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3): 667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3
邹志文1,斯春松1,杨梦云2
ZOU Zhiwen1,SI Chunsong1,YANG Mengyun2
摘要: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主要的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泥质、钙质、物性3类隔夹层,其成因类型和控制因素各不相同。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可以识别出钙质、泥质隔夹层。该区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钙质隔夹层为辅,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同时也受后期成岩作用与断裂构造的联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隔夹层较差的孔渗性与封堵性影响油水在储层中的分布,易形成油水同层现象。
[1] | 张天择, 王红军, 张良杰, 张文起, 谢明贤, 雷明, 郭强, 张雪锐. 射线域弹性阻抗反演在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56-65. |
[2] | 方旭庆, 钟骑, 张建国, 李军亮, 孟涛, 姜在兴, 赵海波.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旋回地层学分析及地层划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9-30. |
[3] | 张晓钊, 吴静, 彭光荣, 许新明, 郑小波. 恩平凹陷南带中新统河流-波浪联控沉积体系及其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95-104. |
[4] | 杜斌山, 雍学善, 王建功, 倪祥龙, 秦涛, 柴小颖. 测井约束下高精度叠前地震速度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92-100. |
[5] | 芮志锋, 林畅松,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意义——以惠州凹陷珠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96-105. |
[6] | 陈可洋. 逆时成像技术在大庆探区复杂构造成像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91-100. |
[7] | 张永峰, 王 鹏, 张亚兵, 胥小萍, 苏 勤, 徐兴荣. 基于变差函数的高精度静校正融合技术及其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3): 108-114. |
[8] | 罗群,王崇孝,唐敏,黄捍东. 不规则地质体隐蔽圈闭识别模式与关键技术应用尝试———以扇体圈闭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6): 30-34. |
[9] | 叶安平,郭平,王绍平,程忠钊,简瑞. 利用PR 状态方程确定CO2 驱最小混相压力[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125-128. |
[10] | 刘晓鹏,欧阳诚,彭宇,何葵. 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在苏59 区块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4): 80-84. |
[11] | 王波,王玉环,左玉杰. 渤海湾SZ36-1S 地区高精度层序约束下储层预测与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1): 39-41. |
[12] | 王浩,罗兵,李霆. 弹性阻抗对比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3): 110-113. |
[13] | 王大兴,于波,张盟勃,宋琛. 地震叠前分析技术在子洲气田的研究与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1): 95-100. |
[14] | 陈永波,雍学善,刘化清. 沉积体系域控制下的岩性油气藏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气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62-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