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5): 131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3
付广1,薛盼1,孙同文2,张利2
FU Guang1, XUE Pan1, SUN Tongwen1, ZHANG Li2
摘要: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裂侧向输导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北部背斜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侧向输导并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反向断裂规模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油气成藏有2 种模式:①断裂侧向输导背斜构造高部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②砂体侧向输导反向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南西斜坡区。
[1] 付晓飞,平贵东,范瑞东,等.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J].沉积学报,2009,27(3):558-566. [2] 迟元林,萧德铭,殷进垠.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J].地质学报,2000,74(4):371-377. [3] 付广,王有功.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 [4] 付广,王有功,袁大伟.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的再认识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10,31(5):762-766. [5] 刘宗堡,付晓飞,吕延防,等.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J].地质论评,2009,55(5):685-692. [6] 吕延防,李建民,付晓飞,等.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油气下排的地质条件及找油方向[J].地质科学,2009,44(2):525-533. [7] 霍秋立,冯子辉,付丽,等.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运移方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3):25-27. [8] 张雷,卢双舫,张学娟,等.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 40(3): 491-502. [9] 肖佃师,卢双舫,陈海峰,等. 源外斜坡区断裂密集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肇源南扶余油层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9):3548-3557. [10] 付广,王有功.源外鼻状构造区油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成藏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为例[J].地质论评,2008,54(5):646-652. [11] 付广, 雷琳. 油源区内外断裂控藏作用差异性研究———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和长10 区块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例[J].地质论评,2010,56(5):719-725. [12] 付广,刘美薇.松辽盆地长10 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J].沉积学报,2010,28(1):201-207. [13] 施立志,林铁峰,吴海波,等.松辽盆地尚家—太平川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分析[J].地质科学,2008,43(3):558-568. [14] 王有功,付广,刘阿男,等.源外斜坡区断裂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以松辽盆地尚家油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为例[J].地质论评,2011,57(1):101-108. [15] 孙同文,吕延防,刘宗堡,等.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6):700-707. |
[1] | 胡忠贵, 王纪煊, 李世临, 郭艳波, 左云安, 庞宇来. 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高频层序划分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3-124. |
[2] | 卿繁, 闫建平, 王军, 耿斌, 王敏, 赵振宇, 晁静. 砂砾岩体沉积期次划分及其与物性的关系——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Y920区块沙四上亚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50-61. |
[3] | 高 刚,李玉海,桂志先,王文涛 . 基于广义S 变换频散AVO 属性提取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4): 84-88. |
[4] | 张猛刚,洪忠,窦玉坛,崔晓杰. 时频分析在苏里格地区含气性检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5): 76-80. |
[5] | 刁瑞,尚新民,芮拥军,冮明川,柳光华. 时频域谱模拟反褶积方法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1): 116-121. |
[6] | 付勋勋,徐峰,秦启荣,刘福烈,姜自然. 利用伪Margenau-Hill分布提取地震波能量衰减梯度[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6): 106-110. |
[7] | 冯磊. 利用地震资料时频特征分析沉积旋回[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2): 95-99. |
[8] | 蔡涵鹏,贺振华,黄德济. 频率信息在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4): 113-117. |
[9] | 刘丽娟, 王山山. 广义S 变换窗函数的分析和改进[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76-79. |
[10] | 程玉红, 郭彦如, 郑希民, 房乃珍, 马玉虎. 井震多因素综合确定的解释方法与应用效果[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2): 97-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