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3): 535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3.011
马洪涛1,蔡 明2,付国民2
MA Hongtao1,CAI Yue2,FU Guomin2
摘要:
塔河油田南部AT1井区中三叠统中油组是最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白气储层的控制等地质开发问题倍受重视。文中在地震储层反演、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享片、粒度分析等大量测试资料,对该地区中油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三叠系AT1井区中油组为湖底扇沉积。该区发育AA、AB型非典型鲍玛序列,并主要发育中扇亚相。该亚相可以识别出辫状水道、水道间漫溢、无水道席状砂等微相,主要储集砂体为中扇辫状水道。该文结合地质背景,探讨了浊积扇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
[1] | 王小娟, 陈双玲, 谢继容, 马华灵, 朱德宇, 庞小婷, 杨田, 吕雪莹. 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78-87. |
[2] | 姚秀田, 王超, 闫森, 王明鹏, 李婉.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新生界断层精细表征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50-60. |
[3] | 张皓宇, 李茂,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77-188. |
[4] | 王静怡, 周志军, 魏华彬, 崔春雪. 基于页岩孔隙网络模型的油水两相流动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48-154. |
[5] | 王立辉, 夏惠芬, 韩培慧, 曹瑞波, 孙先达, 张思琪. 剩余油分布的微观特征及其可动用程度的定量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147-154. |
[6] | 卿繁, 闫建平, 王军, 耿斌, 王敏, 赵振宇, 晁静. 砂砾岩体沉积期次划分及其与物性的关系——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Y920区块沙四上亚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50-61. |
[7] | 邓猛, 邵英博, 赵军寿, 廖辉, 邓琪. 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河-坝砂体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154-163. |
[8] | 陈怡婷, 刘洛夫, 王梦尧, 窦文超, 徐正建.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长7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51-65. |
[9] | 吴家洋, 吕正祥, 卿元华, 杨家静, 金涛. 致密油储层中自生绿泥石成因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以川中东北部沙溪庙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76-85. |
[10] | 柳娜, 周兆华, 任大忠, 南珺祥, 刘登科, 杜堃. 致密砂岩气藏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与山1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14-25. |
[11] | 杜贵超, 苏龙, 陈国俊, 张功成, 丁超, 曹青, 鲁岳鑫. 番禺低隆起珠海组砂岩碳酸盐胶结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10-19. |
[12] | 印森林, 陈恭洋, 陈玉琨, 吴小军. 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模态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91-102. |
[13] | 赖书敏.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细分注水界限研究——以胜利油田整装油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124-130. |
[14] | 常海燕, 严耀祖,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43-152. |
[15] | 甘立琴, 苏进昌, 谢岳, 李超, 何康, 来又春. 曲流河储层隔夹层研究——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128-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