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0-12-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学科前缘

碎屑岩地震储层学的内涵及关键技术

王建功,卫平生,王天琦

2010, Vol.22(4): 1–7    摘要 ( 410 )    HTML( ) PDF (372 KB)  ( 5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1

火山岩地震储层学

谭开俊,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

2010, Vol.22(4): 8–13    摘要 ( 434 )    HTML( ) PDF (502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2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分析

滕团余,潘建国,张虎权,刘建新

2010, Vol.22(4): 14–19    摘要 ( 527 )    HTML( ) PDF (700 KB)  ( 6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3

利用地震岩石物理模拟预测三湖地区生物气成藏单元

郑红军,曹正林,阎存凤,徐子远,孙松领

2010, Vol.22(4): 20–24    摘要 ( 413 )    HTML( ) PDF (727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4

火山岩地震储层学在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石炭系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尹路,潘建国,谭开俊,王彦君,王斌,许多年

2010, Vol.22(4): 25–30    摘要 ( 473 )    HTML( ) PDF (950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5

油气地质

二连盆地坡折带的控相与控藏

易士威,陈亚青

2010, Vol.22(4): 31–36    摘要 ( 391 )    HTML( ) PDF (761 KB)  ( 4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6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路乐河组末端扇沉积体系分析

孟万斌,李敏,刘家铎,颉永平,马立协

2010, Vol.22(4): 37–42    摘要 ( 505 )    HTML( ) PDF (553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储层成岩相研究

张顺存,刘振宇,刘巍,吴涛,史基安,贾凡建

2010, Vol.22(4): 43–51    摘要 ( 451 )    HTML( ) PDF (974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8

构造变换带的识别及其在乌尔逊凹陷的应用

张彤,李忠权,蒙启安,朱德丰,陈骁,陈均亮

2010, Vol.22(4): 52–57    摘要 ( 389 )    HTML( ) PDF (1330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9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煤系地层山2 段致密石英砂岩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赵宏波

2010, Vol.22(4): 57–63    摘要 ( 371 )    HTML( ) PDF (655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0

长岭气田登娄库组储层物性研究

李向峰,张春生,肖梦华

2010, Vol.22(4): 64–67    摘要 ( 357 )    HTML( ) PDF (528 KB)  ( 3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1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东、西成藏差异

王芳,何涛,梁晓伟,甄静,张丹丹

2010, Vol.22(4): 68–71    摘要 ( 563 )    HTML( ) PDF (660 KB)  ( 3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2

塔里木盆地不同类型斜坡带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胡媛,张子明,王恩辉

2010, Vol.22(4): 72–79    摘要 ( 468 )    HTML( ) PDF (1005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3

火成岩油气储层特征及形成浅析

周动力,董青松

2010, Vol.22(4): 80–84    摘要 ( 363 )    HTML( ) PDF (293 KB)  ( 4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4

技术方法

“反推ΔlogR”法及其在生油岩有机质丰度评价中的应用

刘景东,孙波,田超,袁国伟,于景锋

2010, Vol.22(4): 85–88    摘要 ( 437 )    HTML( ) PDF (402 KB)  ( 4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5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

雷涛,周文,杨艺,邓虎成,张光辉,赵安坤

2010, Vol.22(4): 89–94    摘要 ( 492 )    HTML( ) PDF (783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6

几种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讨论

张旭东

2010, Vol.22(4): 95–99    摘要 ( 369 )    HTML( ) PDF (1711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7

莫里青断陷地震储层特征及预测技术研究

赵万金,张巧凤,苏勤

2010, Vol.22(4): 100–103    摘要 ( 426 )    HTML( ) PDF (580 KB)  ( 5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8

利用测井资料对镇泾油田长8 油藏进行产能预测

易超,丁晓琪,葛鹏莉,郭佳

2010, Vol.22(4): 104–108    摘要 ( 466 )    HTML( ) PDF (348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9

