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6): 606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1
李卫成 1,2,张艳梅 1,2,王芳 1,2,朱静 1,2,叶博 1,2
LI Weicheng 1,2, ZHANG Yanmei 1,2, WANG Fang 1,2, ZHU Jing 1,2, YE Bo 1,2
摘要:
针对常规压汞获得的孔喉数值偏低,影响对储层的正确认识及后期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等问题,应用消除毛管压力影响的恒速压汞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直观、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平均孔隙半径为 153 μ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 0.34 μm,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与渗透率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 556,与渗透率有较强的负相关性;汞进入阻力较小的大喉道所控制的孔隙时,总毛管压力曲线与孔隙毛管压力曲线几乎重合,喉道的影响不明显,随着进汞量的不断增加,毛管压力逐渐升高,喉道逐渐主导着进汞总量。 因此,致密油的规模开发需应用先进的储层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增加喉道,降低孔喉半径比,提高储层渗流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1] 林森虎,邹才能,袁选俊,等.美国致密油开发现状及启示[J].岩性油气藏,2011,2(34):25-30. [2] 贾承造,郑民,张永峰.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29-135. [3] 何顺利,焦春艳,王建国,等.恒速压汞与常规压汞的异同[J].断块油气田,2011,18(2):235-237. [4] 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5,7(1):35-42. [5] 杨华,窦伟坦,刘显阳,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 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0,28(2):254-262. [6] 傅强,李益.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 期湖盆坡折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10,28(2):294-297. [7] 于俊波,郭殿军,王新强.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低渗透储层物性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2):22-25. [8] 邹才能,杨智,陶士振,等.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1):13-16. [9] 何自新,贺静.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图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34-135. [10] 伍小玉,罗明高,聂振荣,等.恒速压汞技术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及七东区克下组油藏为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2,35(3):28-30. [11] 朱玉双,柳益群,赵继勇,等.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 3 油藏华 152 块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8,30(1):103-108. [12] 孙卫,曲志浩,李劲峰.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开发效果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3):256-259. [13] 王瑞飞,沈平平,宋子齐,等.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学报,2009,30(4):560-563. [14] 高辉,解伟,杨建鹏,等.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1,33(2):206-211. |
[1] | 张猛. 基于GPU并行加速的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48-153. |
[2] | 赵岩, 毛宁波, 陈旭. 基于时频域信噪比的自适应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85-92. |
[3] | 刘梦丽, 徐兴荣, 王小卫, 胡书华, 刘金涛. 预条件弹性介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133-142. |
[4] | 赵岩, 毛宁波. 基于零偏移距VSP的时变子波反褶积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88-94. |
[5] | 石战战, 夏艳晴, 周怀来, 王元君. 基于联合稀疏表示的共偏移距道集随机噪声压制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92-100. |
[6] | 陈可洋. 逆时成像技术在大庆探区复杂构造成像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91-100. |
[7] | 陈可洋,吴清岭,范兴才,陈树民,李来林,刘振宽. 地震波逆时偏移中不同域共成像点道集偏移噪声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118-124. |
[8] | 冯玉苹,刁瑞,徐维秀,杨晶,宋建国. 井间地震纵横波分离方法研究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5): 94-99. |
[9] | 陈可洋. 几种地震观测方式的逆时成像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1): 95-101. |
[10] | 陈可洋. 井间弹性波波场散射特征数值模拟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3): 91-96. |
[11] | 董世泰,张立新,徐光成,孙荣. 大井距井间地震技术在辽河曙68 井区的试验与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4): 69-72. |
[12] | 陈沫.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场逆时偏移[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4): 78-81. |
[13] | 于常青, 杨午阳, 杨文采. 关于油气地震勘探的基础研究问题[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117-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