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hologic Reservoirs ›› 2008, Vol. 20 ›› Issue (1): 124-12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21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LUO Zhili1, ZHANG Jinglian2, SHI Lanting2
[ 1] 罗志立, 雍自权, 刘树根, 等.“峨嵋地裂运动”对扬子古板块和塔里木古板块的离散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J] .新疆石油地质,2004, 25( 1) : 1- 7. [ 2] 罗志立, 刘顺, 刘树根, 等.“峨嵋地幔柱”对扬子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离散的作用及找矿意义[ J] .地球学报, 2004, 25( 5) : 515-522. [ 3] 罗志立, 姚军辉, 孙玮, 等.试解中国地质百慕大之谜[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 1) : 1- 4. [ 4] 罗志立, 雍自权, 刘树根, 等.试论“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再造[ J] .地学前缘, 2006, 13( 6) : 131- 138. [ 5] 雍自权, 罗志立, 刘树根, 等.“塔里木—扬子古大陆”的重建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J] .石油学报, 2007, 28( 5) : 10- 6. [ 6] 陆松年, 李怀坤, 陈志宏.塔里木与扬子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特征、序列和时代———扬子与塔里木连接假设[ J] .地学前缘,2003, 10( 2) : 321- 326. [ 7] 新疆地质矿产局.新疆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3. [ 8] 罗志立.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 9] 罗志立, 金以钟, 朱夔玉, 等.试论上扬子地台峨嵋地裂运动[ J] .地质论评, 1988, 34( 1) : 11- 23. [ 10] 罗志立, 赵锡奎, 刘树根, 等.“中国地裂运动”的创建和发展[ J] .石油实验地质, 2001, 23( 2) : 232- 240. [ 11] 宋谢炎, 王玉兰, 曹志敏, 等.峨嵋山玄武岩、峨嵋地裂运动与幔热柱[ J] .地质地球化学, 1998, 26( 1) : 47- 52. [ 12] 汪云亮, 李巨初, 韩文喜, 等.幔源岩浆源区成分判别原理及峨嵋山玄武岩地幔源区性质[ J] .地质学报, 1993, 67( 1) : 52- 62. [ 13] 张成江, 汪云亮, 侯增谦.峨嵋山玄武岩的Th、Ta、Hf 特征及岩浆源区大地构造环境探讨[ J] .地质论评, 1999, 45( 增刊) :858- 860. [ 14] 徐义刚, 钟孙霖.峨嵋山火成岩省: 地幔柱活动的证据及其熔融条件[ J] .地球化学, 2001, 30( 1) : 1- 9. [ 15] 张昭崇, 王福生.峨嵋山大火成岩省中发现二叠纪苦橄质熔岩[ J] .地质论评, 2002, 48( 4) : 448. [ 16] 徐义刚, 何斌, 黄小龙, 等.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 J] .地学前缘, 2007, 14( 2) : 1- 9. [ 17] 朱炳泉.全球幔源岩Pb- Sr-Nd 同位素体系[ J] .地学前缘, 2007,14( 2) : 24- 36. [ 18] 朱炳泉, 崔学军.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30( 3) : 265- 274. [ 19] 滕吉文. 当代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势态与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进程中的使命[ 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06, 36( 5) : 685- 716. [ 20] 朱炳泉, 胡耀国, 张正伟, 等.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似基韦诺(Keweenaw)型铜矿床的发现[ J] .中国科学(D 辑) , 2002, 32( 增刊) : 49- 59. [ 21] 朱炳泉, 常向阳, 胡耀国, 等.滇黔边界鲁甸沿河铜矿床的发现与峨嵋大火成岩省找矿思路[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7( 6) :912- 917. [ 22] 朱炳泉.关于峨嵋山溢流玄武岩省资源勘查的几个问题[ J] .中国地质, 2003, 30( 4) : 406- 412. [ 23] 朱炳泉, 常向阳, 胡耀国, 等.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 22( 4) : 1- 8. [ 24] 王登红.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8:120- 135. [ 25] 王登红, 陈振宇, 李建康.中新生代以来地幔柱活动的全球响应[M] ∥张中杰, 高锐, 吕庆田主编.