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0-09-15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学科前缘

地震储层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

潘建国,卫平生,张虎权,谭开俊

2010, Vol.22(3): 1–4    摘要 ( 416 )    HTML( ) PDF (237 KB)  ( 4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1

地震储层学在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以乌夏地区为例

许多年,潘建国,陈永波,黄林军,王 斌,王彦军

2010, Vol.22(3): 5–8    摘要 ( 439 )    HTML( ) PDF (654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2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长兴组礁岩中的放射轴状纤维状胶结物

黄思静,王春梅,佟宏鹏,黄可可

2010, Vol.22(3): 9–15    摘要 ( 458 )    HTML( ) PDF (1239 KB)  ( 3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种沉积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气性

李相博,陈启林,刘化清,完颜容,慕敬魁,廖建波,魏立花

2010, Vol.22(3): 16–21    摘要 ( 517 )    HTML( ) PDF (866 KB)  ( 5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火山岩溶蚀孔隙特征及成因机制

谭开俊,张 帆,赵应成,潘建国,尹 路

2010, Vol.22(3): 22–25    摘要 ( 410 )    HTML( ) PDF (261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5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关利群,屈红军,胡春花,范玉海,雷 露

2010, Vol.22(3): 26–30    摘要 ( 428 )    HTML( ) PDF (725 KB)  ( 5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6

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龚大兴,林金辉,唐云凤,吴驰华,宋华颖

2010, Vol.22(3): 31–37    摘要 ( 459 )    HTML( ) PDF (724 KB)  ( 4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7

台北凹陷柯柯亚构造八道湾组储层成岩作用

钟金银,戴鸿鸣,王 满

2010, Vol.22(3): 38–42    摘要 ( 388 )    HTML( ) PDF (967 KB)  ( 3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8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

韩玫梅,李仲东,冯一波,谢世文

2010, Vol.22(3): 43–48    摘要 ( 349 )    HTML( ) PDF (589 KB)  ( 4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9

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

汪 洋,王桂成,王羽君,贾 微

2010, Vol.22(3): 48–52    摘要 ( 402 )    HTML( ) PDF (673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0

塔河油田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组湖底扇沉积特征研究

马洪涛,蔡 明,付国民

2010, Vol.22(3): 53–58    摘要 ( 409 )    HTML( ) PDF (1012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1

珠江口盆地珠江组流花生物礁及储层特征

胡 诚,郑荣才,戴朝成

2010, Vol.22(3): 59–65    摘要 ( 454 )    HTML( ) PDF (1379 KB)  ( 4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2

隔夹层成因、分布及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 以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莫北地区为例

邹志文,斯春松,杨梦云

2010, Vol.22(3): 66–70    摘要 ( 449 )    HTML( ) PDF (674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3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2段储层精细评价

张满郎,李熙拮,谷江锐,谢武仁

2010, Vol.22(3): 71–77    摘要 ( 346 )    HTML( ) PDF (585 KB)  ( 4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存在差异构造运动的地质意义

张雪峰,赵彦德,张铭记

2010, Vol.22(3): 78–82    摘要 ( 396 )    HTML( ) PDF (579 KB)  ( 3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5

技术方法

面对重点勘探领域的地震技术研究和应用实效

王西文,雍学善,王宇超,高建虎,王小卫,胡自多,刘伟方,陶云光

2010, Vol.22(3): 83–90    摘要 ( 432 )    HTML( ) PDF (756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6

水驱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岩石物理依据和方法

刘雯林

2010, Vol.22(3): 91–94    摘要 ( 432 )    HTML( ) PDF (347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7

轮西地区奥陶系地应力方向及裂缝展布规律分析

赵 军,王 淼,祁兴中,傅海成

2010, Vol.22(3): 95–99    摘要 ( 435 )    HTML( ) PDF (335 KB)  ( 4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8

精细相控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在老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应用———以绥中36-1油田为例

吕坐彬,赵春明,霍春亮,薛艳霞,张岚

2010, Vol.22(3): 100–105    摘要 ( 469 )    HTML( ) PDF (553 KB)  ( 4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9

