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4): 263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05
李凤杰1,2,郑荣才1,2,蒋斌2
LI Fengjie 1,2,ZHENG Rongcai 1,2,JIANG Bin2
摘要:
在盆地原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演化过程,将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板块运动学序列结合起来进行盆山耦合分析和划分盆山耦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大陆上的盆地和造山带划分为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并对此八大主要盆山耦合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多期次和多旋回性形成的叠合盆地格局,不但发育有多种类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而且造成盆山耦合的多阶段性。
[1] 张原庆,钱祥麟.盆山耦合概念及机制[J].中国地质,2001,28(3):47. [2] 吴根耀,马力,梁兴.盆山耦合:中国人首创的地质理论[J].科学中国人,2005,(11):52. [3] Dickinson W R. Plate tectonic and sedimentration[J]. Spec. PublSEPM,1977,22:1-27. [4] Ba11y A W. Basin and subsidence:A summary[C]∥Bally A W,Bender P L,Mcgetchin T R,et al.Dynamics of plate interiors.CO:Geophysical Society of American,1980:5-10. [5] 潘桂棠,陈智梁,李兴振,等.东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演化模式[J].岩相古地理,1996,16(2):52-65. [6] 罗建宁,彭勇民,潘桂棠.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C]∥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司、地质矿产部科技司编.地质科学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67-175. [7] 刘和甫.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26(6):581-596. [8] 刘和甫.盆山耦合类型[J].地学前缘,2000,7(4):469. [9] 吴根耀,马力.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增刊):81-97. [10] 吴根耀,马力.盆山耦合和脱耦:含油气盆地研究新思路[C]∥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第一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0-36. [11] 吴根耀,马力. 试论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学[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3):239-246. [12] 吴根耀,马力.试论盆山的耦合和脱耦及其运动学[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2):99-109. [13] 吴根耀,马力.对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油气远景的若干新思考[C]∥李德生.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72-291. [14] 吴根耀, 马力.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4):648-660. [15] 于福生,漆家福,陈书平.前陆盆地与造山带耦合过程及其对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0,19(4):50-54. [16] 赵文智,何登发,瞿辉,等.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J]. 石油学报,2001,22(1):7-12. [17] 张朝军,何登发,吴晓智,等.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1):46-58. [18] 刘伟.新疆阿尔泰地区岩浆岩类的等时线年龄、地壳构造运动以及构造环境的发展演化[G]∥305 项目《新疆地质科学》编委会. 新疆地质科学(第4 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35-50. [19] 许效松,刘宝珺,牟传龙,等.中国西部三大海相克拉通含油气盆地沉积-构造转换与生储岩[J].地质通报, 2004,23(11):1 066-1 073. [20] 刘和甫,汪泽成,熊保贤,等.中国中西部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J].地学前缘,2000,7(3):55-72. [21] 周炎如,李相博,袁剑英.祁连—柴达木构造域盆地-造山带耦合构造体系[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5):387-390. [22] 黄汲清,陈炳蔚.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3] 甘克文,李国玉,张亮成,等.世界含油气地图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24] 王岫岩,云金表,罗笃清,等.西藏羌塘盆地动力学演化与油气前景探讨[J].石油学报,1999,20(3):38-42. [25] 余光明,王成善.西藏特提斯沉积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6] 杨俊杰.含油气沉积盆地地质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200-205. [27] 刘和甫,陆伟文,王玉新.鄂尔多斯西缘冲断褶皱带形成与形变[C]∥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的构造与油气.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4-57. [28] 许靖华,孙枢,王清晨,等.中国大地构造相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155. [29] 刘和甫,梁慧社,李晓清,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2000,7(3):477-486. [30] 邵济安,张履桥,牟保磊.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J].地学前缘,1999,6(4):339-346. [31] 解习农.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深部过程的耦合关系[J]. 地学前缘,1998:5(增刊):162-165. [32] 郭占谦.松辽盆地的构造样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增刊):27-37. [33] 金振民,高山.底侵作用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96,15(2):1-7. [34] 翟光明,宋建国,靳久强,等.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9-55. |
[1] | 阴钰毅, 姚志纯, 郭小波, 王乐立, 陈思谦, 余小雷, 岑向阳.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系隐伏构造特征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79-88. |
[2] | 朱珍君, 黄光明, 邱津, 刘康宁, 李琦, 胡俊杰. 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23-35. |
[3] | 王建强.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演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2): 161-162. |
[4] | 肖阳, 张少华, 魏岩, 杨明慧, 陈玉婷, 潘娟.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2): 44-50. |
[5] | 赵宏波,何昕睿,王筱烨,谷道会. 潮水盆地构造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36-40. |
[6] | 郭兵,刘树根,刘顺,李智武,孙玮,田小彬.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4): 59-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