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4): 202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4
王崇孝,田多文,魏军,杭伟
WANG Chongxiao,TIAN Duowen,WEI Jun,HANG Wei
摘要:
处于酒泉盆地青西凹陷南缘冲断带内的窟窿山背斜构造,轴向为北西西向,与区域构造走向相一致。在该构造内,已证实作为油藏主体的高丰度富集区块呈北北东向展布,下白垩统深层裂缝性储层的发育情况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油藏分布范围。根据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全直径岩心X-CT 扫描和成像测井等各项资料,研究了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内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包括裂缝延伸方向、组系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实验分析数据、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及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建立了该油藏下白垩统下沟组储层内的裂缝分布模型。
[1] 陈汉林,杨树锋,肖安成,等.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冲断带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时间[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4):488-494. [2] 潘良云,谢结来,李明杰,等.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62-69. [3] 霍永录,谭试典.酒泉盆地陆相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21-37. [4] 周晓峰,赵应成,王崇孝,等.青西油田裂缝性油藏研究[J].新疆地质,2006,24(1):40-44. [5] 杜文博,程少林,陈建军,等.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储集层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1):38-40. [6] 申本科,胡永乐,田昌炳,等.陆相砂砾岩油藏裂缝发育特征分析———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乌尔禾组油藏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3):41-44. [7] 童亨茂,曹戴勇.柴达木盆地西部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分布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639-643. [8] 王景,凌升阶,南中虎.特低渗透砂岩微裂缝分布研究方法探索[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51-53. [9] 谭廷栋.裂缝性油气藏测井解释模型与评价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19-35. [10] 裘亦楠,薛叔浩.油气储层评价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216-219. [11] 王允诚.裂缝性致密油气储集层[M].北京:地质出社,1992:32-67. [12] 肖文华,魏军.祁连山北缘逆掩推覆带构造及成藏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6):533-535. [13] 戴弹申,欧振洲.裂缝圈闭及其勘探方法[J].天然气工业,1990,10(4):1-6. [14] 陈少军,罗群,王铁成,等.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1):22-25. [15] 曹宏,宋新民,张爱卿.冲积扇砾岩油藏裂缝预测新技术[J].石油学报,2000,21(6):117-121. [16] 邱立伟,杨安平,康志江.新疆塔河裂缝溶洞型油藏储层建模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3,10(6):36-38. |
[1] | 朱康乐, 高岗,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46-157. |
[2] |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33-42. |
[3] | 马峰, 庞文珠, 赵文光, 张斌, 赵艳军, 薛罗, 郑茜, 陈彬滔. 南苏丹境内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92-105. |
[4] | 马文杰, 王景春, 田作基, 马中振, 万学鹏, 林金逞, 许翔麟, 周玉冰. 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29-36. |
[5] | 满晓, 胡德胜, 吴洁, 宫立园, 柳智萱, 姜应德, 赵晔.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一段湖底扇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37-144. |
[6] |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岳世俊, 洪亮, 王磊, 雷明.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76-85. |
[7] | 杜江民, 刘泊远, 张毅, 贾志伟, 付基友, 龙鹏宇, 罗金洋, 盛军. 中国典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86-98. |
[8] | 柳忠泉, 赵乐强, 曾治平, 田继军, 李正强, 罗锦昌, 胡美玲.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成藏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26-137. |
[9] | 徐壮, 石万忠, 王任, 骆福嵩, 夏永涛, 覃硕, 张晓.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31-46. |
[10] | 隋立伟, 杨文璐, 李军辉, 樊晓东, 姜洪福, 文全, 张大智, 袁勇. 断陷湖盆滩坝沉积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以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100-109. |
[11] | 罗群, 张泽元, 袁珍珠, 许倩, 秦伟. 致密油甜点的内涵、评价与优选——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12. |
[12] | 张梦琳, 李郭琴, 何嘉, 衡德. 川西南缘天宫堂构造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41-151. |
[13] | 朱志良, 高小明. 陇东煤田侏罗系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86-94. |
[14] | 邵晓州, 王苗苗, 齐亚林, 贺彤彤, 张晓磊, 庞锦莲, 郭懿萱.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59-69. |
[15] | 杜江民, 龙鹏宇, 秦莹民, 张桐, 马宏宇, 盛军.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