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3-10-08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再谈启动压力梯度

李传亮,朱苏阳

2013, Vol.25(4): 1–5    摘要 ( 707 )    HTML( ) PDF (297 KB)  ( 5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1

基于SPE—PRMS准则下的3P储量含油气边界确定方法探讨

李红英,孙 静

2013, Vol.25(4): 6–10    摘要 ( 512 )    HTML( ) PDF (922 KB)  ( 5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2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长4+5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

夏 嘉,段 毅,高 苑,张晓丽,何金先,徐 丽

2013, Vol.25(4): 11–16    摘要 ( 457 )    HTML( ) PDF (1549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3

华庆地区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沉积与成岩作用

张 瑞,孙 卫,任大忠,屈雪峰,周树勋,高 航

2013, Vol.25(4): 17–22    摘要 ( 407 )    HTML( ) PDF (958 KB)  ( 5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4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为例

何 涛,王 芳,汪伶俐

2013, Vol.25(4): 23–26    摘要 ( 624 )    HTML( ) PDF (537 KB)  ( 81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5

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陈培元,谭秀成,杨辉廷,王海芳,靳秀菊

2013, Vol.25(4): 27–32    摘要 ( 458 )    HTML( ) PDF (976 KB)  ( 4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6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油田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于 雷,陈建文,金文辉,蒲 磊,葛善良,张 娟

2013, Vol.25(4): 33–37    摘要 ( 491 )    HTML( ) PDF (1484 KB)  ( 3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7

塔北于奇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分析——来自于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朱丽芬,陈红汉,丰 勇

2013, Vol.25(4): 38–43    摘要 ( 459 )    HTML( ) PDF (779 KB)  ( 6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8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鹰山组内幕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唐照星,曹自成,汪新文,沙旭光

2013, Vol.25(4): 44–49    摘要 ( 548 )    HTML( ) PDF (1824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9

呼和诺仁油田A区块南二段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王剑峰

2013, Vol.25(4): 50–53    摘要 ( 522 )    HTML( ) PDF (619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0

川东北地区烃源岩与沥青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古油藏油源辨识

李 靖,周世新,巩书华,郑朝阳,付德亮

2013, Vol.25(4): 54–62    摘要 ( 474 )    HTML( ) PDF (863 KB)  ( 5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1

塔河油田西部深层微幅构造综合评价

葛善良,王 英,曹 阳,于 雷

2013, Vol.25(4): 63–67    摘要 ( 371 )    HTML( ) PDF (694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2

技术方法

基于双重孑L隙结构的测井解释模型及应用

王 斌,潘建国,尹 路,谭开俊,黄 玉

2013, Vol.25(4): 68–72    摘要 ( 399 )    HTML( ) PDF (908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3

利用从地震资料切除区提取的被动地震信息预测油气藏

王述江,雍学善,王宇超,王 孝,高建虎

2013, Vol.25(4): 73–77    摘要 ( 386 )    HTML( ) PDF (1205 KB)  ( 4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4

鄂尔多斯盆地长7烃源岩有机碳测井评价

王艳茹,刘洛夫,杨丽萍,李 薇,刘显阳,王 克

2013, Vol.25(4): 78–82    摘要 ( 459 )    HTML( ) PDF (1267 KB)  ( 5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5

相控建模技术在磨溪气田嘉二段气藏中的应用

阮基富,李新玲,唐青松

2013, Vol.25(4): 83–88    摘要 ( 442 )    HTML( ) PDF (1656 KB)  ( 5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6

时频分析方法在识别河流相层序中的应用

付 斌,杨映洲,邹丽蓉

2013, Vol.25(4): 89–94    摘要 ( 426 )    HTML( ) PDF (955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7

南美W 油田T5B砂岩储层预测综合研究

胡俊峰,许升辉,冯 方,李冬梅

2013, Vol.25(4): 95–100    摘要 ( 389 )    HTML( ) PDF (1270 KB)  ( 4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8

