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1): 11411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1.022
王鹏1,赵玉莲1,韩琳2
WANG Peng1, ZHAO Yulian1, HAN Lin2
摘要:
凝灰质砂岩储层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最主要的储层。由于凝灰质对储层导电机制影响很大, 传统的阿尔奇公式在此已不适用。通过建立体积模型,确定各成分骨架参数,可计算凝灰质的体积含量。 该文借鉴托尔诺布伊东的饱和度模型,针对凝灰质砂岩储层,对饱和度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导电模型中,粘土的附加导电性不可忽略,同时凝灰岩成分的存在增加了岩石的导电性,将凝灰质砂岩的电阻 看作是凝灰岩成分、泥质成分和地层水的电阻并联之和。应用该模型对凝灰质砂岩进行评价,经试油验证效果良好。
[1] 雍世和,张超谟.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 张凤敏,孙广博,于俊文,等.根据油藏饱和度形成条件建立碎屑岩油层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5):63-66. [3] 赵毅,章广成,樊政军,等.塔河南油田低电阻油藏饱和度评价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3):97-100. [4] 时孜伟.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岩石类型及测井响应[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 姜雪.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铜钵庙组—大漠拐河组火山—碎屑沉积岩岩性岩相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2007. [6] 刘成林,杜蕴华,高嘉玉,等.松辽盆地深层火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2008,20(4):33-37. [7] 胡明毅,马艳荣,刘仙睛,等.松辽北部汪深1 区块火山岩相和储层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1-6. [8] 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火山岩分类命名小组.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和命名[J].岩石矿物及测试,1984,3(4):301-308. [9] Archie G E.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log as an aid in determining som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J]. AIME,1942,146:54-61. [10] 肖佃师.海拉尔盆地兴安岭群凝灰质砂岩储层物性解释方法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6. [11] 王洪亮,王军,杨英波,等.测井技术在X 气田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2009,21(3):76-81. [12] Oshinobu Itoh. A quick method of log interpretation for very low resistivity volcanic tuff by the use of CEC data[J]. SPWLA Twenty third annual logging symposium,1982,NN:221-232. |
[1] | 张昌民, 张祥辉, 王庆, 冯文杰, 李少华, 易雪斐, Adrian J. HARTLEY. 分支河流体系沉积学工作框架与流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13. |
[2] | 卫平生,雍学善,潘建国,高建虎,曲永强,桂金咏. 地震储层学的基本内涵及发展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1): 10-17. |
[3] | 卫平生,潘建国,谭开俊,王伟锋,许多年,高斌. 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四步法”及其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裂隙式喷发火成岩地震储层学研究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10-16. |
[4] |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 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新进展———“2011年石油地震地质学学术研讨会”侧记[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1): 1-6. |
[5] | 逄丽民,张学芳,宋艳芳. 馆陶组岩性油藏描述方法研究———以胜利探区老河口油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Z1): 10-13. |
[6] | 谭开俊,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 火山岩地震储层学[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4): 8-13. |
[7] | 王建功,卫平生,王天琦. 碎屑岩地震储层学的内涵及关键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4): 1-7. |
[8] | 滕团余,潘建国,张虎权,刘建新.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4): 14-19. |
[9] | 尹路,潘建国,谭开俊,王彦君,王斌,许多年. 火山岩地震储层学在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石炭系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4): 25-30. |
[10] | 潘建国,卫平生,张虎权,谭开俊. 地震储层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3): 1-4. |
[11] | 许多年,潘建国,陈永波,黄林军,王 斌,王彦军. 地震储层学在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以乌夏地区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3): 5-8. |
[12] |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孙 东,王宏斌.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2): 14-17. |
[13] | 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谭开俊. 地震储层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2): 1-6. |
[14] | 王宏斌,张虎权,卫平生,孙 东,王振卿,李 闯.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在塔中地区生物礁滩复合体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2): 18-23. |
[15] | 蒋韧,樊太亮,徐守礼. 地震地貌学概念与分析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1): 33-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