油气田开发

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

何文祥,杨亿前,马超亚

2010, Vol.22(4): 109–111    摘要 ( 540 )    HTML( ) PDF (361 KB)  ( 3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0

气井产水时产能方程的确定

吕栋梁,唐海,吕渐江,马小明,余贝贝,汪全林

2010, Vol.22(4): 112–115    摘要 ( 479 )    HTML( ) PDF (324 KB)  ( 4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1

油田注水前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以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为例

轩玲玲,任利斌,刘锋,杨小亮,陈芙

2010, Vol.22(4): 116–119    摘要 ( 382 )    HTML( ) PDF (467 KB)  ( 3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2

运用二级模糊多目标综合评判方法预测低渗透气藏水锁损害程度

吕渐江,唐海,段永刚,吕栋梁,蔡星星,杨波

2010, Vol.22(4): 120–124    摘要 ( 373 )    HTML( ) PDF (345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3

大牛地气田储层伤害研究

王海军,邓媛,段春节,刁宗宝,霍斐斐,洪荆晶

2010, Vol.22(4): 125–129    摘要 ( 377 )    HTML( ) PDF (305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4

应力敏感效应的气井流量动态特征研究

樊怀才,李晓平,窦天财,吴欣袁

2010, Vol.22(4): 130–134    摘要 ( 374 )    HTML( ) PDF (402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4

学科前缘

碎屑岩地震储层学的内涵及关键技术

王建功,卫平生,王天琦

2010, Vol.22(4): 1–7    摘要 ( 410 )    PDF (372 KB) ( 5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1

地震储层学是石油地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及地震沉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碎屑岩地震储层学作为地震储层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述分支学科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文中探讨了碎屑岩地震储层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阐述了碎屑岩地震储层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对应的关键技术。初步分析认为,地震储层学主要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和开发地震资料,综合地质、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针对碎屑岩储层开展半定量、定量化三维几何形态的空间特征描述,研究尺度可至开发小层和单砂体,准确描述井间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定性、半定量预测储层的物性及流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刻画储层的几何形态,建立储层的地质模型和孔、渗、饱等物性和流体模型,除适用于勘探各阶段之外,同时也适用于开发早期、滚动勘探目标评价落实阶段及开发中后期方案的调整阶段。

火山岩地震储层学

谭开俊,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

2010, Vol.22(4): 8–13    摘要 ( 434 )    PDF (502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2

随着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的不断发现,有必要建立火山岩地震储层学来满足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火山岩地震储层学是地震储层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盆地构造环境及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外观形态特征和所含流体特征等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实现火山岩的储层建模。地质、地震、测井等多学科协同研究是火山岩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岩矿测试分析技术、测井岩性识别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流体预测技术、储层建模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火山岩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六大关键技术。火山岩地震储层学适用于油气勘探到开发的各个阶段。由于受现有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对火山岩优质薄储层仅能识别到10 m 左右,对储层物性、储层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半定量化阶段。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分析

滕团余,潘建国,张虎权,刘建新

2010, Vol.22(4): 14–19    摘要 ( 527 )    PDF (700 KB) ( 6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3

以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成藏条件复杂等特点,并以碳酸盐岩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为基础,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了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综合分析、三维地震相干体分析、频谱分解、叠前和叠后裂缝预测、岩石物理分析、三维可视化等一套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综合预测技术。该技术有效地指导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大力推动了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的深入发展,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利用地震岩石物理模拟预测三湖地区生物气成藏单元

郑红军,曹正林,阎存凤,徐子远,孙松领

2010, Vol.22(4): 20–24    摘要 ( 413 )    PDF (727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4

