDF (506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4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作为我国东部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勘探程度较高。深部的地层岩性油气藏是西部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其中西部凹陷沙三段是非常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层位。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有效烃源岩分布、浊积砂体展布和油气运移3 个因素的控制。在成藏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西部凹陷中深部沙三段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其最有利的勘探区域为清水洼陷及周边地区。

阿尔及利亚438b 区块三叠系Serie Inferiere 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魏钦廉,郑荣才,肖玲,马国富,窦世杰,田宝忠

2009, Vol.21(2): 24–28    摘要 ( 402 )    PDF (704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5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阿尔及利亚438b 区块三叠系Serie Inferiere 段的辫状河沉积特征。采用熵权法,综合考虑孔隙度、砂岩密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和夹层频率等6 种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计算了研究区三叠系Serie Inferiere 段储层平面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在沉积相约束下,绘制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展布图。该方法充分利用熵权法的弱化和强化,即去同存异的特点,较准确地表征了研究区储层的非均质性。

北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缓坡相及沉积演化

夏国清,伊海生,黄华谷,李军鹏

2009, Vol.21(2): 29–34    摘要 ( 416 )    PDF (499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6

针对北羌塘盆地布曲组沉积环境的不同认识,根据羌塘盆地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古地貌特征,以及布曲组地层的沉积特征,确证布曲组沉积环境属缓坡沉积。在此基础上,对布曲组标准剖面野外露头进行详细观察与描述,并根据剖面岩相及其组合特征,识别出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3 种沉积亚相,包括潮坪、泻湖、浅滩等7 种微相。由此建立了该时期的沉积相序及其演化。

准噶尔盆地南缘水西沟群物源分析

万延周,周立发,白斌,谢其锋,蒲磊

2009, Vol.21(2): 35–41    摘要 ( 441 )    PDF (483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7

通过砾岩成分、古流向、碎屑组成、重矿物、主量元素的系统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水西沟群进行物源分析。砾岩成分组合特征显示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沉积期,伊林哈比尔尕山、北天山和中天山北缘断裂一线为物源区。古流分析数据显示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古流以北东、西向为主,表明伊林哈比尔尕山应为其主物源区;三工河组古流向主要为南南西和南东向,表明当时博格达山和伊林哈比尔尕山并非物源区。盆地南缘西段和东段为基性岩浆岩的重矿物组合显示物源可能来自北天山。而中段存在中酸性岩浆岩—基性岩物源显示博格达山为物源区。

柴北缘地区冷湖3— 5 号构造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张正刚,袁剑英,阎存凤,马新民

2009, Vol.21(2): 42–44    摘要 ( 356 )    PDF (423 KB) ( 3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8

冷湖3—5 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的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 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的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造与大规模生排烃期配置关系好;③残余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使冷湖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构造带;④冷湖构造带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决定了较高部位冷湖 3—4 号构造成藏优于较低部位冷湖5 号构造。冷湖3—5 构造带油源充足,生排烃和构造配置关系好,可发育构造、构造-岩性、不整合等类型油气藏,冷湖构造带仍是柴北缘扩展勘探的有利区带。

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溶蚀作用研究

李宇翔,李国蓉,顾炎午,潘中亮,姜忠正,胡雯燕,汤鸿伟,罗鹏

2009, Vol.21(2): 45–48    摘要 ( 414 )    PDF (315 KB) ( 4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09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受沉积相的影响,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广泛发育。依据岩心、岩石薄片、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等资料的研究,探讨认识了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溶作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梁晓伟,韩永林,王海红,王成玉,牛小兵,辛红刚

2009, Vol.21(2): 49–53    摘要 ( 462 )    PDF (651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0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砂岩储层中存在大量天然裂缝。裂缝类型为弱构造变形区形成的高角度构造裂缝,走向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南西向;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储层的形成和燕山早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是裂缝形成的重要条件;裂缝的大量存在,使该区石油运聚具有独特的裂缝型垂向多点式充注运聚模式,形成了同一区块垂向多油层叠合、平面上发育多个含油富集区的油藏分布特征。

