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13-09-26
朱筱敏,潘荣,李盼盼,刘英辉,张守鹏,韩雪芳
2013, Vol.25(5): 17
摘要
(
544 )
HTML( )
PDF
(832 KB)
(
505
)
Yuriy Tyapkin, Iana Mendrii
2013, Vol.25(5): 812
摘要
(
567 )
HTML( )
PDF
(710 KB)
(
478
)
付广,薛盼,孙同文,张利
2013, Vol.25(5): 1317
摘要
(
533 )
HTML( )
PDF
(753 KB)
(
516
)
齐亚林,郭正权,楚美娟,程党性,张忠义
2013, Vol.25(5): 1823
摘要
(
448 )
HTML( )
PDF
(702 KB)
(
683
)
王力群,李超,李其正,马奎前,李红英,朱筱敏
2013, Vol.25(5): 2430
摘要
(
463 )
HTML( )
PDF
(1112 KB)
(
359
)
熊迪,丁晓琪,朱志良,乐锦鹏
2013, Vol.25(5): 3136
摘要
(
474 )
HTML( )
PDF
(1160 KB)
(
319
)
马满兴
2013, Vol.25(5): 3743
摘要
(
580 )
HTML( )
PDF
(1122 KB)
(
691
)
毛飞跃,侯长冰,苟幸福,吴泽民
2013, Vol.25(5): 4448
摘要
(
530 )
HTML( )
PDF
(840 KB)
(
522
)
赵天林,罗静兰,邓媛,李杪,白雪晶,郭涛
2013, Vol.25(5): 4958
摘要
(
465 )
HTML( )
PDF
(1677 KB)
(
471
)
杨雪飞,王兴志,张哨楠,张博文,胡顺庆,林刚
2013, Vol.25(5): 5964
摘要
(
527 )
HTML( )
PDF
(1089 KB)
(
526
)
崔龙涛,冯栋,秦雁群,彭轶东
2013, Vol.25(5): 6569
摘要
(
463 )
HTML( )
PDF
(964 KB)
(
854
)
刘畅,张琴,庞国印,王琪,廖朋,马晓峰
2013, Vol.25(5): 7075
摘要
(
533 )
HTML( )
PDF
(885 KB)
(
504
)
张猛刚,洪忠,窦玉坛,崔晓杰
2013, Vol.25(5): 7680
摘要
(
469 )
HTML( )
PDF
(1093 KB)
(
603
)
李新豫,曾庆才,包世海,黄家强
2013, Vol.25(5): 8185
摘要
(
485 )
HTML( )
PDF
(1144 KB)
(
523
)
王晓光
2013, Vol.25(5): 8688
摘要
(
476 )
HTML( )
PDF
(747 KB)
(
532
)
皮雄,节丽
2013, Vol.25(5): 8993
摘要
(
436 )
HTML( )
PDF
(1123 KB)
(
702
)
冯玉苹,刁瑞,徐维秀,杨晶,宋建国
2013, Vol.25(5): 9499
摘要
(
481 )
HTML( )
PDF
(1346 KB)
(
592
)
关恒
2013, Vol.25(5): 100103
摘要
(
423 )
HTML( )
PDF
(672 KB)
(
584
)
于天忠
2013, Vol.25(5): 104108
摘要
(
505 )
HTML( )
PDF
(970 KB)
(
520
)
王涛
2013, Vol.25(5): 109112
摘要
(
524 )
HTML( )
PDF
(738 KB)
(
594
)
董凤玲,周华东,李志萱,陈莹莹,毕玉帅,王磊
2013, Vol.25(5): 113116
摘要
(
446 )
HTML( )
PDF
(987 KB)
(
442
)
郝乐伟,王琪,唐俊
2013, Vol.25(5): 123128
摘要
(
779 )
HTML( )
PDF
(863 KB)
(
1076
)
朱筱敏,潘荣,李盼盼,刘英辉,张守鹏,韩雪芳
2013, Vol.25(5): 17
摘要
(
544 )
PDF (832 KB) (
5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1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砂体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构成。该储层在成岩演化过 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埋深1 600~3 5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为 中孔、低渗储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 400~2 600 m 深度段有机 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得到了提高,从而改善了储层 物性,其中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可达50 mD。因此,溶蚀作用及由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段对于有 利储层的预测非常重要。
Yuriy Tyapkin, Iana Mendrii
2013, Vol.25(5): 812
摘要
(
567 )
PDF (710 KB) (
4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2
地震相干体是一种地震属性,旨在刻画由构造、地层、岩性、孔隙及油气的变化所引起的图像不连续性。对该属性的计算与应用技术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分析其与假定地震资料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估算地震相干体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模型,允许参与相干体计算的地震道之间的信号振幅与噪声方差任意变化。此外,提出了一种提高相干体算法横向分辨能力的广义方法。利用地震合成数据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测试。结合地震曲率属性,利用新的相干体算法对乌克兰顿涅茨盆地煤层气裂缝型储层进行了研究。
付广,薛盼,孙同文,张利