地震属性综合分析技术在泥岩隔夹层识别中的应用

高 磊,明 君,闫 涛,赵海峰,李 宾

2013, Vol.25(4): 101–105    摘要 ( 548 )    HTML( ) PDF (1194 KB)  ( 6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9

羌塘盆地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的应用

雷 扬,吴闻静,梁正洪,陈 兵,刘远志

2013, Vol.25(4): 106–110    摘要 ( 390 )    HTML( ) PDF (1021 KB)  ( 5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0

油气田开发

体膨颗粒膨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张 宇

2013, Vol.25(4): 111–115    摘要 ( 379 )    HTML( ) PDF (346 KB)  ( 5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1

煤层气峰值产量拟合及产量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张海茹,李 昊

2013, Vol.25(4): 116–118    摘要 ( 424 )    HTML( ) PDF (169 KB)  ( 7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2

泡沫在不同渗透率级差填砂管中的调驱特性研究

李爱芬,唐健健,陈 凯,唐培忠

2013, Vol.25(4): 119–123    摘要 ( 409 )    HTML( ) PDF (321 KB)  ( 4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3

低渗产水气藏携液模型研究与应用

周瑞立,周 舰,罗 懿,李 璇,刘玉祥

2013, Vol.25(4): 123–128    摘要 ( 418 )    HTML( ) PDF (654 KB)  ( 6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4

论坛与综述

再谈启动压力梯度

李传亮,朱苏阳

2013, Vol.25(4): 1–5    摘要 ( 707 )    PDF (297 KB) ( 5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1

启动压力梯度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实验假象。通过分析启动压力梯度导致的一些错误结果,证明了启动压力梯度不存在。若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当地层中未注入流体时, 压力却可以升高.这违背了科学原理;地层将不存在静4-ef~力,而是存在压力梯度不为0的压力分布,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地层压力将永远恢复不到原始地层压力,显然与实际情况也不相符;地层压力分布将出现动边界奇点.数学上将不能自洽;油气运移将无法进行,也就不会有油气聚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流体静止时将具有抗剪切能力,违背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基于SPE—PRMS准则下的3P储量含油气边界确定方法探讨

李红英,孙 静

2013, Vol.25(4): 6–10    摘要 ( 512 )    PDF (922 KB) ( 55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2

应用国际SPE—PRMS准则评估3P储量时,存在含油面积确定依据不明确的问题 综合运用测井、试井和试油等资料及油气藏特点,结合国际合作区块3P储量评估结果,对SPE—PRMS准则下不同类型油藏的3P储量含油气边界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准则下,根据油藏类型来确定含油面积的评估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储量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并能有效降低油气开发生产的风险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长4+5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与机制

夏 嘉,段 毅,高 苑,张晓丽,何金先,徐 丽

2013, Vol.25(4): 11–16    摘要 ( 457 )    PDF (1549 KB) ( 5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3

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油气生成、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圈闭和聚集成藏等方面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总结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油气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间湾暗色泥岩、致密粉砂岩以及粉砂质泥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长7泥岩形成的异常高压。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高剩余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垂向叠合砂体与微裂缝向上运移进入长4+5储层,并沿连通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横向运移进入圈闭成藏,形成鼻隆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受烃源岩、沉积相带、微裂缝、鼻隆构造以及剩余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华庆地区延长组长8砂岩储层沉积与成岩作用

张 瑞,孙 卫,任大忠,屈雪峰,周树勋,高 航

2013, Vol.25(4): 17–22    摘要 ( 407 )    PDF (958 KB) ( 53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4

针对华庆地区储层物性普遍偏低、邻近井区物性差异较大等特点,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这2个方面综合探讨了该区储层物性差异的原因。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深入研究了华庆地区长8储层的沉积与成岩作用。结果表明:多物源沉积是华庆地区长8储层物性平面差异明显的重要起因;北东物源的沉积储层特征整体好于西南物源;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参差不一。最后,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将成岩作用划分为3种组合:绿泥石薄膜胶结及溶蚀组合是研究区的优势组合,具有相对较高的孔渗特征;强压实及碳酸盐胶结组合严重破坏了储层的物性;高岭石/伊利石胶结及溶蚀组合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介于前两者之间。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为例