利用压力恢复曲线求取油井控制储量的新方法

刘鹏超,唐海,吕栋梁,刘铁成,蒋作焰,王迪东,王勇

2010, Vol.22(3): 106–109    摘要 ( 439 )    HTML( ) PDF (311 KB)  ( 5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0

弹性阻抗对比分析

王浩,罗兵,李霆

2010, Vol.22(3): 110–113    摘要 ( 479 )    HTML( ) PDF (348 KB)  ( 4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1

孔隙形状对AVO 响应影响的研究

胡晓丽,谭大龙

2010, Vol.22(3): 114–117    摘要 ( 454 )    HTML( ) PDF (433 KB)  ( 5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2

应用多属性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油气

侯斌,桂志先,许辉群,何加成

2010, Vol.22(3): 118–120    摘要 ( 384 )    HTML( ) PDF (265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3

油气田开发

动边界其实并不存在

李传亮

2010, Vol.22(3): 121–122    摘要 ( 458 )    HTML( ) PDF (281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4

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刘云, 卢渊,伊向艺,张俊良,张锦良,王振喜

2010, Vol.22(3): 124–127    摘要 ( 446 )    HTML( ) PDF (393 KB)  ( 8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5

H 地区主力油层驱油效率影响因素

陈朝兵,朱玉双,王平平,李超,赵信,张扬

2010, Vol.22(3): 128–132    摘要 ( 426 )    HTML( ) PDF (679 KB)  ( 4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6

灰色关联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彭得兵,唐海,李呈祥,苏春雷,王燕,傅春梅

2010, Vol.22(3): 133–136    摘要 ( 449 )    HTML( ) PDF (534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7

学科前缘

地震储层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

潘建国,卫平生,张虎权,谭开俊

2010, Vol.22(3): 1–4    摘要 ( 416 )    PDF (237 KB) ( 4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1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震储层学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地震储层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b的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震储层学是一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层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储层的岩性、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合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的储层和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的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的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储层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地震储层学在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 以乌夏地区为例

许多年,潘建国,陈永波,黄林军,王 斌,王彦军

2010, Vol.22(3): 5–8    摘要 ( 439 )    PDF (654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2

应用地震储层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进行了研究。首先,明确了此类火山岩(熔结角砾凝灰岩)是裂隙式火山喷发的产物,其分布主要受早期火山口和火山喷发前古地貌的控制,储集空间以气孔为主:其次.采用本征值相干分析和古地貌恢复技术明确了火山口及喷发前古地貌特征:最后,综合利用测井、物探技术,对火山岩的有利岩性进行预测,形成了裂隙式喷发火山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长兴组礁岩中的放射轴状纤维状胶结物

黄思静,王春梅,佟宏鹏,黄可可

2010, Vol.22(3): 9–15    摘要 ( 458 )    PDF (1239 KB) ( 3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3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孤立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岩中发育的放射轴状纤维状胶结物(RFC),虽然已完全白云石化,但仍然具有双晶面弯曲(波状消光)且远端收敛的特征,高锶、高钠和暗阴极发光等反映海源流体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层状胶结物和内部沉积物等RFC的其它特征。RFC的原始矿物是海水环境中沉淀的高镁方解石.其存在说明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系长兴组海绵礁发育于陡峭的台地边缘,并具有千万年尺度的长期与海水接触的地质条件。RFC中内部沉积物的存在说明胶结过程持续时间很长并有短时间的间断,虽然这种间断与短时间的海平面下降有关,但就RFC发育的整个千万年尺度的时间来说,海平面是上升的,生物礁的建造速度与海平面上升幅度基本一致。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种沉积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气性

李相博,陈启林,刘化清,完颜容,慕敬魁,廖建波,魏立花

2010, Vol.22(3): 16–21    摘要 ( 517 )    PDF (866 KB) ( 5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4

