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9, Vol. 21 ›› Issue (2): 707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14
胡九珍1,冉启贵2,刘树根1,孙玮1, 王东3,张长俊1
HU Jiuzhen1,RAN Qigui2,LIU Shugen1,SUNWei1,WANG Dong3,ZHANG Changjun1
摘要:
以单井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地表露头资料、岩心观察、岩屑录井及薄片鉴定分析,确定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沉积相类型为深海相、半深海—等深积岩相、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相和微相。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各时期的沉积相模式、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认为早寒武世主要于东部发育台盆模式,中晚寒武世台盆模式更为明显,持续至早—中奥陶世该区中部发育深水坳拉槽沉积区,西部和东部则为台地相区及过渡带,为典型的三分结构。在台地与深海盆的边缘带发育礁滩储集体,有利于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破坏性成岩作用占主导地位。
[ 1] 刘朝露,贾承造,夏斌,等. 塔东地区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J ] .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5) :552- 558 . [ 2] 冯增昭,彭勇民,余振金,等. 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M ]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1- 18 6. [ 3] 何幼斌,高振中,罗顺社. 等深流沉积的特征及其鉴别标志[ J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8 ,12(4 ) :1- 6. [ 4 ] 罗顺社,何幼斌. 深水等深积岩丘及其含油气潜能[ J ] . 海相油气地质,2002,12(4 ) :8 - 12. [ 5] 张月巧,贾进斗,靳久强,等. 塔东地区寒武— 奥陶系沉积相与沉积演化模式[ J ] .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 (2) :229- 234 . [ 6] 孙枢,李继亮,王清晨. 继续重视坳拉槽(裂陷槽) 及成矿作用的研究[ J ] . 地质论评,1992,38 (2) :190- 193. [ 7] 和政军. 关于坳拉槽[ J ] . 地质科技情报,1993,12(3) :8 - 12. [ 8 ] 罗志立,张景廉,石兰亭. “ 塔里木— 扬子古大陆” 重建对无机成因油气的作用[ J ] . 岩性油气藏,2008 ,20( 1):124 - 128 . [9]Graham R D,Langhorne B S Jr.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hydrothermal dolomite reservoir facies:An over review[J].AAPG Bulletin,2006,90(11):1641-1690. [ 10] 刘树根,黄文明,张长俊.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J ] . 岩性油气藏,2008 ,20( 2):6- 15. [ 11] 胡九珍,刘树根,冉启贵,等. 塔东地区寒武系— 下奥陶统成岩作用特征及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影响[ J ]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36( 2):138 - 14 6. |
[1] | 赵军, 李勇, 文晓峰, 徐文远, 焦世祥. 基于斑马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预测页岩地层压力[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2-22. |
[2] | 孔令峰, 徐加放, 刘丁.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褐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脱水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5-24. |
[3] | 周洪锋, 吴海红, 杨禹希, 向红英, 高吉宏, 贺昊文, 赵旭.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B51井区白垩系阿四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85-97. |
[4] | 刘亚明, 王丹丹, 田作基, 张志伟, 王童奎, 王朝锋, 阳孝法, 周玉冰. 巴西桑托斯盆地复杂碳酸盐岩油田火成岩发育特征及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27-137. |
[5] | 许鑫, 杨午阳, 张凯, 魏新建, 张向阳, 李海山. 三维初至波旅行时层析速度反演算法优化[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79-89. |
[6] | 李丰丰, 倪小威, 徐思慧, 魏新路, 刘迪仁. 斜井各向异性地层随钻侧向测井响应规律及快速校正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61-168. |
[7] | 闫建平, 罗静超, 石学文, 钟光海, 郑马嘉, 黄毅, 唐洪明, 胡钦红. 川南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模式及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60-71. |
[8] | 柳忠泉, 曾治平, 田继军, 李艳丽, 李万安, 张文文, 张治恒.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甜点”成因与分布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5-28. |
[9] | 何玉, 周星, 李少轩, 丁洪波.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地层超压成因及测井响应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60-69. |
[10] | 邱晨, 闫建平, 钟光海, 李志鹏, 范存辉, 张悦, 胡钦红, 黄毅. 四川盆地泸州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沉积微相划分及测井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17-130. |
[11]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与采油产能关系——以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06-117. |
[12] | 赵笑笑, 闫建平, 王敏, 何贤, 钟光海, 王军, 耿斌, 胡钦红, 李志鹏. 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湖相泥页岩夹层特征及测井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18-129. |
[13] | 叶涛, 牛成民, 王清斌, 高坤顺, 孙哲, 陈安清. 用“成分-结构”分类法识别古潜山变质岩岩性——以渤海海域太古界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56-164. |
[14] | 李娟, 郑茜, 孙松领, 张斌, 陈广坡, 何巍巍, 韩乾凤. 应用测井储层因子预测变质碎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基岩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65-176. |
[15] | 毛锐, 牟立伟, 王刚, 樊海涛. 基于核磁共振自由弛豫特征的含油性评价方法——以玛湖凹陷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40-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