何 涛,王 芳,汪伶俐

2013, Vol.25(4): 23–26    摘要 ( 624 )    PDF (537 KB) ( 81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5

运用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恒速压汞等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微观孔隙结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小于0.3 mD.孔隙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平均孔隙半径为l62 Ix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0.33 m,与渗透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602,大孔隙被小喉道所控制,从而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渗流能力差。致密砂岩储层的规模开发需采用先进的储层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喉道半径,降低孔喉比,提高储层渗流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陈培元,谭秀成,杨辉廷,王海芳,靳秀菊

2013, Vol.25(4): 27–32    摘要 ( 458 )    PDF (976 KB) ( 4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6

受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礁滩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定量表征其非均质性对储层预测及油气田开发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普光气田礁滩型储层为例,通过优选综合指数法及渗透率参差系数法对该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2种表征方法的结果一致,且与地质认识相符。避免了单参数表征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避免了表征参数无界的影响。以上方法实现了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真实地反映了普光气田礁滩型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并可为国内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油田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于 雷,陈建文,金文辉,蒲 磊,葛善良,张 娟

2013, Vol.25(4): 33–37    摘要 ( 491 )    PDF (1484 KB) ( 3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7

彭阳油田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受构造控制,储层横向变化快,成藏关系复杂,勘探认识程度较低。综合 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对该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成 藏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该区油气资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油气成藏主要 受烃源岩、沉积体系、储层物性、构造形态及成岩特征等因素控制。同时,这几个因素的优化匹配是寻找延 安组深部延9一延7岩性构造油藏的关键。

塔北于奇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分析——来自于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朱丽芬,陈红汉,丰 勇

2013, Vol.25(4): 38–43    摘要 ( 459 )    PDF (779 KB) ( 6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8

运用流体包裹体技术,从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塔北于奇地区奥陶系储层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环境及期次。分析结果表明:孔洞充填方解石胶结物中检测到的流体演化趋势为I c(低温一高盐度盐水包裹体)一Ⅱ .B(中温一低、中盐度盐水包裹体)一Ⅲ (高温一低盐度盐水包裹体);裂缝充填方解石胶物中检测到2期流体,分别为中温一低、中盐度流体(1I )和中温一中、高盐度流体(1I ),这2期流体的盐度随均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合研究区沉积埋藏史,推断盐水包裹体指示该区成岩环境演化趋势为海洋成岩环境向大陆成岩环境演变,在加里东一海西早期经历了表生大气水环境的改造,其后随中新生界的沉积再次埋藏.构成了中期开启型成岩演化系统。

塔里木盆地古城墟隆起鹰山组内幕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唐照星,曹自成,汪新文,沙旭光

2013, Vol.25(4): 44–49    摘要 ( 548 )    PDF (1824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09

GL1井和GC6井的钻探证实古城墟隆起奥陶系鹰山组内幕发育了一套有ft.1的含气层系,其岩性主要为灰色灰质白云岩、粉一细晶云岩。对GL1井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该套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晶间(溶)孔及裂缝,储层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洞一裂缝型 综合研究表明,古城墟隆起鹰山组内幕储层主要受岩性组合、构造破裂和埋藏溶蚀作用影响。岩性组合对差异溶蚀作用有重要影响,灰质云岩较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构造破裂作用对脆性白云岩储层的改造作用大:有机酸及高温热液使得埋藏溶蚀作用成为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该项研究有益于古城墟隆起鹰山组内幕储层有利发育区的预测。同时对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也具有指导意义。

呼和诺仁油田A区块南二段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王剑峰

2013, Vol.25(4): 50–53    摘要 ( 522 )    PDF (619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0

