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4): 1419.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3
滕团余,潘建国,张虎权,刘建新
TENG Tuanyu, PAN Jianguo, ZHANG Huquan, LIU Jianxin
摘要:
以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并以碳酸盐岩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为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了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综合分析、三维地震相干体分析、频谱分解、叠前和叠后裂缝预测、岩石物理分析、三维可视化等一套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综合预测技术。该技术有效地指导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大力推动了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的深入发展,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0,22(1):1-6. [2] 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等.地震储层学概念、方法和技术[J].岩性油气藏,2010,22(2):1-5. [3]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等.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22(2):14-17. [4] 顾家裕,周兴熙.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岩溶及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30-42. [5] 赵宗举,范国章,吴兴宁,等.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勘探领域及勘探战略[J].海相油气地质, 2007,12(1):1-8. [6] 赵一民.岩性地层油气藏储层地球物理响应与勘探原理[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7] 刘春园,魏修成,徐胜峰,等.地球物理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6):1 816-1 821. [8] 张永升.波形分析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4,43(2):135-138. [9] 刘瑞林,杨峰平.动态波形匹配预测火山岩地层的变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19(4):946-952. [10] 滕团余,余建平,崔海峰,等.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8,20(2):119-122. [11] 卫平生,张虎权,王宏斌,等.塔中地区缝洞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9,29(3):38-40. [12] 王宏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及应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13] Gislain B,Madiba G A,McMechan. CaseHistory:Seismici mpedance inver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gas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he Alberta Foothills,western Canada [J]. Geophysics,2003,68 (5):1 460-1 469. [14] 李明,李守林,赵一民,等.塔里木盆地某地区碳酸盐岩裂缝储预测研究[J].石油物探,2000,39(2):24-25. [15] 张永升,李家蓉,潘新志.地震和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4):46-48. [16] 杜思耕,何坚,赵晓平,等.叠前双相介质属性反演技术在塔中碳酸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河南石油,2004,18(4):13-18. [17] 黄花香,邓瑛,吴战培.吸收系数反演在川东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3,42(1):86-88. |
[1]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2]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46-55. |
[3] | 黄向胜, 闫琢玉, 张东峰, 黄合庭, 罗程飞. 琼东南盆地Ⅱ号断裂带新生界多期热流体活动与天然气运聚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67-76. |
[4]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5]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6]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7] | 段逸飞, 赵卫卫, 杨天祥, 李富康, 李慧, 王嘉楠, 刘钰晨.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页岩气源储特征及聚集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72-83. |
[8] | 王宏波, 张雷,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7-126. |
[9] | 朱康乐, 高岗,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46-157. |
[10]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11] |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33-42. |
[12]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13] | 雷涛, 莫松宇,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47-159. |
[14] | 翟咏荷, 何登发, 开百泽. 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晚二叠世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32-44. |
[15]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