针对三湖地区第四系疏松砂泥岩薄互层,着重分析了该区生物气"有储层、谁控藏"的勘探难点,并认为,在有利于岩性气藏发育的八大斜坡区寻找低饱和度岩性气藏,关键在于定量预测气藏成藏单元及其主控因素的非均质性。文中以地震资料为核心,以测井、地质、测试动态资料为约束条件,将二维地震道网格化,并通过变差函数分析、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岩石物理三维随机模型,从而获得对含气异常较敏感的岩石物理属性体。分析该属性体产气、产水的阈值区间以建立气水识别模式,进而对岩石物理属性三维模型进行流体置换,得到网格化的气水单元分布模型及地震成藏单元,最终得到生物气藏可能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钻探结果表明:应用地震成藏学指导下的横波岩石物理模拟技术预测天然气藏三维分布,效果明显,适用性强,其创新思路值得推广。

火山岩地震储层学在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石炭系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尹路,潘建国,谭开俊,王彦君,王斌,许多年

2010, Vol.22(4): 25–30    摘要 ( 473 )    PDF (950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5

以地震储层学理论为指导,围绕该区火山岩储层的主控因素,应用火山岩地震储层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针对性地选用三维岩性识别、三维可视化、高分辨率本征值相干、Emerge 多属性密度反演、多属性融合、FRACA 裂缝预测等多种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推动了该区的油气勘探,生产应用效果显著。

油气地质

二连盆地坡折带的控相与控藏

易士威,陈亚青

2010, Vol.22(4): 31–36    摘要 ( 391 )    PDF (761 KB) ( 4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6

在二连裂谷盆地群各个凹陷中,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坡折带。按照成因可划分为断裂坡折、挠曲坡折、侵蚀坡折和沉积坡折4 种类型;按照形成的时间又可分为先生坡折、同生坡折和后生坡折3 种类型。其中,先生坡折和同生坡折具有控层、控相和控砂的作用。在横向上不同类型的坡折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坡折带样式,在纵向上不同类型的坡折常发生转化,从而造成不同类型油气藏在空间上的复式叠合连片分布。坡折带是含油气盆地中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因此,在勘探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对不同类型坡折带的识别,精细分析坡折带的控层、控相、控砂和控藏,指导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路乐河组末端扇沉积体系分析

孟万斌,李敏,刘家铎,颉永平,马立协

2010, Vol.22(4): 37–42    摘要 ( 505 )    PDF (553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7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时期气候较干燥,主要沉积棕色、浅灰色陆相碎屑岩。通过岩心观察,对路乐河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暴露标志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分析认为,本区路乐河组主要为一套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末端扇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流带、分流带和远端盆地带3 个亚相,其中分流带亚相又可划分为分流河道沉积、泛滥平原沉积、越岸沉积和漫流沉积等4 个微相。文中分析了各亚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通过分析各亚相砂体的特征及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认为分流带亚相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储层成岩相研究

张顺存,刘振宇,刘巍,吴涛,史基安,贾凡建

2010, Vol.22(4): 43–51    摘要 ( 451 )    PDF (974 KB) ( 4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克-百断裂下盘二叠系砂砾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研究区最主要的成岩作用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结合成岩作用和成岩阶段的研究,划分出了7 个成岩相:①高成熟强溶蚀相;②高成熟强胶结相;③高成熟中胶结中溶蚀相;④高成熟弱压实相;⑤高成熟强压实相;⑥低成熟弱压实相;⑦低成熟强压实相。并对各个成岩相的形成条件、成岩特征、成岩环境、成岩演化序列和成岩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成岩相砂砾岩储层的储集性能进行了总结,认为高成熟强溶蚀相的砂砾岩的储集性能最好。

构造变换带的识别及其在乌尔逊凹陷的应用

张彤,李忠权,蒙启安,朱德丰,陈骁,陈均亮

2010, Vol.22(4): 52–57    摘要 ( 389 )    PDF (1330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9

依据前人对构造变换带的研究,其可分为变换带和调节带2 种,二者在应力机制、构造样式、发育部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本次研究针对乌尔逊凹陷的铜钵庙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这3 个较大的变换构造带,并运用其基本理论,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分析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认为铜钵庙构造带与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在剖面特征、平面断裂特征和剖面演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铜钵庙构造带为构造调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和苏仁诺尔构造带为构造变换带。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煤系地层山2 段致密石英砂岩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赵宏波