依据大量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是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现的一种砂体成因类型,属于层流;而经典浊积岩由浊流作用形成,属于紊流;滑塌岩则是在深水环境中由于滑动、滑塌作用形成的滑塌变形体。三者在流变学特征上存在本质差别.以往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的沉积作用。从时空分布看,三者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转化;从含油气性看,砂质碎屑流最好,经典浊积岩A段次之.而滑塌岩较差。进一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为湖盆中心地区油井产量的主力贡献者,其平面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富集与高产。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火山岩溶蚀孔隙特征及成因机制

谭开俊,张 帆,赵应成,潘建国,尹 路

2010, Vol.22(3): 22–25    摘要 ( 410 )    PDF (261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5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开展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火山岩溶蚀孔隙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认为该区火山岩溶蚀孔隙发育,具杏仁状充填气孔中溶孔、基质中溶孔、斑晶及角砾中溶孔、充填状裂缝中溶孔以及粒间溶孔等5种类型。熔岩中的长石斑晶、火山碎屑岩中的斜长石岩屑和由基质、火山灰水化形成的沸石类矿物在酸性介质条件下发生部分或全部溶蚀是溶蚀孔隙形成的内因,而酸性溶解液和流体介质通道的存在是溶蚀孔隙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导致溢流相溶解作用弱,形成的溶蚀孔隙数量少;爆发相溶解作用强。形成的溶蚀孔隙数量多。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关利群,屈红军,胡春花,范玉海,雷 露

2010, Vol.22(3): 26–30    摘要 ( 428 )    PDF (725 KB) ( 51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6

通过对安塞油田H 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龚大兴,林金辉,唐云凤,吴驰华,宋华颖

2010, Vol.22(3): 31–37    摘要 ( 459 )    PDF (724 KB) ( 4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7

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代广泛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通过对16条沉积剖面系统采样,结合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该区有效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二叠统、下志留统下部、上奥陶统和下寒武统地层中;烃源岩以I型、Ⅱ 型为主,生烃能力较强,未丧失生气能力。综合评价认为下寒武统及下二叠统是区内的主力烃源岩;下志留统下部及上奥陶统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层段。

台北凹陷柯柯亚构造八道湾组储层成岩作用

钟金银,戴鸿鸣,王 满

2010, Vol.22(3): 38–42    摘要 ( 388 )    PDF (967 KB) ( 3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8

台北凹陷柯柯亚构造八道湾组砂岩是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一套富含火山物质的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及x衍射资料分析.对八道湾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阶段划分、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八道湾组砂岩现处于晚成岩A2期,经历的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绿泥石形成、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析出、胶结作用及长石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则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

韩玫梅,李仲东,冯一波,谢世文

2010, Vol.22(3): 43–48    摘要 ( 349 )    PDF (589 KB) ( 4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09

已有的钻井资料表明.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测井曲线、薄片鉴定等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安组经历了下切河谷充填、三角洲平原、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沉积的演化过程。为一个完整的湖侵一湖退旋回。低位体系域主要为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其分布受早侏罗世古地貌的控制,优先堆积在古地貌较低的区域;水进体系域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最大湖泛面处于前三角洲的黑色泥岩中;高位体系域由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沉积组成。最大湖泛面的存在将延安组油藏分为源外组合和远源组合。源外组合,特别是低位体系域的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具有砂体厚、储集物性好、离烃源岩近、圈闭类型丰富等成藏条件.利于油气的聚集;而远源组合只是源外组合破坏后,油气运移至高位体系中形成次生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

汪 洋,王桂成,王羽君,贾 微

2010, Vol.22(3): 48–52    摘要 ( 402 )    PDF (673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0

通过岩心分析及镜下观察等研究,认为郑庄油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成分以长石砂岩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层物性以低孔、低一特低渗为主,储层展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的主要储集岩相。长6油层组浊沸石溶蚀作用比较发育,对改善储层物性起到关键性作用。

塔河油田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组湖底扇沉积特征研究

马洪涛,蔡 明,付国民

2010, Vol.22(3): 53–58    摘要 ( 409 )    PDF (1012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1