2013, Vol.25(5): 1317
摘要
(
533 )
PDF (753 KB) (
51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3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裂侧向输导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北部背斜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侧向输导并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反向断裂规模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油气成藏有2 种模式:①断裂侧向输导背斜构造高部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②砂体侧向输导反向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南西斜坡区。
齐亚林,郭正权,楚美娟,程党性,张忠义
2013, Vol.25(5): 1823
摘要
(
448 )
PDF (702 KB) (
6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4
Cl- 是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水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决定地层水类型、总矿化度和盐度的最重要指标。古盐度对油气生成和保存均具有重要影响,复原古盐度是恢复古环境、重建古地理和评价含油气系统的重要内容。系统论述了延长组各油层组Cl- 浓度和总矿化度的分布特征,借鉴了现代湖泊环境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从湖盆演化、沉积相、古气候和古海水间歇性注入等方面对Cl- 的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水循环作用及强度是控制Cl- 浓度和总矿化度的主导因素;湖盆演化形成的不同水文地质环境和沉积相是控制Cl- 浓度和总矿化度的重要因素;古气候和古海水间歇性注入可能对Cl- 浓度和总矿化度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现今地层水的类型和总矿化度对油层的准确发现、判识和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
王力群,李超,李其正,马奎前,李红英,朱筱敏
2013, Vol.25(5): 2430
摘要
(
463 )
PDF (1112 KB) (
3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5
针对辽东湾盆地旅大10-1 油田建立精细地层格架并确定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对于该油田的开发十分必要。研究表明:旅大10-1 油田东营组东二下段Ⅱ 和Ⅲ油组分别对应2 个中期下降半旋回,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主要有2 个分支水道向该盆地供源,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等沉积砂体;Ⅱ 油组的砂体厚度较大,对应的小层砂体厚度一般大于10 m,全区均有分布,且砂体顺物源方向延伸约2 000 m;Ⅲ 油组的砂体沉积较少,厚度较薄,对应的小层砂体厚度一般小于8 m,砂体顺物源方向延伸约1 000 m。
熊迪,丁晓琪,朱志良,乐锦鹏
2013, Vol.25(5): 3136
摘要
(
474 )
PDF (1160 KB) (
31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 储层为典型的致密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了明确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运用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测试方法,对该区长8 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砂岩经历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处于中成岩阶段A 期;成岩作用控制着该区储层物性,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破坏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颗粒表面的绿泥石环边保护了原生粒间孔隙;在成岩作用后期,长石的弱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物性。
马满兴
2013, Vol.25(5): 3743
摘要
(
580 )
PDF (1122 KB) (
6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7
利用岩石薄片、X 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实验、比表面积测量、地化分析及高温干馏 等方法,分析了大民屯凹陷油页岩层段的岩性特征、矿物组成、储集特征及含油特征等,并初步评价了其 储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页岩层段为典型的“三明治”结构,上下2 套油页岩之间夹有泥岩、砂 岩、泥灰岩和玄武岩等,油页岩具有泥质结构、纹层构造,层理缝发育;油页岩的石英和碳酸盐含量普遍 较高,易于形成构造裂缝和溶孔;油页岩和泥岩孔径小、相对均质、渗透率低,且油页岩的比表面积、孔径 和总孔隙体积大于泥岩;油页岩层段的砂岩夹层和泥灰岩油气显示普遍,上下2 套油页岩气测异常明 显;油页岩干馏含油率为中等级别,热解生烃潜量高,能够达到卢双舫等关于页岩油的富集资源判别标 准。3 口老井地层测试获得成功和S224 井已经开采大量页岩油的事实,证实大民屯凹陷油页岩层段满 足页岩油对储集性能的要求。
