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2-12-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学科前缘

地震波反演的基本问题分析

王华忠,王雄文,王西文

2012, Vol.24(6): 1–9    摘要 ( 644 )    HTML( ) PDF (481 KB)  ( 9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1

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四步法”及其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裂隙式喷发火成岩地震储层学研究为例

卫平生,潘建国,谭开俊,王伟锋,许多年,高斌

2012, Vol.24(6): 10–16    摘要 ( 525 )    HTML( ) PDF (1268 KB)  ( 6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2

讨论与争鸣

低渗透储层不能产生高速非Darcy 流吗?———回应窦宏恩先生

李传亮

2012, Vol.24(6): 17–19    摘要 ( 458 )    HTML( ) PDF (682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3

油气地质

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胡望水,曹春,何海泉,李相明,李松泽,李子豪

2012, Vol.24(6): 20–26    摘要 ( 528 )    HTML( ) PDF (1108 KB)  ( 6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4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模式

付广,夏云清

2012, Vol.24(6): 27–31    摘要 ( 430 )    HTML( ) PDF (1244 KB)  ( 5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5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成因研究及意义

李书恒,方国庆,杨金龙,廖建波,樊建明

2012, Vol.24(6): 32–37    摘要 ( 461 )    HTML( ) PDF (955 KB)  ( 5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6

SK-1 井下白垩统泉头组米级旋回研究

郭娟娟,吴欣松,潘建国,魏东涛,付建伟

2012, Vol.24(6): 38–42    摘要 ( 488 )    HTML( ) PDF (999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7

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三叠系长2 油藏油气富集规律

赵卫卫,宋和平,杨云祥,李得路

2012, Vol.24(6): 43–48    摘要 ( 466 )    HTML( ) PDF (1147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8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延安组、长3 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于雷,陈建文,金绍臣,陈振波,郭小燕,车飞

2012, Vol.24(6): 49–53    摘要 ( 537 )    HTML( ) PDF (1116 KB)  ( 6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特征

鲁新川,史基安,葛冰,张顺存

2012, Vol.24(6): 54–59    摘要 ( 567 )    HTML( ) PDF (939 KB)  ( 6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0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研究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李卫成,张艳梅,王芳,朱静,叶博

2012, Vol.24(6): 60–65    摘要 ( 573 )    HTML( ) PDF (529 KB)  ( 9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1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研究

刘伟刚,周立发,高淑静

2012, Vol.24(6): 66–71    摘要 ( 480 )    HTML( ) PDF (1067 KB)  ( 5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2

胡力海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许晓宏,潘 威,郭增强,戴立飞

2012, Vol.24(6): 72–75    摘要 ( 545 )    HTML( ) PDF (1 KB)  ( 8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3

塔北地区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特征

张少华,蒲仁海,云露,孙乃泉

2012, Vol.24(6): 76–81    摘要 ( 462 )    HTML( ) PDF (983 KB)  ( 8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4

板桥凹陷沙三段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王伟,袁淑琴,李勇,赵延伟,张自力

2012, Vol.24(6): 82–87    摘要 ( 492 )    HTML( ) PDF (986 KB)  ( 4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5

富县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黄 龙,田景春,王 峰

2012, Vol.24(6): 88–93    摘要 ( 623 )    HTML( ) PDF (1 KB)  ( 8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6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对滩相储层的影响

吴婷婷,王兴志,冯仁蔚

2012, Vol.24(6): 94–100    摘要 ( 502 )    HTML( ) PDF (1473 KB)  ( 5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7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 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李威,文志刚

2012, Vol.24(6): 101–105    摘要 ( 512 )    HTML( ) PDF (907 KB)  ( 7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8

技术方法

横波速度拟合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冯昕鹏,李金付,聂建委,张超,李旭

2012, Vol.24(6): 106–109    摘要 ( 439 )    HTML( ) PDF (755 KB)  ( 9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9

断块低阻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

王博,赵军,王淼,刘淑侠,杨东

2012, Vol.24(6): 110–114    摘要 ( 480 )    HTML( ) PDF (614 KB)  ( 6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0

油气田开发

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产量计算研究

朱圣举,张皎生,安小平,韩建润

2012, Vol.24(6): 115–120    摘要 ( 524 )    HTML( ) PDF (499 KB)  ( 5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1