利用常规压汞等方法.对呼和诺仁油田A区块南二段砂砾岩储层的岩石孔喉分布特征、可流动孔隙体积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和诺仁油田A 区块南二段砂砾岩孔喉分布有I型、Ⅱ 型和Ⅲ 型等3种类型,其分布频率分别呈单峰、双峰和平峰结构;该区以I型孔喉为主,可流动孔隙体积小,平均可流动孔隙体积百分数为26.47%,渗流能力较低。此外,对研究区岩石孔隙结构的均质系数、分选系数及分形维数的分析均表明,该区岩石孔隙结构具有较强的微观非均质性。

川东北地区烃源岩与沥青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古油藏油源辨识

李 靖,周世新,巩书华,郑朝阳,付德亮

2013, Vol.25(4): 54–62    摘要 ( 474 )    PDF (863 KB) ( 5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1

川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古油藏原油裂解成气是该区天然气的主要来源。针对该区古油藏油源研究存在的争议,对古生界一中生界主要烃源岩层系和长兴组一嘉陵江组储层沥青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烃源岩有机质母源下古生界以水生生物为主;上古生界具有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混源的特征,以水生生物为主;中生界以高等植物为主,兼有水生生物。烃源岩沉积水体古生界主要为咸水.中生界主要为淡水。烃源岩沉积环境古生界以弱还原一还原环境为主,中生界以弱氧化一弱还原环境为主。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为长兴组一嘉陵江组古油藏主力烃源岩.下二叠统梁山组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

塔河油田西部深层微幅构造综合评价

葛善良,王 英,曹 阳,于 雷

2013, Vol.25(4): 63–67    摘要 ( 371 )    PDF (694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2

塔河油田西部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发育了一系列受北东一南西向雁行式断裂带牵引所形成的微幅构造圈闭群。通过油气运聚方向综合分析与多属性识别流体性质相结合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利用地质力学模型分析等定性化圈闭识别手段与地震时间切片、相干体分析技术以及变速构造成图等定量化圈闭 解释技术相结合评价圈闭的落实程度,形成了一套针对微幅构造的综合评价技术.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油藏的滚动评价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油藏的油气具有“垂向调整、侧向运移、断裂控藏”的特点,微幅构造圈闭的闭合幅度与断裂的发育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孤长属性异常可作为判别圈闭 内富集流体性质的参考依据。

技术方法

基于双重孑L隙结构的测井解释模型及应用

王 斌,潘建国,尹 路,谭开俊,黄 玉

2013, Vol.25(4): 68–72    摘要 ( 399 )    PDF (908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3

测井解释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确定储层中的原始含水饱和度,并以此来判断储层所含流体的 性质。Archie公式是测井解释中计算含水饱和度最基本的公式。由于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裂 缝和孔洞,简单地套用Archie公式计算含水饱和度其值偏高。因此,针对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的 特点,对Archie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引入双孔隙参数开发了一套基于双孔隙结构的火山岩储层流体识 别方法。该方法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从地震资料切除区提取的被动地震信息预测油气藏

王述江,雍学善,王宇超,王 孝,高建虎

2013, Vol.25(4): 73–77    摘要 ( 386 )    PDF (1205 KB) ( 4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4

从常规地震原始数据切除区获取被动地震数据,对通常认为是噪音的被动地震信息加以分析和处 理.研究被动地震信息频率域叠加剖面和分频段能量曲线的异常特征,发现被动地震信息在频率域的能 量异常与地下油气藏存在一定联系。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的实际应用表明,被动地震频率域能量异 常范围与产气井位置一致.因此,利用被动地震频率域能量异常分析作为识别油气藏的补充手段,并在 常规地震资料处理和反演过程中重点关注异常区域,可以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