塔河油田南部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组是最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白气储层的控制等地质开发问题倍受重视。文中在地震储层反演、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享片、粒度分析等大量测试资料,对该地区中油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三叠系AT1井区中油组为湖底扇沉积。该区发育AA、AB型非典型鲍玛序列,并主要发育中扇亚相。该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主要储集砂体为中扇辫状水道。该文结合地质背景,探讨了浊积扇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

珠江口盆地珠江组流花生物礁及储层特征

胡 诚,郑荣才,戴朝成

2010, Vol.22(3): 59–65    摘要 ( 454 )    PDF (1379 KB) ( 4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2

珠江组流花生物礁位于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带上,主要由红藻石粘结礁灰岩、珊瑚骨架礁灰岩、礁角砾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可划分为礁核、礁基、礁坪和礁前塌积等亚相和微相类型,属台地边缘丘状生物礁沉积.并以礁核微相的礁灰岩为最有利储层发育,次为礁基和礁坪滩微相的生物屑灰岩。该生物礁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骨架孔、原生粒间孔,次为各类溶孔,其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隔夹层成因、分布及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 以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莫北地区为例

邹志文,斯春松,杨梦云

2010, Vol.22(3): 66–70    摘要 ( 449 )    PDF (674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3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泥质、钙质、物性3类隔夹层,其成因类型和控制因素各不相同。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可以识别出钙质、泥质隔夹层。该区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为辅,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同时也受后期成岩作用与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隔夹层较差的孔渗性与封堵性影响油水在储层中的分布,易形成油水同层现象。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2段储层精细评价

张满郎,李熙拮,谷江锐,谢武仁

2010, Vol.22(3): 71–77    摘要 ( 346 )    PDF (585 KB) ( 4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4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西组可划分为3个沉积层序,其中SQ8(山2段)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主要砂体发育于低位体系域。SQ8一LST可细分为3个进积型准层序组,其砂体呈进积式向湖盆推进.自下而上分为L1,L2和L3准层序组,砂体厚度由薄变厚,分布面积由小变大。L1准层序组仅在研究区西北部发育一支近南北向展布的主砂带,砂岩厚2~10 m,砂带宽10~15 km,延伸约100 km;L2,L3准层序组的砂体分布格局相似,砂岩厚度为4~20 m,发育5,-~6支近南北向、北东向展布的砂带,砂带宽10~25 km.延伸200~230 km。L1准层序组为大规模海退之后的初始充填沉积,其砂岩成分复杂、分选差,储层物性相对较差,而向上至L2,L3准层序组,储层物性明显变好。有利的储集砂体为发育于低位体系域中上部准层序纽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物性略优于三角洲平原砂体,边滩砂体物性较差。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存在差异构造运动的地质意义

张雪峰,赵彦德,张铭记

2010, Vol.22(3): 78–82    摘要 ( 396 )    PDF (579 KB) ( 3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环县—镇原地区是近几年的重点勘探地区,随着勘探实物工作量的加大,出现的一些地质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根据长7—长6 段存在的凝灰岩、震积岩、含灰砾岩和长7—长1 段地层加厚等多种资料的综合研究, 认为长7—长6 段沉积期与长9—长8 段沉积期区域构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不均衡造成了该区不同层系、不同区块地层层序、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含油性。为此该文提出了分区分层、不同油藏类型区别勘探的思路。

技术方法

面对重点勘探领域的地震技术研究和应用实效

王西文,雍学善,王宇超,高建虎,王小卫,胡自多,刘伟方,陶云光

2010, Vol.22(3): 83–90    摘要 ( 432 )    PDF (756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6

针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岩性油气藏、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四川盆地和吐哈盆地高陡构造、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丘和盐下构造等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进行地震资料处理、有利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方法研究,形成了多信息约束、多方法综合的静校正技术、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叠前保真去噪技术、各向异性浮动基准面叠前成像技术、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模型正演及多属性半定量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三维缝洞体系定量雕刻及流体识别技术,同时形成了三维大连片一体化处理解释、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半定量一定量描述、复杂地表高陡构造成像和盐下构造成像等配套技术。在重要勘探盆地和重点勘探领域应用以上技术系列,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效果。