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流井产能分析方法研究

孙恩慧,李晓平,王伟东

2012, Vol.24(6): 121–124    摘要 ( 503 )    HTML( ) PDF (353 KB)  ( 7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2

利用PR 状态方程确定CO2 驱最小混相压力

叶安平,郭平,王绍平,程忠钊,简瑞

2012, Vol.24(6): 125–128    摘要 ( 507 )    HTML( ) PDF (299 KB)  ( 8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3

学科前缘

地震波反演的基本问题分析

王华忠,王雄文,王西文

2012, Vol.24(6): 1–9    摘要 ( 644 )    PDF (481 KB) ( 95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1

Bayes 理论框架下的地震波全波形反演是油气勘探中的导引性技术,其基本思想在去噪音、反褶积、 地震数据规则化、一维波阻抗反演、AVA(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叠前偏移成像、速度分析及层析成像中占 据核心位置。但由于观测数据与反演模型参数之间的高度非线性性,导致在实际地震数据处理中地震波 全波形反演(FWI)的难度增大。据此,首先从概率论的观点说明了地震波反演的本质,指出在假设观测噪 音为高斯白噪的情况下,Bayes 估计可以在最小二乘意义下实现;接着分析了数据空间向参数空间映射的 数学物理含义,指出映射的非线性性强弱取决于数据和模型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更准确地说取决于介质 模型的复杂性和描述地震波物理传播过程的正算子的复杂性;最后在分析陆上和海上地震数据特点的基 础上,指出了地震波反演走向实用化的策略。通过以上分析,提出:①速度场的反演是利用特征波场的反 演(CWI),而不是全波形的反演;②合理地增加波场的相位信息在泛函中所占的比例;③尽量充分考虑初 始模型的先验信息。只有满足以上3 个条件,才能使地震波全波形反演逐步走向实用化。

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四步法”及其应用———以准噶尔盆地裂隙式喷发火成岩地震储层学研究为例

卫平生,潘建国,谭开俊,王伟锋,许多年,高斌

2012, Vol.24(6): 10–16    摘要 ( 525 )    PDF (1268 KB) ( 6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2

石油地震地质学的“四步法”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各个阶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石油地震地质学研究的“四步法”为基础,结合储层研究的特点,阐述了地震储层学研究“四步法”的内 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地质研究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地质基础;地震岩石物理实验及 技术方法研究是地震储层学的实验基础和方法体系;储集体的表征与建模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核心;储 层综合评价与建模是地震储层学研究的成果体系。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夏72 井区裂隙式喷发火成岩地 震储层学研究的实例证实了“四步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建立的储层特征模型和油藏三维模型有效指 导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并对其他地区火成岩储层表征与建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讨论与争鸣

低渗透储层不能产生高速非Darcy 流吗?———回应窦宏恩先生

李传亮

2012, Vol.24(6): 17–19    摘要 ( 458 )    PDF (682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3

低渗透储层能否产生高速非 Darcy 流,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地层的 Reynolds 数足够高即可。 关于是低渗透储层容易产生高速非 Darcy 流,还是高渗透储层容易产生高速非 Darcy 流,答案肯定是后者。 相对于高渗透储层来说,低渗透储层的孔隙小,对流体的束缚能力强,不容易产生高速非 Darcy 流。 但实验结果显示低渗透储层的非 Darcy 渗流系数高于高渗透储层,即低渗透储层比高渗透储层更容易产生高速非 Darcy 流,这显然是一个实验假象。 矿场上极少使用实验测量结果,而是直接应用矿场测试资料研究气体的渗流问题。 气井的产能方程包括了高速非 Darcy 渗流项,低渗透储层和高渗透储层的产能公式在形式上完全一样,只是方程的系数不同而已。

油气地质

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胡望水,曹春,何海泉,李相明,李松泽,李子豪

2012, Vol.24(6): 20–26    摘要 ( 528 )    PDF (1108 KB) ( 6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4

针对新立地区嫩三段各层位储层岩石学、物性、非均质性、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综 合运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曲线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平面、层内、层间)和微观 非均质性(孔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立地区嫩三段储层呈现强非均质性特点。同时,分析了该区储 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沉积微相从根本上控制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形成,而成岩作用引起的一系列 变化则使储层非均质性增强。

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模式

付广,夏云清

2012, Vol.24(6): 27–31    摘要 ( 430 )    PDF (1244 KB) ( 5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5

