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1): 11111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21
ZHAO Jianhua1, ZENG Jianhui 2,3, ZHANG Yongwang 2,3, HUANG Lili1
摘要:
砂岩输导体系作为一种主要的油气输导体系,在博兴洼陷油气运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分析博兴洼陷高 89 块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岩心、地层测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运用地质建模方法建立该区块沙四上亚段三维空间等时地层格架模型,然后通过沉积相建模做出砂体空间展布图,并以沉积相为约束条件建立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模型,最后结合该区块砂体连通性及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分析认为,纯下次亚段 1 砂组物性最好,高 89 井、樊 142 井和樊 5-3 井附近砂体最为发育且物性好,可作为优势输导体系,通过断层封堵可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1] 曾溅辉,王洪玉.输导层和岩性圈闭中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4(2):193-196. [2] 马中良,曾溅辉,张善文,等.砂岩透镜体油运移过程模拟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1):69-74. [3] 陈占坤,吴亚生,罗晓容,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 段古输导格架恢复[J].地质学报,2006,80(5):718-723. [4] 陈瑞银,罗晓容,吴亚生.利用成岩序列建立油气输导格架[J].石油学报,2007,20(6):43-46. [5] 张立宽,王震亮,曲志浩,等.砂岩输导层内天然气运移速率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342-346. [6] 吴胜和,金振奎, 黄沧钿,等.储层建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7] 裘怿楠.储层地质模型[J].石油学报,1991,12(4):55-62. [8] 于兴河,李剑峰.碎屑岩系储层地质建模与计算机模拟[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75. [9] 胡向阳,熊琦华,吴胜和.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1):107-112. [10] 张团峰,王家华.储层随机建模和随机模拟原理[J].测井技术,1995,19(6):391-397. [11] 吴胜和,李宇鹏.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J].海相油气地质,2007,12(3):53-59. [12] 穆龙新.油藏描述的阶段性及特点[J].石油学报,2000,21(5):103-108. [13] 蒋建平,康贤,邓礼正.储层物性参数展布的相控模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22(1):12-17. [14] 操应长,王艳忠,徐涛玉,等.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J].沉积学报,2009,27(2):230-236. [15] 谭丽娟,蒋有录,苏成义,等.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烃源岩和油源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5):1-4. [16] 邹灵.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2):34-36. |
[1] | 方锐, 蒋裕强, 陈沁, 曾令平, 罗宇卓, 周亚东, 杜磊, 杨广广.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47-58. |
[2] | 刘永立, 李国蓉, 何钊, 田家奇, 李肖肖. 塔北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与台缘带展布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80-91. |
[3] | 任梦怡, 胡光义, 范廷恩, 范洪军. 秦皇岛32-6油田北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复合砂体构型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41-151. |
[4] | 芮志锋, 林畅松,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意义——以惠州凹陷珠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96-105. |
[5] | 孟 昊,钟大康,朱筱敏,刘自亮,廖纪佳,张修强 .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 LSC3 层序格架与沉积相[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1): 77-87. |
[6] | 赵宏波,唐辉,程刚,王定峰,张于勤,张孝栋. 姬塬油田长 8 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89-95. |
[7] | 邓永辉,陈开远,林易兵,常春英,黄鑫,肖鹏. 松辽盆地南部 GD 区泉四段储层孔隙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1): 86-91. |
[8] | 赵天林,罗静兰,邓媛,李杪,白雪晶,郭涛.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5): 49-58. |
[9] | 刘小亮,王超勇. 川中潼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1): 45-50. |
[10] | 苗顺德,李秋芬. 地震沉积学的内涵及其在陆相断陷盆地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4): 64-69. |
[11] | 周展,冯栋,王红亮,周红飞,王启明.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区青一+ 青二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39-44. |
[12] | 陈丽华,路言秋,徐怀民,徐朝晖. 扇三角洲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百21井区克上组油藏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1): 30-35. |
[13] | 周静萍,汤军,周晓阳.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 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4): 88-93. |
[14] | 李君文. 基准面旋回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2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3): 29-34. |
[15] | 王波,王玉环,左玉杰. 渤海湾SZ36-1S 地区高精度层序约束下储层预测与岩性油藏勘探潜力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1): 39-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