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崔海峰,郑多明,滕团余

2009, Vol.21(2): 54–58    摘要 ( 369 )    PDF (675 KB) ( 6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1

哈拉哈塘凹陷具有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发育寒武系和奥陶系2 套烃源岩,其中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是一套良好油源岩,目前主要处在中等成熟演化阶段;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其中东河砂岩、角砾岩段与上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泥、灰岩的储盖组合及奥陶系灰岩与上覆上奥陶统达西库木组泥岩及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部泥岩的储盖组合较为有利。海西期后一直处于构造相对高部位,古生界是轮南低凸起的组成部分,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盖层较为发育,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保存相对较好。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特征

林辉

2009, Vol.21(2): 59–63    摘要 ( 401 )    PDF (708 KB) ( 4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2

通过对川东北达县—宣汉区块南部双庙场构造三叠系嘉陵江组嘉二2 亚段储层的岩石组合、物性、孔隙结构、成岩作用、地震响应及厚度分布预测等特征的研究,认为双庙场构造嘉二段储层以白云岩储层为主;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好,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溶孔、裂缝;地震响应特征为平行的、连续性较好的2~3 个相位中频及中—强振幅,储层厚度较薄,一般为25~40 m。

三塘湖盆地牛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相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刘俊田,刘媛萍,郭沫贞,覃新平,闫立纲

2009, Vol.21(2): 64–69    摘要 ( 497 )    PDF (960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3

根据岩石学特征及层序特征,分析了牛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相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特征。牛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可以分为溢流相、爆发相、空落堆积相、火山沉积相,测井曲线中能较好地区分这4 种岩相的是自然伽马(GR)、密度(DEN)测井曲线,火山沉积相对电阻率测井(Rt)也有较好的反应。火山岩储集空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孔洞类,主要有纳沸石未完全充填的气孔、杏仁体溶蚀孔、粘土矿物及葡萄石杏仁收缩孔、基质溶孔;另一类为裂缝类,主要为未被钠沸石及绿泥石完全充填的火山岩自碎缝、收缩缝、构造缝以及各类缝充填物溶蚀形成溶蚀缝。通过研究,岩浆的物质成分、喷溢相带以及后期改造作用是火山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粘度大、流动性差、气体逸散较慢的中性岩浆形成的安山岩是最佳储层,而喷溢旋回末期是形成杏仁体、气孔及自碎缝的有利时期,喷溢旋回间歇期的风化淋滤为各类溶蚀孔形成提供了条件。火山岩储集空间的成因机理对寻找火山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分析

胡九珍,冉启贵,刘树根,孙玮, 王东,张长俊

2009, Vol.21(2): 70–75    摘要 ( 369 )    PDF (850 KB) ( 4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4

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及薄片鉴定分析,确定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类型为深海相、半深海—等深积岩相、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各时期的沉积相模式、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认为早寒武世主要于东部发育台盆模式,中晚寒武世台盆模式更为明显,持续至早—中奥陶世该区中部发育深水坳拉槽沉积区,西部和东部则为台地相区及过渡带,为典型的三分结构。在台地与深海盆的边缘带发育礁滩储集体,有利于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破坏性成岩作用占主导地位。

川东地区寨沟湾构造嘉二段储层特征及平面分布规律

张永贞,张帆,王兴志,马向军,余洋,濮瑞

2009, Vol.21(2): 76–81    摘要 ( 411 )    PDF (925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5

根据川东寨沟湾构造嘉二段地层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孔、渗资料对其储层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地层的储集岩岩性以晶粒白云岩为主,其次为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储集性能总体较差,多属于裂缝-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嘉二2 亚段,嘉二1 亚段较少,嘉二3 亚段部分含有储层;横向上,嘉二2 亚段以寨沟2 井和寨沟4 井储层最为发育,嘉二1 亚段以寨沟4 井储层发育最好。此外,沉积作用不仅控制着储集岩体的发育和分布,还影响着储层的基本形态和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导因素; 而成岩作用决定了储层内部储集空间的特征和储集性能,直接影响储集岩孔隙空间的形成和演化;构造作 用则为以上作用提供了条件。