为了研究南堡凹陷东一段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空间匹配关系 研究的方法,对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东一段地层垂向 运移的输导通道,东二段和馆三段2 套盖层的合理匹配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砂地比大于20% 的区域有 利于油气向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聚集,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东一段地层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油 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或沙一段—东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东一段地层运移,在穿过东 二段泥岩盖层且被馆三段火山岩盖层封闭的区域内,向砂地比大于20% 的东一段地层侧向分流,最终在 油源断裂附近正向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成因研究及意义

李书恒,方国庆,杨金龙,廖建波,樊建明

2012, Vol.24(6): 32–37    摘要 ( 461 )    PDF (955 KB) ( 5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6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但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导致开发难度加大。通过 对沉积微相与成岩相的综合研究认为:在超低渗透储层背景下存在相对高孔、高渗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 流河道微相与辫状浊积水道微相碎屑分选较好,杂基含量较低,成岩早期压实胶结作用相对较弱,孔隙保 存较好;成岩后期地下流体运动较活跃,溶蚀、溶解作用加强,为相对有利的储集相带。深入研究超低渗透 储层的成因,对优选油气相对富集区,促进超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SK-1 井下白垩统泉头组米级旋回研究

郭娟娟,吴欣松,潘建国,魏东涛,付建伟

2012, Vol.24(6): 38–42    摘要 ( 488 )    PDF (999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7

通过对 SK-1 井泉头组岩心的详细观察与描述,并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开展了泉头组沉积微相的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Ⅲ级、Ⅳ级、Ⅴ级及米级旋回。 通过对所划分的旋回地层进行 Fischer 图解分析,建立了反映泉头组地层叠置关系的旋回地层格架。 利用测井谱分析,结合前人分析测试得到的松辽盆地泉头组的绝对年龄,对各级旋回进行周期计算,发现Ⅴ级旋回周期约为 112 ka,Ⅳ级旋回周期约为 379 ka,分别与米兰科维奇偏心率短周期 85~140 ka 和长周期 350~400 ka 相对应,从而表明 SK-1 井旋回地层的形成受米兰科维奇旋回的控制。 此研究结果为早白垩世气候变化对旋回地层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三叠系长2 油藏油气富集规律

赵卫卫,宋和平,杨云祥,李得路

2012, Vol.24(6): 43–48    摘要 ( 466 )    PDF (1147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8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 油 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 油藏的形成和富集受沉积相带、 优质储层、鼻状隆起背景、断裂、区域盖层、运移通道等因素的控制。其中,鼻状隆起部位油藏最为富集,裂 缝等垂向运移通道对长2 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长2 油藏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以 外,构造-岩性油藏也是其主要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延安组、长3 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于雷,陈建文,金绍臣,陈振波,郭小燕,车飞

2012, Vol.24(6): 49–53    摘要 ( 537 )    PDF (1116 KB) ( 6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09

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彭阳地区侏罗系延7—延9 油层组和三叠系长3 油层组岩心、薄片等资料的基 础上,利用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岩石特征、孔喉类型、储层物性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储层发育影 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石以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储层物性主 要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最后,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该区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特征

鲁新川,史基安,葛冰,张顺存

2012, Vol.24(6): 54–59    摘要 ( 567 )    PDF (939 KB) ( 6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0

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资料,依据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 五八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组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复合扇”沉积序列的多期冲积扇相中,可进一步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亚相。 砂砾岩储层以砾岩—粗砂岩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砾石成分以凝灰岩、安山岩岩屑为主;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为主,沸石类胶结物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建设性作用;成岩阶段主要为晚成岩阶段 A 期,其孔隙度主要为 5%~15%,平均为 9.4%,渗透率主要为 0.1~80.0 mD,平均为 3.1 mD,总体上属Ⅱ—Ⅲ类储层。

应用恒速压汞技术研究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李卫成,张艳梅,王芳,朱静,叶博

2012, Vol.24(6): 60–65    摘要 ( 573 )    PDF (529 KB) ( 9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1