毛飞跃,侯长冰,苟幸福,吴泽民
2013, Vol.25(5): 4448
摘要
(
530 )
PDF (840 KB) (
5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8
利用钻井与测井资料,运用印模法对镇原油田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在分析油藏分布与古地貌 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古地貌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镇原油田侏罗系油成藏的主要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镇原油田侏罗系主要发育河谷、支河谷、高地、斜坡和河间丘等5 种古地貌单元。镇原油 田侏罗系油藏受古地貌控制,主要分布于古地貌侵蚀高地周缘、斜坡前缘及坡嘴地带。古地貌控制油成藏 的有利条件有:下切河谷内的厚层砂体是油运移的良好通道,河间丘和坡嘴是油优先聚集的部位,差异压 实形成的低幅度构造是油运移的最终指向。镇原油田侏罗系油成藏模式有坡嘴式、河间丘式和古高地式 等3 种。
赵天林,罗静兰,邓媛,李杪,白雪晶,郭涛
2013, Vol.25(5): 4958
摘要
(
465 )
PDF (1677 KB) (
4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09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特征,采用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该区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长期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的关 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识别出5 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划分为1 个超长期和4 个长 期旋回层序;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密切,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中期和下降半 旋回晚期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优质储层,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晚 期和下降半旋回早中期发育的浊积岩砂体为潜在储层,在长期基准面旋回升降转换面附近发育的湖相泥 页岩及炭质泥岩为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延长组发育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及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
杨雪飞,王兴志,张哨楠,张博文,胡顺庆,林刚
2013, Vol.25(5): 5964
摘要
(
527 )
PDF (1089 KB) (
52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0
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厚坝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油砂矿是一类典型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据野外露头 和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研究,探讨了厚坝地区油砂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认为,储层岩石类 型以中—粗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及粒间溶孔为主,粒内溶孔较少,裂缝 较发育,具有中高孔、中渗的特点;储层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溶蚀作用与绿 泥石胶结作用对孔隙的保存均起积极作用,其中溶蚀作用多发生于不稳定颗粒边缘及颗粒内部,形成大 量次生溶孔;绿泥石胶结作用可提高岩石的抗压实强度,从而使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压实作用与钙质及硅 质胶结作用对孔隙均起破坏作用,为储层形成的不利因素。
崔龙涛,冯栋,秦雁群,彭轶东
2013, Vol.25(5): 6569
摘要
(
463 )
PDF (964 KB) (
8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1
镇北地区延长组是油气挖潜的主要目的层,其砂体类型和分布受古地貌控制。 以精细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的古地貌恢复可以为砂体的成因和分布提供依据。 结合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建立研究区精细地层格架,将长 7 划分为 1 个中期旋回和 5 个短期旋回;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采用优化后的回剥法定量恢复研究区古地貌。 结果表明:镇北地区主要发育坡折带,长 73时期湖侵范围最大,坡折带较陡,东部深湖区发育浊积扇砂体;长 73 至长 71 时期,基准面下降,坡折带和沿湖岸线分布的河口坝砂体逐渐向湖区推进,坡折带逐渐变宽缓,其下的滑塌岩较发育;长71末期,基准面上升,坡折带和砂体逐渐向陆退缩。 基准面旋回的变化导致沉积地貌发生改变,坡折带随之发生迁移,砂体成因和分布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 该研究对寻找有利油气目标区具有借鉴作用。
刘畅,张琴,庞国印,王琪,廖朋,马晓峰
2013, Vol.25(5): 7075
摘要
(
533 )