2010, Vol.22(4): 57–63    摘要 ( 371 )    PDF (655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0

二叠系山西组煤系地层山2 段是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该区榆林气田以山2 段致密石英砂岩为主要储集层,而石英砂岩则是在普遍低渗致密储集层背景上相对高渗的砂岩储集类型。由于山西组煤系地层的孔隙水在较长的成岩时期呈酸性,致使石英砂岩的胶结物具有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低、硅质胶结物含量较高和高岭石十分发育的显著特征。石英砂岩的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次生溶蚀孔的孔隙组合,具有孔隙结构变化大、孔喉半径小、应力敏感性低和裂缝比较发育等特点。研究表明,在成岩期所遭受的压实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是造成山2 段煤系地层石英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

长岭气田登娄库组储层物性研究

李向峰,张春生,肖梦华

2010, Vol.22(4): 64–67    摘要 ( 357 )    PDF (528 KB) ( 38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1

岩心和铸体薄片分析表明,长岭气田登娄库组为低孔、低渗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砂岩孔隙度在2.7%~6.6%,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有岩石结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沉积环境中分流河道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天然堤和决口扇次之,河道间的储层物性最差。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集层原生孔隙破坏性较大,使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蚀作用可以形成次生孔隙,从而改善储层物性。该区以破坏储层物性的成岩作用为主。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东、西成藏差异

王芳,何涛,梁晓伟,甄静,张丹丹

2010, Vol.22(4): 68–71    摘要 ( 563 )    PDF (660 KB) ( 3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2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东、西部油藏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志靖—安塞地区纵向上油藏集中分布于长6 段,平面上长6 油层大面积连片分布;西部姬塬地区具有同一区块垂向上多油层叠合、平面上发育多个独立含油富集区的特点。分析认为,不同的运聚成藏模式导致了2 个地区不同的油藏分布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①沉积规模不同。东部的志靖—安塞地区属于陕北复合三角洲的主体部分,沉积规模大于西部的姬塬地区。②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志靖—安塞地区储层物性好于姬塬地区。③主要运移通道不同。志靖—安塞地区的主要运移通道是连通砂体,而姬塬地区主要是微裂缝。④运聚成藏模式不同。东部志靖—安塞地区为连通砂体侧向运移的运聚模式,西部姬塬地区为裂缝垂向多点式充注的运聚模式。明确盆地伊陕斜坡东、西成藏差异,总结石油运聚规律,对于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及为勘探决策提供依据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塔里木盆地不同类型斜坡带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胡媛,张子明,王恩辉

2010, Vol.22(4): 72–79    摘要 ( 468 )    PDF (1005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3

斜坡带控制油气富集已被勘探实践所证实。塔里木盆地广泛发育的斜坡带按其成因特点可分为3类,即沉积期古斜坡、构造变动期古斜坡和保存期的斜坡。不同类型的斜坡带发育不同类型的油气藏,沉 积期古斜坡主要为寒武纪—奥陶纪台缘斜坡带和志留纪—石炭纪超覆斜坡带,发育礁滩型油气藏和地层超覆型油气藏;构造变动期古斜坡主要为加里东—喜山期的构造枢纽带,发育奥陶系岩溶型油气藏和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上倾尖灭型油气藏;保存期斜坡带主要指现今构造斜坡,发育不同时期的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

火成岩油气储层特征及形成浅析

周动力,董青松

2010, Vol.22(4): 80–84    摘要 ( 363 )    PDF (293 KB) ( 4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4

火成岩油气藏正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其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国内已发现的各种火成岩油气藏,文中分析了常见的火成岩储层的岩性及其特征,讨论了火成岩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火成岩的储集性能与其岩性和岩相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岩作用中挥发组分的逸散作用、溶蚀作用、冷凝收缩、溶解作用,构造运动以及陆上喷发环境都能够改善火成岩的储集性能。