针对常规压汞获得的孔喉数值偏低,影响对储层的正确认识及后期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等问题,应用消除毛管压力影响的恒速压汞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直观、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平均孔隙半径为 153 μ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 0.34 μm,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与渗透率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 556,与渗透率有较强的负相关性;汞进入阻力较小的大喉道所控制的孔隙时,总毛管压力曲线与孔隙毛管压力曲线几乎重合,喉道的影响不明显,随着进汞量的不断增加,毛管压力逐渐升高,喉道逐渐主导着进汞总量。 因此,致密油的规模开发需应用先进的储层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增加喉道,降低孔喉半径比,提高储层渗流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研究

刘伟刚,周立发,高淑静

2012, Vol.24(6): 66–71    摘要 ( 480 )    PDF (1067 KB) ( 5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2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的主力层系,多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其裂缝的发育 期次和发育特征严重影响着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同时也控制着油气藏后期的改造。以研究区现有的 FMI 和STARII 成像测井资料所解释的裂缝数据为基础,结合岩心观察,对裂缝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综合分 析,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三叠系延长组地层主要发育高角度裂缝和直立裂缝,走向主要集中在近东 西、北东、近南北以及北西向;区内裂缝在纵向上呈典型的聚敛型分布。进一步探讨了裂缝发育的控制因 素,认为除构造应力场外,岩性与岩层厚度也是影响该区延长组裂缝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胡力海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许晓宏,潘 威,郭增强,戴立飞

2012, Vol.24(6): 72–75    摘要 ( 545 )    PDF (1 KB) ( 8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3

胡力海洼陷为辽河油田外围洼陷,勘探程度较低。 根据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利 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辽河油田胡力海洼陷九佛堂组和沙海组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和多级次高 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将九佛堂组划分为 2 个中期旋回和 6 个短期旋回,将沙海组划分为 3 个中期旋 回。 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对旋回层序进行了连井对比,建立了该区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为下一步的勘 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塔北地区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特征

张少华,蒲仁海,云露,孙乃泉

2012, Vol.24(6): 76–81    摘要 ( 462 )    PDF (983 KB) ( 82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4

在顺托果勒地区顺9 井的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首次发现了致密砂岩油藏,其孔隙类型及储层致 密的原因成为认识该新油藏的重要方面。通过钻井剖面、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塔北地区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点层段柯坪塔格组下段为潮坪—潮控三角 洲微相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为细粒岩屑砂岩,结构成熟度为中等—较高;整体上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 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缘和粒内溶孔,主要为硅质矿物的2 次溶蚀作用所形成。强烈压实 和胶结作用是孔隙性变差的主要原因;平面上由于北部的托甫台地区未遭受二叠纪热液对原油的沥青化 及高岭石向伊/蒙混层转化的作用,所以砂岩物性较好。

板桥凹陷沙三段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王伟,袁淑琴,李勇,赵延伟,张自力

2012, Vol.24(6): 82–87    摘要 ( 492 )    PDF (986 KB) ( 4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5

通过对大量铸体薄片及部分普通薄片的分析鉴定,结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黏土矿物X 衍射分析, 对板桥凹陷沙三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序列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板桥凹陷沙三段成岩作用以胶结 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为主,其中溶解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起积极作用。在有机质演化及黏土矿物 演化的基础上,对板桥凹陷的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并认为沙三段主要处于中成岩A 期和B 期。同时通过 多因素的叠合分析开展了储层综合评价,为油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富县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黄 龙,田景春,王 峰

2012, Vol.24(6): 88–93    摘要 ( 623 )    PDF (1 KB) ( 8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6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对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层序界 面识别的基础上,将富县地区延长组划分为 1 个超长期、4 个长期、22 个中期旋回层序及若干个短期旋回 层序。 其短期旋回层序可细分为非对称型和对称型 2 种基本类型及 7 种亚类型,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短期 旋回的堆砌样式、沉积相及空间分布模式。 选择中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作为等时地层对比的优 选位置,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为研究区砂体、烃源岩展布规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对滩相储层的影响

吴婷婷,王兴志,冯仁蔚

2012, Vol.24(6): 94–100    摘要 ( 502 )    PDF (1473 KB) ( 5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7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岩心和镜下薄片分析,探讨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对滩相储层的影 响。根据飞仙关组各种成岩环境中不同成岩作用过程与储集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普光气田飞仙关 组的主要成岩作用划分为:①破坏性成岩作用,如胶结作用等;②建设性成岩作用,如白云石化作用和溶 解作用等。区内研究层段中的滩相储层在经过多期胶结作用的改造后,原生孔隙和部分次生孔隙基本消 失;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可形成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晶间溶孔为主的储集空间,对滩 相储层中次生孔隙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 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李威,文志刚