PDF (885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2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其孔隙结构复杂、非 均质性强,应用传统的孔隙度计算方法误差较大,结合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的具体地质特征,运用广义回 归神经网络模型对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预测的孔隙度与利用岩心 分析的孔隙度符合率较高。该方法对于未取心井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张猛刚,洪忠,窦玉坛,崔晓杰
2013, Vol.25(5): 7680
摘要
(
469 )
PDF (1093 KB) (
6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3
地震波通过含气层时高频能量将发生明显衰减,利用地震波高频能量的衰减可预测含气层。首先对 比了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广义S 变换和匹配追踪分解等4 种时频分析方法,证实了匹配追踪分解 时频分析具有较高的时间域分辨率和频率域分辨率;其次通过模型正演验证了地震波通过含气层时具有 高频衰减的特征及高频衰减梯度方法可反映高频能量衰减;最后运用匹配追踪分解法对苏里格气田西部 一块三维地震工区进行了时频分析,并应用高频衰减属性进行了含气性检测。其预测结果与钻井的含气 性符合率较高,证明该含气性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李新豫,曾庆才,包世海,黄家强
2013, Vol.25(5): 8185
摘要
(
485 )
PDF (1144 KB) (
5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4
苏里格气田苏X 区块石河子组盒8 段为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且非均质性严重 等特点,而且有效砂体重叠模式复杂、连通性差,气水关系复杂,不同含气、含水砂岩之间无统一的气水 界面。如何应用地震技术预测含气有利区成为该区块天然气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在综合分析 目的层储层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了“两步法反演”含气性预测技术,首先应用分频反 演方法预测砂体富集区,在此基础上利用波阻抗反演方法预测砂岩的含气性,再将2 种方法预测的结 果有机地结合,预测出苏X 区块盒8 段的含气有利区。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多 解性,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能够有效地预测出含气有利区。
王晓光
2013, Vol.25(5): 8688
摘要
(
476 )
PDF (747 KB) (
53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5
准确的横波速度是叠前反演及叠前属性分析的必要信息,然而实际生产中横波速度资料往往匮 乏,预测方法纷繁复杂且精度难以保证。通过选取自然伽马相对值、声波时差、密度和电阻率等参数,利用 自适应BP 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横波速度预测模型。经辽河地区实际资料证实,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横波速 度与实测横波速度吻合程度良好,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皮雄,节丽
2013, Vol.25(5): 8993
摘要
(
436 )
PDF (1123 KB) (
7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6
火山熔岩是火山岩储层中重要的一类含油气储层,广泛分布于松辽盆地南部英台断陷营城组。该 类储层厚度大、局部物性好、单井产量高,是重要的勘探领域。由于火山熔岩岩性复杂,地震反射特征多 样,纵横向非均质性强,使得对其边界的确定及火山机构的划分十分困难。另外,储层埋藏深、地震资料 品质低、道集入射角偏小及储层波阻抗叠置等原因,也给储层预测增加了难度。以英台断陷营城组火山 熔岩为例,应用多种技术对其边界及内幕进行了识别,并明确了其空间展布。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响 应和气藏特征,采用基于曲线重构的叠前同时反演技术,提高了火山熔岩储层的反演精度及预测的可靠 性,为此类复杂储层的识别及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冯玉苹,刁瑞,徐维秀,杨晶,宋建国
2013, Vol.25(5): 9499
摘要
(
481 )
PDF (1346 KB) (
5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7
以VSP 和井间地震勘探为主的井孔地震资料采集需采用三分量地震采集技术,该技术能够记录下 信息丰富的地震波场,但是纵波波场和横波波场耦合在一起,成为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重点和难点。通 过对井孔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合纵波波场和横波波场在不同分量上的关系,可以得 到纵波和横波的极性与视速度,以及地震波到达检波器接收排列方向之间的关系。据此在基于Cauchy 分布的高分辨率Radon 变换的基础上,得到纵波波场和横波波场的分布关系,并在τ(截距时间)-p(视慢 度或斜率)域中利用极化滤波方法,实现纵波波场与横波波场的有效分离。通过正演模拟数据试算和实 际井间地震资料处理效果分析,认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离纵波波场和横波波场,为后续纵横波的独立 成像奠定了基础。
关恒
2013, Vol.25(5): 100103
摘要
(
423 )
PDF (672 KB) (