技术方法

“反推ΔlogR”法及其在生油岩有机质丰度评价中的应用

刘景东,孙波,田超,袁国伟,于景锋

2010, Vol.22(4): 85–88    摘要 ( 437 )    PDF (402 KB) ( 4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5

测井方法是非均质生油岩精细评价的常用方法,但现有的评价方法对生油岩成熟度及密度等因素考虑不全。文中提出了综合考虑生油岩成熟度和各种测井响应的“反推ΔlogR”法,并以Kar7 井为例,应用该方法计算了2 285~2 985 m 内生油岩的有机碳含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

雷涛,周文,杨艺,邓虎成,张光辉,赵安坤

2010, Vol.22(4): 89–94    摘要 ( 492 )    PDF (783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6

测井评价烃源岩具有分析费用低、纵向连续性好、实用性强等特点。文中以烃源岩理论模型和有机质物理性质为基础,分析了塔中地区奥陶系烃源岩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该区烃源岩的弹性参数、铀钍含量比、ΔGR 等3 个参数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定量识别烃源岩的声波-电阻率和密度-电阻率2 类交会图版。在有机质丰度评价方面,用Δlog R 法和BP 网络法2 种方法相互印证,较好地反映出烃源岩垂向非均质性,为有效烃源岩划分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几种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讨论

张旭东

2010, Vol.22(4): 95–99    摘要 ( 369 )    PDF (1711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7

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文中从众多转换波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3 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基于表层模型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基于构造时间控制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长、短波长静校正量分别求取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并且分别从方法原理和实际数据处理2 方面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地震资料处理人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转换波静校正方法。

莫里青断陷地震储层特征及预测技术研究

赵万金,张巧凤,苏勤

2010, Vol.22(4): 100–103    摘要 ( 426 )    PDF (580 KB) ( 5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8

莫里青断陷有效储层主要位于水下冲积扇扇端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内扇体叠置,砂体空间变化快,油、气、水关系复杂,储层及流体识别是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瓶颈问题。前期的地震储层预测主要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不足以解决该区复杂的地质问题。文中在分析储层敏感性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叠后波阻抗反演区分岩性、利用叠前反演识别有效储层及利用AVO 分析预测流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利用测井资料对镇泾油田长8 油藏进行产能预测

易超,丁晓琪,葛鹏莉,郭佳

2010, Vol.22(4): 104–108    摘要 ( 466 )    PDF (348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19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长8 油藏属于致密超低渗油藏,影响其产能的因素很多,关系也很复杂,给产能预测带来了诸多困难。通过找寻油层、差油层、油水同层及干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来加以 区分识别。对识别出的油层、差油层及油水同层,分别计算其有效厚度,并通过试油资料找出对产能影响较大因素。利用这些数据构建出一个与产能有良好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并根据该相关系数与产能的 线性关系对产能进行预测。

油气田开发

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实验研究

何文祥,杨亿前,马超亚

2010, Vol.22(4): 109–111    摘要 ( 540 )    PDF (361 KB) ( 3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0

为研究特低渗透率储层水驱油规律,文中选取鄂尔多斯盆地3 个井区的57 块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分析,并研究了特低渗透率条件下水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大小、注入倍数、注水压力等参数的关系。岩心主要为特低渗透率岩心,渗透率大小为研究区长4+5 储层、长6 储层和长8 储层渗透率范围。实验结果表明:驱油效率随着渗透率增加而提高,而且在渗透率低值阶段,驱油效率提高更快;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驱油效率提高,直到含水100% 为止,但含水越高,增加幅度越小;在同样的水驱速度下,渗透率越大,驱油效率越高,如果水驱速度不同,采收率会产生波动,但存在一个最佳驱油速度,且渗透率越大,最佳驱油速度变大;随着注水压力增加,无水期驱油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含水期驱油效率随着注水压力增加而逐渐提高,当达到一个最佳注水压力后,驱油效率又呈下降趋势;层内非均质性越强,驱油效率越低。