水驱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岩石物理依据和方法

刘雯林

2010, Vol.22(3): 91–94    摘要 ( 432 )    PDF (347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7

将中国东部老油田长期水驱开采中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换算成速度变化时,发现这种速度变化明显大于只计算水置换油时所引起的速度变化。根据这一特征,可利用地震资料来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应 用时间推移地震求取水驱开采前后两次三维地震的振幅差异时,由于突出了流体的地震响应差异,比直接应用常规地震油气检测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更为有效,而模型和实例也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一种利用时间推移地震进行叠前含油饱和度反演并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更为精确的方法。

轮西地区奥陶系地应力方向及裂缝展布规律分析

赵 军,王 淼,祁兴中,傅海成

2010, Vol.22(3): 95–99    摘要 ( 435 )    PDF (335 KB) ( 4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8

裂缝展布方位的研究一直是裂缝性油气藏开发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油气藏井网部署的正确与否。而裂缝方向的展布与应力场的分布密切相关,利用地层倾角及成像测井资料,通过井眼应力分析及井眼崩落机理,分析了轮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应力的方向,并根据得到的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方位,推断出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分布为北东一南西向,表现为现今地应力方向与有效裂缝方向一致或者小角度斜交。

精细相控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在老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应用———以绥中36-1油田为例

吕坐彬,赵春明,霍春亮,薛艳霞,张岚

2010, Vol.22(3): 100–105    摘要 ( 469 )    PDF (553 KB) ( 4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9

以绥中36-1 油田I 期为例,首先,利用以精细地质建模为目的的地震、测井和地质一体化综合研究与建模方法,合理划分模拟单元;依据单井微相的解释成果,结合三角洲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平面的组合关系,编制各沉积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图,作为三维沉积微相模拟的趋势约束条件;建立沉积微相三维模型。其次,依据相控建模思路及各微相物性参数的分布特征,采用相控方法建立三维孔隙度模型。最后,采用相控加孔隙度协模拟的方法建立渗透率三维模型。老井及新钻调整井的生产动态资料表明,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较好。

利用压力恢复曲线求取油井控制储量的新方法

刘鹏超,唐海,吕栋梁,刘铁成,蒋作焰,王迪东,王勇

2010, Vol.22(3): 106–109    摘要 ( 439 )    PDF (311 KB) ( 5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0

利用压力恢复曲线确定单井控制储量的绝大多数方法,是基于时间来求取油井实际泄油面积,进而利用容积法求取单井控制储量。如果测试数据波动较大,或者没有测得所需时间点,以上方法求取单井控制储量就会受到极大限制。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层压力来求取油井控制储量的新方法,避开了以上基于时间求取控制储量的种种限制,利用压力恢复曲线径向流直线段数据计算出油井实际泄油面积,从而得到油井控制储量,并通过实例分析论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弹性阻抗对比分析

王浩,罗兵,李霆

2010, Vol.22(3): 110–113    摘要 ( 479 )    PDF (348 KB) ( 4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1

不同的地震弹性阻抗反演软件计算弹性阻抗的方法不尽相同,地震弹性阻抗反演中尚有一些应用条件在没有详细讨论的情况下被简单地加以应用,这给实际生产带来了困难。有鉴于此,以典型的4 种不同类型含气砂岩模型为基础,分析比较了弹性阻抗、反射阻抗和广义弹性阻抗在不同角度下的计算精度;并且基于Biot-Gassman 理论,对Ostrander 含气砂岩模型进行流体替代,探讨了含水饱和度由小变大时不同的弹性阻抗对流体的敏感性。通过4 种不同类型含气砂岩模型计算可知:在第Ⅰ类和第Ⅳ类含气砂岩中,入射角不超过40° 时,EI,RI 和GEI 均能替代Zoeppritz 方程;在第Ⅱ类含气砂岩中,入射角不超过30° 时,EI,RI,GEI 也能替代Zoeppritz 方程;这3 种弹性阻抗无法应用于第Ⅲ类含气砂岩。将偏导的思想应用到Ostrander 含气砂岩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反射阻抗对流体的敏感性强于弹性阻抗和广义弹性阻抗, 且入射角越大,这种敏感性越强。