鄂尔多斯盆地长7烃源岩有机碳测井评价

王艳茹,刘洛夫,杨丽萍,李 薇,刘显阳,王 克

2013, Vol.25(4): 78–82    摘要 ( 459 )    PDF (1267 KB) ( 5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烃源岩是中生界油气的主要来源,研究其有机质丰度对评价该区 烃源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AlogR法,将声波时差、电阻率和密度测井曲线与实验分析得到的烃源 岩TOC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而获得烃源岩TOC的计算模型。经验证.该模型能准确反映长7烃 源岩TOC的变化趋势,且计算简便,可广泛用于华池一庆阳地区各探井长7烃源岩的TOC恢复。

相控建模技术在磨溪气田嘉二段气藏中的应用

阮基富,李新玲,唐青松

2013, Vol.25(4): 83–88    摘要 ( 442 )    PDF (1656 KB) ( 52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6

磨溪气田嘉二段气藏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气藏,受沉积微相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其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 要科学布署井位并制定合理的气藏开发方案,就必须弄清储层物性和地层水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状态。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认为沉积微相是磨溪气田嘉二段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相控建模是依据沉积相在时、空域的展布特征对沉积储层随机建模进行约束,所建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 因此,利用单井各储层段沉积相分析成果并结合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成果,建立了各储层段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又进一步结合单井储层参数解释成果,在相控的前提下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各储层段三维属性模型。 实钻资料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气藏开发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对类似地区相控建模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时频分析方法在识别河流相层序中的应用

付 斌,杨映洲,邹丽蓉

2013, Vol.25(4): 89–94    摘要 ( 426 )    PDF (955 KB) ( 39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7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具有典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特征,传统的地层划分以等厚地层为原则,具有穿时性。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岩心与测井资料,采用时频分析技术,建立了苏里格气田石盒子组等时地层格架,并将典型井划分出 4 个中期旋回、9 个短期旋回及 22 个超短期旋回,为河流相层序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对河流相油气藏多级层序划分具有指导意义,并进一步论证了地质时期米兰科维奇旋回存在的可能性。

南美W 油田T5B砂岩储层预测综合研究

胡俊峰,许升辉,冯 方,李冬梅

2013, Vol.25(4): 95–100    摘要 ( 389 )    PDF (1270 KB) ( 48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8

南美 W 油田 T5B 砂岩储层具有横向上岩性变化快、垂向上多套薄砂体叠置等特点,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难度较大。 针对 W 油田 7 井区 W-7KH 井水平段钻探效果不理想以及W-7C 井和 W-7D 井 2 口井油水关系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平剖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思路。 首先通过半定量地震振幅解释及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 T5B砂岩储层厚度与地震均方根振幅的关系,并确定了储层与非储层纵波阻抗数值范围,较好地刻画了T5B 砂岩储层的横向展布范围;然后采用高分辨率拟声波阻抗反演方法,有效识别了 T5B 砂岩内部薄泥岩隔层,描述了砂体的垂向叠置关系,解决了油水界面不统一的矛盾。研究思路和结果对油田下一步的滚动开发、水平井段设计及精细油藏描述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地震属性综合分析技术在泥岩隔夹层识别中的应用

高 磊,明 君,闫 涛,赵海峰,李 宾

2013, Vol.25(4): 101–105    摘要 ( 548 )    PDF (1194 KB) ( 6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9

渤中 26 油田 4-1992 砂体中泥岩隔夹层的发育影响了对该砂体的高效开发。 为了预测研究区泥岩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在精细分析该区隔夹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与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隔夹层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在用不同的属性计算方法进行多种实验分析后,优选了均方根振幅、负振幅之和以及能量半衰时 3 种地震属性,并采用地震属性聚类分析的综合研究思路,对研究区隔夹层的横向分布范围进行了识别与刻画。 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泥岩隔夹层主要发育在砂体的中部,并呈现出不稳定的横向分布特点。 该研究思路对其他复杂断块油田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类似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证。

羌塘盆地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的应用

雷 扬,吴闻静,梁正洪,陈 兵,刘远志

2013, Vol.25(4): 106–110    摘要 ( 390 )    PDF (1021 KB) ( 5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0