气井产水时产能方程的确定

吕栋梁,唐海,吕渐江,马小明,余贝贝,汪全林

2010, Vol.22(4): 112–115    摘要 ( 479 )    PDF (324 KB) ( 4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1

随着气井生产的进行,地层中存在的可动水会不断在井底聚集,造成气井生产水气比上升,严重影响气井产量和产能,并影响整个气田的储量评估及开发方案的实施。从气井拟稳定流动状态产能方程出发,利用气、水相渗曲线与生产水气比的关系,结合等效表皮系数对不同生产水气比时的产能方程进行修正,从而获得了产水气井的产能方程。实例计算表明,修正后的产能方程更加符合生产实际。

油田注水前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以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为例

轩玲玲,任利斌,刘锋,杨小亮,陈芙

2010, Vol.22(4): 116–119    摘要 ( 382 )    PDF (467 KB) ( 3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2

正确认识注水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对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对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 亚段(Es32+3)储层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重点井样品注水前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对比,指出注水后储层物性普遍变好,但本身物性较好的储层物性改善程度更高。这一特征也导致了注水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一般注水后储层非均质性由中等非均质性上升至强非均质性。针对注水前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初步的开发建议。

运用二级模糊多目标综合评判方法预测低渗透气藏水锁损害程度

吕渐江,唐海,段永刚,吕栋梁,蔡星星,杨波

2010, Vol.22(4): 120–124    摘要 ( 373 )    PDF (345 KB) ( 3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3

水锁损害是低渗透气藏气体渗流的固有特性,它严重影响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储层地质参数是影响水锁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而低渗透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地质参数组合变化万千,准确预测储层的水锁损害程度十分困难。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某低渗透气藏为例,优选反映气藏储层的岩性、物性、胶结物类型、微观孔隙结构4 类性质的12 个参数构成二级模糊多目标综合评判的因素集(不同的水锁损害程度构成评判集),运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利用岭形函数确定综合判断矩阵,从而构建二级多目标综合评判。结果表明:4 块岩心的评判结论与实验室测试结果完全一致,证明了建立多目标综合评判方法的准确性;在获得了储层岩石的基本参数之后,通过建立适合该气藏的多目标综合评判,可以准确预测水锁损害强度,从而大幅度减少气水两相渗流实验工作量,节约成本,并指导气藏工作制度及采气工艺设计,优化气藏的开发效果。

大牛地气田储层伤害研究

王海军,邓媛,段春节,刁宗宝,霍斐斐,洪荆晶

2010, Vol.22(4): 125–129    摘要 ( 377 )    PDF (305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4

在油气田的钻探和开发过程中容易对储层造成伤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油气田的产量。导致储层伤害的因素有许多,为减少大牛地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对砂岩储层造成的伤害,文中对该区储层的伤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下二叠统石盒子组的盒1、盒2、盒3 段低渗透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实验分析认为,造成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是碱敏和水锁伤害,且盒2、盒3 段储层存在固相侵入以及较弱的盐敏、水敏伤害。针对大牛地气田储层伤害的因素提出相应的降低储层伤害的对策,从而为气田的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实现气田的高产、稳产。

应力敏感效应的气井流量动态特征研究

樊怀才,李晓平,窦天财,吴欣袁

2010, Vol.22(4): 130–134    摘要 ( 374 )    PDF (402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24

在油气藏的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低渗透油气藏及火山岩油气藏的开发,储层岩石应力敏感性会明显影响油气藏的开发效果。文中考虑了表皮系数及孔隙受应力敏感效应影响而发生变形的问题,利用不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利用Stehfest 数值反演法得到了模型实空间的解。根据实空间中无因次产量与无因次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了表皮系数、无因次应力敏感系数、封闭边界以及定压边界对气井流量动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地开发具有应力敏感效应的气藏,可保证气井和气藏的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