58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8
针对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期以后的开发特点,在研究了各种开发指标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从广泛 运用的水驱特征曲线出发,结合特高含水期液油比变化敏感的特征,建立了基于液油比的预测模型,并 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液油比与含水率、含水上升速度的关系以及液油比与产量递减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随着累积产液量的增长,含水上升速度减缓;产液量增长率等于液油比增长率时,产油量保持稳定。经 验证基于液油比的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是对已有特高含水期开发指标预测方法系列的有效补充,具 有一定的实用性。
于天忠
2013, Vol.25(5): 104108
摘要
(
505 )
PDF (970 KB) (
5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19
根据辽河油田J16区块实际资料,建立了30 cm × 30 cm × 1.5 cm 的平面非均质和30 cm × 15 cm × 10 cm 的纵向非均质水平井化学驱物理模型。通过开展水平井化学驱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综合研究, 初步分析了水平井化学驱的驱油机理与生产动态,并提出注采水平井方向应尽可能平行于河道走向,采 用平面上注入井布在高渗带、采油井布在低渗带,纵向上底层注顶层采的布井方式以及二元驱的驱油方 式开发效果最好。
王涛
2013, Vol.25(5): 109112
摘要
(
524 )
PDF (738 KB) (
59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20
底水锥进是影响底水油藏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基于详细理论研究与分 析,利用某油藏生产数据建立了底水油藏的数值模型,并应用数值模拟结果中的累积产油、产水和产液量 计算俞启泰水驱特征变化曲线,得出反映直井含水变化规律的参数b 值。确定b 值为响应值,运用响应 曲面实验设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b 值的影响,最后建立主要影响因素与b 值的关系式,结合俞启 泰曲线b 值图版,得到了预测底水油藏直井含水变化规律的回归曲线-图版法。应用此图版法对海上某 油田H12 井含水率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际生产数据对比,认为此方法可作为预测底水油藏直井含水率变 化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董凤玲,周华东,李志萱,陈莹莹,毕玉帅,王磊
2013, Vol.25(5): 113116
摘要
(
446 )
PDF (987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21
濮城油田卫42 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 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 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 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 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胡宝群,孙占学,李满根,白丽红
2013, Vol.25(5): 117122
摘要
(
378 )
PDF (791 KB) (
4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22
油气的有机成因论和无机成因论都有各自的立论依据,但都存在一些不能圆满解释的现象,应用 热液矿床水相变控藏(矿)理论来分析油气成因,可能能够给出较好的解释,至少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 路。水相变控油气论认为油气生成和运移是与水混合在一起进行的,可把油气当作一种特殊的热液矿 产;当地壳局部区域为封闭体系时,按上地壳地温线,油、气、水组成的热液为液相,而当遇到断裂或褶皱 等造成局部降压后,含油气水的热液体系就会发生水与油气的相变分离,从而形成油气藏。由此分析了 油气成因中与热液成矿作用相关的现象,并用岩石圈中水的相变规律,初步解释了油气、低速高导层、热 液金属矿床、地球排气和地震等成因的统一性。
郝乐伟,王琪,唐俊
2013, Vol.25(5): 123128
摘要
(
779 )
PDF (863 KB) (
10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5.023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与渗流能力,因此,研究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有 利于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评价,进而查明储层的分布规律, 提高油气产能及油气采收率。在调研大量 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成因、实验方法、理论研究进展和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 的总结和阐述,并对国内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内微观孔隙结构 的研究主要以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存在与国内地质实际结合不够及定量化研究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