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性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且地下断裂发育。 前期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波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 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对干扰波进行压制必须对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 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波的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的共接收点道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对干扰波的压制效果。 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 0 m),对探区干扰波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对高频、低速、较短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 160 m 时,能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的干扰波,提高原始资料的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的干扰波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一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波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压制。 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有利于对低信噪比地区干扰波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波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油气田开发

体膨颗粒膨胀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张 宇

2013, Vol.25(4): 111–115    摘要 ( 379 )    PDF (346 KB) ( 53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1

通过实验研究了影响体膨颗粒膨胀能力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对于同类型颗粒,粒径越小,吸水膨胀能力越强;对于不同类型颗粒,吸水膨胀速度差异较大;温度对体膨颗粒吸水膨胀能力的影响不大;随着 pH 值增大,体膨颗粒的吸水膨胀能力增强;矿化度对体膨颗粒吸水膨胀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Ca2+ 和 Mg2+ 的浓度上,与总矿化度关系不大,具体表现为 Ca2+ 和 Mg2+ 的浓度越大,体膨颗粒的吸水膨胀能力越弱;聚合物浓度对体膨颗粒的吸水膨胀能力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对于同类型颗粒,加入聚合物后,吸水膨胀速度减慢,悬浮能力增强,且聚合物浓度越高,吸水膨胀速度下降幅度越大,悬浮能力越强。该研究结果为现场利用体膨颗粒配制高强度调驱剂进行深部调驱提供了实验依据。

煤层气峰值产量拟合及产量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张海茹,李 昊

2013, Vol.25(4): 116–118    摘要 ( 424 )    PDF (169 KB) ( 70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2

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它的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数值模拟过程复杂且资料难以获得。通过选 取3种产量动态预测分析方法(Weibull模型法、广义翁氏模型法和H—C—Z模型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 果认为:H—C—Z模型法由于模型中的线性关系与煤层气开采机理不吻合,预测误差较大:广义翁氏模型法 虽然拟合峰值产量有较高准确度,但其拟合峰值产量时间误差较大,难以满足精度要求:Weibull模型法 对峰值产量及其出现时间的拟合精度均较高。因此Weibull模型法更适合预测煤层气产量。

泡沫在不同渗透率级差填砂管中的调驱特性研究

李爱芬,唐健健,陈 凯,唐培忠

2013, Vol.25(4): 119–123    摘要 ( 409 )    PDF (321 KB) ( 4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3

为了解决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开采时蒸汽波及效率低的问题,利用泡沫作为蒸汽流度调剖剂,在温度为 90 ℃的条件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测算了泡沫在不同渗透率级差的两并联岩心管中的阻力因子、高低渗管中产液速度变化特征及泡沫驱油时的采出程度与注入压差的变化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起泡剂FCY 产生的泡沫阻力因子随渗透率级差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泡沫能使高渗管的产液速度减小,而使低渗管的产液速度增大;并联岩心管饱和油后采用泡沫驱,注入 0.85 PV 泡沫时,才能形成有效封堵,而且渗透率级差越大,最终注入压差越低;泡沫驱能同时提高高渗管和低渗管的原油采出程度,但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高渗管采出程度略有增加,而低渗管采出程度略有降低。

低渗产水气藏携液模型研究与应用

周瑞立,周 舰,罗 懿,李 璇,刘玉祥

2013, Vol.25(4): 123–128    摘要 ( 418 )    PDF (654 KB) ( 6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24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对优化气井工作制度、排除井筒积液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液滴模型未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的影响,将临界韦伯数取为定值或认为临界携液气流量与临界韦伯数无关,导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存在一定理论不足。 综合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特征,由液滴质点力平衡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导出了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 新模型的关系式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变大,为 1.92~5.30,弥补了现有液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的缺陷。 现场应用表明:新模型预测大牛地气田气井积液状态与实际较吻合,可满足生产要求。