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1): 3539.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08
刘安然1,陈洪德 1,2,徐胜林 1,2,赵军寿1
LIU Anran1, CHEN Hongde 1,2, XU Shenglin 1,2, ZHAO Junshou1
摘要: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中期旋回为编图单元,对川西坳陷中段上侏罗统遂宁组的古地理和砂体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上侏罗统遂宁组可划分为 1 个长期旋回(LSC1)与 3 个中期旋回(MSC1,MSC2 和 MSC3)。 其中,MSC1—MSC3 沉积期,龙门山前缘均发育有较大规模的冲积扇群,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表现为多个辫状河三角洲叠置的沿龙门山前缘分布的辫状河三角洲群;MSC1—MSC2 沉积期,川西坳陷中段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冲积扇仅在规模及位置上有所变化,该时期砂体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前缘与中江—回龙地区;MSC3 沉积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于郫县—温江—大邑地区,砂体厚度以及规模均较大。
[1] 刘树根,童崇光,罗志立,等.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天然气工业,1995,15(2):11-15. [2] 刘树根,邓宾,李智武,等.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以四川盆地为例[J].岩石学报,2011,27(3):621-635. [3] 徐胜林,陈洪德,林良彪,等.川东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中国地质,2009,26(5):1055-1064. [4] 吴月仙,钟水清,潘用平,等.四川盆地天然气“立体勘探”新进展[J].岩性油气藏,2009,21(1):128-132. [5] 王睿靖,刘树根,张贵生,等.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气源判定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23(4):100-105. [6] 李登华,李伟,汪泽成,等.川中广安气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分析[J].中国地质,2007,34(5): 829-836. [7] 王元君,徐国盛,袁海锋,等.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3):228-233. [8] 王世谦,罗启后,邓鸿斌,等.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天然气成藏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1,21(2):1-8. [9] 徐国盛.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3-20. [10] 田亚铭,施泽进,王长城,等.新都—洛带气田侏罗系遂宁组第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2):133-138. [11] 陈洪德,覃建雄,王成善.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J].沉积学报,1999,17(4):510-520. [12] 陈洪德,倪新峰,田景春,等.华南海相下组合层序地层学格架与油气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70-377. [13] 陈洪德,侯明才,林良彪,等.不同尺度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思路与实践[J].沉积学报,2010,28(5):894-905. [14] 柯光明,郑荣才,石和.苏北盆地古近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J].中国地质,2006,33(6):1305-1311. [15] 徐怀大.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18(2):83-89. [16] 邓宏文.美国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新学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16(2):89-97. [17]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J].沉积学报,2000,18(3):369-375. [18] 李国新,徐胜林,陈洪德,等.川西坳陷中段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展布特征[J].中国地质,2012,39(1):96-105. |
[1] | 余烨, 蔡灵慧, 尹太举, 王莉, 张兴强, 徐吉丰. 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Pointe Indienne组湖相浊积岩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12-21. |
[2] | 邓 远,陈世悦,杨景林,王 越. 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特征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53-59. |
[3] | 金莉,骆宗强,李萍. 澳大利亚布劳斯盆地深水区Jamieson组AVO 异常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70-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