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3-02-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页岩气其实是自由气

李传亮,朱苏阳

2013, Vol.25(1): 1–3    摘要 ( 630 )    HTML( ) PDF (236 KB)  ( 5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1

致密油聚集模型与数值模拟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为例

郭秋麟,陈宁生,宋焕琪,吴晓智,谢红兵

2013, Vol.25(1): 4–10    摘要 ( 657 )    HTML( ) PDF (653 KB)  ( 6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2

断层的生长连接研究进展

阙晓铭

2013, Vol.25(1): 11–15    摘要 ( 333 )    HTML( ) PDF (390 KB)  ( 36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3

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进展

潘少伟,梁鸿军,李良,罗海宁,王家华

2013, Vol.25(1): 16–20    摘要 ( 467 )    HTML( ) PDF (246 KB)  ( 6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4

对顶水油藏概念的质疑

朱苏阳,李传亮

2013, Vol.25(1): 21–23    摘要 ( 531 )    HTML( ) PDF (242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5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金惠,张俊,马石玉

2013, Vol.25(1): 24–28    摘要 ( 480 )    HTML( ) PDF (488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6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沉积相研究

钟梁旋子,傅恒,刘雁婷,陈骥

2013, Vol.25(1): 29–34    摘要 ( 585 )    HTML( ) PDF (0 KB)  ( 1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7

川西坳陷中段上侏罗统遂宁组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展布

刘安然,陈洪德,徐胜林,赵军寿

2013, Vol.25(1): 35–39    摘要 ( 458 )    HTML( ) PDF (396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8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盒8 段储层成岩作用

张莉,杨申谷,杨锐,潘丽娜

2013, Vol.25(1): 40–44    摘要 ( 431 )    HTML( ) PDF (468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9

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刘小亮,王超勇

2013, Vol.25(1): 45–50    摘要 ( 465 )    HTML( ) PDF (612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0

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付广,张超群

2013, Vol.25(1): 51–55    摘要 ( 425 )    HTML( ) PDF (545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1

苏里格气田苏14 井区盒8 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研究

白振华,詹燕涛,王赢,曾丽媛

2013, Vol.25(1): 56–62    摘要 ( 458 )    HTML( ) PDF (712 KB)  ( 4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2

柴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特征分析

吴志雄,张永庶,邹开真,王牧,杜忠明,史基安

2013, Vol.25(1): 63–68    摘要 ( 483 )    HTML( ) PDF (582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3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程俊,李红,雷川

2013, Vol.25(1): 69–74    摘要 ( 388 )    HTML( ) PDF (556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4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刘军,罗小平,李辉,李新军

2013, Vol.25(1): 75–80    摘要 ( 421 )    HTML( ) PDF (581 KB)  ( 5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5

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储层特征

周刚,郑荣才,罗韧,刘划一,文华国

2013, Vol.25(1): 81–87    摘要 ( 498 )    HTML( ) PDF (586 KB)  ( 5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6

技术方法

联合反演技术在预测有利储层中的应用———以阿尔凹陷为例

王孟华,秦凤启,王亚,张静,张玲彦,刘浩强

2013, Vol.25(1): 88–94    摘要 ( 440 )    HTML( ) PDF (672 KB)  ( 3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7

几种地震观测方式的逆时成像分析

陈可洋

2013, Vol.25(1): 95–101    摘要 ( 396 )    HTML( ) PDF (534 KB)  ( 6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8

大牛地气田太2 段致密砂岩气层识别研究

吴娟娟,李仲东,陈威,刘栋

2013, Vol.25(1): 102–106    摘要 ( 393 )    HTML( ) PDF (332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9

利用斯通利波估算火成岩地层渗透率

严伟,张冲,胡挺,潘秀萍

2013, Vol.25(1): 107–110    摘要 ( 431 )    HTML( ) PDF (265 KB)  ( 4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0

博兴洼陷高89 块沙四上亚段砂岩输导体系研究

赵建华,曾溅辉,张永旺,黄理力

2013, Vol.25(1): 111–115    摘要 ( 387 )    HTML( ) PDF (425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1