南堡凹陷第三系馆陶组火山岩相研究

杜洋,罗明高,完颜祺琪,马乾,赵忠新

2009, Vol.21(2): 82–86    摘要 ( 424 )    PDF (611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6

南堡凹陷是在华北台地基底上,经中、新生代断块运动而发育起来的一个中新生界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其中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玄武岩和凝灰岩。通过划分岩流单元和岩流组,并采用综合考虑爆发指数与厚度的方法进行岩相划分,确定研究区火山岩相以溢流相为主,爆发相主要集中于喷发中心附近,同时对研究区火山岩的平面、剖面分布作了研究,为下一步火山岩的储层研究提供了依据。

技术方法

三塘湖盆地牛东地区火山岩油气藏识别技术研究

李全胜

2009, Vol.21(2): 87–90    摘要 ( 367 )    PDF (960 KB) ( 4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7

由于火山岩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对其识别与预测是油气勘探的难题之一。此次油气勘探综合使用速度分析、地震反射特征分析、三瞬信息分析以及测井声波约束反演等技术和方法,有效地识别了三塘湖盆地4 类火山岩储集体:火山角砾岩、安山岩、玄武岩与凝灰岩。从而圈定出它们的横向展布,有效进行了裂缝储集体的预测,为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应用压汞资料对长庆地区长6 段储层进行分类研究

李彦山,张占松,张超谟,陈鹏

2009, Vol.21(2): 91–93    摘要 ( 442 )    PDF (356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8

应用毛细管压力曲线可定性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根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资料对储层进行分类。以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段储层为例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为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 根据储层物性和结构特征,将本层段分为3 类储层。从而为该层的进一步合理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苏里格气田某工区储层预测可行性研究

刘卫华,高建虎,陈启艳,董雪华

2009, Vol.21(2): 94–98    摘要 ( 448 )    PDF (744 KB) ( 51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9

研究区位于苏里格气田,储层段砂岩与泥岩的纵波速度、密度和纵波阻抗等参数相互叠置,造成在该区使用常规的叠后波阻抗反演难以进行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为此,利用测井资料,开展了以地震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弹性阻抗分析、流体替换及AVO 特征分析为基础的叠前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岩石的弹性物理参数能够很好地区分砂岩和泥岩,并确定对储层或含气性敏感的参数;利用不同角度的弹性阻抗不仅可以很好地识别砂岩和泥岩,而且还可以区分气层和非气层;利用AVO 属性可以预测盒8 段砂岩是否含气,但不能预测该气层是否具有工业价值。所有这些研究为在该工区开展叠前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研究提供了依据,使得储层预测更具有针对性。

油气田开发

异常高压会压裂地层吗?

李传亮,曹建军

2009, Vol.21(2): 99–102    摘要 ( 485 )    PDF (293 KB) ( 3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0

异常高压地层是指压力系数大于1.2 的地层。文中研究了异常高压能否压裂地层的问题,结果发现,由于孔隙之间压力的压制作用,仅靠内压的增大不能在地层中产生裂缝,地层中的裂缝都是由于外压的改变导致的。异常高压地层的岩石通常十分致密,岩石压缩系数不可能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很高,而是很低。

线性回归方法在油气产量递减分析中的应用

何俊,陈小凡,乐平,王龙飞

2009, Vol.21(2): 103–105    摘要 ( 483 )    PDF (250 KB) ( 6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1

对产量递减类型的各种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并根据J. J. Arps 产量递减理论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 应用产量与时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编程进行线性回归,通过比较相关系数,确定出产量递减类型。实例证 明,该方法简单可行。

经济可采储量评价研究

冯义娜

2009, Vol.21(2): 106–109    摘要 ( 348 )    PDF (338 KB) ( 4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2

从经济可采储量评价单元划分的合理性、经济参数取值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3 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利用现金流量法计算石油经济可采储量的一般步骤,以及在投资和成本2 项重要经济参数取值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压注水条件下泥岩蠕变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大庆喇嘛甸油田北部背斜构造带SⅠ顶泥岩为例

吴诗勇,李自安,方亮

2009, Vol.21(2): 110–112    摘要 ( 350 )    PDF (392 KB) ( 4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3

