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4): 202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4.004
郑红军1,曹正林1,阎存凤1,徐子远2,孙松领1
ZHENG Hongjun1, CAO Zhenglin1, YAN Cunfeng1, XU Ziyuan2, SUN Songling1
摘要:
针对三湖地区第四系疏松砂泥岩薄互层,着重分析了该区生物气"有储层、谁控藏"的勘探难点,并认为,在有利于岩性气藏发育的八大斜坡区寻找低饱和度岩性气藏,关键在于定量预测气藏成藏单元及其主控因素的非均质性。文中以地震资料为核心,以测井、地质、测试动态资料为约束条件,将二维地震道网格化,并通过变差函数分析、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岩石物理三维随机模型,从而获得对含气异常较敏感的岩石物理属性体。分析该属性体产气、产水的阈值区间以建立气水识别模式,进而对岩石物理属性三维模型进行流体置换,得到网格化的气水单元分布模型及地震成藏单元,最终得到生物气藏可能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钻探结果表明:应用地震成藏学指导下的横波岩石物理模拟技术预测天然气藏三维分布,效果明显,适用性强,其创新思路值得推广。
[1] 杨杰,卫平生,李相博.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J].岩性油气藏,2010,22(1):1-6. [2] 卫平生,潘建国,张虎权,等.地震储层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J].岩性油气藏,2010,22(2):1-6. [3] 朱如凯,毛治国,郭宏莉,等.火山岩油气储层地质学———思考与建议[J].岩性油气藏,2010,22(2):7-13. [4] 张虎权,卫平生,潘建国,等.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J].岩性油气藏,2010,22(2):14-17. [5] 张子枢,吴邦辉.国内外火山岩油气藏研究现状及勘探技术调研[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4,16(1):1-26. [6] 罗静兰,邵红梅,张成立,等.火山岩油气藏研究方法与勘探技术综述[J].石油学报,2003,24(1):31-38. [7] 伊培荣,彭峰,韩芸,等.国外火山岩油气藏特征及其勘探方法[J].特种油气藏,1998,15(2):69-70. [8] 陈建文.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火山岩储层地质学[J].海洋地质动态,2002,18(4):19-22. [9] 孙善平,刘永顺,钟蓉,等.火山碎屑岩分类评述及火山沉积学研究展望[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20(3):313-317. [10] 赵海玲,刘振文,李剑,等.火成岩油气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及研究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6):609-613. [11] 黄亮,彭军,周康,等.火山岩储层形成机制研究综述[J].特种油气藏,2009,16(1):1-5. [12] 杨仁超.储层地质学研究新进展[J].特种油气藏,2006,13(4):1-5. [13] 谢家莹,蓝善先,张德宝,等.运用火山地质学理论研究竹田头火山机构[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21(2):87-95. [14] 王拥军,李志平,冉启全,等.火山岩储层微裂缝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06,21(3):27-30. [15] 陈庆春,朱东亚,胡文暄,等.试论火山岩储层的类型及其成因[J].地质论评,2003,49(3):286-291. [16] 潘保芝,张丽华,单刚义,等.裂缝和孔洞型储层孔隙模型的理论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4):1 232-1 237. [17] 王芙蓉,陈振林,田继军,等.火山岩储集性研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44-47. [18] 赵澄林.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及含油气性[J].地质论评,1996,42(增刊):37-43. [19] 王全柱.火成岩储层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2):13-16. [20] 李长山,陈建文,游俊,等.火山岩储层建模初探[J].地学前缘,2000,7(4):381-389. [21] 于兴河,李剑峰.油气储层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新动向[J].地学前缘,1995,2(3/4):213-220. [22] 侯贵卿,孙萍.油气储层研究新动向[J].海洋石油,2000,103(1):8-14. [23] 刘宪斌,林金逞,韩春明,等.地震储层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地球学报,2002,23(1):73-78. [24] 祖振杰,叶松.纵观近代岩矿测试分析技术[J].地学前缘,1994,1(1/2):188-192. [25] 操应长,姜在兴.沉积学实验方法和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4-65. [26] 袁云峰,秦启荣,肖风学,等.火山岩岩性识别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5:270-272. [27] 王廷光. 储层地震反演方法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石油物探,2002,41(3):299-303. [28] 李长宝.模型正演和波阻抗反演技术储层识别研究[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21(4):56-57. [29] 刘军迎,雍学善,高建虎.模型正演技术在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7,19(1):109-112. [30]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340-341. [31] 郭华军,刘庆成.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探与化探,2008,32(1):19-22. [32] 卫平生,张虎权,王宏斌,等.塔中地区缝洞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9,29(3):38-40. [33] 罗振丽,张爱敏,丁在宇.相干体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在检测断层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4,16(3):48-50. [34] 李玉新.地震相干技术在断层与沉积相解释中的应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3):67-71. [35] 许多年,蒋春玲,潘建国,等.Epos3.0 地震解释系统在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火山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1):112-114. [36] 王玉学,韩大匡,刘文岭,等.相干体技术在火山岩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6,45(2):192-196. [37] 龚洪林,潘建国,王宏斌,等.塔中碳酸盐岩综合预测技术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8,26(6):31-33. [38] 王瑞英,汤新啼,宋承文.烃类检测技术在吐哈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吐哈油气,2002,7(3):235-237. [39] 徐怀民,刘泽容,许敬.综合烃类检测技术及其在早期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地质论评,1993,39(4):308-314. [40] 殷八斤.AVO 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76-77. [41] 胡贤根,尚新民,石林光,等.基于叠前时间偏移资料的AVO处理技术[J].石油物探,2002,41(3):343-346. [42] 陈建阳,于兴河.储层地质建模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3):17-18. [43] 张婷,徐守业.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研究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41(4):191-192. |
[1] | 余琪祥, 罗宇, 段铁军, 李勇, 宋在超, 韦庆亮. 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45-55. |
[2] | 易珍丽, 石放, 尹太举, 李斌, 李猛, 刘柳, 王铸坤, 余烨.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哈得地区中生界物源转换及沉积充填响应[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56-66. |
[3] | 孟庆昊,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向建波. 塔里木盆地现代分支河流体系形态、分布及其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44-56. |
[4] | 何文渊, 陈可洋.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11. |
[5] | 包汉勇, 赵帅, 张莉, 刘皓天.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2-24. |
[6] | 王同川, 陈浩如, 温龙彬, 钱玉贵, 李玉琢, 文华国. 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识别及储集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09-121. |
[7] | 卢科良, 吴康军,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59-168. |
[8] | 冯斌, 黄晓波, 何幼斌, 李华, 罗进雄, 李涛, 周晓光. 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源-汇系统重建[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84-95. |
[9] | 陈叔阳, 何云峰,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24-135. |
[10] |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33-42. |
[11] | 王天海, 许多年,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98-110. |
[12] | 李毕松, 苏建龙, 蒲勇, 缪志伟, 张文军, 肖伟, 张雷, 江馀.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相控岩溶刻画及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69-77. |
[13]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14] | 张坦, 贾梦瑶, 孙雅雄, 丁文龙, 石司宇, 范昕禹, 姚威.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11-120. |
[15] | 邓远, 陈轩, 覃建华, 李映艳, 何吉祥, 陶鑫, 尹太举, 高阳.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一段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36-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