时频域谱模拟反褶积方法研究

刁瑞,尚新民,芮拥军,冮明川,柳光华

2013, Vol.25(1): 116–121    摘要 ( 405 )    HTML( ) PDF (636 KB)  ( 7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2

油气田开发

大牛地地区致密气田气井积液判断新方法

赵界,李颖川,刘通,周俊杰,张迪,钟博文

2013, Vol.25(1): 122–125    摘要 ( 335 )    HTML( ) PDF (257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2

论坛与综述

页岩气其实是自由气

李传亮,朱苏阳

2013, Vol.25(1): 1–3    摘要 ( 630 )    PDF (236 KB) ( 5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1

针对目前页岩气的很多认识误区,研究了页岩气的赋存状态。 页岩是由基质泥岩和微型砂岩条带组成的岩石类型,具有页理结构,是非均质泥岩。 砂岩条带尺度小,连续性差,是微型岩性圈闭。 基质生成的甲烷气,短距离运移进入砂岩条带并聚集成藏。 页岩气是储集在微型砂岩条带中的自由气,页岩基质和砂岩条带中都没有吸附气。 页岩气藏不是连续型气藏,而是由无数微型气藏组成的大型气藏。 微型气藏之间没有连通关系,开发页岩气需要采用水平井加多级压裂的办法方可将尽量多的微型气藏连通起来。 页岩气只有甲烷一种组分,因此没有浓度的概念,也不存在扩散现象。 页岩气的开发主要靠压力差驱动的流体流动。 页岩气藏是典型的单一介质,而不是双重介质。

致密油聚集模型与数值模拟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为例

郭秋麟,陈宁生,宋焕琪,吴晓智,谢红兵

2013, Vol.25(1): 4–10    摘要 ( 657 )    PDF (653 KB) ( 6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2

致密油可划分为页岩油、互层或夹层型致密油和邻源型致密油 3 种,根据它们的地质特点和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型。 结果认为:页岩油的成藏过程很特殊,既没有经历二次运移也没有进行初次运移,只发生原始运移;互层或夹层型致密油属于自生自储型,是初次运移的结果;邻源型致密油是一种过渡型油藏,介于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之间,是“膨胀力”驱动的结果。 基于这种认识,提出“膨胀流”驱动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邻源型致密油数值模型、互层或夹层型致密油的自生自储数值模型及页岩油数值计算的容积法模型。 应用实例证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断层的生长连接研究进展

阙晓铭

2013, Vol.25(1): 11–15    摘要 ( 333 )    PDF (390 KB) ( 36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3

生长断层往往作为沉积盆地的边界断层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演化。 国外学者通过对野外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的观测与分析,指出了断层的生长表现为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的增加;断层生长和连接有 2 种方式;单条断层的生长表现为断层最大位移量与断层长度之间呈比例关系的常规生长模型,以及先进行断层长度的生长再进行断层位移量生长的补充生长模型。 断层生长后期在断层端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断层的连接是形成大型断层的重要方式。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断层生长研究的主要模型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层生长连接的特点。

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进展

潘少伟,梁鸿军,李良,罗海宁,王家华

2013, Vol.25(1): 16–20    摘要 ( 467 )    PDF (246 KB) ( 6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4

为进一步挖潜地下石油资源,许多学者进行了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结合给出的微观剩余油仿真 定义的分析,阐述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现阶段我国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实验环境 与地下真实环境相差较大、忽略岩石的润湿性、仿真基本上在二维空间开展及没有准确表征储集层微观 孔隙结构。之后对已有的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未来的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 提出了6 点展望:提高物理实验质量、利用分形几何理论、CT 技术、结合油田地质特征、构建三维微观 孔隙结构及建立完整理论体系。微观剩余油仿真对揭示地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综 述各家之言,以期为将来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提供参考。

对顶水油藏概念的质疑

朱苏阳,李传亮

2013, Vol.25(1): 21–23    摘要 ( 531 )    PDF (242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5