主要考虑油层压力变化对上覆泥岩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的方法,对喇嘛甸油田北部背斜构造带 SⅠ顶泥岩蠕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近东西向,大小为-25.87~-24.88 MPa; 最小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大小为-19.95~-18.44 MPa。应变和位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垂向上,愈靠近油层部位,受油层压力变化的影响愈大,且泥岩蠕变最大位移量(或应变量)均发生在与油层接触界面处。 因此,对泥岩蠕变的最大形变量的研究,有利于油田对岩性层成片套损的预防和控制。

论坛与综述

煤层气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刘雯林

2009, Vol.21(2): 113–115    摘要 ( 447 )    PDF (220 KB) ( 5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4

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的岩石物理特征不同,它以分子状态吸附在煤岩裂缝的内表面。该文将煤层气看作是煤岩所含矿物的组成部分,计算了甲烷吸附量引起的地震速度变化。结果显示,含气量变化引起的纵波速度降低为10%~16% 时,利用地震技术检测煤层气依然是乐观的。同时也证明了反射振幅对煤岩的速度变化有放大作用,这有助于利用振幅属性检测煤层气;利用叠前反演得到的纵、横波波阻抗计算孔隙流体的弹性参数,可提高煤层气的检测精度。

四川盆地页岩气与煤层气勘探前景分析

黄籍中

2009, Vol.21(2): 116–120    摘要 ( 692 )    PDF (401 KB) ( 8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5

页岩气与煤层气是非常规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国外早已进入实质性商业勘探开发。我国从本世纪初对页岩气关注渐增。页岩气以吸附、溶解、游离状态存在,形成于暗色高炭泥质烃源岩中。该文根据四川盆地烃源岩研究成果,论证了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利于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块位于华蓥山及其东南侧与南端地带。该地带以烟煤为主,瓦斯含量高、埋藏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煤岩瓦斯含量低,有利页岩气成藏。有利区块有二:一是川西南威远背斜周缘及川南之北段区块;二是米仓山前缘,目的层埋藏较浅。 油系泥质烃源岩有利页岩气成藏的层系是下侏罗统,有利区块位于川东北、川北有机质成熟度高的高陡构造翼部及盆地边缘浅埋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暗色泥质烃源岩,在盆地内早期有利页岩气成藏。现今因成熟度剧增,不利页岩气保存,而且目的层埋深大,可在老气田“立体勘探”时关注。但在大巴山靠盆地一侧,江南古陆西北缘,其有机质成熟度有降低的趋势,不失为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地带。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王威,李臻,田敏,周锦程,李凝

2009, Vol.21(2): 121–125    摘要 ( 620 )    PDF (304 KB) ( 7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6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具有圈闭边界条件复杂、形态不规则、赋存状态隐蔽、成藏条件复杂、油气运聚机理多样等地质特征。当前,中国形成了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三相”联合解释技术等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流体势分析技术、含油气检测技术等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今后宜加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地质研究,不断完善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标准和规范,重视地质和物探研究的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项目组,适时组织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储备工作。

讨论与争鸣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成藏动力探讨

潘树新,王天琦,田光荣,王建功,郭维华,马凤良,赵伟

2009, Vol.21(2): 126–132    摘要 ( 518 )    PDF (682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6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动力。扶杨油层具有幕式成藏的特点,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并非青一段异常高压,而是断裂的幕式活动及地震泵作用。油柱高度与超压并不具有相关性,扶杨油层幕式成藏几乎总是与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相伴随。毛管压力和浮力作用对油气二次运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扶杨油层具有常规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共存的特点。浮力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有机匹配,使向环凹陷周边斜坡、鼻状构造、背斜等部位的油柱高度明显增加,且储量丰度明显升高;长春岭低超压区也可以成藏,这些均为浮力及油气侧向运移的结果。三肇、齐家—古龙、长岭等凹陷的轴部是深盆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和物性较好而超压较低的东北、东南隆起带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尤其重要的是,杨大城子油层的勘探主要应放在环凹陷周边斜坡、鼻状构造、背斜等部位,而非超压最大的凹陷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