2012, Vol.24(6): 101–105    摘要 ( 512 )    PDF (907 KB) ( 7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8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7 油层组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其勘探 难度越来越大。致密砂岩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富集机理是制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油层组深入勘 探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从烃源岩、沉积相、储集层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总结了 该区长7 油层组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分析了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马岭地区长7 油层组主要为岩性油气藏,深湖浊积岩为主要沉积类型,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及储层等因素的 控制。

技术方法

横波速度拟合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冯昕鹏,李金付,聂建委,张超,李旭

2012, Vol.24(6): 106–109    摘要 ( 439 )    PDF (755 KB) ( 9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19

横波速度是进行叠前参数反演的必要条件,因此,横波速度的精度会直接影响叠前反演结果的精 度。获取横波速度信息的方法较多,但适用条件差异较大。在准确求取目的层段各岩石矿物成分的基础 上,首先利用已知的矿物弹性模量、纵横波速度区间及多种岩石物理模型来获取纵横波速度,再通过对多 个模型拟合结果的对比,优选出了适合于苏里格气田砂泥岩地层的横波速度拟合模型。实际应用结果表 明,该方法提高了合成横波速度的精度。

断块低阻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

王博,赵军,王淼,刘淑侠,杨东

2012, Vol.24(6): 110–114    摘要 ( 480 )    PDF (614 KB) ( 6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0

低阻油层在王集油田分布广泛,由于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对比度低,给测井解释带来了一定难度。 以岩心实验和地层水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对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层水矿化度差 异、储层孔隙结构、薄层发育及钻井液侵入作用是导致油层低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 针对该油田低电阻率油层的3 种识别方法,即交会法、感应与侧向联合法和侵入因子法。实践表明,这些 解释方法对该区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和评价效果较好。

油气田开发

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产量计算研究

朱圣举,张皎生,安小平,韩建润

2012, Vol.24(6): 115–120    摘要 ( 524 )    PDF (499 KB) ( 5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1

针对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至今尚没有产油量计算公式的问题,依据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理 论,应用低速非达西渗流基本公式、流线积分法及单元分析法,推导出了低渗透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的产 量计算公式。菱形反九点井网产量计算方法比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多了2 个单元流量计算公式,达到了 4 个,而且同样适用于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利用鄂尔多斯盆地某低渗透油藏BYS 区块的实际生产数据进 行计算,相对误差为8%。利用启动系数方法,评价了BYS 区块的菱形反九点井网的适应性,经过优化加 密调整,已初步取得了显著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流井产能分析方法研究

孙恩慧,李晓平,王伟东

2012, Vol.24(6): 121–124    摘要 ( 503 )    PDF (353 KB) ( 7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2

对于存在边水、底水及层间水的低渗透气藏,当气井产水后,出现了气水两相流动。气井产能的合理 计算关系到各项开发指标的确定,有利于整个气田的高效开发。以质量守恒原理为基础,通过建立气水两 相同时流动的运动方程,在定义气水两相拟压力函数和气水两相拟启动压力梯度之后,推导出考虑启动 压力梯度和地层损害影响的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流井的三项式产能方程,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该方程的 求解方法。通过实际应用,得到了受启动压力梯度和水气质量比影响的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流井的流入 动态关系曲线。研究表明,随启动压力梯度和水气质量比的增大,均导致气井无阻流量减小。该项研究为 存在边水、底水及层间水的低渗透气藏的产能及动态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利用PR 状态方程确定CO2 驱最小混相压力

叶安平,郭平,王绍平,程忠钊,简瑞

2012, Vol.24(6): 125–128    摘要 ( 507 )    PDF (299 KB) ( 8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2.06.023

CO2与原油接触时会发生传质现象直到两相组成相似,此时界面张力消失,即达到混相。最小混相 压力(MMP)是CO2混相驱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主要采用细管实验法来确定其大小,但该方法费时费力, 而经验公式法又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利用PR 状态方程确定了气、液达到平衡时的各组分组成,并结合混 相函数计算出了此时的MMP 值。实例表明:与经验公式法相比,由PR 状态方程计算出的MMP 值最接 近细管实验值;混相函数的迭代精度对计算出的MMP 值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