由于某些稠油油藏没有明显的泥岩盖层,导致有学者提出了顶水油藏这个概念,但该概念违背了 科学原理,容易使油藏工程领域产生混乱。为了纠正这一认识,分析了盖层的封堵机理,认为盖层不一 定非得是泥岩,物性较差的岩石也可做盖层。顶水油藏并非没有盖层,只是没有泥岩做盖层而已,其有 物性盖层封堵油气,并且油藏中的油水正常分布。因此,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顶水油藏这个概念。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金惠,张俊,马石玉

2013, Vol.25(1): 24–28    摘要 ( 480 )    PDF (488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6

通过岩心观察和露头描述,在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发现了大量遗迹化石,为该盆地沉积相的确定提供了重要证据。 遗迹化石可分为 3 大类,即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逃逸构造和古植物根迹(主要为须状根迹)。 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可分为 3 大类 7 属 10 种(包括 2 个未定种):①居住迹包括 Skolithos linearis,S.verticalis,Arenicolites ichnosp.,Cylindrium ichnosp.,Ophiomorpha nodosa;②进食迹包括 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montanus,Palaeophycus tubularis,and P.striatus;③牧食迹包括 Cochlichnus anguineus。 根据遗迹化石的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 3 个遗迹组合:① Cochlichnus-Planolites 遗迹组合,主要由进食迹和牧食迹组成,形成于潮间泥坪沉积环境,局部地区发育沼泽;② Cylindricum-Planolites 遗迹组合,以居住潜穴和进食潜穴为主,遗迹化石的丰度和分异度高,代表了潮间带沉积环境;③ Skolithos linearis 遗迹组合,由长的垂直或高角度倾斜的悬食居住潜穴构成,形成于潮间砂坪和水下分流河道,环境水体能量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沉积相研究

钟梁旋子,傅恒,刘雁婷,陈骥

2013, Vol.25(1): 29–34    摘要 ( 58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7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 在野外剖面观测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石颜色、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和地震响应等沉积相识别标志认为,该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发育湿地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对该体系进一步作时空演化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古气候湿润,物源主要来自沙雅隆起剥蚀区南缘;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可识别出湿地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由于印支运动构造抬升,导致该区缺失三叠系上统地层的顶部、侏罗系中统和上统地层,仅侏罗系下统地层发育湿地扇三角洲平原相。 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于奇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环境,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川西坳陷中段上侏罗统遂宁组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展布

刘安然,陈洪德,徐胜林,赵军寿

2013, Vol.25(1): 35–39    摘要 ( 458 )    PDF (396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8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中期旋回为编图单元,对川西坳陷中段上侏罗统遂宁组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上侏罗统遂宁组可划分为 1 个长期旋回(LSC1)与 3 个中期旋回(MSC1,MSC2 和 MSC3)。 其中,MSC1—MSC3 沉积期,龙门山前缘均发育有较大规模的冲积扇群,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表现为多个辫状河三角洲叠置的沿龙门山前缘分布的辫状河三角洲群;MSC1—MSC2 沉积期,川西坳陷中段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冲积扇仅在规模及位置上有所变化,该时期砂体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前缘与中江—回龙地区;MSC3 沉积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于郫县—温江—大邑地区,砂体厚度以及规模均较大。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盒8 段储层成岩作用

张莉,杨申谷,杨锐,潘丽娜

2013, Vol.25(1): 40–44    摘要 ( 431 )    PDF (468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9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等分析,研究了定边地区盒 8 段储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 结果表明:该区储层砂体以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的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中等;盒 8 段储层砂岩成岩演化阶段处于中成岩阶段 B 期;早期的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后期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 深入研究成岩作用,可大幅度提高该区对储层评价与预测的精度。

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刘小亮,王超勇

2013, Vol.25(1): 45–50    摘要 ( 465 )    PDF (612 KB) ( 4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0

以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测井及露头剖面等资料,对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在识别不同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类型的基础上,将须家河组二段划分为 2 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MSC)、4 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SSC)。 在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进一步识别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 型)、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C 型)旋回层序 2 种结构类型。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时间单元,详细探讨了须家河组二段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分析了主河道侧向迁移对沉积相展布的影响。