孔隙形状对AVO 响应影响的研究

胡晓丽,谭大龙

2010, Vol.22(3): 114–117    摘要 ( 454 )    PDF (433 KB) ( 5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2

含油气储层都是由固体颗粒的骨架、孔隙及其充填流体所组成的多相介质,含油气储层的物性在油气勘探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研究孔隙形状对AVO 响应的影响,文中选取两层砂泥岩模型,按照不同孔隙形状来讨论砂岩的孔隙。首先利用Kuster-Toksoz 公式求得岩石的等效模量, 再利用Biot-Gassmann 方程进行流体替换以求得饱含流体岩石的等效模量,最后利用Aki-Richards 公式求取反射系数进行AVO 正演模拟。结果显示孔隙形状对岩石的AVO 响应有明显的影响,并且对饱含不同类型流体岩 石的AVO 响应的影响规律都是相似的。

应用多属性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油气

侯斌,桂志先,许辉群,何加成

2010, Vol.22(3): 118–120    摘要 ( 384 )    PDF (265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3

地震属性包含的地球物理信息十分丰富,但地震属性种类繁多,并且与储层特征对应关系复杂,单属性分析难以确保预测的准确性。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备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使用该方法可以综合利用多属性进行油气预测,提高预测精度。该文采用梯度下降神经网络算法,避免陷入局部极小值,有效加快网络收敛速度,使网络达到全局最优,提高了预测效果。

油气田开发

动边界其实并不存在

李传亮

2010, Vol.22(3): 121–122    摘要 ( 458 )    PDF (281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4

由于启动压力梯度概念的引入,渗流力学便有了动边界的概念。为了深入了解动边界的性质,该文根据理论分析方法对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的地层压力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启动压力梯度存在时地层被分成流动区和非流动区,二者之间的界限为动边界。但是,由动边界概念出发,可以得出非流动区的流体既流动又不流动的悖论,因而理论已不能自洽。动边界由启动压力梯度引起,启动压力梯度并不存在,是一个实验假象,因而,动边界也不存在。消除动边界,渗流力学理论则能够自洽。

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刘云, 卢渊,伊向艺,张俊良,张锦良,王振喜

2010, Vol.22(3): 124–127    摘要 ( 446 )    PDF (393 KB) ( 8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5

水合物的生成给天然气的开采、集输等过程带来很多困难,预测模型的建立是水合物防治急需解决的难题。该文阐述了4 种常用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利用统计热力学原理建立天然气水合物预测模型,分析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5 种主要因素:气体组成、温度和压力、离子浓度、酸性气体、抑制剂加入。以罗家寨气藏为应用实例,其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水合物预测模型的建立对水合物防治,指导天然气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H 地区主力油层驱油效率影响因素

陈朝兵,朱玉双,王平平,李超,赵信,张扬

2010, Vol.22(3): 128–132    摘要 ( 426 )    PDF (679 KB) ( 4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6

鄂尔多斯盆地H 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主力油层为长6、长4+5、长2 油层组,为典型的低渗透储层。为了掌握该地区各油层地下流体渗流规律及油水两相驱替特征,此次研究运用真实砂岩模型,对H 地区主力油层进行了水驱油实验,并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相渗、压汞等资料,分析出该地区主力油层驱油效率影响因素主要为微观孔隙结构、驱替压力和润湿性,物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不大。

灰色关联法在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彭得兵,唐海,李呈祥,苏春雷,王燕,傅春梅

2010, Vol.22(3): 133–136    摘要 ( 449 )    PDF (534 KB) ( 4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27

文中介绍了灰色关联法的基本理论与思想,通过量化分辨系数,使得关联系数、关联度和权系数的求取更为合理与准确。以X 断块油藏为例,选取了5 个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静、动态参数作为评价指标,详细阐述了各参数权系数与自身评分的计算过程,最终得到剩余油分布的综合评分。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能够应用于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