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 与动力学研究———庆贺滕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 50 周年.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91- 396. [ 26] 李德生.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 J] .海洋地质研究, 1981, 1( 1) : 1- 11. [ 27] 罗志立. 中国西南晚古生代以来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 J] .四川地质学报, 1981, 2( 1) : 20- 39. [ 28] 罗志立.再论“中国陆相生油二元论”[ J] .复式油气田, 1997, 6( 4) : 1- 6. [ 29] 张水昌, 梁狄刚, 朱光有, 等.中国海相油气田形成的地质基础[ J] .科学通报, 2007, 52( 增刊Ⅰ) : 19- 31. [ 30] 朱光有, 赵文智, 梁英波, 等.中国海相沉积盆地富气机理的天然气成因探讨[ J] .科学通报, 2007, 52 ( 增刊Ⅰ) : 46- 57. [ 31] 张水昌, 朱光有, 陈建平, 等.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大型气田群气源探讨[ J] .科学通报, 2007, 52( 增刊Ⅰ) :86- 94. [ 32] 马永昌, 蔡勋育, 郭彤楼.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与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J] .科学通报, 2007, 52( 增刊Ⅰ) : 149-155. [ 33] 汪泽成, 赵文智, 张水昌, 等.成藏三要素的耦合对高效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为例[ J] .科学通报, 2007, 52( 增刊Ⅰ) : 156- 166. [ 34] 张景廉.生物礁与油气、金属矿床关系讨论[ J] .海相油气地质,2001, 6( 1) : 53- 59. [ 35] 卫平生, 刘全新, 张景廉, 等.再论生物礁与大油气的关系[ J] .石油学报, 2006, 27( 2) : 38- 42. [ 36] 戴鸿鸣, 王顺玉, 王海清, 等.四川寒武系—震旦系含气系统成藏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块[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 5) :16- 20. [ 37] 戴金星,王廷栋,戴鸿鸣,等.中国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 J] .海相油气地质, 2000, 5( 1- 2) : 143- 144. [ 38] 戴金星.威远气田成藏期及气源[ J]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25( 5) : 473- 479. [ 39] 徐永昌, 沈平, 李玉成.中国最古老的气藏———四川威远震旦纪气藏[ J] .沉积学报, 1989, 7( 4) : 1- 11. [ 40] 包茨著.天然气地质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361- 366. [ 41] 沈平, 徐永昌, 王先彬, 等.气源岩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气机理研究[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86- 192. [ 42] 陈文正.再论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气藏的气源[ J] .天然气工业,1992, 12( 6) : 28- 32. [ 43] 王先彬.地球深部来源的天然气[ J] .科学通报, 1982, 27( 17) :1 069- 1 071. [ 44] 张虎权, 卫平生, 张景廉.也谈威远气田的气源[ J] .天然气工业, 2005, 25( 7) : 4- 7. [ 45] 张景廉, 金之钧, 杨雷, 等.塔里木盆地深部地质流体与油气藏关系[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1, 22( 5) : 351- 357. [ 46] 张景廉, 朱炳泉, 张平中, 等.塔里木盆地干酪根、沥青的Pb-Sr- Nd 同位素体系及其成因演化[ J] .地质科学, 1999, 33( 3) :310- 317. [ 47] 王德滋, 周金城.大火成岩省研究新进展[ J] .高校地质学报,2005, 11( 1) : 1- 8. [ 48] 卫平生, 张景廉, 张虎权.大火成岩省、地幔柱与油气的关系[C]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 届年会论文集.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6. [ 49] 钟华, 周锡明, 真允庆.地幔热柱与油气田成因———以东北及华北油田为例[ 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3, 23( 3) : 258- 265. [ 50] 李碧宁, 焦养泉, 张景廉.四川松潘—甘孜褶皱带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与油气前景[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27( 6) : 655- 6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