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付广,张超群

2013, Vol.25(1): 51–55    摘要 ( 425 )    PDF (545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1

在气源断裂与盖层发育、断裂活动期及封气能力形成期分析的基础上,对徐家围子断陷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及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气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好,与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相对较差;气源断裂与登二段泥岩盖层及营一段顶部火山岩盖层时间匹配关系较好。 气源断裂与盖层时空匹配关系对营城组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天然气聚集层位和聚集部位受气源断裂与盖层空间匹配关系的影响;天然气聚集程度受气源断裂与盖层时间匹配关系的影响。

苏里格气田苏14 井区盒8 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研究

白振华,詹燕涛,王赢,曾丽媛

2013, Vol.25(1): 56–62    摘要 ( 458 )    PDF (712 KB) ( 4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2

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的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 14 井区盒 8 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 14 井区盒 8 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的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 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及曲流河繁盛发育期 3 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期的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的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 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的控制。

柴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特征分析

吴志雄,张永庶,邹开真,王牧,杜忠明,史基安

2013, Vol.25(1): 63–68    摘要 ( 483 )    PDF (582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3

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储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和少量裂缝,其中,溶蚀孔占较大比重,对改善该区储层物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影响较大,成岩作用强度,特别是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对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物性影响较大。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程俊,李红,雷川

2013, Vol.25(1): 69–74    摘要 ( 388 )    PDF (556 KB) ( 36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 6 储层物性差,成岩作用复杂,进而引起非均质性强和渗透率低等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认为:该区储集砂体由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砂岩组成;储层以发育粒间孔隙和粒内溶孔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及交代作用等;成岩演化阶段已到达中成岩 A 期;长 6 储层成岩作用为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长 6 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为该区的油气勘探和合理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刘军,罗小平,李辉,李新军

2013, Vol.25(1): 75–80    摘要 ( 421 )    PDF (581 KB) ( 5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5

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湖相暗色泥岩是查干凹陷发育的主要烃源岩。 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查干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该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整体上为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属过渡型,其中巴音戈壁组有机质类型优于苏红图组,前者以Ⅱ1—Ⅱ2 型为主,后者以Ⅱ2—Ⅲ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均达到了成熟阶段,部分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该烃源岩发育于湖相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有机质母质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高等植物为辅的混源输入。

环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储层特征

周刚,郑荣才,罗韧,刘划一,文华国

2013, Vol.25(1): 81–87    摘要 ( 498 )    PDF (586 KB) ( 5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6

环开江—梁平海槽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地层为川东地区长兴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礁、滩相的结晶白云岩,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和物性较好等特点。 通过露头、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内部结构及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礁在海槽周缘不同部位的发育特征及储层特征差别较大,按其发育规模可分为丘礁和点礁。 礁的生长发育受控于古地貌和海平面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生长演化阶段和储层特征。 相对而言,点礁生长持续时间较短、储层厚度较小、储集性能较差,丘礁生长持续时间较长、储层厚度较大、储集性能较好。 研究区台缘生物礁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其中台缘丘礁的孔、渗性明显好于台缘点礁,而台缘点礁中长二时期的点礁其孔、渗性又明显好于长一时期的点礁。

技术方法

联合反演技术在预测有利储层中的应用———以阿尔凹陷为例

王孟华,秦凤启,王亚,张静,张玲彦,刘浩强

2013, Vol.25(1): 88–94    摘要 ( 440 )    PDF (672 KB) ( 3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7

阿尔凹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窄相带及相变快的沉积特征,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现象十分明显,渗透性砂体分布复杂,有利储层分布范围难以确定,严重影响储量的精确计算。针对上述问题,采用联合反演技术,对该凹陷储量上交区块的渗透性砂体开展精细储层预测,搞清了渗透性砂体的厚度变化规律及分布范围,预测结果达到了储量计算所需的精度要求,为计算探明储量提供了重要参数和依据。实际应用证明,采用联合反演技术预测渗透性砂体精度较高,可以满足油田的储量计算需求。  

几种地震观测方式的逆时成像分析

陈可洋

2013, Vol.25(1): 95–101    摘要 ( 396 )    PDF (534 KB) ( 6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8

研究并分析了地震波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对地面地震、井中地震及井间地震这 3 种地震观测方式采集的数据进行偏移成像的适用性。以含不同倾角的速度模型和 Marmousi 速度模型为例,合成了对应观测方式的若干共炮点道集,并进行了逆时偏移数值实验。 结果表明:逆时偏移方法适用于这 3 种地震观测方式,且均能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通过低频噪声压制处理可进一步提高信噪比。 其中,地面地震观测方式须对直达波和折射波波场进行精细切除,井中地震和井间地震观测方式则须保留初至波波场(下行直达波),才能不破坏反射和透射这种波场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刻画地质构造的细节特征。

大牛地气田太2 段致密砂岩气层识别研究

吴娟娟,李仲东,陈威,刘栋

2013, Vol.25(1): 102–106    摘要 ( 393 )    PDF (332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9

大牛地气田太原组太 2 段是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因其低孔、低渗及非均质性强等原因,使气层识别和评价存在一定难度。 根据致密砂岩储层岩性控制物性以及物性控制含气性等特点,依据测井资料,建立了测井解释参数模型;应用无阻流量与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泥质含量、孔隙度及含气饱和度的交会图法对太2 段有效气层进行识别,建立识别气层标准。 通过 23 口开发井测试层段的测井解释成果对该区确定的有效气层判别标准进行检验,其符合率达到 86.96%,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利用斯通利波估算火成岩地层渗透率

严伟,张冲,胡挺,潘秀萍

2013, Vol.25(1): 107–110    摘要 ( 431 )    PDF (265 KB) ( 4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0

火成岩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的特点,渗透率计算是其评价难点之一。 为提高地层渗透率的计算精度,从偶极声波成像测井(DSI)资料中提取了斯通利波、纵波和横波,并结合井径、密度及孔隙度等资料计算出了流体移动指数(QFM),并建立了QFM与地层总有效渗透率的关系,进而估算出地层渗透率。该技术在松辽盆地深层火成岩中的成功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从而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博兴洼陷高89 块沙四上亚段砂岩输导体系研究

赵建华,曾溅辉,张永旺,黄理力

2013, Vol.25(1): 111–115    摘要 ( 387 )    PDF (425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1

砂岩输导体系作为一种主要的油气输导体系,在博兴洼陷油气运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分析博兴洼陷高 89 块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岩心、地层测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运用地质建模方法建立该区块沙四上亚段三维空间等时地层格架模型,然后通过沉积相建模做出砂体空间展布图,并以沉积相为约束条件建立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最后结合该区块砂体连通性及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分析认为,纯下次亚段 1 砂组物性最好,高 89 井、樊 142 井和樊 5-3 井附近砂体最为发育且物性好,可作为优势输导体系,通过断层封堵可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时频域谱模拟反褶积方法研究

刁瑞,尚新民,芮拥军,冮明川,柳光华

2013, Vol.25(1): 116–121    摘要 ( 405 )    PDF (636 KB) ( 7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2

由于地层的吸收衰减作用,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衰减,振幅谱有效频带变窄,降低了地震剖面的分辨率。 经窗函数能量归一化后的广义 S 变换能在保持时间分辨率不降低的前提下,提高频率域的分辨率。将改进广义 S 变换与谱模拟反褶积方法相结合,克服了傅里叶变换中复杂的时窗大小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地震信号是平稳信号的假设条件。 通过模型试算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以及薄储层的识别和精细储层的描述能力,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油气田开发

大牛地地区致密气田气井积液判断新方法

赵界,李颖川,刘通,周俊杰,张迪,钟博文

2013, Vol.25(1): 122–125    摘要 ( 335 )    PDF (257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2

大牛地地区致密气田气井普遍产液,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正确判断井筒积液是实施排液工 艺的重要内容。采用临界滑脱密度法对气井积液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能够正确判断气井积 液,与工程实际相符合,并且还可判断出气井发生气液滑脱后不会立即积液,而是当滑脱超过一定程度后 才开始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